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000000032

第32章 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 (1)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高级形式,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从诞生起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城市史几乎等同于人类的文明史,城市的发展几乎涉及了人类的全部经验,也积累了人类的全部文明。

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

综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各国城市化发展大体都表现为“S”型,即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直至停滞不前的曲线发展过程,是典型的“否定之否定”三阶段。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观点,城市化发展进程“S”曲线的形成,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当一国经济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农业生产率低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耕作;另一方面,工业发展缓慢,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这使得该国的城市化处在初期阶段,城市人口一般占总人口的10%左右,这时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缓慢的。以美国为例,1790~1840年的半个世纪中,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5%。而当一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业剩余的涌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成“推动效应”。与此同时,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城市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吸引大量劳动力的流入,从而形成城市化的“拉动效应”。正是由于这两种力量的作用将使城市化步入一个高速度发展时期。例如,美国从1840~1970年城市人口在130年间上升到73%。到第三个阶段,即城市人口达到70%以后,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日趋缩小,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停滞甚至是下降的趋势。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年均城市化速度不到05%,有的年份还出现负增长。

这样,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即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两个特征。前两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三个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市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城市化是未来中国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15年来,中国城市化率达到每年1%,截至2002年末中国已有城市人口35亿,全国设市城市660个。中国城市化率已在30%以上,此时几乎所有的乡村都有城市化目标,所有的城市都有扩大化的蓝图。青岛的城市化水平已由1999年的49%提高到2002年的547%,同时设定了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中心城市成为拥有400万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前景。海南省城市化战略总体目标基本拟定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从2003年10月30日起,深圳计划在2004年底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尽管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们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认识及所做出的努力,对加快和延缓这一进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即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而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 改革开放前城市化发展缓慢

中国人修城筑市已有4 000年的历史了。但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当时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可以说,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建设的。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时期:

11949~1957年为城市化恢复发展时期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第一个五年计划”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农村开放的政策,积极吸收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厂矿区就业,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1957年,我国城市数量已从建国前夕的86个,增加到176个。城市人口达到了9 9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 %。

21957~1965年是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年中国开展了盲目“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几年中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了2 000余万,城市化水平由1957年的1539%一跃上升到1960年的1945%。但是,这种宛如在沙滩上建起的“摩天大楼”根本经不起天灾和人祸的撞击。受政策失误、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全面萎缩,城市化进程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幸免于难。1961年,国家为缓解饥荒开始大规模地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在城里挨饿的工人及一切可能动员出来的劳动力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到1963年6月时,全国共减少城市人口2 600万,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猛跌到14%。

31966~1978年为城市化停滞不前时期

“十年动乱”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政治上大批城市官员、职工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加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思想的提出,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市,转向了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备战工作压倒一切,我国城市人口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中“大下放的196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骤降到122%,相当于1952年的水平。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城市化走过了的一段曲折道路,其发展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城市化水平仅仅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有的年份甚至是倒退的,而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

1理论研究的滞后

在改革开放以前,“左”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当时的城市化理论基本上是为政府出台的政策注释的。在“只有城市政策,没有城市理论”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化的深刻内涵、作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都缺乏正确的认识。理论研究的滞后使我国的城市化从来没有被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更没有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可实施的方案。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完全无视城市化与农业基础和工业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忽略了人口、资本、技术、资源向城市的集中所产生的聚集效益;片面地强调大城市的城市病,忽略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片面地强调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人口众多,忽略了提高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理论上的贫乏和政策上的失误,使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极其艰难曲折的历程。

