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1500000051

第51章 儒学思想辑录(2)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指不能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称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乃我国一句传统格言、警句、古训,是东方文明古国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原则,体现出一个伟大民族国人的人格魅力!

一般来说,富了,容易“饱暖思淫欲”,为富不仁,欺压穷人,或者为寻求刺激,吸毒赌博,逞勇斗狠,不择手段;穷了,则可能会“饥寒起盗心”,为早日脱贫,去偷去抢,铤而走险,或去绑架勒索富人,这都是犯法行为。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他们都渴望发财致富,但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他们都希望幸福自由,但会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在法制的框架下享受生活。

贫贱不能移

贫贱不能移,是说贫穷卑贱不能改变原则。常用来形容人品性质,以及生活价值观等。语出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贫贱不能移强调即使自身贫困,但身虽贫而志不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不仁不义之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来,这贫贱不能移一直被用来形容君子操守以自我激励。

从私有制一开始,人类即分得有富贵贫贱等级,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历程。在这个有富贵贫贱的等级社会里,当然是每个人都想往富贵而羞耻于贫贱,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这些富贵贫贱等级之中,怎么样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这就是个大问题。

在《学而》第十五节里,子贡提出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认为,真正地富贵了,但还是与平常人一样,没一点架子,还是很谦恭有礼地待人接物,尤其是对贫苦的老百姓也是同样。

孔子认为,如果贫穷落魄还仍然是快乐的,如果富贵以后还是很谦恭有礼的,才是真正地广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就是说,仅仅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不行,还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才行。贫而乐即是人之心理健康之表现,也就是人在贫穷之中仍能与人相互亲爱,所以他是快乐的。

威武不能屈

威武不能屈就是不能屈服于威胁暴力,形容不畏强暴。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杀身以成仁”的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盗泉之水

盗泉是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

此后,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缘何孔子宁渴不饮,只因他深谙非礼勿亲,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盗字者,非礼也,见之有蒙慧眼,闻之有污清耳。最好是不闻不见,更不能动,方保君子之名。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是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整句的意思是:喂!你来吃吧!

这句话语出《礼记·檀弓》。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语出《论语·述而》。

意思是说: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二、儒学齐家思想

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认为一个国家修己安人的次序,就是从每个人齐家开始的。

同时,儒家也为能够齐家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儒学中有很多关于齐家的思想观点。

齐家

齐家语出《礼记·大学》。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

悌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悌的含义包括敬重兄长、善事兄长,兄弟笃爱和睦以及友顺和睦。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也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

儒家的伦理学代表作《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我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它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和社会。从个人的情感意识上说,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它关系上。

第二,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的一种形式。我们通过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来源,好像有一种生命的源头活水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体会到我们的存在是对这一血脉的实际护持。

最为真切的护持方式其实是孝意识的涵养与扩充,把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推广到所有的人伦关系上,“慎终追远”从而达到视天下如一家的人情和谐。

第三,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是孝,而别的伦理意识,如悌、忠、信都是从孝延伸出去的。所以,儒家的伦理观可以说是以孝为本的人情一体观,有着视人如己的人与人的连续感,认为他人是自身的一部分,是与己相同可以为自己认识了解的另一个自我。

我们的心因此是与他人的心相通的,因为人之为人就是要以孝之情作为人的本性,这就是“为人之本”的含义所在。

第四,传统儒家的心性伦理是实现儒家人伦和谐的个性化,因为心性论是从“孝”意识出发而有心与性之分,人才能明心见性。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是说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父子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重要的人伦关系。其正确的表现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核心是人不分老幼,人格上一律平等。老的要像老的,小的要像小的,这是一幅家庭乃至社会的理想图。

勤俭节约

《论语》开篇后第一句涉及勤俭节约的话是,要求国家“节用而爱人”,要求国家审慎使用财富,爱惜官吏百姓的人力。

《论语·学而》篇第十则,是负责的两个弟子的对话,说孔夫子“温良恭俭让”,又提到了“俭”这一重要的美德。

第十四则,孔夫子又训诫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与今天大学按论文评级别涨工资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其核心还是勤俭两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论语》可称地球上第一篇教人“贫穷不可耻,富贵未必可贵”这样高尚精神的文字,而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种精神一直指导着我国世俗社会的每个层面。

家和

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和睦,就没有不兴旺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和为贵”的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有其合理性的。

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本意上是指父亲对子女负有教育的责任,子女没教育好,父亲是有过错的。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尤其是对于儿子,父亲是儿子的“模”和“镜”。

父亲有责任从小给儿子授以做人的道理,帮他养成良好的性格,教他学会生存的本领,让他能身心健康地长大,比较顺利地溶入社会,走好他自己的路。

身教重于言教

《围炉夜话》说: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

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不能以身作则。

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见得能容他。

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过于急切的责骂他们。

三、儒学治国思想

儒家的治国之道非常丰富,可以说《四书》、《五经》讲的都是治国之道。儒家的治国之道是王道政治,其核心的价值是解决政治秩序合法性的问题。

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仁以德”,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真正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达到社会的长期治理和稳定。

为国以礼

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对周礼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他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总结春秋德礼思潮,提出了“德化”、“礼治”的治国思想。孔子提出“为国以礼”,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为仁以德

