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73600000020

第20章 化学大发现(1)

钾与钠的发现

19世纪初,伏特发明了电池后,各国化学家纷纷利用电池进行分解各种物质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一位年轻的英国化学家汉夫里·戴维(Humphry Davy,1778~1829,英国化学家)正在进行苛性碱的电解实验。

戴维于1778年12月17日生于康沃尔郡彭赞斯,1795~1798年,给一位药剂师当学徒,其间读了A.-L.拉瓦锡的《化学原理》,从此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8~1801年,在布里斯托尔任气体研究所的实验室管理员。1801年开始在英国皇家学院讲授化学。1802年任化学教授和皇家学会会志助理编辑。18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所进行的苛性碱的电解实验,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了,因为人们向来以为苛性碱是不可再分解的简单物质,几乎所有化学家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当成了化学元素。可是,戴维却有另外一种冲破传统的想法。他推想,碱有几种化学性质,跟一些已知的成分复杂的物质很相似,所以,它很可能也是化合物。于是,他先选用苛性钾进行电解实验。然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苛性钾原封不动,呈现出的都是水被分解成氢和氧的现象。不过,戴维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他不断改进实验。既然水总在里面捣乱,干脆就用无水苛性钾吧!他按着这一思想又干了起来。果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

一天,戴维让助手埃德蒙得把苛性钾水溶液换成无水苛性钾,并给无水苛性钾加热,然后开始对熔融的无水苛性钾电解……“它会不会分解呢?”戴维把白金导线接触熔融了的苛性钾表面时,心里在想。“现在没有水了,匙子里只有苛性钾一种东西。如果它不是一种元素,那么它马上就会露出原形……可是如果电流不能通过熔融的碱呢?”正在他反复思索之时,电流通过去了。“喂!”戴维声音都变了,“埃德蒙得,到这儿来!苛性钾分解了!”助手用手遮着眼睛,往仪器前凑。而戴维自己却差点把鼻子碰到白金匙子上。原来,由于电流的作用,熔融的苛性钾不仅通过电流,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在白金导线跟苛性钾接触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小小的火舌,淡紫色的火焰,非常美丽,只要电路不断,火焰不会熄灭;电流一停,火焰也就立刻熄灭。埃德蒙得莫名其妙地看着教授,说:“这是怎么回事?”“埃德蒙得,这意味着,咱们已经把这种假元素给揭穿了。”戴维自信地说,“电流已经把苛性钾所含的某种未知物质,分离出来。导线旁边发着淡紫色火焰的就是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怎样才能收集到这种神秘的物质呢?戴维再次陷入思索之中……1807年10月的一个早晨,薄雾蒙蒙。戴维吃完早饭,匆匆走向实验室。几天来,他一直在想,第一次没有把苛性钾分解成功是因为水;第二次,又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那熔融的碱热到了发赤的地步,温度太高了。于是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让苛性钾从空气里稍微吸收一点湿气试试。按着这一想法,他和助手埃德蒙得又开始了新的实验……电流果然通过去了。那固体的碱块,立即开始从上下两个方向熔化。戴维见此情景,脸色渐渐苍白了。他站在试验台旁边,紧张得几乎停止了呼吸。这时,碱块同金属接触的地方正在熔化,发出细微的咝咝声。突然,啪的一声爆响,像爆竹般从熔融的碱上面传出。戴维用胳膊肘使劲推了一推他的助手,迅速把头俯到试验台上。“埃德蒙得……埃德蒙得……”他喃喃地说,“你看啊,埃德蒙得!”熔融的苛性钾上面沸腾得越来越厉害,下面的白金片上有些极小的珠子从熔融了的苛性钾里滚出来。它们跟水银珠一样活动,一样带有银白的光泽,可是它们和水银可大不相同。它们中间有的刚一滚出来,就啪的一声裂开,爆发出一股美丽悦目的淡紫色火焰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虽然侥幸得以保全,在空气中却很快就变暗,蒙上一层白膜。原来碱的组成中含有某种金属!而且在这以前,谁也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种金属……戴维认清了这一点,突然离开座位,在实验室里如醉如狂似地跳起舞来……又经过几次验证后,他终于肯定了自己的新发现。他大胆地把苛性钾从元素名单上抹掉,换上了一个当时还没有人知道的新元素。这次真的是一种元素了,他给它取名叫“锅灰素”,译成中文就是“钾”。

