登陆注册
3354500000024

第24章 文学艺术(7)

关于赵鲁碑的传说

过去杨津庄村民常把每天夜里的“夜净儿”(夜间睡觉人们存留下来的尿液),在大清早担着挑子送到地里去浇麦子。有一天大清早,天还没有亮,杨津庄村一个村民担着一挑子尿来到了地里,他刚把尿桶放下,把一桶尿倒在了麦垅上,忽然发现有一只金马驹跑到了眼前,正要在他面前的麦田里吃麦苗,这位村民看见了,就抡起了扁担,朝着那个金马驹打过去。那金马驹挨了一扁担,急忙往南跑去了,那个村民就去追,只看到那匹金马驹跑到了村头的赵家坟就没有了踪影。

金马驹跑了以后,这个村民心想,要是把这个金马驹逮住了,往后的日子可就吃穿不愁了。心里这么想着,他在天没亮就赶到了赵家坟,可是左找右找也没有发现这匹金马驹跑哪去了。就这样白白地走了心里也觉得太吃亏,就一直在坟地里等到了天亮。天亮以后,在坟地里到处乱找也没有找到。最后,他看到往日来这里时天天看到的托着石碑的赑屃的身子上裂开了一条口子,这条口子原来就是他的扁担打了以后留下的。

蓟县东大屯村赵中华的老太爷叫赵信,爷爷叫赵惠恩,会彩画和糊纸活。而且手艺不低。大爷叫赵惠民,塑佛像手艺很高。他曾为蓟县城里大佛寺的十面佛做耳坠。那还是在日本打进来之前的事。大佛原来的耳坠因时间长毁坏了,他就把白铁做的洋水桶用大剪刀剪断成一条一条的,然后把些条卷起来做成了耳环。日本鬼子打进来以后,他们想从马伸桥出发到县城,一是把大佛毁了,二是想进城杀人。可是他们在出发前,突然满天乌云,天黑得看不见道,反而看到天上有十面佛显圣,吓得他们急忙跪下给大佛叩头烧香,这样天才亮了。鬼子们也没有敢来城里杀人,大佛也没有被他们毁了。赵成恩因为给大佛办过好事,还增加了三十年阳寿。有一天,有一个老道给他算命,说他三十一岁就得去世,可是因为给大佛办了善事,增加阳寿三十年。果然,他活到了六十一岁才去世。

下面说的是赵家坟赵鲁碑生缝又长上的真实故事。提起赵鲁碑的石料,谁也说不准这通石碑是用啥石料做成的。它既不像是大理石也不是汉白玉,可是整个碑体上下浑为一体,十分壮观。浅淡色的石碑毫不平淡,更显高雅。那么它是啥石料做成的呢?有人说它是用海底石做成的。有啥根据没有?当然有。这就是石碑上的一条石缝,人们都承认它是用海底石做成的。

原来,这通石碑,每年一到春天,人们总会在碑体上看到有一条上下曲折的缝隙,这缝隙不宽不窄,不短不长,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一到了夏天,这条石缝就自然消失了。为个啥?就是因为夏天天气湿润,空气中总有水分在飞扬,这些水分浸润到了石碑上,就钻到了石缝里,于是,这通石碑的缝隙就自然合成了。一点痕迹也没有地消失了。你说怪不怪?

人们都说这块石碑是海底石才会这样的。

小龙扒传说

渔阳镇小龙扒村位于蓟县城西北8里,清代成村。小龙扒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山外,相传这一条通道也是后来才有的,而且是一条龙扒开的,这也是村名的由来。

据传说,很久以前,这里还没有人烟的时候,四面都是山,只在中间地带有一块平地,像个大聚宝盆。在这大聚宝盆的北面山脊上东西向横卧这一条土龙,高昂的龙头直冲东方,龙尾盘在西边。因为有了这条土龙佑护,这附近方圆几十里地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别的地方不是旱就是涝,百姓怨声载道。

