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1300000038

第38章 思想家(15)

希特勒狂热反犹的最初缘由,据说是源于维特根斯坦,因为他们两人曾在一个中学读书。这两人虽同龄,但维特根斯坦跳了一级,而希特勒则留了一级,所以两人很可能不同班。希特勒后来在其种族主义宣言《我的奋斗》中透露,他最初的反犹太人情绪就是被该城市的一位匿名的犹太学生所挑起的。

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维特根斯坦在该校度过了三年不愉快的时光,1906年离校时并未取得升进大学的资格。这是一次挫折,因为他曾有在维也纳跟博尔茨曼学习物理的志愿。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

然而,维特根斯坦一直表现出工程学方面的天资,这是他父亲的专业。据说维特根斯坦在童年就制作出一种缝纫机的模型,证明他有这方面的才能。

也因于此,他的父母便将他送进柏林一夏洛滕堡的一所工艺学院,主修机械工程。维特根斯坦在柏林期间养成了一个使他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就是随时把自己所想的东西记录下来,以便于事后整理。

在柏林求学的这段时光,维特根斯坦生活得也不愉快,三个学期之后便离开了这所学校。

然而虽然离开了,维特根斯坦却对航空工程产生了兴趣,这是他未来职业的一条最新发展途径。他于1908年前往英国,当年夏天在德比郡靠近格洛瑟普的高空大气层研究站进行风筝飞行试验。当年秋季他进了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

一举成名

从1908年到1911年,维特根斯坦的兴趣从滑翔机试验转移到飞机发动机,进而又转移到发动机的设计,这实际上是一项数学工作。

从这个时期起,维特根斯坦的兴趣从纯数学又转向了数学哲学。而在此期间,他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则》,亦称《小数学原理》一书。从此,数学哲学成为他关注的中心。

在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从1906年到1911年是他艰苦摸索和最终确定自己职业的时期。从罗素的书中,维特根斯坦知道了德国耶拿大学的弗雷格教授。

于是,在1911年夏天,维特根斯坦拜访了弗雷格,弗雷格则建议他去剑桥向罗索学习逻辑学。罗素当时是剑桥三一学院的讲师,声望正如日中天,与怀德海合作的《数学原理》,亦称《大数学原理》,在前一年出版,这部书是现代逻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维特根斯坦愉快地接受了弗雷格的建议,满怀热望奔赴剑桥求学。这次转变,对维特根斯坦,乃至对整个哲学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维特根斯坦1911年10月18日来到剑桥,拜见了罗素。罗素后来写道:“认识维特根斯坦是我生命中最令人兴奋的知识奇遇之一。”

在数理逻辑课上,维特根斯坦一开始就引起了罗素的注意。罗素曾经提及:“当我上课时,我发现我的德国人基础很好,对于处在兴奋与准备不足中的我来说,课上得不错。我对我的德国人很感兴趣,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他。”

就这样,经常是上完课,维特根斯坦跟着罗素回到办公室继续辩论直到晚饭为止。经过一段时间,被确认为是奥地利人的维特根斯坦则被誉为“富有文采,酷爱音乐,极有风度……非常聪明”。罗素越来越感到他的学生有一种高超的才能。

在这个学期末的最后一天,维特根斯坦向罗素提出了影响他一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请告诉我,我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白痴。”

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解释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

罗素说:“我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但如果假期里你给我写一篇哲学文章,我读了之后就告诉你。”

一个月后,文章交到了罗素的手里,罗素震惊了。他后来回忆说:“我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个天才,并向他担保,他无论如何不应成为一名飞艇驾驶员。”

正是罗素的鼓励与欣赏拯救了维特根斯坦,改变了他的一生。维特根斯坦后来告诉朋友说,在这以前的几年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时期,他常常想到自杀。罗素的鼓励终于使他鼓足勇气活下来,并放弃理工而专攻哲学。

于是,维特根斯坦正式在剑桥三一学院注册,罗素成为他的导师。经过罗素的介绍,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剑桥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摩尔和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此时的维特根斯坦不过是大一的学生,而这三位大师不约而同将“哲学的下一个伟大进步”寄托在他的身上。当时,罗素把维特根斯坦当作“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在此期间,年轻的维特根斯坦经常深感郁闷,到罗素那里,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只是踱来踱去,已到中年且名满天下的罗素勋爵就这么陪着他。

有一次罗素问他:“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孽?”

