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70300000015

第15章 平凡而又伟大的公益慈善人物(1)

华侨旗帜——陈嘉庚

陈嘉庚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办学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陈嘉庚兴学的动机和爱国情怀,可以从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得到反映:“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

早在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之后他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陈嘉庚的努力下,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

此外,陈嘉庚还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如集美学村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示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据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常香玉

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是所有人都不陌生的,特别是她在抗美援朝时期捐飞机的事情可谓家喻户晓。

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干了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向正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这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作为历史的见证,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河南省档案馆则已经将常香玉的珍贵照片、演出剧照、口述录音带以及部分生前用过的物品等征集进馆。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条来自朝鲜前线的消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举国震惊。常香玉事后回忆说,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一夜没睡,一大早就忍不住对丈夫陈宪章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在朝鲜打得太艰苦了,咱们捐架飞机,中不中?中咱就干。”陈宪章说:“中,干吧!”。

据常香玉的二女儿陈小香介绍,常香玉曾经这样说过:“解放以后,我再也不是下贱的戏子了,我要保护我这个国家,我要爱我这个国家,当时全国人都起来捐献,剧社捐献了三天的演出我觉着少,就想着捐献一架飞机。”看起来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是可贵的爱国之心。

常香玉口中的“下贱的戏子”是怎么回事?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农家庭,乳名张妙玲,父亲张茂堂是当地有名气的豫剧艺人。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时,常香玉跟着母亲魏彩荣靠要饭度日。1932年,父亲为了让常香玉不做童养媳,把9岁的常香玉领上了学戏之路。村里张姓的人认为,宗族里出了女戏子是个耻辱,经常欺逐他们,死了也不得入祖坟,愤怒的她便随义父常会庆改名常香玉。1943年,常香玉因拒绝为军统宝鸡站站长娶姨太太唱堂会助兴,受到侮辱威胁,愤而吞金自杀,所幸抢救及时,但更使她体会到旧社会唱戏的行当被称为“下九流”,受人侮辱,被人欺凌的残酷现实。

捐献飞机的想法很好,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里“香玉剧社”的社长,手里并没有多少钱。剧社里有师傅对她说“你别做梦了,你这就是痴人说梦,你连一架机关枪都不一定捐得了,你还捐飞机大炮呢”。但性格倔强的常香玉说:“我们进行义演,有人看戏这不就有钱了吗?咱们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两年,不信完不成。”

常香玉与古城西安有着不解之缘。据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在其所著的《探究常香玉的艺术人生及声腔艺术》一书中描述:“1938年底,由于东北、华北沦陷,河南、山西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几百万难民逃往西安、宝鸡等地,各地很多戏班和大批的名演员云集古城西安,外公带母亲和全家也来到了西安。”常香玉在西安一住就是18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常派艺术。常香玉生前曾不止一次说:“陕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娘家,我艺术上成长离不开陕西观众。”至于“香玉剧社”,陈小香介绍说,1948年底刚成立的时候叫“西安私立豫剧补习学校”,目的是培养豫剧人才,也为帮助穷苦人家的孩子找碗饭,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全免,学员主要是学戏,学得好的还可以参加演出。后来学校改称“香玉剧社”,并于1950年春正式向西安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落户西安,进行营业演出。1954年底,“香玉剧社”改为国营,1955年底,剧社调回河南,落户郑州。

当时,时任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西安市长方仲如对常香玉的爱国热情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与支持。后来,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也知道了这件事,委派马运昌、毛云霄、荆桦三位干部协助剧社从事捐献演出工作。

大家算了一笔账,当时一架喷气式飞机需要旧币15亿元(新币约15万元)。按当时常香玉演出的标价,即使场场爆满,她也需要不吃不喝唱上200多场。为了义演,常香玉卖掉了家中的卡车和房产,甚至掏出了压箱底的私房钱。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把自己的3个孩子送进了保育院,随即率领59人的“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开始了行程万里的巡回演出。剧社一路南下,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义演。

对于当时演出的情况,陈小香说,剧社白天不停地赶场唱戏,夜里就直接住在剧场里,吃咸菜睡地铺。曲目中的《花木兰》最受欢迎。这是个女子替父慷慨从军的故事,常香玉用她独特的唱腔,把故事演绎得热情奔放,刚柔相济。

在义演的第一站开封,从8月8日至8月31日,剧社共演出23场、18个剧目,开封是常香玉少年成名的地方,一到这里就受到全城人的追捧,不少农民背着粮食去看戏;在郑州,剧社演出了25场,场场爆满;在武汉,剧社一口气连演了10场,观众一场比一场多,买不到票的观众就直接坐在剧场外面听;在广州,听说是为抗美援朝义演,出租方免掉了场租。在剧社到达广州的当晚,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主席叶剑英观看了常香玉的演出,演出后又亲笔写下了四个字——“爱国艺人”。这个头衔也成为常香玉的另一个别称。

