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7000000029

第29章 从容淡定,处变不惊逍遥一生(2)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烦恼事、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像王阳明学习,不抱怨、不计较、不生气,让一切顺其自然,如此反倒更能让环境为我们改变。

看清生死,活出淡定

关于生死这个深刻又难解的终极命题,王阳明也有独特的看法。曾经有人向他请教《论语》中有关志士仁人的一章,王阳明为其解答:“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往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等,只为也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这句话的意思是:

只因为世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太重了,也不想想有没有必要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就抱定了不死的决心,采取一切办法委曲求全,获得苟延残喘,于是就丢掉了自己的天理。如果一个人连天理都能够破坏的话,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那些违背了天理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禽兽,即便能够在世上多活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后来人要明白,像比干那样的人,只因为他们看透了生死,能够舍生取义,所以才被人们称为“仁”。

在王阳明看来,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看透生死的时候,人生才不会再有任何困难。事实上,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无非是来自对死亡本身的无知和对生存的偏执。所以王阳明认为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模样,那么生前快乐还是死后快乐也就没办法做出定论,只是一种猜测罢了。

生死相对,同时相成,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中不能缺少死亡这一环,虽然死亡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人人都怕死。佛教以解脱生死、觉悟成佛、弘法度生为首要目标,他们并不执着于肉体生命的,身体只是装载灵魂的“臭皮囊”。

净空法师说:“在因果循环中,生命过程中的苦与乐、逆与顺、成与败、得与失、寿与夭、健康平安与多灾多难,都应该面对并接受。”平常人惧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人死之后要去向何处。然而,死也是我们要承担的人生义务之一。

寂寥秋日的黄昏时分,若独自行走在一条铺满梧桐叶的路上,必然心生感慨。当一片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静静地飘落时,地面似乎就是深秋赋予它的归宿。

不知何处吹来的风,如同兰花手,悠然自适间,生命便已陨落。风与树叶之间,总有细数不尽的故事:春风吹绿了叶,夏风吹肥了叶,秋风把叶儿染黄,冬天的风把叶儿吹进尘埃。树叶的轮回,就像是人生的兜兜转转,循环往复间,没有永生,也没有消亡。每段生命的开始意味着过去的陨落,每段生命的结束又昭示着下一个未来。

生死从来不由人,甚至连佛祖也无法改变。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

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佛陀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他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不论是人的死亡,还是佛的死亡,都是人死如灯灭。但即使灯灭了,也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依然在闪烁,蜡烛的意义在于其燃烧的过程。生生死死,且由他去,不要执着于如何永生,也不要总惦记着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在死后上达四方乐土,这都是虚无缥缈无踪可觅的乌有,最好趁生命还在时,多做善事,认真修行。

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面对死亡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缠绕心灵的那条生死线,只有自己才解得开。

人的一生很短暂,百年也只是一瞬,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当人的生命消逝时,我们常常觉得它比叶子的凋零更加悲凉,花谢了会再开,潮退了会再来,可是人的生命逝去之后,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新回归呢?

法师说:“接受自己逐渐步入高龄的事实,明了外表、容貌、体力上的改变,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死亡也要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体认到那不是结束,而是另一阶段生命的开始,便能坦然面对,不再有任何的恐惧和忧虑。”

王明阳一生的潇洒,归根结底就在于他无惧生死,所以才能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去效忠朝廷,那就跟邪恶势力对着干;想要平叛匪患,那就提着剑骑上马冲上战场。对于他来说,活着就没必要去害怕死亡,只要内心的声音在指引着他,只要天理在驱使着他,就应该抛却“生命只有一次”的顾虑,尽情地投入到自己醉心的事业和理想中去。正是因为王阳明对生死已经看得很开了。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问题得看透,否则的话,就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像生死这件事,实在没必要杞人忧天。每个人总有一死,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请看淡些,生死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死亡逃脱不了,那么就请好好地活着,积极做一些活人应该做的事,想一些活人应该想的问题。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看透了这个问题,人生就能活得潇洒自在。

所以心始终保持着平静,也就不在意那些是是非非,就更进一步地贴近了良知。

淡看和别人的差异

人人都有差异,这本是自然天成之事,并非上天有意善待众生。然而有些人却用一生的精力去计较这种不平等,满眼都是自愧不如他人的哀伤,满心都是羡慕嫉妒的失落,结果整日郁郁寡欢,忘记了最应该比较的那个人其实是自己,也就由此失去了催促自己不断进步和超越他人的动力和信心。做人,应当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写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要以平和之心看人,以淡泊之心论事,以包容之心行走江湖,方能求得心灵的安静。