分解了苛性钾以后,戴维立即着手分解另一种碱——苛性钠,并很快获得成功。他为这种从苛性钠中分离出来的新的金属元素,取名为“苏打素”,译成中文即是“钠”。

钾和钠的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钾略微差一点儿。钠是黄色的火焰,钾是淡紫色的火焰。所以当时人们都说:“戴维发现了双胞胎元素!”

戴维的科研成就很多。1800年研究电解,从理论上解释了电解过程,指出与电极具有相反电荷的带电质点能按相对亲和力的大小排列成一系列,这实际上是现代电化学的基础;1802年开创了农业化学;继1807年用电解法离析出金属钾和钠之后,他在1808年又分离出金属钙、锶、钡和镁,他对碱金属的详细研究,为拉瓦锡所指出的“所有碱都含有氧”,提供了证明;推翻了拉瓦锡关于所有酸中都含有氧的观点,提出所有酸含有氢而不是氧。此外,他对氯、碘及其化合物、金刚石、铂的催化作用等方面也都做了卓有成果的研究。

戴维的一生与荣誉相伴,他在1805年获科普利奖章,1807年因在皇家学会演讲“论电的化学作用”,获拿破仑的3000法郎奖金,这是奖给当年最重要的电学研究项目的奖金,181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16年获伦福德奖章,1827年获皇家奖章。1820年戴维出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主席。1829年5月29日他卒于瑞士日内瓦。

元素周期率的发现

化学的迷宫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那是一个化学元素大发现的年代,由于电解法、光谱分析等新方法的运用,新元素被人们一个个找出来,平均每两年半就有一个新元素被发现。到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

那时候,最令化学家们激动的事莫过于发现新元素了。可是,谁也说不清,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元素,又应当怎样去寻找新元素,人们只是在盲目地摸索着。

更令化学家们伤脑筋的是,随着新发现元素的增多,随着人们对这些元素性质了解的增多,人们反而被眼前这纷繁复杂的化学世界给搞糊涂了。

你看,63种元素的性质是那样的不同,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有的是固体;有的重,有的轻;有的软,有的硬;有的有味,有的无味;有的放在空气中自己就会燃烧,有的存放几千年也不会起变化;有的遇水就爆炸,有的放在水中煮三天三夜也纹丝不动……这63种元素每一种又能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几十种、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尽管人们对每一种元素都已有了相当详尽的了解,能测出每一种元素的原子量、比重、沸点、熔点,知道它们和氧如何反应,和氢如何反应,和酸,碱生成什么,甚至能测出反应时能生成多少热……大学教授们对这些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能讲上几个星期、几个月。可是这些枝枝节节讲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得要领,仿佛被引进了一个没有头绪的化学迷宫之中。难道世界上化学物质就是这样偶然地、杂乱无章地凑到一起的吗?各种元素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支配它们呢?

