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73600000006

第6章 地理大发现(1)

李四光开创地质力学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发现长江流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在古生物学上有卓越贡献。1927年撰写中国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之蜒科》一书,1962年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大庆、松辽、渤海等大油田已闻名于世,中国石油年产量为1亿几千万吨,是世界上超亿吨的石油生产大国之一。大家都知道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和李四光分不开的,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为中国油田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岗县回龙山下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在考取武昌高等小学堂时,改名为李四光。李仲揆改名李四光,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1902年,李仲揆十四岁那年他去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填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在姓名栏里。急中生智,顺手将“十”字改为“李”字。于是,成了“李四”,这名字太难听,踌躇间他瞥见大厅中央挂着一块写有“光波四表”的匾额,他灵机一动,在“四”字后面又添了一个“光”字,光照中华,倒也不错。从此,他的名字便成了李四光。经过考试,李四光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学校规定凡是能够考取前5名的学生,就可以免费送到英、美、法、德或日本等国留学。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后来争取到了去日本学习造船业的机会。6年后李四光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决心为国家的富强干一番事业。但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李四光颇为愤慨,于是决定离开中国。他选择了去英国留学,并决定学习地质专业。又是六年的寒窗苦读,1919年,李四光终于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再次踏上了归国之途。

回国后,李四光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地质学教授。他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了他的事业上。他一面教书,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希望能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面又进行科学研究,他的科学知识越来越渊博。回国后的长期教学和野外实习又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不断地积累资料,不断地思考和研究问题。

他治学严谨,在科学研究中,始终掌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的治学方法,因此能不断地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地质学界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20世纪20年代初期,李四光根据自己在华北地区的多次地质考察,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于是在1922年发表了《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当时不少中外地质界的权威人士看了这篇文章后,都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寒冷干燥的气候下,不会有冰川。

李四光却想,人们所以拿干燥的气候反对他,可能是由于冰川遗迹发现得太少,零星片段,没有构成系统而充足的证据,因此无法打破人们已经习惯的观点。所以,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找到更多的冰川作用的遗迹。

十年过去了,李四光带领他的学生,走遍了太行山、天目山、庐山等地,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冰川遗迹。1933年11月11日,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宣读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他满怀信心地宣布:“强有力的事实证明,长江流域在第四纪确有冰川遗迹存在……”

李四光的新发现,震惊了世界,地质界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反对中国存在冰川的人还抬出了德国冰川权威李希霍分的断言:“中国南方太暖,而北方太干,第四纪中国无冰川发生。”

面对中外众多学者权威的反对,李四光依然坚持自己的见解,他知道,科学界不相信落后的中国会有人搞出什么真正的名堂来。于是,他胸有成竹地把这些人请来,引领着他们沿着庐山地区的几条谷地仔细查看。沿途到处可见由于冰川活动而形成的漂砾、条痕石、U形谷、冰斗、冰坎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他一边讲述自己的见解,一边不停地与他们辩论。在强有力的事实面前,李四光终于取得了胜利。

李四光在地质学方面,除了对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外,还在古生物学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实地工作,他感到含煤地层的划分是个重要的问题。地层划分不清楚,就不可能推知矿产生成的规律。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演变历史。为此,他采集了不少标本,主要是对石炭二迭纪地层中所含的微生物蜒科化石标本进行研究。

他鉴别出了它们不同科属,判断出了它们进化的阶段。又根据它们在进化阶段上有的比较高级些、有的比较低级些的差别,推断出了含有这些不同种属的化石岩层的时代。然后,根据它们现在的分布情况,去考察煤矿分层的规律。

后来,他写出了一系列蜒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创立了蜒科鉴定的十条标准。1927年,他又将这些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写成了《中国北部之蜒科》一书,被中国地质调查所作为古生物学专著出版了。

李四光通过对蜒这种海洋古生物的研究,还发现了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在同一地质时代里,华北地区以陆相沉积(历史上没有被海水淹过的陆地)为主,间有海相沉积(历史上地层被海水淹没过的地区)薄层;华南地区则以海相沉积为主,越往南,海相沉积越厚。这说明了在那个时期海退的现象。

为什么在同一地质时代,海浸、海退竟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此后,他立即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他首先否定了当时地质学界流行的一种传统观点:地球表面的海水运动是全球性的,要升都升,要降都降。因为按照这种观点就无法解释在同一地质时代里,北方海退,南方海浸的现象。他再查看地质文献,发现国外也有类似现象。以北半球为例,南方海浸,北方海退,海水由两极涌向赤道;而经过若干时候,又出现相反现象。

1926年,他写出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的论文,系统阐述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引起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是在重力控制下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他认为:“当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离心力的水平分力就推动海水向赤道方向移动;当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离心力减少,作用就相反。”