这样时间长了,就有相邻的山神土地看着气不忿儿,纷纷上天庭找玉皇大帝告状,说这样不公平。玉皇大帝听说后,往下界一看,一眼就看见了那条东西向横卧的土龙,当即命天兵天将下界驱赶那条龙,让它改为南北相卧。土龙动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原样儿。玉帝又派天神下界再次驱赶,并派雷公电母击它。那土龙被逼无奈,正赶上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土龙于是吟啸一声腾空而起,用爪子在南山抓开一道豁口,顺着山洪奔向了大海。

土龙走了,这里的河流随之从以前的东西走向改为往南流淌,自此南山有了通道。北山土龙伏卧过的地方则形成一道龙形山峰,远远望去,龙头、龙背、龙尾依稀可辨。后来这里有了人家,并慢慢形成村落,人们根据这个传说遂把村名定为“小龙扒”,直到如今。

青池的传说

蓟县城东二十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叫青池。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这么一家子:老头儿、老太太、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妇。老大媳妇能说会道,在公婆面前挺吃香;老二媳妇笨嘴拙舌,不会说啥儿,但心地实在。她不但常受公婆打骂,而且还受嫂子的欺负。但不管多大委屈,也不吱声,只是背地里掉几滴泪。

这天晚晌,婆婆吩咐把衣服洗洗。老大媳妇抢先说:“碗筷我去拾掇,她去洗衣服吧。”老二媳妇知道那堆衣服至少得洗到半夜,但她能说啥呢?只好到后院井台边去洗。胳膊酸了,腿蹲累了,还是洗。洗完衣服,一件一件地晾到绳子上。她想半夜啦,该睡觉了,可刚一进屋,嫂子就嚷开啦:“你咋晾的,这衣服全掉地下啦!”老二媳妇一听,就知道是嫂子使的坏,含着眼泪,拣起一件一件掉在地上的衣服,放在盆里,又到井台去洗。嫂子这时得意地睡觉去了。当她提最后一桶水时,见一条小金鱼浮在水面上。大眼睛不住地转动,长尾巴不停地摇摆。她好奇地看着小金鱼,忽听有人轻声叫了一声:“大姐姐。”四周看,没一个人。正在纳闷儿,低头一看,身边有个小女孩儿正冲着她笑哩。她更惊奇了,大着胆子问:“小姑娘,深更半夜咋到这儿来啦?”小姑娘说:“大姐姐,别害怕,我是金鱼,住在北山池塘里。”老二媳妇一看,桶里的金鱼不见了。小姑娘又说话了:“再洗衣服,上我那去吧,往水里一扔,就净啦。有啥事儿,喊我小金鱼,我就来帮你。”说完就不见了。

一次,一堆脏衣服又该洗了。老二媳妇真的抱着衣服往山上跑。跑啊,跑啊,跑到山北边,真有一池清水。她高兴极了,忙把衣服放到池里,拿出来真的干净啦。公婆看她干活这样快,很高兴。老大媳妇却想法欺负她,拿起一件衣服,对公婆说:“您看,这蓝色衣服一洗,都变白啦,还咋儿穿呢?”公婆一看,可不是,那件蓝色的衣服真的成了白色的啦。于是把老二媳妇骂了一顿,还说不把衣服洗出蓝色来,就打断她的腿。她含着眼泪,拿着衣服,来到池边,喊了一声:“小金鱼”。那小金鱼真的钻出水面,说:“大姐姐,把衣服拿到旁边的池子去洗吧。”说完就游到池底看不见了。她失望地往四周一看,离池子不远,真的又出现两个水池。她高兴地跑过去,把衣服往水里一放,拿出来变成蓝色的啦。又跑到第三个池子里一试,那衣服又变成黑色的啦。

回到家,她把这事告诉了公婆。全家人听了都很高兴,便开了个染布作坊,把在外地做买卖的哥俩也叫了回来。老二媳妇每天抱着白布在三个池子间跑来跑去,可忙啦!第一个池子的水能漂白,第二个染兰,第三个变黑,需要啥色儿就染啥色儿。这就是现在传说的“青池染缸”。