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都有)。”他正如一个孤独的斗兽一样沉浸在自己惨烈的思考当中。

罗素如此看重他,也是有原因的。罗素经过十年的艰苦工作,在《数学原理》中证明全部数学是从逻辑演绎出来的,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并回答了“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接踵而来的下一个问题——“逻辑是什么”则期望由维特根斯坦来完成。

在罗素的指导下,维特根斯坦开始系统地研读哲学名著,但他很快发现以前所崇拜的那些哲学家都很笨,并且出现了十分可笑的错误。

在此期间,维特根斯坦曾经听过摩尔的课,摩尔后来回忆说:“他很不高兴,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别人的看法。他说我的课很糟——我应该说我的想法,而不应该花时间讨论别人的想法;以后他就不上我的课了。”

罗素比维特根斯坦大十七岁,摩尔比他大十六岁。但过了几个学期后,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逻辑学上维特根斯坦成了罗素的老师。当时,维特根斯坦经常批评罗素的著作与主张,从而使罗素失去信心。

罗素后来曾经说过:“我把我正在写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给他看。他说我写的全错了,我不懂他的说明——但我心底觉得他一定是对的,他一定看了我没有看见的东西。假如我也能看见我不会介意,但糟糕的是我看不见,而这就打破了我写作的乐趣。我只能照我能看见的写下去,但我觉得这可能是全错的。”

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一个性情古怪、与众不同的人。在剑桥过了五个学期他就觉得不能继续呆下去了,而且与罗素在思想观念上的沟壑越来越深,甚至达到将要分道扬镳的边缘。在后来,虽然维特根斯坦和罗素同在剑桥三一学院教书,但对对方的思想都缺乏了解,互无好感,俩人已经很少来往了。

1913年,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在去世后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使维特根斯坦在战后成为欧洲最富有的人士之一。但维特根斯坦视金钱如包袱,如不幸,他说,“惟一真正幸福的生命是能抛弃世上的财富。”

于是,维特根斯坦匿名捐出一大笔钱,资助奥地利的作家、诗人及艺术家,剩下的则送给了他的几个姐姐。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维特根斯坦本想回挪威或英国,但由于战争开始,政府不允许公民出国,他便积极要求参军上前线。

为什么维特根斯坦对从军有这么高的热情,并不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具有爱国的热忱,而是出自个人心理感受。但直到1916年初,他才被派到对俄作战的最前线。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看到敌军后的日记中写道:“现在我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了,因为我正面对着死亡。”

在前线,维特根斯坦经常要求到最危险的位置——观察哨,因为那里是被打击的第一对象。他自己说道:“只有这时对我来说战争才真正开始,也许甚至生命。也许接近死亡会给我的生命带来曙光。只有死亡才给生命以意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两年,维特根斯坦还在继续写作,但精神状态十分糟糕,经常想到自杀。偶然的一天,他在一家书店里买到了托尔斯泰的《福音简介》。这本书不仅挽救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命,而且还把他从一个反对宗教的极端分子变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

维特根斯坦从反宗教的极端分子变成虔诚的教徒,超人想象地使逻辑与神秘结合在一起,这些思想转变集中地体现在他在这一时期的笔记中,其主要内容涉及逻辑、伦理、美学、人生哲学、灵魂、宗教等方面。

1918年,战争结束时,维特根斯坦却成了战俘。

被俘后,维特根斯坦依然随身携带着《逻辑哲学论》的稿本。在俘虏营他把《逻辑哲学论》分别转给了弗雷格和罗素。维特根斯坦从弗雷格的来信知道他是一字不懂。

1919年2月,罗素看到了《逻辑哲学论》的稿子,他大加赞赏,并准备安排出版,并约定在海牙与维特根斯坦见面。然而此时的维特根斯坦身无分文,罗素便提出由他提供路费,而维特根斯坦却不愿意接受馈赠。

没有办法,最后,罗素提出他出80英镑买下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一些就家具。就这样,维特根斯坦利用这笔钱作路费,来到了海牙。

1922年《逻辑哲学论》的德英文对照版在英国出版。《逻辑哲学论》面世后,立即在国际哲学界激起了冲天大浪,许多哲学界立即感到这将是一部旷世杰作,而作为作者,维特根斯坦也立即成了哲学界的偶像。

隐居生涯

写完《逻辑哲学论》后,维特根斯坦自认为他在这本不足80页的书中已经解决了哲学的所有问题,于是决定放弃哲学而另谋出路。

维特根斯坦曾多次表示不愿意做大学教师,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一个诚实的人。就这样,维特根斯坦离开了哲学的王国,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到奥地利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当小学教师。

从1920年到1926年,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施内贝格区和塞麦林区的偏远乡村小学任教。这所小学位于奥地利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十分偏僻。这完全实现了他想过俭朴、隐居生活的追求。

在这里,维特根斯坦还编制了一本《学生字典》,字典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词汇和语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926年,这本字典被奥地利官方出版,作为教学的教科书。

