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3500000005

第5章 学校是发现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第一节 后备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的实力基础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是国家竞技体育的实力基础,后备人才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长期稳定和发展。现今,被描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竞技体育运动,实质上即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其核心焦点便是人才的竞争。世界许多国家在奥运金牌争夺中,把竞争的重点放在优秀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从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要求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竞争的加剧,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体坛的角逐中取胜,并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拥有一支实力相当雄厚的优秀运动员队伍。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形成合理的运动员人才梯队,让年轻运动员顺利接班,才能使人才层出不穷。

二、我国一向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展了包含中国体育发展在内的2000年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一个“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与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并在此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与规范下,90年代中期产生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要认真抓好业余运动队伍训练,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1995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专门的条款加以确定,从法律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2001年4月全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成为会议的主题,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了从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全国政协体育组也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2002年考察的专题,由此可见,后备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完成“奥运争光”任务中,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人才资源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倍受国内学者的关注

在这一方面论述较早的专家当属谢琼桓先生,他结合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认识,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体育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要求进行技术训练,还应重视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其后,许多学者就人才资源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大量前沿性的探究。吴寿章先生在《关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特别提出:“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决定性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杨文轩先生等人在《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转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高水平竞技发展的中心也是人”,同时指出中国竞技体育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不要拔苗助长,其次要考虑竞技人才的全面发展,最后把竞技体育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来提升。另外,有学者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中,也表明:“人才资源是任何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竞技体育事业的最后成绩的体现也是依靠运动员人才。【11】”所以,人才资源的影响应是最为关键,也是最终决定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在1998年和2001年的两次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当谈到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内容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制定2010年的体育发展战略的注意力应转移到人才建设上来,对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新认识”。

第二节 学校是发现和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的摇篮

一、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坚实可靠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2】。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抓好学校体育,对扩大我国体育人口,推进体育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3】学校体育系统性、连贯性、可塑性强,对全民健身和奥运战略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或多或少都要接受学校的体育教育,从而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一个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体育事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凡是体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体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凡是体育比较落后的地区,学校体育也往往是比较逊色的。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在内容与形式上是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的,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发源地,离开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就缺乏了滋生壮大的肥沃土壤。

二、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

学校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起源和功能上来看,学校都是为国家或统治者培养“接班人”的重要组织机构和场所,【14】“是国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一定系统的教育措施,塑造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接班人的主要场所”,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有效、最严密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教育方针、目的和培养人才的保证。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新生一代传递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起到传递人类文化的桥梁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作用。套用当今的时髦术语来讲,就是培养人才。处于学校期间学习的青少年儿童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渐形成定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应当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二)学校是青少年儿童集中的场所

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是竞技体育人才发掘的充足资源。广泛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此外,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同样,在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中,学校依然是他不可缺少的重要起步阶段。那些颇富天赋的可塑之材往往首先是进入学校体育中的课余训练队伍里,开始接受培养,而后才成长为更高水平运动员的。倘若没有学校课余训练,就没有了最广泛的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尽可能早的竞技体育人才储备,这两条无论是对竞技体育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现代竞技体育必须要求良好的场地、完善的设施和先进的研究手段,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研究人员等等,而这些条件除了高水平的运动队之外,很多学校同样具备。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接轨即成为可能。

(三)学校教育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

中国运行了多年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流程,即业余体校或传统项目学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所谓的“一条龙”式的运动员培训体制业已暴露出种种弊端。其中,运动员得不到良好的文化学习机会,大量的中途被淘汰,退役以后的安置困难重重。而学校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一后顾之忧:体教结合的模式,既遵循体育训练规律,保证系统的业余训练,又遵循教育规律,保证学生系统完善的文化教育。其优势在于:一是实现教育与体育部门协同合作的最优化,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教育部门有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生源、学校管理、体育设施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部门有技术、教练、组织训练和竞赛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义务共尽,成果共享;二是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培养,通过对运动员择校、特招升学、学习的保证、训练时间的保证、出路的保证,使得运动员能够安心学习训练,以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三是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活力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

此外,从国外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体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校体育的广泛和强劲发展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坚实可靠的基础,许多成绩好的高水平运动员,都经过学校教育阶段的启蒙,或者曾在学校里经过了长期的训练。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同时也是学校体育高度发展的国家。在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依托于各级各类学校,训练竞赛管理主要是由中学运动协会全国联盟和大学生体协(NCAA)操作进行。在美国的中学,大约有520万学生参加近30种不同的中学竞技运动,其比例约占到整个中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美国中学生平均不到3人就有1人参加课余运动训练。中学体育教练员人数也占到了中学教师总人数的1/3以上。美国大学每年招收的近300万名大学生中,就有100多万人在中学时曾接受过运动竞技训练,由于中学运动竞技的高度发展,美国中学每年向大学输送大约7万名可参加大学校际比赛的运动员。由中学直接进入NBA和MLB(职棒联盟)打球的人分别占8%和50%左右,NBA、MLB和NFL(橄榄球联盟)来自于大学的球员分别占90%、50%和100%。