李四光还认为,这种离心力不仅影响海水的运动,而且影响地壳运动,造成地壳的褶皱、沉降和断裂……这种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解释和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就是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为研究地壳运动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它使地质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8年2月,李四光夫妇赴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鉴于国内的紧张局势,会议结束后,他没有立即回国。1949年10月,李四光夫妇回到了大陆,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53年,他发表了题为《关于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概念》的文章,这是他研究地质力学过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献。1962年初,李四光完成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这是他44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在地质力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地质力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按地质构造来找石油。过去,外国人称中国为“贫油国家”,然而李四光不相信他们荒谬的言论。

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李四光满怀信心地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依据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和多年的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寻找石油的广阔前景。

他说:“是否存在油矿,关键不在‘海相’和‘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的规律的认识。我国的地质条件很好,地层下含有丰富的石油,仅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中,就有几个大油库。在我国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渤海湾……都具备着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我们国家的石油远景很辉煌啊!”

1954年,在李四光的亲自主持下,经过地质队员们的艰苦奋战,大庆、大港、胜利、南海等一个又一个大油田相继找到了、开发了。黑色的油龙冲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有力地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从此,李四光真的像他的名字寓意那样光照四方了。在李四光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地下水找到了,地热找到了,金刚石成矿带找到了……1971年4月29日,由于动脉瘤突然破裂,抢救无效,李四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虽然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去世了,但他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科学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

大陆漂移的发现

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着地球的奥秘。经过许多地质学家的努力,到了近代,人们终于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壳的升降造成的。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海洋盆地和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基本上是不变的。这种观点就叫作“海陆固定论。”

20世纪,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向海陆固定论发起了挑战。这个学说经历了20年的争论,20年的沉寂,终于顽强地成长起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现在,大陆曾经和正在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指导人类认识地球、改造地球的崭新的地球观。

天方夜谭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卧病在床。他百无聊赖,盯着挂在床对面的一幅世界地图。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两边大陆的轮廓线是那样相似?非洲的几内亚湾刚好能填进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大陆;而沿着北美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恰好能镶进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如果把它们并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大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巧合的事呢?难道它们原来就是一整块大陆,后来才分成了几块?这个离奇的念头从此萦绕在魏格纳的脑海中。

第二年秋天,魏格纳偶然翻看一本论文集,忽然,他眼睛一亮,原来论文集中有一篇文章谈到南美洲和非洲的古生物化石非常相似,比如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又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中龙不可能插翅飞过大西洋。因此作者推测,巴西和非洲很可能有过陆地的连结。魏格纳兴奋极了,作者的看法正好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兴冲冲地敲开了他的老师柯本教授的房门,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告诉了老师。

柯本教授是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非常喜爱这个头脑敏捷、勤奋而有进取心的学生,魏格纳不仅是他的得意门生,而且还是他未来的女婿。柯本教授深知这一问题涉及众多领域,要想解决困难重重。他可不愿意让在气象学上大有前途的魏格纳放弃专业,去搞什么大陆飘移。于是,他告诉魏格纳,他的想法并不新鲜,早就有人猜想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这一点。

的确,早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许多探险家就发现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的海岸线正相吻合的事实了。1620年,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就曾对这一现象发表过评论,认为这不太可能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9世纪,地质学家斯奈德发现欧洲和北美的煤层中的植物化石雷同,他推测在煤层形成的石炭纪时,欧洲和北美是连在一起的,并且绘出了分离前和分离后的地图。

著名的进化论者查理·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则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设想,即月球是从地壳上的一部分分离出去的,在月球脱离地球后,地球上的陆地重新调整了位置。

柯本教授本来想以这些例子来说服魏格纳,这么多人都没有搞清这个问题,你就不要再枉费心机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可是没想到,他的这番话,反而大大鼓舞了魏格纳:这更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魏格纳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开这个谜。

《海陆起源》问世

不怕艰难险阻,富有挑战精神,这是魏格纳的一贯品格。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名传教士,很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但是魏格纳对神学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从小就迷上了探险事业,立志要做一名探险家。

当时,除了南北极之外,探险家们的足迹已遍及世界各地,因此,魏格纳的理想就是到北极去探险。他读了许多有关北极的书籍。为了使自己的身体能适应极地的恶劣气候,他用斯巴达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身体,冬天用冷水浇身,光着身子站在冰天雪地之中,只要有暴风雪,就不放过机会去滑雪,而夏天,在赤日炎炎下,背着砂袋步行几十公里,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魏格纳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因斯布鲁克和柏林大学,25岁就获得了天文学和气象学博士学位。在柯本教授指导下,魏格纳亲自驾驶特制的气球,飞上3700米的高空,测量温度、气压、风向和风力。1906年,魏格纳以气象学家的身份,参加丹麦探险队,赴格陵兰探险,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梦想。

现在,魏格纳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了这个科学上未知领域的探险。他搜集一切他可以搜集到的资料,对浩繁的地质学、古气候、古生物、大地测量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对比,从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同类推荐
  • 智力游戏侦探百科