除了老二媳妇,没有一个人能在池里染布,也没有一个人能在池边唤出小金鱼。穷苦百姓染布,她不收钱。十里八村的人们对老二媳妇都挺喜欢。把织好的布都送来让她染。这一带人们的生活从此富起来啦。

据说老大媳妇后来被雷击死了,也是报应。老二媳妇为人做好事,一直活到九十九岁。她死后,人们含着泪把她埋在青池边。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这村子取名叫“青池”。那三个池子至今还在,只是不能染布了。

醉酒甩笔

蓟县城西门内,有座雄伟的楼阁,巍峨挺立,这就是独乐寺主体建筑观音之阁。阁上层悬挂鎏金匾额,写着“观音之阁”四个大字,相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当年李白北游到了渔阳(今蓟县),听说这里建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楼阁,便前来观看。州中的县官,大小衙役也来陪同。县官知道李白是有名的诗人,写得一手好字,便请他为楼阁写匾题字。李白望着这杰出的建筑,满口答应了。

不一会儿,笔墨备齐。李白走向桌前拿起笔,蘸饱墨,挥笔写下“观音之阁”四个大字。县官和大小衙役们看到李白为楼阁题了字,都非常高兴。县官一面吩咐把匾挂在阁上,一面陪着李白回府,大摆宴席,推杯换盏,热闹极啦。

第二天人们发现匾额上的“之”字缺了一点儿,便派差人进府说明情况。差人不敢怠慢,一溜小跑,来到府中,把匾额题字缺一点儿的事报告了县官。县官听后,心想,一个做过朝廷的大官,全国驰名的诗人,连个“之”字都不会写,还不如我手下小小的听差呢。他又暗自高兴,这不正是嘲弄诗人的好机会吗?便说:“李大人,匾额都挂上了,可题字缺一笔,咋办呢?”

原来,李白来到蓟州,知道这府中县官原是秀才出身,自以为读了几句书,目中无人,谁也瞧不起。虽然听说李白很有名气,正要想方设法嘲弄他。李白呢,也乘这题字之机,想耍戏一下县官,便故意把匾额的“之”字少写个点儿。

李白听完县官的话,看看县官的脸上带着得意的嘲笑,便说:“区区小事,干嘛大惊小怪,我自有办法。”他又满不在乎地说,自己饿了,该吃饭了。县官皱着眉头心想:“什么大诗人,把脸丢尽,还吹牛呢,光知道吃喝!”他吩咐备酒备饭。不一会儿,李白和县官面对面地喝起酒来。

数杯过后,各自有些醉意。李白站起来说:“我们到楼阁那儿去吧。”县官吩咐备轿,前往独乐寺。听说李白把匾额写错,一些地方小官和附近百姓也都纷纷来看热闹。古柏树下站满了人,都瞅着楼阁上的匾。县官下轿,命差人摘匾。李白马上阻拦:“且慢,何必摘下呢?准备笔墨就可以了。”县官心中暗笑:诗人真的醉了吧,我看他有多大本事,能把这点儿补上!

笔墨备齐,摆到桌上。李白摇着身子,拿起笔,蘸饱墨,抬头看了一眼横匾。只见他用力一甩,那笔飞向二十多米高的横匾,笔尖正点在“之”字缺的点儿上。大小衙役,大小差人,地方小官,平民百姓看罢惊叹不已,拍手喝彩:好一个大诗人,真是飞笔如神。县官这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受了戏耍。他向李白施礼道:“李大人真乃名不虚传,可敬可佩。”

李白醉酒甩笔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那刚劲有力的“观音之阁”四个大字,现在还在楼阁上放着光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独乐寺的传说