总之,从社会需求来看,从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来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从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趋势来看,在竞技体育运动日益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学校这个青少年儿童较为集中的场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培养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认真贯彻我国体育方针,扩大和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面,并对其中有体育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优秀运动员队伍输送后备力量,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以期适应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需要。

三、各项政策法规的建立是推动我国学校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直以来,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倍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使学校竞技体育事业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国家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文件的规定赋予学校体育要为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作贡献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在为学校竞技体育广泛开展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也说明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件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各种形式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1983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是整个体育工作战略重点”,“在保证青少年儿童运动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系统的业余训练,为攀登体育高峰做贡献。”

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于1986年11月在掖县会议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规划》中明确了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并提出了1986-2000年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具体目标。会后,原国家教委根据规划的精神,在全国部署了289所中学和57所大学作为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试点学校。其目标是“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有体育特长的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后备力量。”

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

国家教委关于《试点中学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暂行管理办法》中指出:“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阶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每个适龄少年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在中学进行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工作,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有竞技才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接受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积极探索教育、训练、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支持运动队与地方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或开展共建,包括与普通高等学校联办、共建二级体育学院(系),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不断探索‘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还确定了51所高水平运动队所在的试点院校。

第三节 ”学生运动员”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

一、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之中,体育同社会的其它事业一样正经受着改革洪流的洗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科技的提升,在追求“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正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发生着悄然、重大的变革。从专业运动员的一统天下,到运动员学生的应运而生,再到学生运动员在运动竞技场上的初露锋芒,这一切都在向世人表明: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正在打破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标志着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正在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书写崭新的篇章。

二、学生运动员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主要有专业运动员、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三种类型,面对多元化的格局,三种运动员培养模式在未来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所充当的角色,也必将发生质的变迁。

第一,专业运动员培养模式将逐渐退出竞技舞台。所谓专业运动员是指国家对、各省市代表队和职业队的队员,他们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以参加运动竞赛、创造成绩为职业的人。建国以来,专业运动员以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诸多伟大的荣誉,曾一度在竞技体育舞台上扮演着重量级的角色,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专业运动员没有经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基础知识水平低,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能力不高,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变化,最终必将退出竞技体育的舞台,被历史所淘汰。

第二,运动员学生是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主力军。所谓运动员学生是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训练,现在已取得大学学籍并在大学学习的运动员。其第一身份是运动员,第二身份是学生的专业运动员。运动员学生培养模式的初衷可谓深思熟虑,用心良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制、先进的训练理念、较高的训练水平和完善的基础保障。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富荣在谈到本次代表队成员的构成情况时指出:“中国大运会代表团的运动员分别来自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高等学校,既有在读的职业运动员,也有取得学籍还没有入校读书的。”可见,目前现阶段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运动员学生在竞技体育舞台上将依然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

第三,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还未成熟,但终将成为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所谓学生运动员是指,接受系统的教育,没有间断学校文化课学习,同时坚持在学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其第一身份是学生,第二身份是高水平竞技选手。【15】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还未成熟,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运动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虽暂露头角,但也只是凤毛麟角;二是大部分学校的后勤保障和训练设施无法满足需求;三是缺乏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四是缺乏独立的比赛体系;五是缺乏成熟的、与之配套的教学训练体系。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体教结合中国体育发展的总趋势,未来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也应该是体教结合、脑体平衡。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运动人才必将成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稳定、壮大和学校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学生运动员将随着体育知识、体育才能和生活阅历的增长,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在体育人才多元化的职业分布中与时俱进,适时做出合理的选择。至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运动的普及,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运动员最终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三、学生运动员的分类和特征

21世纪最为宝贵的财富便是人力资源。层出不穷各类人才的综合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学生运动人才,竞技体育事业的兴旺发达更加呼唤后备人才的辈出。学生运动员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不仅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且对于现代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进步,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伯乐识马、慧眼识才。学生运动员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和竞技体育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得到那不常有“伯乐”的赏识和爱护,如果把学生运动员比作体育事业的财富的话,只有正确地认识人才、珍惜人才、重视人才才能创造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换句话说,如果要想通过学校这个孕育人才的摇篮,达到多出体育人才、快出体育人才的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运动员的基本特征了如指掌,从而使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达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才的潜力。

(一)学生运动员的分类

按照体育竞技项目中常用的人才情况,结合学校所开展的体育项目,学生运动员基本可以分为田径运动人才、球类运动人才、体操运动人才等八类人才。其中,有奥运竞技项目,也有非奥运竞技项目。就我国目前学校的学生运动人才而言,以田径和球类人才居多。其中田径人才主要分布在短跑、中长跑、竞走、跳跃、投掷和全能等项目上;球类运动的人才则涵盖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网球和毽球等诸多项目,特别是足、篮、排三大球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学生运动人才自然层出不穷。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运动人才是指包括举重、摔跤和航空航海模型在内的许多奥运项目和民族传统项目的各级各类学生运动员人才。