    智力游戏侦探百科

    智慧创造着文明,知识丰富着社会,好像太阳和月亮,照亮我们绿色的地球。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沐浴着智慧和知识的阳光雨露。
  • 神秘怪兽今古奇观:雪人·鸟人·海人·湖怪·海怪探秘

    神秘怪兽今古奇观:雪人·鸟人·海人·湖怪·海怪探秘

    本书将带领大家乘坐时空飞船游历远古的过去,通过抓获“雪人”揭开古代残留猿人神秘面纱,探寻专门在夜间活动的鸟人的真实面目!神秘海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尼斯湖怪是地球上最后一只幸存的恐龙吗?太平洋沿海水域定期现身的海怪是新物种吗?这一系列令人震撼、扣人心弦和耐人寻味的种种谜题的答案就在本书当中!
  • 地球探索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地球探索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必知的战机舰艇

    必知的战机舰艇

    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
  • 医学破译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医学破译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的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难解之谜,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热门推荐
  • 不是不爱只是累了

    不是不爱只是累了

    风拂过,窗外的梨花凋落,纷纷扬扬的花雨中,依晰可见她的身影,那一袭白衣,纯洁的胜过雪,就是这样的她在我的冷寂,冰寒的眸子里留下了印记,挥之不去,直至永恒……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那一袭白衣已永远地离开了我……梨沁,我终是负了你……
  • 霓裳续谱

    霓裳续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阳光心态·把苦难放在远处欣赏

    阳光心态·把苦难放在远处欣赏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心焦、郁闷、伤心,其实生活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糟糕的只是我们的心态。只要你拥有积极的心态,那么再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够将你彻底地打败。心态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很多事情,包括工作、学习、未来以及人生等等。
  • 帕米玛尔的暴君传说

    帕米玛尔的暴君传说

    如果这个世界不会再有光明,你是否还会信仰正义?如果这个世界不会再有明天,你是否还会信仰希望?如果这个世界不会再有温柔,你是否还会为之拼命?
  • 引灯记

    引灯记

    初开天地时,一名手持灵柩灯的道人大战群魔,将光明归还人间,被后人称为燃灯道人,而那灯光散尽,化为人化为物永驻人间···这便是莲桐市的来由。这个小镇的许多秘密藏于光明之中,需要勇敢的人从黑暗中走出来去探寻。自卑的人,懦弱的人,狡猾的人皆为此而来,因为他们是还愿人,他们要用双手将每个亡魂送往往生之路,生者将亡灵送回家,而亡灵将生者引出黑暗,上演着一个个关于治愈的故事。高智商低情商的刺猬少女与老狐狸帅大叔联手捉‘萌鬼’,从初识的不待见到后来携手并进,与朋友,家人一起并肩作战,的爱情轻喜剧治愈文。
  • 戮祖记

    戮祖记

    十方煞神诀,乱绝生灵剑,秦天宇:“看我如何以戮祖之名,撼动这九天十地。”
  • 一世情长,君后成双

    一世情长,君后成双

    初初一吻,她怦然心动。本是一次次的偶遇,却让她开始陷入对他想念。他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君主,他要收复山河,要找回自己的父王,他要做的皆与她无关,可她还是愿意陪他走遍万水千山,跨过重重难关,只要能陪着他,她此生无憾,他只要知道她一直在,她死也无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妻来袭:欢喜竹马俏冤家

    萌妻来袭:欢喜竹马俏冤家

    他是她的妖孽哥哥,她是他的呆萌妹妹他一点一点的把她收入禳中拐带成妻,却不知他早已入了她的圈,他是她的克星,她亦是他的克星他说她是他的童养妻,她说他是她的童养夫他妖孽且爱耍流氓,她呆萌却心里腹黑,当妖孽碰上呆萌,当腹黑撞上腹黑,两人对碰到底谁胜谁负。。。。说他爱耍流氓?唔,他只是喜欢对他媳妇耍流氓,有一句话说的好,对媳妇耍流氓的流氓才是好流氓
  • 王佐良随笔:心智文采

    王佐良随笔:心智文采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20世纪的著名学者,在多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比较文学是其中之一。本论文集精选了王先生有关比较文学的论文15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契合”中的8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20世纪中西方文学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第二部分收录了王先生讨论翻译的7篇文章,其中有对翻译家的比较和评价,有对近代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分析,也有对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解剖。王先生的论文既高屋建瓴,又深入细致,堪称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作者的写作风格,不仅表现在抒情文记叙文中,也表现在介绍、评论外国文学的文字中。仅从他所赠的、我细读过的几本有关诗的书,以及一些零星发表于报刊的文章中,既可领略其大手笔的风采。他有深湛的中英文根底,加上一生勤奋,有关理论的造诣极深,审美情趣又高,因此他的文章就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照人风采。读者在其文章中除获得丰富的知识之外,也不会忘记那种引人入胜的文采和从中得到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