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忠臣的象征。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在向刘禅上的《出师表》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陈表心迹,说他自己是“奉命于危急存亡之秋”。这“奉命于危急存亡之秋”指的就是刘备弥留之际“托孤”于诸葛亮之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有“白帝托孤”故事。说刘备于章武二年(222年)六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逃到白帝城,无颜再回成都,遂染病不起。次年四月,刘备于临终前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听受遗命”,托之身后大事。他对诸葛亮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罢手足失措,泣拜于地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请诸葛亮坐于榻上,吩咐次子鲁王刘永、三子梁王刘理说:“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并命二子同拜诸葛亮。然后,刘备向众官宣布“托孤”之事,并留下遗诏,要刘禅事诸葛亮如父,方才瞑目长逝。
据《三国志》刘备本传记载:刘备征吴失败,还鱼腹,改鱼腹为永安,随后病笃,托孤于诸葛丞相。可见,《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刘备“托孤”于永安宫是一致的。再查《三国志》诸葛亮本传可见,《三国演义》所写“托孤”内容与史书也大致一样。
但细致研究会发现,虽同名“永安宫”,但《三国演义》讲的是白帝城永安宫,而史书记载却是鱼复永安宫。
永安宫故址,位于原奉节县师范校园内。由于历经战争烽火,永安宫在南宋就已荡然无存了。元朝时,当地人曾在当年的永安宫旁边建有“先主庙”,明嘉靖年间又于“先主庙”旁修起了夔府文庙。
白帝城,在今奉节县城东,原为西汉末年起兵于成都,后来割据巴蜀的公孙述的称帝之处。公孙述兵败被杀,白帝城也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所焚。历史记载,在公孙述称帝期间,夔州一带比较安定,因此他死之后,人民依然很怀念他,就在白帝城遗址上修建了一座白帝庙,祭祀公孙述。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四川巡抚林俊斥责公孙述不忠于汉室、私自僭称帝号,便毁掉了公孙述塑像,改祀西汉征南将军马援,配祀水、土地神,改“白帝庙”为“三功祠”。
只过了二十多年,四川巡抚朱廷立认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事已是妇孺皆知,广为流传;同时刘备死时以社稷为重,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也是鞠躬尽瘁,于是决定改祀刘备和诸葛亮,并易“三功祠”名为“义正祠”。从此,白帝城就成了祭祀刘备和诸葛亮的地方了。
四川奉节,汉名鱼复县。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设城筑防,因称白帝而改城名“白帝城”。刘备退军鱼复,因改馆驿为永安宫,遂改鱼复县为永安县。
晋时复称鱼复县。南朝先后在此置三巴校尉、巴州、信州,皆治白帝城。
由此可见,白帝城与鱼复县、永安县并不完全一致,白帝城在永安县城以东10里处。所以,刘备“托孤”、诸葛亮奉遗命之地并非《三国演义》讲的白帝城永安宫,而是在奉节永安宫。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大概自明清以来,这个问题就混淆不清了。
《三国演义》写刘备死后,司马懿向魏文帝曹丕献五路伐蜀之计,结果,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从容退敌。该故事真假相掺,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