1952年2月,“香玉剧社”圆满完成了捐献飞机义演,共演出178场,观众31.23万人,演出的主要剧目16个,其中以《花木兰》一剧演出场次最多,最受群众欢迎。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

很快,飞机购得了,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并很快去了朝鲜,投入战斗。后来,当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机呼啸在朝鲜战场上空时,常香玉也作为祖国赴朝慰问团的成员走上前线。空军英雄王海用击落的敌机残骸,为心中的艺术家精心制作了一架“香玉剧社号”飞机模型……

1952年2月,剧社从朝鲜返回西安后,抗美援朝总会会长郭沫若给常香玉发来亲笔签名的贺电。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发表了文章,题目叫《爱国艺人常香玉》。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也专门接见了她,说“常香玉不简单”。

常香玉捐献飞机一事,也释放出巨大的明星效应,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事件。众多姑娘把自己嫁妆都捐了出来,有的老人把一生的积蓄献了出来。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后来,不少人提起常香玉,都称其“德艺双馨”,而常香玉本人则最喜欢说“戏比天大”,因为“只要活着,就不能没有豫剧”。

平凡的慈善家——林秀贞

林秀贞,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1976年,衡水大旱,由于植物没生长起来,柴草也稀缺。南臣赞村有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78岁的朱书贵和76岁的刘秀焕。两位老人曾跟林秀贞的父母一起干活,两家相熟。林秀贞见老人总是挑不到水,就每天起大早给老人挑满一缸水。她还常做了好吃的,给老人送去。

有一天中午,她给老两口送饺子,一进门正见两位老人吃早晨的剩粥。她问怎么不热热再吃?老人说这样省柴火。她再一看,锅边上还结着冰碴。当时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到家就和家人商量着要把老人管起来。丈夫和父母都支持,说朱书贵是抗战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咱不能看着人家受罪。

第二天一早,林秀贞就找到生产队长说出了自己的心愿。生产队长是个明白人,他说:“秀贞啊,照顾老人不是一天半天,你可想好了”。秀贞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你就放心吧。”从此,朱书贵、刘秀焕有了林秀贞这么个好女儿。这年她刚30岁,刚结婚3年。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又义务赡养了本村和邻村的朱书常、朱金林、朱淑芬、张振起4位孤寡老人。林秀贞在义务照顾赡养6位孤寡老人的时间单个展开加在一起共计72年,比秀贞的年龄还长八个年头。林秀贞一人的付出,伴亮了6位孤寡老人的晚年风烛残年生活,成为他们晚年生活当中的唯一指向和共同精神支柱。

34年来,为了照顾这些老人,林秀贞付出了比其他农村妇女多出几倍的心血和汗水,吃了多少苦、受过多少累、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了使这些老人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在他们患病时,林秀贞都是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住。6位老人中,最短的在秀贞家住了一年半,最长的朱金林老人一住就是12年。林秀贞从来没喊过苦,嫌过烦。有人对她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些老人与你不沾亲不带故,你一侍俸就是几十年,图的是什么”林秀贞说,“不图钱财,不图回报,为的就是报答党培育我这么多年的恩情。”

这些年来,只要老人们高兴的事,她都想方设法去做。1995年夏天由于连降大雨,呆傻老人朱书常两间破土房已成危房,秀贞怕出事,将他接到自己家住,与老人一日三餐同桌吃饭。老人过年有往自家请家堂的习惯,为满足老人这一意愿,在1996年底她花了3000元买了砖、木料,给他翻盖房子。1997年春节前终于使老人搬回翻盖一新、温馨如春的自家新房安心过年了,至今已70多岁的朱书常老人的生活仍由林秀贞承担。

同类推荐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古寺之谜

    古寺之谜

    悬空寺作为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为什么能悬而不坠?“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古已有之。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学究竟源自何方?布达拉宫这一世界屋脊上的“白宫”最初是为女人而建?杭州灵隐寺中是否有那位传说中的济公?雍亲王的府邸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是出于孝心还是另有目的?法门寺何以能使整个大唐帝国疯狂,它的地宫中埋藏了怎样的天机? 千年古寺,衍生无限传说:匪夷所思的佛像传奇,珍贵无比的佛家法器,趣味浓郁的佛国典故,神奇诡秘的佛教传说。让我们走进奇妙的世界,探索中国二十座著名古寺。
  • 知堂两梦抄(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知堂两梦抄(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个选本和坊间流行的其他选本所选篇目,几乎无一篇同者。周作人在传统中找到了他所称的“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汉代王充,明代李贽,清代俞正燮,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疾虚妄、爱真实”,并由此上溯到墨子、颜回、大禹,梳理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系统。本书清晰地呈现了这个思想体系。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丁明秀编著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论文集包含方位系统与古蜀文化、鱼凫文化总论、鱼凫文化与考古遗存、蜀王鱼凫与历史文化、鱼凫文地理与名号考论、鱼凫文化与田园城市、鱼凫神话与传说掌故、等几部分,共收录42篇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创甲战将虚甲