(二)学生运动员的特征

学生运动员的基本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人才和非体育人才的显著标志。依据学生的基本特点,这类人才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运动性、竞争性和全面性这三个方面。其中,运动性是指学生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好的运动天赋和体育的基本能力;竞争性是指学生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体育精神以及高尚的意志品质;全面性是指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要以学习为主,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发展体育运动机能,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努力进行体育实践,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同类推荐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模板与范例

    行政公文写作技巧、模板与范例

    公文写作速成手册。指点迷津,提供标准的格式、现成的思路、规范的词语。现查现用,快速写成权威、规范、正确的公文。
  •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由张珂、张云、石磊主编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各种媒体形态的发展与现状,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当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传播等几个方面。由乔培基教授编写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以体育与媒介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体育专业、传媒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全书涵盖了传媒业界最全面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体育与传媒界互动的最新形态。《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既可作为体育、传媒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材。
  • 职场心理健康大讲堂

    职场心理健康大讲堂

    现代职场健康调查显示:由于上班族压力过大,及对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导致近半数的职场人士有明显的亚健康征兆,其中大部分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不会自我调适心理,就无法享受工作的乐趣,心理产生疾患,就无法实现人生的理想。本书从多重角度,列举事实,分析原因,提供方法,帮助职场人士梳理心绪,呵护心灵,调整心态,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向上、身心健康、事业腾达的优秀职场人士。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热门推荐
  • 魔法夜路

    魔法夜路

    魔法的世界玄奥繁杂,变化万千,冥冥之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小承天,原本只是小山村里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却被偶然经过的神秘魔法师发现了体内蕴含的魔法才能。罕见的S级土系特殊属性,举一反三的绝佳悟性,以及对魔法领域无穷无尽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小家伙儿将在魔法世界里走出怎样一条道路呢?答案不妨由你来猜,由我来写~
  • 百分百蜜恋0a

    百分百蜜恋0a

    『百分百宠文』 一个神秘的本子,让叶紫纤得罪了恶魔校草凌曦陌. 报道那天,她毁坏了他最重要的本子,从此被他缠上…… 一天,他咬住了她粉嫩的小嘴.“唔...你干嘛...”叶紫纤挣脱开来.“你说呢?”凌曦陌勾唇.叶紫纤捂住羞红的脸,转过身“大坏蛋,理我远点!”“小笨蛋,想看看更坏的嘛?”他欺身而下,压住了她...
  • 灌畦暇语

    灌畦暇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吾心安处,余生是你

    吾心安处,余生是你

    听说,如风集团的总裁曾经被人甩过,此消息一出,众人惊骇。作为当事人的苏荷用心良苦潜藏了N年,结果,一个不巧,竟然被正主逮个正着……“嗨。”她恍若无事,实际上已经准备好了逃的准备。哪知,某总裁一把将她推到了门上,断绝了她的后路:“逃?苏荷,你还想往哪里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此后,不再爱你

    此后,不再爱你

    她倚在阳光充裕的窗口,一封封地拆开来看,心底,异常地沉静淡定,就像是看一段与己无关的岁月。她远远地站在一旁,驻足观望,心内没有喜乐……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来临

    来临

    天津港边一艘废弃的货轮装满了腐烂的尸体和行尸走肉,病毒迅速传播直至吞噬京城。主人公大宇当此之时挺身而出带领兄弟三人展开了剿灭满城行尸走肉的漫漫征途……
  • 回望那一年蝉鸣

    回望那一年蝉鸣

    高三的备考生活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学生所要经历的事。正如长辈所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其实高三不只是埋头苦读的生活,也不是只有作业和学习。无论是学渣还是学霸,都会忙里偷闲,寻找快乐。柏霖,章璋,段念…闺蜜的快乐,闺蜜情也许也才刚刚开始在高三的生活里皮皮打打,一起欢乐一起伤心。没有女主光环,没有金手指,更不会突然逆天改命~以平常的心过普通的生活。(本书与起点阅读中预估的小说《邂逅那一场流年》联动)本书前期无男主(也有可能一直没男主)男女生之间有纯友谊(瞎想的放顾奕了)(ノ=Д=)ノ┻━┻
  • 儿一岁

    儿一岁

    生活沉浮,品酸甜苦楚;回想儿一岁,家庭工作不均衡。倒班好几载,回忆有缺憾;了了没文采,写写忆往昔。
  • 杨春荣

    杨春荣

    最后一个去西班牙参战的中国人是杨春荣。他到西班牙时已经是1938年3月14日了。西班牙共和国在西方国家的“不干涉主义”下,买不到军火补给,一路从内陆战退到东海岸,背向地中海而战,急需新血补充,杨春荣的到来,正是时候。国际纵队立刻将他分派到第14旅第4营第一连当步兵。当时杨春荣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而是46岁的中年人了。1938年以前,像他这样岁数的人来加入国际纵队,通常是不分派当步兵的,而是充当救护人员。就像跟他差不多岁数的张瑞书和刘景田,1936年他们从巴黎到西班牙后,想加入机关枪队,可是因为他们年岁大了,所以不准许,最后把他们俩人派到卫生队去当担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