(一)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路过渔阳,就是现在的蓟县。因为粮草接济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烦闷,无意中来到一座寺庙,只见庙内香烟缭绕,铜铸神像,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李世民心中一动,向神像祷告:“李世民率兵东征,路过此地,粮草不济,欲借神明贵体一用,待世民班师之日,当以十倍金身奉还。”祈祷完毕,叩了三个头,随后命人扳倒神像,化成铜水,铸造钱币,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东征还朝之后,转眼就是一年,此事却没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赖账,而是实有难处。当初因是急于借用铜像,并没细加考虑,便许诺以十倍金身奉还,如今细细一想,偌大一个金像,恐怕用光金库也不够。唐太宗正为此事忧虑得寝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征的奏折,打开一看,原来正是催促皇帝还愿的。言语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责难,上写“昔万岁东征,粮草困窘;曾于渔阳借一铜像,以筹粮草,并许诺神明,一旦班师,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还。今圣上回銮过载,未践前言,故敢奏闻。臣闻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于天,下不可失信于民……”李世民心里有病,正怕人说,一见魏征又来揭他的短,不由心内火起。他耐着性儿又看看奏折,忽然发现“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称快。魏征所加“泥塑”二字,可真正解决了难题。于是李世民马上发下诏书,营建独乐寺,重塑观音像。

(二)

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奉李世民的旨意监修独乐寺,既是敕命修建,自然要修得与众不同。黑脸将军找来了十几个有名的工匠,对他们说:“佛得高,阁得高,不用钉,不用铆,你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设计式样没有一个中意的。又一个月过去了,工匠们还是设计不出来。尉迟敬德心急火燎,一个人喝起了闷酒,喝得迷迷糊糊正欲入睡,忽见一位黑胡子老者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一个蝈蝈笼子。尉迟敬德一看,这个蝈蝈笼子可不寻常,精巧别致,和他想象中的阁楼一模一样。外看两层,里面三层,中间有空井通到阁顶。他一阵高兴,赶忙说:“老人家,您这蝈蝈笼子要多少钱?”老者说:“多少钱也不卖。”尉迟敬德一听急了,忙向老者说明原委和自己的忧愁。老者说:“我是专门为修观音阁给你送来的。”说罢,把蝈蝈笼子放在桌上,转身走了出去。尉迟敬德抬腿要追,原来是南柯一梦。于是他赶忙把工匠们集合在一起,把梦里见到的蝈蝈笼子式样给大家讲了,工匠们就照此设计施工。

同类推荐
  • 中华礼仪学

    中华礼仪学

    这本《中华礼仪学》从起草到出版已经四易其稿了。现在终于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本书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许多师友的关怀和鼓励,这些关怀和鼓励使得作者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六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完成了编写任务。宁夏大学党政领导,包括统战部、教务处、科研处,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教育部推荐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以通俗的语言,逐句为我们解读了这部经典,并用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知礼仪敬父母、认识我们的世界、经典的永恒绽放、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少壮多努力这六章。
  • 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旨在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学科角度对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奥威尔与缅甸;第二,奥威尔与中国;第三,中国奥威尔研究的新视野。第一、二部分涉及奥威尔作品中的亚洲题材以及中英文学关系,第三部分紧跟国际奥威尔研究前沿,以中国角度提出奥威尔研究的新课题,反思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现状。三个部分的研究皆放置于跨文化语境,试图从中发现和解决西方奥威尔研究的盲点或不足,推进国际奥威尔的学术研究。
  • 菊与刀

    菊与刀

    读《菊与刀》,可以让你全面精确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一些奇怪的行为。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会取得成功?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们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人为何彬彬有礼而又倨傲蛮横?为何严谨恭顺而又放荡恣肆?为何顽固守旧而又勇于改革?他们为何既可以为天皇和国家剖腹又为何迅速停止抵抗成了美国的小弟?读《菊与刀》,还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和我们自己。无论怎么说,日本文化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于传统的感情和态度与同样处于新旧、东西、文化冲突的中国人有着相似的情绪,而日本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传统的?他们坚决捍卫的是什么?毫无顾忌地抛弃的又是什么?他们接受西方的是什么?
  • 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本书全面总结和剖析了中国人请客吃饭求人办事过程中的礼仪、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重点从备局、设局、布局、对局、收局等几个角度举例阐述饭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让你在饭局之上尽显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有助于你在觥筹交错间结交贵人,轻松成事。
热门推荐
  • 绝世狂妃

