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7000000027

第27章 心怀孝心,以孝安家以敬立人(3)

王阳明一再强调做儿女的要有一颗诚于孝亲的心,为此他还打了个比方:“对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而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由此可见,王阳明看重的不是拿什么去孝敬父母,而是孝敬父母的那颗诚心。如果没有一颗诚心,做不到表里如一,那就谈不上是在尽孝。

潮州有一个名叫黄保的人十分欣赏王阳明的才华,一直想找个机会亲自拜会一下他,但是因为自己年龄太大身体欠佳,于是就派自己的儿子黄梦星不远万里找到王阳明求学。在王阳明身边进修了一阵子之后,黄梦星就请假回家看望老父,在家中陪伴了他一阵子之后又回来继续上课。这样学了一段时间再如此反复。

王阳明对弟子长期两地奔波的行为感到不太理解,于是就问怎么回事。黄梦星回答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崇尚圣贤之道的人,一直将王阳明视作一个有才学有德行的人,所以希望儿子能从他那儿学到点东西。为此,黄保还明确地告诉儿子,只要他能从王阳明那里学有所成,即使父亲晚年下葬的时候连口棺材都没有也一样心满意足。

黄梦星正是听了父亲的这番教导之后才千里迢迢地赶过来向王阳明学习,所以在他每次回家之后都希望能多陪父亲一段时间。但是黄保每次都是早早给儿子准备好了行李和盘缠,指责儿子这么做根本不是在尽孝,因为他的志向被所谓的孝心埋没了。由此一来,黄梦星就很纠结,他只好在不违背父命和想要尽孝的夹缝中选择了两地奔波。

黄保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得到了王阳明的赞许,他也慨叹黄梦星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因为他虔诚地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在没有让他失望的前提下尽孝修行两不误,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可见,在王阳明的心中,不违背父母之命的孝行是远远高于在身边侍奉父母的孝行,因为它体现了一种虔诚的服从态度,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和期待。

天竺迦夷国里,有一对夫妇,志向清净,在山中修行,信乐空闲,只存一子,名叫“睒”。睒10岁时,老夫妇双双两目失明,幸睒至孝仁慈,昼夜奉侍父母。以茅为屋,以草为蓐,不寒不热,常得安适。众果香甘,泉水清凉,饮食不虞缺乏。日日群鸟作音乐声,诸兽慈心相向,并无相扰乱的意图。睒于天寒地冻时,常穿鹿皮衣提瓶取水,麋鹿众鸟亦往饮水,不彼此畏难。

有一天,国王入山射猎,见水边有一群鸟鹿,引弓而射,矢箭误中睒的胸部,他大叫一声,血流如注,命在旦夕。国王下马来到睒面前。睒说:“象因牙而死,犀因角而亡,鸟因翠毛而被捕,麋鹿为皮肉而被杀。我今因何而等死?”

国王大自悔责。睒又说:“此非国王的过失,是我自己宿业所致。我不惜自己身命,但怜我父母,年既衰老,两眼又盲!无所依靠,也当有个善养善终。我之所以懊恼,并不是为中箭流血而痛。”国王再三向睒悔过,宁愿奉养睒的父母,嘱咐他不要过虑!

国王一面嘱人看守,一面去寻找睒的父母。他们听说睒中箭,两人昏倒于地。国王便向前扶牵睒的父母,来到睒的身旁,见其已奄奄一息,父亲抱着他的脚,母亲抱着他的头,仰天大呼。母亲又用舌头舔舐他胸部的伤口,希望把毒吸入自己的口中而死,以身代子。睒胸中的毒血经母吮吸,睒便渐渐复活起来。父母惊喜,国王也非常高兴。

大家都认为这是佛陀庇佑的奇迹。国王就发誓不再射猎,左右从者数百人,踊跃奉持五戒十善。国王还命令国中所有目盲的父母,全部由国库供给衣食,令子女应尽晨昏定省的孝道,违者重罚。于是全国人民,因睒死而复生的缘故,互相劝勉,孝道盛行。