2经济基础薄弱和城乡产业政策失调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国家为了实现工业赶超战略,以高度集中资源配置的方式优先发展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业和化工等重工业,如“一五”计划出台的156个建设项目都是工业项目,忽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结果导致城乡产业结构的失衡。“一五”期间(1953~1957),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1%,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率为258% ,第三产业增长率为119%,但是第一产业增长率仅为05%,第一、二、三产业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642%和276%。城乡产业的失调,特别是对农村水利、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生产投入过少,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处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加之自然灾害的冲击,农业大幅度减产。饥荒、农副产品长期供不应求更增加了政策制定者们对城市的恐惧感和“反城市化”的倾向,于是,有了“挤在大城市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论调,有了“工业学大庆,先生产、后生活”的经验。而理论上的误区,又恶性循环地为此后城市基本生活品的定量供给制度、就业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出台奠定了基础。

3制度安排的制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方面,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如1951年,政府就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条例》。1958年1月,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条例规定“农民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必须持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录取证明,或者城市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出现了长达40多年的城乡人为分割、市民与农民的世袭制度。

从物质分配角度来看,户籍制度是政府基于50年代初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剩余产品不足做出的理性决策,与当时实施的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计划配给制度是一致的。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在国家出现政治、经济等动荡因素时,城乡分而治之有利于弥补管理体制和手段上的缺陷,保障社会的安定。而且,政府部门增加了新职能,可以因事设人了。从“消灭城乡差别”角度来看,强制性的户籍制度在稳定农村生产(认为农业第一线人数的绝对值是第一生产力)、防止农村劳动力流失、结构失衡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类推荐
  •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第三方评价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第三方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机构,全国第三方评政府绩效的重要基地。华南理工大学法治社会研究与评价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文科研究机构,广东省法学会的重要研究基地。依托华工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平台,旨在成为全国第三方评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绩效的专业机构。
  • 企业家与中国社会

    企业家与中国社会

    大头思想食堂由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致力于为中国的有产阶级提供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思想食粮。思想食堂采取线下授课的方式,每半月邀请一位大咖来给会员们分享。思想食堂系列图书是大头思想食堂内部演讲稿首次公开,每本书独立主题,让你一手掌握经济、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知识。在中国,“商人”历代都有,但“企业家”却是一个崭新的阶层。长期被边缘化的企业家如何崛起?他们要如何与中国社会达成和解?本书中,吴晓波系统的介绍了隐藏在企业家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矛盾,并努力探求企业家与中国社会的平衡。这是吴晓波最近一直在研究的话题,也是他下一本新书的主题,“这里谈的是我的心里话。”吴晓波说。
  • 中国经济大讲堂1

    中国经济大讲堂1

    《中国经济大讲堂》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我国高端人士,以通俗、生动的演讲形式,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紧扣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纵论中国经济方略,向广大读者传递丰富的经济知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的权威之作。对书对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及时、深刻、有针对性的诠释,使各领域、各阶层人士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清晰、系统地认识和判断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进而精确地把握中国经济脉搏。
  • 预见

    预见

    一部财经随笔。新颖,中肯,犀利。切中经济生活的热点与难点。其阐述告诉读者——比价值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价值观;比方法更有力量的,是方法论;比答案更富有趣味的,是思考。本书的意图在于:激发对现成结论的更多质疑,重新发现和应用思想的力量,用非物质要素创造更多价值。
  • 未来三十年

    未来三十年

    本书是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立足国情、前瞻趋势之作。十八大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效,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再低一些;运动式反腐,不断揪出大老虎,如何制度化,从而预防和遏制腐败,避免“亡党亡国”?目前的改革遇到了哪些新的风险?“一带一路”这个新战略的经济逻辑是什么,怎么有助于中国崛起?中国如何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美国重返亚洲,是在孤立中国吗?本书就是试图通过分析和回答这些新挑战、新矛盾、新力量出现的原因、目前的情势,以及应对的策略,对我们无法确定的未来给予更多的指导。
热门推荐
  • 这个侍卫有点可爱

    这个侍卫有点可爱

    呆萌可爱小侍卫被误认为是十八王爷的小娈童,叽叽喳喳话痨公主整天就想着给人讲人生大道理,别管他什么门第和身份,使劲儿甜就完事儿!!!
  • Dombey and Son(I)董贝父子(英文版 上册)