许多化学家们早就不满意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了,他们开始思索和寻求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给元素分类

很早就有人根据元素外观,将元素分成了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不过,这种分类方法实在太笼统了,对搞清元素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帮助。

1828年,德国科学家德贝莱纳发现,化学元素中,有好几组元素,每三种元素之间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大约是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比如钾、钠、锂,氯、溴、碘,钙、锶、钡等。他一共发现5组这样的元素,起名为三元素组。

可是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54种,其他元素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整个元素之间有无规律可循呢?三元素组都回答不了。不过,这是人类首次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对于元素进行分类的尝试。

后来,又有好多化学家加入到给元素分类的队伍中来了,到了19世纪中叶,提出的元素分类方法已不下50种。

美国人库克把元素分成6系,英国人欧德林把元素分成13类,德国人迈尔发表了6元素表……但这些分类都只得到了局部的结论。

第一个把元素作为整体考虑的是法国人尚古多。1862年,他绘制了螺旋图:把所有元素都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结果性质相似的元素落在了同一条母线上,也就是说,他实际上已发现了元素变化具有某种周期性。

1865年,英国青年科学家纽兰兹又提出了八音律。他发现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给元素排队,从任意一种元素算起,第八种元素的性质几乎重复着第一种元素的性质,就好像音乐中的八度音一样,他把这称作八音律。他按照八音律关系排成的元素表,前两个直行几乎相应于现代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三周期。

这些早期的分类工作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甚至还遭到非难和嘲笑。

尚古多先后把他的“螺旋图”和三篇论文寄到巴黎科学院,却石沉大海,根本没有人理睬他。一直到20多年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已经发现,他的螺旋图才被重新找出来正式出版,就这样,非常可惜,他的发现未能够在历史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纽兰兹在英国化学会上宣读他的八音律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一位教授讥讽地说:“纽兰兹先生,您是否把元素按照它们的第一个字母排列,或许那样更符合八音律吧?”他的话引起人们一阵讪笑。在讽刺打击下,纽兰兹退却了,他放弃了对这一理论的探索工作,专心致志搞他的制糖工艺去了。

的确,这些早期的分类工作还极不完善,有许多漏洞和错误的地方。但是,他们正在一步步地向真理逼近,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寻找规律

就在同一时代,在彼得堡,也有一位年青的化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他就是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1834年出生在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他是家中的第14个孩子。在他刚几个月时,他父亲就双目失明,失去工作。他的母亲照料着一个大家庭,还管理着一个玻璃工厂。为了送门捷列夫上大学,母亲几乎变卖了全部财产,陪他一同到彼得堡。就在门捷列夫获准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时,他的母亲去世了。这位性格坚毅的母亲给了门捷列夫很大影响。

还在大学时代,门捷列夫就表现出不寻常的才智。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23岁时就担任了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在完成对巴库油田的考察后,为了研究溶质和溶剂作用,他曾对283种物质逐个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且重新测定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积累了丰富的元素知识。他还在德国、法国、比利时的一些化工厂考察过,大大开阔了眼界。

1867年,彼得堡大学聘请这位33岁的化学家担任教授,讲授无机化学课。

门捷列夫认真准备着讲稿,他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已经很陈旧了,外文教材也不适应要求,迫切需要一本能够反映无机化学最新进展的教科书。他开始编写《化学原理》的教科书。

每天清晨,一位速记员来到他的办公室,由门捷列夫口授,速记员整理。他很快写完了化学基本原理这一册。第二册接着该介绍元素和它们的化学性质了。

这些元素究竟该按照什么顺序排列呢?门捷列夫的写作停下来了。

是啊,当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元素分类法,大学教授们在讲授元素时都是按照自己认为最方便的顺序讲起。氧这种元素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了,许多人都从氧讲起;也有人从氢讲起,因为氢是所有元素中最轻的;也有人从铁讲起,因为铁的用处最大;也有人从金讲起,因为这是元素中最贵重的……大多数教授对此司空见惯,并不在意。反正元素之间没有任何秩序,从哪儿讲起不一样啊?