王阳明的学生刘德章曾经问老师:“先生用重达万镒的纯金去形容尧舜,而用九千镒来比喻孔圣人,这恐怕不太贴切。”王阳明知道自己的弟子对孔子的地位被降低感到不满,于是他回答说:“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心,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这段话的意思是:你这是从外形上着眼的,因此替圣人争轻重。如果剔除比较分量的心,各人尽己之力与精神,只在此心纯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个个成功,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无不足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明善诚身的事。

王阳明的这番话点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生活在一个存在差别的社会中,因此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进行比较。假设我们与之比较的那个人和我们自身的差距并不大,那么心理上自然会感到一点平衡;然而如果这个差距很大的话就会感到失落或者自傲——这一系列的心理动态,让人们产生了原本不应该产生的烦恼。王阳明以圣人作为例子,其目的就是让人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不平等”是客观情况,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跳出和别人比较的魔障,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自我。

有一位天使独自在花园中散步,让他惊讶的是,所有的花草树木竟然全部枯了,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可怕的荒凉。后来,天使经过调查才知道原因:橡树因为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而自尽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果子也自尽了,葡萄深恨自己整天爬在架子上也自尽了,牵牛花因为羡慕紫丁香的芬芳也自尽了……唯一活得精神的竟是安心草。

天使感到很好奇,他问安心草:“为什么别的植物都死掉了,只有你还这么勇敢乐观呢?”

安心草回答说:“天使啊,我一点也不感到灰心丧气,因为我知道如果您需要一颗橡树或者松树、葡萄和牵牛花的话,您就会让园丁种上,而我知道您寄希望于我的就是安心做一棵小草,所以我必须乐观地活着。”

安心草之所以能够自在地活着,得益于它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它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而是认清自己的价值,这样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人人自有,个个圆成”简单的八个字,不仅是王阳明对人们不正常心态的劝诫,更是从侧面点明了心学的境界,要以“自我”的视角出发,与“自我”进行比较,以圆满“自我”为目的而不是取悦他人。只有到达这种精神层面,才能修炼出强大坚挺的内心,人生奋斗也将事半功倍。

当一个人计较他人的长处而贬低自己的短处时,就会让自己陷入到自我毁灭的泥潭之中。人们经常抱怨自己不好,那是因为与别人相比,自己存在着落差。如果一个人总是用各种理由来否定自己,那么心性自然受到干扰,做人做事都不会成功。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如果你不能消除比较心理,起码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当你进行客观比较的时候,才能看清楚自己的生存价值。

笑看人生起伏

无论是辉煌还是低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今日的辉煌并不能照耀前路的灿烂,而今天的惨败亦不能预示日后的颓废。人生的风景万千,正是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造就了众生。当我们处于辉煌或低谷时,要学会让它们进行有机的转化,笑对人生的每一次转折,淡看每一次得失,才能勇敢地走完下一段路程。简而言之,想要让内心处乱不惊,就要保持平淡之味。

关于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王阳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譬如行路的人,不小心跌倒了,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可见,王阳明认为失败和失意都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就能应付自如。这就像一个走路的人忽然摔倒了,只要身体没摔坏,拍拍身上的土就可以起来继续赶路,不要自欺欺人,装作没有跌倒的样子。

王阳明说得在理。王阳明在教导我们,做人要常怀一颗淡定的心,不管别人的非议与嘲笑,不理会别人的诋毁与诽谤,不顾及自己的荣辱,随便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良知做我内心的主宰,生生不息,自然就会日进,即使有外界的干扰也不为动摇。

一个秀才出门进京赶考,然而由于考场失利而名落孙山,秀才自然心情沮丧。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出去郊游,遇见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和老者攀谈了几句,秀才就将心中的苦闷一五一十地对他讲了。

老者听了之后,问:“昨天早上第一个和你说话的人是谁?”

秀才摇摇头,表示自己不记得了。

于是老者又问:“那么,你明天会遇到什么人?”

秀才很诧异地说:“明天还没有到来我怎么能知道?”

