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演义》从“拥刘反曹”主题出发,对这位富有谋略,熟谙军机,用兵如神的历史人物,在后半部分出场很多,有关他的故事也是世人皆知,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空城计”那段故事了。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写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了大军撤退安排,并亲引五千军到西城(今甘肃天水、礼县之间)搬运粮草。忽然飞马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队,已分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军士,战、撤均不可能。诸葛亮镇静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仅用军士20人,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本人则披鹤氅、戴纶巾,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身边仅有二小童,一捧宝剑,一执麈尾。魏军来到城下,皆不敢进。司马懿因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怀疑必有埋伏,立即下令退军。
诸葛亮因此化险为夷。
对《三国演义》所写“空城计”之事,在许多有关三国的史籍中,并无记载。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东晋王隐《蜀记》所载郭冲之言,说诸葛亮屯兵阳平时,派魏延诸军并兵东下,只留1万人守城。司马懿率20万大军前去迎击,可路上却与魏延军错过。当他得知阳平城中兵力甚少时,即直趋阳平。诸葛亮见魏军迫近,调兵增援阳平已来不及,于是镇定地命令全军偃旗息鼓,大开城门。司马懿向来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见此情状,疑有伏兵,忙引军后撤。事后,诸葛亮抚掌大笑说:“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司马懿后来探知,深以为恨。
《蜀记》与《三国演义》所述“空城计”故事,基本一致无二。所以,罗贯中创作司马懿中诸葛亮“空城计”故事,是有所依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所据并不等于史有其事,因为裴松之虽注引了《蜀记》“空城计”事,但他并不相信,且提出了四条理由驳难:其一,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屯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驻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后,司马懿才与诸葛亮交战于关中;其二,既然司马懿率军20万,又知诸葛亮兵少力弱,如果怀疑有埋伏,正该设防持重,怎么会撤军呢?其三,诸葛亮向来不信任魏延,怎么会叫他独自率重兵在前?其四,郭冲是西晋初年司马骏的下属,怎敢当着司马骏的面,揭其父的短?因此,郭冲所言之事只能认为是虚构。
司马懿并未中过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三国时期确曾有过“空城计”之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赵云别传》说:刘备与曹操争汉中时,刘备得知曹军积蓄军粮于北山下,遂命黄忠前往偷袭,以赵云屯兵于后,策应黄忠。
黄忠过期未还,赵云率数十骑出营迎视,正遇曹军扬兵大出,赵云且战且退,回到营中。赵云部将张翼正欲闭门拒守,而赵云却令其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军见状,疑有伏兵,急忙退走。赵云立即命军士擂鼓,一刹那间,鼓声震天。赵云趁敌军慌乱,领军杀出,以劲弩猛射。曹军破胆,自相践踏而拥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讲:孙权以5万大军围魏将文聘于石阳,其时正值大雨,城栅被雨淋坏未及修补。文聘无计可施,乃叫城中人不得乱走动,自己也在家中睡觉。孙权疑其有诈,不敢进攻,撤围而去。
可见,罗贯中正是依据赵云、文聘唱“空城计”材料,移花接木,虚构了诸葛亮唱“空城计”故事和司马懿中计的天方夜谭。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和司马懿的小心谨慎,都被刻画得很成功。司马懿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在蜀军街亭之败后的退军中,罗贯中设计这段故事,意在为街亭之战的失败,为诸葛亮方面维护。
“奇哉赵子龙。凛凛一心忠”。千百年来,赵云的英雄形象留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甚至于超过了关羽、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