在这里的教学生涯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是不成功的。原来,他要求学生极其严格,但学生的家长们并不满意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

终于有一天,维特根斯坦因为体罚学生,而遭到了家长的投诉,这令维特根斯坦十分失望和沮丧。

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

1926年4月,维特根斯坦自动辞职回到了维也纳。虽然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时期的教师生涯感到十分不快,但这些乡间村落现在成为纪念他和弘扬他的哲学思想的胜地了。

1926年,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

当时,维特根斯坦花了两年时间为他的姐姐在维也纳设计和建造了一幢住宅。这所房子从整体风格到微小的细节都是维特根斯坦的手笔,格局简明,各个部分之间似乎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造力。

后来,这所房子现在被称为“维特根斯坦房”,连同周围的一些建筑被保加利亚买去当作了大使馆。出于对维特根斯坦的景仰和怀念,保加利亚大使馆尽量保持着其原有的风貌。有人评价说:“它的美和《逻辑哲学论》的文句所具有的那种朴素文静的美是相同的。”

在这期间,维特根斯坦还在他朋友的雕刻工作室完成了一件女孩头像的雕刻作品。这件作品具有古希腊雕刻的精致幽静之美,也抒发了维特根斯坦追求的理想。

维特根斯坦个性中的我行我素、孜孜以求和兴趣更迭与他作品中的完美、文雅和精致之间显然存在着令人不解的矛盾。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一个人。

此时,维特根斯坦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他将何去何从?

在维也纳建造房屋期间,维特根斯坦随家人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而在这里,几乎所以的人都把他视为宗师。也就是在这时的这些活动使他逐渐地恢复了对哲学的兴趣而最终决定重返剑桥。

重返剑桥

1929年初,维特根斯坦终于回到了剑桥。

6年的乡村小学教师生涯,不仅抚慰了他那颗浮躁的灵魂,而且他对哲学也有了新的体认。他重返哲学的王国。而这一次,他是以彻底“反哲学”的斗士的姿态出现在哲学舞台上。

虽然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已经在思想界享有盛名,但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要想走上讲台,就需要拿到学位,所以他先注册为研究生。

半年后,维特根斯坦用他的《逻辑哲学论》申请学位。口试是罗素和摩尔主持的。

口试时他们先聊了一会儿天,最后罗素请摩尔问维特根斯坦几个问题。摩尔提出一个问题后,维特根斯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

摩尔的报告书最后是这样写的:“我个人的意见是,维特根斯坦先生的论文是一部天才之作;但尽管如此,它确实符合剑桥哲学博士学位要求的标准。”

同类推荐
  • 中国十大宦官

    中国十大宦官

    为了激励后代,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为了抑恶扬善,借鉴历史,我们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作者,编写了这套《中国十大系列丛书》。这套书在人物选择上都经过学者的反复推敲,力求名副其实。在写法上尽量做到融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文笔流畅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找一个暖暖的午后,一杯清茶,在拂面的春风中,在醉人的墨香里,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几丝微凉,淡淡墨香,一位素衣女子飘然而过,清无声,静无痕,宛若碧波荡漾中的莲荷。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保有莲荷的雅致。坦坦荡,清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仅属于她――林徽因的独特舞步。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用最让人落泪的文笔告诉揭露她凄美的一生。她是传奇,在时代中逆流而上;她不传奇,华丽背后也苍凉。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让世间的男子仰慕了一生,更让所有的女人无端敌视了一生。
  • 戏骨

    戏骨

    濮存昕、陈宝国、刘佩琦、刘威、张铁林、唐国强、冯远征、王刚,年过半百,戏已融入骨髓,听他们讲述对戏的贪念嗔痴,看他们用演技为你呈现世间百态。
  •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要想征服脚下的版图,就必须先征服人心。以小说笔法,参考史料,还原一个真实有料的成吉思汗。9岁,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众叛亲离;18岁,被仇敌蔑儿乞惕部抢走妻子,兴师动众;22岁,遭到结拜兄弟札木合的忌恨,挚友变仇敌;45岁,联合各部,统一蒙古,建大蒙古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以3万兵马起家,用43年时间统一蒙古草原,横扫欧亚大陆,征服720多个部族。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一路狂飙突进,出生入死,传奇不灭,征服不止。成吉思汗,一个用力量谱写历史的征服者。
  • 历史的辫子:陈寅恪与王国维