可是,门捷列夫却不满足于这样做。他与一些化学家一样,早就发现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像锂、钠、钾,它们都是金属,化学性质都很活泼,能和水激烈反应,放出氢气。又如氟、氯、溴、碘等卤素,钙、锶、钡等碱土金属之间也都很相似……门捷列夫认为,这些现象决不是偶然的,一定有着一个一般规律在支配着这些元素,既决定了这些元素相似的地方,又决定了它们的区别。他决心要寻出这种规律来,让元素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明了。

发现元素周期表

“安东,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来。”门捷列夫对仆人说。

安东走出门,莫名其妙的耸耸肩膀,很快拿来一卷厚纸。

门捷列夫把这些厚纸都打上格子。剪成了一个个长方形卡片,他要做什么呢?他正在筹划进行一个重要的试验。

门捷列夫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上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的性质,一种元素一张卡片,就好像元素的户籍册一样。63张卡片全填好了,现在可以利用这些卡片对元素进行分类排队了。

同类推荐
  • 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

    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航天知识全知道

    在古代,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只局限于白昼能感知太阳的光热,夜晚能望见月球的身影,于是产生了许多访日探月的幻想故事。中国出现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其他国家也有不少类似的飞天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寄托着人类征服太空的愿望。为实现腾空飞翔的理想,人类经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历程。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便为了这个理想做出了种种大胆勇敢的尝试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始把幻想变为现实。
  • 达尔文在路上看到了什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达尔文在路上看到了什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由美国史密森学会推荐,是全球最经典的科普读物之一。真实地记录了达尔文随“小猎犬号”开展为时五年科学考察的生动有趣的过程。分为“动物”、“人”、“地理”和“自然”四个栏目,共有80多幅精美插图。这一切都是之后他撰写《物种起源》的基础。全书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读者面广,既适合少年儿童读者,也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读者,并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科技的狂欢

    科技的狂欢

    自网络诞生以来,科技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从互联网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到电子商务的成熟开启新零售时代;从谷歌开创广告投放新模式,到脸谱网、Instagram打开社交新大门;从大数据引发隐私边界反思,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火遍全球;从人工智能便利人类生活,到挤压人类工作机会……在梳理了科技发展脉络之余,硅谷思想家安德鲁·基恩无情地指出:科技已成为财富划分的新标准。成为新技术的驱动者或被碾压,取决于你对科技的理解与见识。
  • 外星秘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外星秘密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自然万物奇观百科

    自然万物奇观百科

    宇宙是个大迷宫,地球是个万花筒,真是奥妙无穷,神秘莫测,无奇不有,怪事迭起,许许多多的奥秘现象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捉摸不透。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不度天

    不度天

    顺天而行,逆天而亡,然,何谓天?天行何有道?冥冥之中是否真的存在无意识的定数?
  • 天气与心情

    天气与心情

    一切随心而写,不要让困扰打扰你的思维。随遇而安,随心所向。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在毛泽东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他读《封神演义》虽不及《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那样,当作政治、军事书来读,也不像对《西游记》、《水浒传》那样,对书中故事时常运用,随手拈来譬解事物,解释道理。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毛泽东谈起《封神演义》的时候不算多,但是,毛泽东却熟读这部书,对书中故事有自己的分析,并且用他这种分析,讲述重要道理。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国王世界

    国王世界

    曾于火影,建立秦之国,与五大国并立,立忍术文明。曾于海贼,征服伟大航道,挑遍四皇,立恶魔果实文明。曾于仙剑坐无极,掌蜀山,以南山以南为剑柄,北海以北为剑躯,使斩苍生一剑,立剑仙文明。曾于死神跨越生死界限,化身冥王,铸不朽神国!曾于西游,翻万丈五行山,与大圣并肩再对西方,亿万雄兵坐立一方霸主!曾于科技世界,运宇宙飞船,遨游星空,看遍星尘万界。曾于遮天,神墓,盘龙,与各方国王,坐而冷视,瓜分世界资源,争锋相对。纳万界,融文明,成无上神国。此国跨万界。亿万生灵为王之兵,亿万界域为王之花园,亿万文明为王壮大之基!这里是国王世界!PS:《海贼之最强附身》193万字精品已完结,本书书群:238274573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