    绝世狂妃

    穿越到花轿当中,却被拒之门外!一怒之下,写下休夫书……奇葩的王爷、心机的妃嫔,没办法,只能挨个驯服,挨个手撕……
  • 定战略:老板只做一件事

    定战略:老板只做一件事

    柳传志认为企业就是三件事: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尤其定战略,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头等大事。然而,众多老板却不以为然,把最宝贵的时间、经理、资源都浪费在了无穷无尽的小事上,不知不觉中让企业被战略的大问题所吞噬。罗雲怀老师及其团队,十余年深入企业一线、亲自为二十多个行业、上百家企业提供实战咨询,并从中精挑细选出经典案例与方法,帮企业家理清思路,把企业家从关注“效率”的沼泽中,拉回到重视“商业战略”的正道上来,并从战略定位、品牌定位到战略传播,为企业战略落地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思路。
  • Berlin Diary

    Berlin Diary

    A radio broadcaster and journalist for Edward R. Murrow at CBS, William Shirer was new to the world of broadcast journalism when he began keeping a diary while in Europe during the 1930s. It was in 1940, still a virtual unknown, that Shirer wondered whether his reminiscence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world around Nazi Germany could be of any interest or value as a book.
  • 奶狗校草霸道妻

    奶狗校草霸道妻

    ·“这么艰难的活着,是为什么啊。”·“她死的那天最后一句话是让我好好活着,她没有给我带来光,带给我的是无止境的黑暗,但是,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点温暖,第一次有一个人让我好好活着,虽然是...她,我这一辈子...,最恨的就是她。”
  • 一切刚刚好的爱情

    一切刚刚好的爱情

    他追,她躲,她的深情全部给了别的男人,他不忍看她一次次的受伤,但却无可奈何,终于,他想放弃了,她却勇敢的站在他面前,与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问她为什么,她不说,但心里回答,我在等自己死心,不让怎么爱你。
  • 周仓是个大帅哥

    周仓是个大帅哥

    作者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周仓长得和张飞差不多,铜铃样的大眼睁开来总好像随时要跟人打架,乱蓬蓬的胡子能经常把他喜欢的小孩吓哭。三国时代不仅会经常打仗,偶尔也会举行类似于现在的选美比赛——当然,周仓有一次参加了,本来选美不一定轮得到他,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周仓是个大帅哥》受欢迎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作者的写法让我们充满了薪鲜感——他试图用童话的眼光打量那些在我们眼前渐渐模糊的历史,这和时下的“恶搞”“戏说”“穿越”都不同,它使厚重的历史有了温度,可感可触。
  • 倔强的苟花花

    倔强的苟花花

    苟花花,人如其名,如一株卑微的小野花,但却倔强的生存,春风催又生,野火烧不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卡灵有系统

    我的卡灵有系统

    周苏本是修仙界一个大能,却因为一件宝物被追杀致死,投胎转世成为一个普通人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但....他曾经的妻子龙菲菲却是历经千难万苦在末法时代的地球找到了他,为了让他可以继续修炼,带着他穿越重新投胎,修炼。他能够重新回想起来往日的美好吗?能够达到巅峰复仇吗?这一世他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 盛世双婚:腹黑太子来破案

    盛世双婚:腹黑太子来破案

    睁眼醒来,她发现自己穿越成扬州苏家嫡女。一纸告书,让她成了人人唾弃的杀人犯。好在从天而降个太子爷来救命,只是这太子爷……看她的眼神有点怪!“你叫苏落,寓意落子无悔,那就别想反悔,”太子爷笑眯眯看着眼前气急败坏的人儿,心情愉悦道,“是你先开口和我表白的,所以我娶你不过分!”苏落梗着脖子强辩,眼神心虚的四处瞥,“我这不是以为自己快寿终正寝口不择言,不算!”扬州悬案频发,怪事不断,究竟是谁在背后搞鬼?且看两人携手,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