老者笑了笑,又问:“此时此刻,坐在你面前的人是谁?”秀才愣住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我面前坐着的人当然是您了。”老者点了点头说:“昨天的事情已经被你忘了,明天的事情还没有到来,那么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既然如此,你何必为以前的事情而烦恼呢?不如放下心中的包袱,用一颗平淡之心面对。仔细想想,你其实什么也没有失去,一切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

同类推荐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本书堪称当代国外学术界少见的博学之作。它把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重要主题置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可以说确立了现代性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发展伦理研究

    发展伦理研究

    本书研究对象是发展伦理学,从两个向度展开,一是范式与理论研究,对发展伦理学的范式与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力图呈现、拓展发展伦理学的主要范式、基本构架、基本视域等的构成特点及创新可能;一是现实与问题反思,以经过反思的发展伦理学为视域,对一些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力图呈现、拓展发展伦理学关注现实、反思现实、切入现实的可能张力。
  •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一百个人读《老子》,便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在著述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痕迹,无论是《老子》的原文,还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细细品味,语有回甘,掩卷而思,幡然有悟。本书作者在南怀瑾先生解读《老子》的基础上,融会儒佛之道,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进行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解决现代人心灵空虚、灵魂无所归依的困惑,为我们开辟了一块心灵栖息地。
  •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共四章,分别为“《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导读”、“批判蒲鲁东的哲学:《哲学的贫困》第二章导读”、“《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哲学的贫困>导读》以《哲学的贫困》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哲学的贫困》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热门推荐
  • 重生80做大佬

    重生80做大佬

    小企业家林小星意外重生回到了自己小时候,面对上一世因着意外去世的弟弟和亲妈,下定决心这辈子一定要保护好他们!于是,超级小镇前来助阵:【系统提示:您收获了奶牛加工厂一家!】【系统提示:您的面包工坊已造好!!】至于自小就出现在她身边的绝世米虫——秦四玉,这辈子她绝对不会让她再踩着自己家人往上爬!
  • 肢体关节痛

    肢体关节痛

    本书收载了300余名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要方,按不同的病名分为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共21个部分。
  • 秘密花园

    秘密花园

    玛丽·林洛克斯被送到密塞威特庄园去跟她叔叔一起住的时候,所有人都说她是自己见过的长得最不招人喜欢的孩子。这是真的……
  • 万古第一狂帝

    万古第一狂帝

    天武大陆至尊大帝天邪公子,遭到挚爱出卖,三魂七魄被镇压,重生一万年后,成为九流宗门废材少主。君逸飞修吞天噬地神诀,碾压一切不服,得最美佳人,横扫诸敌,霸绝天下。
  • 血线虫之誓

    血线虫之誓

    仙侠,从来都是于神话之下让人流连,于世间善恶之中使人感叹,于各自心境之内使人感动!仙者,山中归隐求道者;侠者,世间夹缝证道者。——张羽升此两种不同的人群,也许也会有相似相同的一面!妖虫之王、魔族之圣,血线虫母、孕育重生,三分元血、不死不灭,麒麟圣王、再临世间。
  • 沉默王子的奋进丫头

    沉默王子的奋进丫头

    转身,看见那一位儒雅少年,在夕阳辉光的映照下,他面带清风,笑容谦和,手臂轻挥,衣襟飘动,浅蓝色边框的眼镜后,透着温文尔雅的目光,仅一眼,他便深深的印在了柏晴心里。于是,活泼开朗,热爱学习的好学生柏晴,喜欢上了这个像大海一样澄澈干净的男生——海枫。青春的甜蜜总是夹杂着酸涩,在柏晴的心里,当时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单相思罢了,虽然在朦胧中,她早已沉醉不知归路!因为某个人,她做了一个梦,一个多年的蔚蓝的关于海洋的梦。现在,她更喜欢海了,闭上眼睛,似乎感受海风吹过,碧蓝的晴空上云卷云舒!她不禁回想起,自己最初喜欢上海枫的瞬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守则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守则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守则与道德修养》针对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具现实指导意义。全书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材料丰富翔实,经验之谈让读者感悟,适当的理论化又让读者得以升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听说我重生了

    听说我重生了

    对于吃喝混日子,有房有车,还拥有三百万拆迁款的咸鱼陈不木居然重生了,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名高三学生。然而,陈不木心里那个苦啊,他看着自己那双白嫩嫩的手,当即高高扬起,对着自己的脸就是一巴掌。“我真没想重生啊!”(文娱文,非现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辛弃疾文集3

    辛弃疾文集3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