    Dombey and Son(I)董贝父子(英文版 上册)

    Dombey and Son by Charles Dickens, published in monthly parts from 1 October 1846 to 1 April 1848 and in one volume in 1848. Its full title is Dealings with the Firm of Dombey and Son: Wholesale, Retail and for Exportation. The story concerns of a powerful man whose callous neglect of his family triggers hi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ownfall, showcases the author's gift for vivid characterization and unfailingly realistic description. As Jonathan Lethem contends in his Introduction, Dickens's "genius … is at one with the genius of the form of the novel itself: Dickens willed into existence the most capacious and elastic and versatile kind of novel that could be, one big enough for his vast sentimental yearnings and for every impulse and fear and hesitation in him that countervailed those yearnings too. Never parsimonious and frequently contradictory, he always gives us everything he can, everything he's planned to give, and then more."
  • 边城侠冢

    边城侠冢

    边城似乎已不在江湖之中。边城似乎久已不在江湖之中。
  • 隐婚甜爱:老公,宠不停

    隐婚甜爱:老公,宠不停

    十五岁的顾安好,被父亲赶出家门;一年以后,相依为命的母亲撒手人寰。隐婚后次遇到父亲,被他赖上,甚至将同父异母的姐姐送到她老公身边!是可忍孰不可忍,顾安好的小宇宙爆发。就算和宫墨爵是各取所需,她也绝不允许别人染指她老公!然而宫墨爵笑的像只狐狸:“你是想要报复呢?还是舍不得我?”顾安好竟然无言以对,不知不觉间,她好像已经越来越习惯了这个霸道总裁。
  • 天良医馆

    天良医馆

    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吴良来到这个混乱的朝代。冶铁开荒,修路架桥,治病救人,他究竟是下医,还是中医,还是上医?
  • 我的系统不是万能的

    我的系统不是万能的

    书名所示,没有系统是不可能的。穿越到了一个武者为王的世界,如果没点外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外来人口。梁安来到这个陌生大陆六年后,终于获得了一个系统。咱也不要那种随便就能天下第一的,各种功法先来个十套八套练练。作为有系统的VIP用户,能不能嚣张一点?
  • 没错我是神

    没错我是神

    你想高考考入985、211?好!你想变得有钱?没问题!你想治疗癌症?Ojbk!你想有个女朋友?滚!发现妹妹不是亲生的,突然觉得索然无味了能解决么????这是一个可能要拯救世界然后跑偏了的故事......
  • 大婚晚成:律师大人惹不得

    大婚晚成:律师大人惹不得

    “好久不见”当他轻声说出这就简单的问候语时。她却哑口无言。十一年前,他是她最信任的人。十一年后,她却对他百般拒绝。“如果不爱他,就放开他!”那个小小的助理与她当面谈判,“洛倾眉,我求求你,能不能活的自私一点,多为自己考虑一下!”闺蜜骂她。“洛倾眉,今日,你让我失去所有,他日定当让你身败名裂!”竞争对手也威胁她。无论别人如何看她,在他的心理,永远只有一个洛倾眉:“倾眉,今后,一切有我。”“穆青云,我求求你,离我远一点吧!”为了不给他添加麻烦,她吼他。他却拥她入怀,一纸法律文书啪的拍在桌上:“我偏不。这一辈子,就要这么护着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剑仙阁

    一剑仙阁

    秦岚跳崖身死,可发现了诡异的一幕他看见了自己的尸体!而他变成了和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人。
  • 余生都是关于你

    余生都是关于你

    论有一个律师男朋友是怎样的体验,关关只能说我每次都忍住了打他的冲动。小剧场:一次约会后,下起了大雨。关关:余律师,雨这么大,你家就在这附近,我们先去你家吧。 余珵:婚前同居不合法。 关关:…… 后来。 关关:余律师,婚前同居不合法。 余珵:你记错了,是婚前同居不违法。 关关,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