佛说:“为父母者,皆深爱其子女,竭力教养,虽多诸苦难,乃至命亡,亦终不弃舍子女;故为子女者,应当孝顺父母,侍奉供养。父母即是家中活佛。若有不孝父母,已是大罪,若更违反父母诫教,则堕地狱无疑矣。”相反,奉行孝道,就像故事中的睒一样,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福报。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不违背父母之命的孝行是远远高于在身边侍奉父母的孝行,因为它体现了一种虔诚的服从态度,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和期待。

讲孝道的家庭才和睦

任何一种花木,都要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任何一种良善,都要在谦和的孝行中培养。家庭好像一艘船,能够承载爱心,能够躲避风暴,能够抗拒海浪。孝行在,家庭的责任和关爱便在,家的幸福也才能持久。人生而有良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尊重……这些都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有了孝行,家庭才能充满温暖,一个人的生命才能充满明媚的阳光。

关于孝行这一话题,王阳明曾经说过“善人也,而甚孝”这句话,意在点明孝行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是致良知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王阳明曾经引用过《论语》中的一句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借用这句话告诉弟子:做人就应该孝顺父母和尊重兄长,那种冒犯长者的人终究是比较少见的,而那些犯上作乱之徒更是罕见的。所以对于一个君子来说,只有将事情的根本做好了,才能将治国和做人的原则确立,所以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都是“仁”的一种根本表现。

王阳明意识到,孔子的学说重在一个字——“道”。这个道其实就是“人道”,和心学中的天理类似,因为这个道的本源就是在于一个字——“心”。所以,要想孕育出一颗仁爱之心,就要先从孝悌开始做起,这是王阳明一直推崇的。

孔子的弟子曾经感慨地说:“社会上动荡不安就是因为一些不孝的人流窜于世上,所以才造成了文明秩序的混乱。”对此,王阳明的解释是:

“当你不孝敬父母的时候,你的儿女也将耳濡目染地学会你这种不孝,说不准还会加倍地还给你,你的生活也将陷入到黑暗之中。”正是基于这个道理,王阳明才把孝行看做是致良知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从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对他疼爱有加,尽心竭力地抚养着孩子长大。这对夫妻和孩子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儿媳妇总是嫌弃婆婆,不愿意尽赡养之道。不过,婆婆非常勤快,所以媳妇还是暂时忍了下来。

孙子一天天地长大,奶奶则一天天衰老,她的腰因为整日的操劳而佝偻,最后不能干重活了,而且因为年龄大了,她在吃饭的时候也会经常撒出一些饭粒。媳妇越看越不顺眼,就想着怎么才能把婆婆赶出家门。在她的怂恿下,丈夫竟然也答应把母亲赶出家门。

一天中午过后,夫妇二人把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一个山沟里,给她丢下几块饼,就让母亲自生自灭。然而在他们回家之后,发现儿子正在村头的大树下面坐着。夫妇问孩子为什么不回家。孩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拉出了三十里,等我长大了把你们拉到八十里地也不止!”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夫妇二人顿时羞愧难当,赶忙回到山沟把老太太接了回来。从此,夫妻二人尽心尽力地赡养老人了。

俗话说:“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在故事里,这对夫妇因为嫌弃老人无法为家庭作贡献了,便要抛弃她,这时候小孩子出来说话了:“等你们老了,也无法为我的家庭作贡献了,那时候我也可以抛弃你们。”小孩子的话很简单,却很有力,给了这对不行孝道的夫妇“当头一棒”,使他们醒悟到:及时行孝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家庭和睦了,他们老了才有儿子养。行孝是为了家庭,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王阳明是一个重孝道的人,当初在他被贬谪到龙场的时候,原本可以远走高飞,但是出于顾忌家人的安全,他还是硬着头皮在龙场一待就是好几年——这就是从内心出发的一种孝行需要。也正是有了这种孝的存在,王家才一直保持着和睦的家风,这种家风不仅促进了王阳明的人生成长,更帮助他有精力去思考人生。为此,王阳明说:“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为人父母者去疼爱自己的子女而子女们对自己尽孝,这才是致良知的一种表现。假设父母不慈爱,子女不孝顺的话,一个家庭将会充满着凄凉与不和谐,根本谈不上幸福。