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为政以德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受到爱戴。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

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一是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为政在人

为政在人语出《中庸》。儒家强调为政在人,并不是说不要“法”,而是说在“法”与“人”两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荀子在总结先秦时期的历史经验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从来只有昏乱的君主,而没有昏乱的国家。只有始终如一遵循治国之道的人,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治国之法。

由于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所以儒家一贯强调在选用官僚上必须“举贤才”、“尊贤使能”或“尚贤使能”。他们认为,君主如果能够尊重和任用有德有才的人,那么天下的人才都会被吸引过来,而愿意为朝廷服务。

他们还指出,“尚贤使能”不应当只停留在口头上,最重要的是要真心诚意地、坚定不移地任用他们。

关于尚贤使能方面,儒家还十分强调要打破原有的等级次序和亲亲关系,打破原有的官阶次序。在儒家尚贤使能、举贤才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选拔官僚的方法和制度,并由此建立起了一套由中央至各级地方政府的文官制度。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身心的安住:广学

    身心的安住:广学

    本书分为佛教的理念、心的管理、如何日日增上等三卷,讲述佛学的普及性知识,如人间佛教与其他佛教的异同,宗教人的共识等,虽然编辑有条理和系统,但每篇文章依然保持短小精悍的风格,又结合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谈身心的修养,可以寓佛教文化于励志中。
  • 佛光与教团

    佛光与教团

    《佛光与教团》专门介绍台湾佛光会会员应了解的相关信息,例如佛光会的性格、性质、目标、方向,以及怎样做个佛光人,佛光会员的宗旨,佛光会员四句偈的意义,佛光会员的信条、展望、胸怀、精神、任务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韩愈集

    韩愈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代的皇权与世家

    清代的皇权与世家

    《清代的皇权与世家》讲述了海宁陈氏、查氏,桐城张氏,山东孔氏,以及满洲钮祜禄氏等,均为清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对其家族形态、人口成长、地域分布,及其与皇权的关系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讨论。作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借鉴人口统计、族谱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由此跳出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窠臼,为认识有清一代的历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视角。
  • 家有贤妻,夫人请落座

    家有贤妻,夫人请落座

    一睁开眼,蓝雨晴就懵逼地发现自己赶上了穿越的潮流,然而不同的是,别人家的穿越的设定是名门闺秀,貌美如花,美男倾心,各路痴情男主男配为她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可是为什么设定道她这里就变成了,侯府毒妇,残害夫君,虐待孩儿,人人喊打。臭名远扬!蓝雨晴很崩溃,原主这是想让她死呢死呢还是死呢?然而事实证明,原身既然连自己都能搞死,搞死她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于是蓝雨晴只能挑起革命的大旗,与反派小叔斗智斗勇,为自己的苦逼夫君寻医问药,智斗各路突然跳出的牛鬼蛇神,调教自己的便宜娃子,誓要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像朵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长大有意思

    长大有意思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之一,收录了郁雨君小说和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随心所欲地顾盼和表现周围的青春男女,同时也在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 我的头上长植物

    我的头上长植物

    在这衰败不堪的世界,我的头上却绿意盎然。
  • 凡人哲学

    凡人哲学

    本书是一本有关人生感悟的小册子。有关人生感悟的讨论,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庞大的话题。说其古老,是指自有人类智慧以来,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大家都在思考、探讨这个话题,著述立说,汗牛充栋。说其庞大,是指这个话题本身内涵的无限延展性、结论的不确定性和认知结果的多样性。尽管很多人都在说,但没有人能说得全面、说得彻底、说得绝对准确。只能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 霸气总裁,请矜持!

    霸气总裁,请矜持!

    温沐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和沈非翊在一起的那三年时间。她最后悔的事,却是惹到了沈非翊这个人。身为环宇影视总裁的沈非翊,他英俊潇洒,是城中女人趋之若鹜的对象,却也狠辣无情,能把温沐捧上影后的位置,能极尽温柔地爱她怜惜她,也能残忍地将她拉下来。而他的残忍狠辣,就只是因为她和别的男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的照片!在媒体的追问下,他和另一个女人并肩而立,优雅地承认:他爱的人不是她。看见她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他冷漠、狠戾地说道:“全面封杀溫沐和莫白,一天之内,我要她从所有媒体新闻上消失!”既然不信她,为什么还会在她受伤之时心疼她关心她?既然不再爱她,她接吻戏接激情戏和他有任何关系吗?而令温沐最悲哀的是,无论沈非翊如何对她,她心中放不下的始终还是这个男人……
  • 无敌炸天系统

    无敌炸天系统

    点石成金,催熟灵药,这些都是小意思,你见过杀猪爆出金元宝,搞蛇获得降龙十八掌,偷看美眉洗澡竟然得到轻功水上飘,嘿,你说气人不气人。这时林铭看着在座的各位:我看看哪个不收藏的,我想要神技葵花宝典。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众位客官请跟随林铭踏上炸天之旅,请系好安全带,这次开车,不保证众看官菊花安全。
  • 校园极限运动

    校园极限运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如何进一步“宏扬奥运精神”“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在全国大、中、小学生当中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热潮。由此以体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青少年阳光的心态,塑造强健的肌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