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抱怨不如感恩
你对环境的感受,不仅仅取决于环境,更取决于你的心态。
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别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砸石工人进行询访。
心理学家问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砸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继续找到第二位工人,问他:“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的五百元工资,我才会做这样的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砸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砸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故事中三个工人对于自己那份工作的态度,正反映出人们对于自己人生的看法。而您愿意用哪一种态度来看待自己将来的前程呢?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时常怀有类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生就是无尽的苦海,每天只好怀着抱怨活下去;或受困于生活的无奈,为五斗米折腰,一日复一日,过着贫困的生活。
不论您过去对人生的态度究竟如何,并不重要,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您对未来的态度又是如何?
您可以选择如以往一般,继续消极地过下去,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那是轻易而无需学习便可办得到的。问题是,您真的愿意让自己的一生被这些垃圾来填满吗?
还是您愿像故事中的第三位工人那样,怀抱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知道自己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却能为更多人所能获得的好处,为自己的辛苦工作献上感恩。
积极思想正如这位工人所传达的,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乐观主义,认为凡事在他看来,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真正的积极思想者,是能够运用智慧,审慎判断当前的难处,从中找出正面的定义,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从其中看出未来的美好结果,同时为此深深地感恩。积极思想者必须具备能够看清消极面的能力,且拒绝让自己与消极意识共浮沉,愿意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更光明的人生。
43
直到烧开一壶水
烧开一壶水并非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有许多人烧不开呢?
一位领导与一位员工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60度就撒手了,还有一些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人生苦短,看到他们一个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这使人想起高希均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印证的。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搏二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60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是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水既要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就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但当前最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烧开摆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一壶水。
44
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只有靠现在来决定。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小姑娘出生了,她是一个私生子,妈妈只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小芳。小芳渐渐长大之后,慢慢懂事了,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没有爸爸。
很多人都对她投来歧视的目光,小伙伴们都不愿意跟她玩。对于这些,她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很迷茫。她虽然是无辜的,但世俗却是很严酷的。每个人都很清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可以作出很多选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而小芳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只好跟妈妈一起生活。
上学后,她受到的歧视并未因此减少,老师和同学还是以那种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认为她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一个不好家庭的孽种。在别人的心理暗示下,她变得越来越懦弱,自我封闭,逃避现实,不愿意与人接触,变得越来越孤独……在小芳幼小的心灵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跟妈妈一起到镇上的集市去,她总能感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窃窃私语:“就是她,那个没有父亲,没有教养的孩子!”
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从此她的一生便改变了。
小芳听母亲说,这个牧师非常好。别的孩子一到礼拜天,便跟着自己的父母,手牵手地走进教堂,她很羡慕,于是就无数次躲在教堂的远处,看着镇上的人兴高采烈地从教堂里出来,而她只能通过聆听教堂庄严神圣的钟声和偷看人们面部高兴的神情去想象教堂里的神奇……有一天,她鼓起了勇气,等别人都进入教堂以后,偷偷地溜了进去,躲在后排注意倾听。
牧师讲: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只能靠现在来决定。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都应该重视现在。我们现在干什么,选择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也不要骄傲。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最终结果,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小芳是一个悟性很强、渴望情感的女孩,被牧师的话深深地震动了,感到一股暖流在冲击着她冷漠、孤寂的心灵。但是她马上提醒自己:“我必须马上离开,趁别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赶快走。”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在她的心灵深处,这就是我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
但是每次她都是偷听,几句激动人心的话很难阻止别人的冷眼对她的袭击:因为她懦弱、胆怯、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教堂……她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量的积累最终引起了质的变化:有一次,她听入迷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清脆地敲响,她才惊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
先离开的人们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只得低头尾随人群,慢慢朝门外移动……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此人正是牧师。
牧师温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她十多年来,最最害怕听到的话,这句话就像一只通红的烙铁,直直地戳在小芳的流着血的幼小的心上。
牧师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们停止了走动,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小芳:教堂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小芳被这突出奇来的变故完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噙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
这个牧师是一个大好人,他的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说:
“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了,你是上帝的孩子。”
他抚摸着小芳的头,发表了一篇简短的针对小芳的演说:
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
现在就做出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
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牧师话音一落,教堂里顿时就爆出热烈的掌声。
这些上帝的孩子们没有说一句话,掌声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承认,就是欢迎!
整整13年了,压抑在小芳心灵上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熔化……她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怒哀乐,眼泪夺眶而出。
小芳的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0岁那年,她当选美国田纳西州州长;届满卸任之后,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
67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过去不等于未来!
站在现在,我们不能够把握过去,我们只能够抓住现在,希望未来。“过去不等于未来”,就是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和失败,这些都不能构成主宰自己目前的心态。过去的都过去了,关键是未来。过去决定了现在,而不能决定未来,只有现在的作为及选择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45
愉快地接受变化
害怕改变的人,没有快乐的权利。愉快地接受变化,你会永远快乐。
老天爷送给人类弥足珍贵的礼物就是“变”。
看到天空变化多端的云朵,我们欣喜地想象着各式各样的动物模样;瞧见林园间突然冒出的小绿芽,我们开心地迎接这个美丽的新生命;同样地,当我们注意到友人手中的娃娃又长大许多,我们也会惊喜地恭喜他们。
可是,当我们目视镜中自己的容颜,却不免怨叹起岁月的无情;当我们面对工作上的挫折,不免担心起未来的挑战;还有,当爱人爱上别人,准备离去,同样地,也让我们痛苦难耐,不知所措。
为什么我们对自然及外人的变化比较能接受,惟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变化却难以忍受呢?是不是因为抗拒变化,让我们一直活在假象的谎言中?是不是就是因为害怕“变化”,使得我们快乐不起来?
有句话说:“害怕改变的人,没有快乐的权利。”你认为对吗?
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人生会有许许多多变化的现实,他的“快乐”程度才有可能相对地提高。我们要接受人际关系会有变化、生理状况会有变化、社会形势会有变化、家庭结构会有变化……要接受这些事实。
快乐的人是愿意随着“变化”一起律动的人,当变化出现,他们又激起了生命的动力,知道如何去协调、去改善、去成长。快乐的滋味也因为不逃避而随之出现了。
让我们大家都随着时代脉搏一起变化吧,愿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