人活着总需要一些个性标签和道德评价,其中孝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是一个人头上最闪耀的光环,也成了我们能否延续后代的保障。其实,孝行并不在那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而是在每一个为人父母的言行中。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只有在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和教育孩子的同时传播孝的概念和含义,才是宣扬天理和人性的正确做法。只有孝道被传承下去,家庭才能和睦,人生才能圆满。

同类推荐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本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是人类思想最伟大最智慧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人物王守仁流传最广的著作。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各家学说,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造诣。本书是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包含了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主要精华,是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心学发展最重要的资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道行天下

    道行天下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受到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幸运的中国人才获得了排忧解烦、逍遥自在的静心术。可以说,道家的人生智慧,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黄金泪(一)

    黄金泪(一)

    事情来得突然。那个黑魆魆的庞然大物出现在路虎的视野里时,车里的人微微一愣。就在这时,对方占据了内侧车道,咆哮着迎面冲过来,远光灯和车顶上的一排大灯瞬间齐亮,形成一片炫目的光晕。双方车头即将接触的瞬间,路虎下意识地向右打轮一闪。一串刺耳的摩擦声之后,失控的车一头向幽深的山谷冲去。前几天上京暴雨,这段路出现滑坡,路边的护栏大多被毁。山谷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闷响。
  • 厨尊

    厨尊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原本我只想做一个快快乐乐的小厨子。可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拎着食盒蹦蹦跳跳去给暗恋的女孩送宵夜的路上,我亲眼目睹了一场活春宫。没想到,就因为多看了那一眼,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 阿莲:章衣萍作品精选

    阿莲:章衣萍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这正如泰戈尔在谈到文学与我们人类未来的关系时所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 无限之开荒者

    无限之开荒者

    武侠世界,灵异世界,仙侠世界,洪荒世界……肖鹏一步一个脚印,向无上天道……进发。……新书《轮回开端》已发布,拜求大大们继续支持大鹏。书友交流群:19512950喜欢本书的大大,没事可以到群里与书友们交流交流哦!
  •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这是法兰西院士亨利·柏格林的成名作,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为哲学家的柏格森,其思想与著作对20世纪影响深远,他对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批判性改造影响了当时普通人的包括宗教观、生命观在内的价值观,预示了后起的心灵哲学的发展趋势。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一直是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而这本《生命的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生命的意义》从生命的理解方式、生命的进化形式、思维和生理的模式等方面,探讨了生命的哲学意义和存在价值。通过阅读《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能够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还将发现生命和直觉主义是所有最富成效的哲学的源头。
  • 暗之末影

    暗之末影

    主角暗的生化历程,希望你们能好好看完。多谢多谢
  • 遍地都是技能树

    遍地都是技能树

    遍地都是技能树,一棵树里一技能。在苏寒的眼中没有什么是点亮一棵技能树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点两棵。
  • 夫人持剑

    夫人持剑

    堂堂锦衣卫指挥使韩烺,24岁才娶上了妻。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娶了个假妻!一个窃取情报的贼!女贼没有节操,顺手牵羊,窃取了情报,还偷走了他情窦初开的老心!韩烺:你给我回来!裴真:你当我傻?韩烺:好好好!你不回来,我跟你去!裴真:??? 韩烺不知道,他就此上了妖精的贼船…… PS:妖精转世系列3,猜猜女主什么妖吧~PS:叫人家韩烺(lang3),不要喊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