    历史的辫子:陈寅恪与王国维

    大清帝国土崩瓦解,只给那些清朝的臣民留下一根阴魂不散的辫子。他们就像捍卫最后的战旗一样保存着自己的辫子,以此为没落王朝的僵尸守灵。作为遗老遗少的后代,陈寅恪祖父陈宝箴备受皇上恩庞,出任兵部侍郎。而王国维家族早年随宋高宗南渡,他自己为末代皇帝溥仪之师。溥仪出宫后,他与陈寅恪受聘于清华国学院,早年交往、共同游历使两位饱学之士结成莫逆之交。在现代文明摧枯拉朽的冲击下,两位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经历过怎么的煎熬与阵痛?怎么的绝望与悲悯?十余万字的篇幅,80余张珍贵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两条纠缠在一起的民国的“小辫子”,发人警醒,令人深思。
热门推荐
  • 那些欲和风走的青春

    那些欲和风走的青春

    太过张扬的女孩青春总是暗伤连城,谁的青春不迷茫,谁在青春中没受过伤。
  • 钟鱼侯

    钟鱼侯

    一朝灭门,当年风光无限的独孤彧徒步走了三年大荒,死里逃生,刀山火海!一朝归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今时今日又有谁人能胜钟鱼侯?!我要这大唐百万江山跪倒在我面前!我要烽火戏诸侯给自己看!我要玉盘珍馐琉璃把玩!把这皇天后土都不放在眼间!“阿彧,仇恨与你来说是否已然不重要了?”“仇人要杀,但不是为了他是仇人。”“阿彧,你越发像个菩萨那样慈悲了。”“菩萨,向来不是慈悲的。”
  • 我不是猪大肠

    我不是猪大肠

    我们已知的世界正在被异常同化、封锁......这是一个冲破牢笼的故事......新的纪元即将开启......
  • 别跟自己过不去

    别跟自己过不去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首歌,生活是一场游戏,生活是一壶陈年老酒……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享受生活,轻松而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把自己的心态摆正,用一颗平常的心,去体味人生,享受生活,去迎接大自然和灾难对人生的挑战,深刻认识到酸甜苦辣乃是人生的真谛,兴衰荣辱既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永不衰败的交响曲,同时还存在着大自然与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深奥道理。只有学会享受生活,才能做到更加珍惜生活,从而,激发你创造生活,生活才会有奇迹出现。
  • 我和周公有个约定

    我和周公有个约定

    离别相思苦,待吾梦中会。奇幻的梦境中,故事仍在继续……“你帮了我有想不到的好处。”周公他老人家如是说。“不行。”洛果毅然拒绝。周公他老人家只好忍痛割爱。“成交。”洛果笑得像狐狸。殊不知不是她得到了好处,而是她进了某人圈套……
  • 异世的逆袭

    异世的逆袭

    太阴,阳灵这两个世界本为一体,可中二病青年张凡机缘巧合之下误闯异世,自此打开逆袭之路,楼兰异世?收灵?这什么都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我不就是做了次心理催眠治疗而已吗,唉~等等说好的逆袭呢,剧本不对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空间三部曲最强微小说

    穿越空间三部曲最强微小说

    魔法轰炸。机械狂舞。神秘物种……一位少年带着两个系统来到异世又将会经历哪些?从刚开始的萌懂、到穿越时的无所谓、再到发现问题的成长、最后是否沧海桑田?这一切尽在《穿越空间三部曲》
  • 江山华图

    江山华图

    【已完结】她苏尤,表面还是一个孩子一样的,却上得了朝堂也上得了战场,撕得了白莲也虐得了渣渣,唯独面对师父和他的时候才像个真正的孩子,调皮幼稚的不行。“师父说了,我不能跟男生走的太近。”苏尤小朋友一脸乖巧。“你师父更重要还是我更重要?”君江言淡淡的瞥了一眼苏尤。“当然是……”苏尤偷偷看了一下君江言,咽了咽口水,“当然是我家言言宝贝最重要啦!”(一脸求生欲)“嗯……”君江言表示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一步一步走来,从无权无势,到权倾朝野,从一个心性不定的小女孩,到一个淡定沉稳的摄政公主,身后,永远都有他的身影。那日细雨绵绵,宫门前初遇,从此开始缠绕一个解不开的结,是结亦是劫。——江山华图为君守,定国安邦臣分忧。——愿与卿做凡俗游,却守空楼独酌酒。一颦一笑,初见便是钟情,一眼便是万年。也许真的如人们所说,总有那么一个人的出现,会让你觉得人间值得……千年以后,我是否还会遇见你,以让我们弥补前世未续完的缘……
  • 白月光照朱颜醉

    白月光照朱颜醉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青春不再,不变的是时间,改变的是我们。有些相遇,没有烟花般绚丽,也没有波涛般汹涌,似一阵清风,飘过眼前,却足以一生想念。此书仅为纪念那些我们曾经想做却因为害怕失败而没有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