    创甲战将虚甲

    二十年前,战争结束之后,世界上再也没有了国家之分,人类文明开始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那一年,被定为创元元年。十年后,也就是创元10年,人类文明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同时,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变得贫瘠。为了记载时下最流行的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著名游戏设计者贾戌及其团队打造了举世瞩目的VR游戏“虚甲”。一晃十年过去了,“虚甲”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游戏,玩家用户超过十亿人。创元20年的某一天,一年前退游的初代玩家“舟甲”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开始重新回归“虚甲”。带着对往昔的回忆、被时间掩埋的秘密、以及对“真理”的寻找,开始了重返“虚甲”巅峰之路。
  • 成功者的致富秘诀:打开财富大门的7把钥匙

    成功者的致富秘诀:打开财富大门的7把钥匙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本书从“思考智慧”“修身智慧”“做事智慧”“交际智慧”“借力智慧”“感恩智慧”“学习智慧”等七个方面入手,通过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详细阐述了成功者致富的秘诀。希望能够给读者以启发,从多个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掌握打开财富大门的七把钥匙,奠定成功的基础。
  • 缘来半生终淡忘

    缘来半生终淡忘

    “多谢公子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回报,不如以身相许?”第一回,他救下她,她逗趣的调侃,被他厉声斥回。“多谢公子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回报,不如……”第二回,两人重逢,日久生情下她再次侃言,却不料话还未说完,一记香吻就先堵住了她的唇。“多谢公子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回报,唯一…以命相抵。”第三回,新婚前夜他领命赴沙场。她苦等三年载,却只等回他迟来的死讯她换上三年前的嫁衣,奔赴他死守的沙场,三年的思念化作一滴相思泪,三年的痛楚,一言难道尽:“你愿为天下人而死,为何不愿为我而活?”
  • 我无法学会与你告别

    我无法学会与你告别

    颜值体力都爆表的特警队长偏偏栽在将自己抛弃又反追的小公主身上——原来我还是喜欢你,喜欢得要命!——自视甚高的千金大小姐梁深晚曾经放下所有的骄傲追上了学校的天之骄子周湳浦,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听说自己被劈腿,虽然对方肤黑,平胸,发短,但奈不住别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口气咽不下去。伤人不能伤自尊,梁深晚先周湳浦一步,昭告天下——是她先红杏出墙的,是她觉得玩腻了要移情别恋的。之后便一声不吭的出国留学,疗伤去了。几年后,再遇,周湳浦将她从武装分子手上解救下来,她发现自己还是喜欢他喜欢的要命。
  • 九阳药神

    九阳药神

    因缘际会,山村少年获丹神传承,逆天崛起,踏波风云!
  • 寒门枭士

    寒门枭士

    繁华即将谢幕,寒门少年悄然崛起。横迈时空,谋天下之枭士。
  • 回夙

    回夙

    世上皆传,断虹崖是大奸大恶之人的最后栖息所,一旦这些人进入了断虹崖,便是有天大的恩怨也只得罢手。卿风在未进入断虹崖之前曾以为是因断虹崖内高手辈出无人敢上门生事,却不想收留她的傅小姐说这是因为除了崖内的人,再无人能找到断虹崖的入口。
  • 诸天逍遥少尊

    诸天逍遥少尊

    一个来历神秘的少年,身背无数秘密,降临诸天,掀起了无尽的风浪,揭开了禁忌的面纱,解开了无尽的隐秘,诸天为之震撼。道真的有终点吗?
  • 离合难离悲欢

    离合难离悲欢

    每天,总有人在面对分离:每天,也总有人在面对重逢。前者为悲,后者为欢。每个人也需要历尽离别,换言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离别和重逢中度过。如何把握从中的情感,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 快穿之我是绿叶我怕谁

    快穿之我是绿叶我怕谁

    一个堂堂的护国公主,我要什么男人?怎么,你是太后你了不起啊?你是太后就能下旨来逼我嫁人?呵呵,我选择狗带!可是为什么还没想好怎么死的自己再次一睁开眼,竟然不是在被敲晕了后强行成亲的路上?父皇,救命啊,天上飞的竟然不是鸟,地上跑得飞快的也不是马儿,这是什么鬼怪世界?纳尼?还有各种不靠谱的绿叶等着自己去拯救?妈妈咪呀,不,是母后啊,救命呀,快来救救儿臣!轻松爆笑的快穿文,希望大家喜欢并多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