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7200000015

第15章 为艾滋病人点亮心灯

1985年,在纽约,第一所艾滋病医院成立。

1988年,为拯救因核意外而受到辐射伤害的人们,特蕾莎姆姆亲自前往莫斯科,向苏联政府提出申请,并以最快的速度在切尔诺贝利附近建立了一所救济中心。

其实特蕾莎姆姆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强烈的渴望,那就是为她家乡的穷人做点事情。只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差异,致使她的这一愿望一直没能得到实现。姆姆的家乡那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梵蒂冈与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所以她的申请也一直没能得到批准。

一直到1991年,姆姆的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她被允许在她的家乡阿尔巴尼亚建立会院。在接到这一批准的第一时间里。姆姆就欣喜若狂地亲自赶往那里。60多年过去了,这是她第一次回家。紧接着,她花4个月的时间为那里的穷人建起了一所拥有6间房子的收容中心。

从1977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出现了修女们的足迹。她们在那里开办为穷人服务的处所。

直到1997年特蕾莎姆姆逝世,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127多个国家开办了600多所会院,共有修女修士7000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大多数修女来自印度的中产阶级,有的甚至是出生于婆罗门阶层的贵族小姐。

而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会院里,都有一尊美丽的圣母像,被供奉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在这个以特蕾莎姆姆为领袖的女性修会里,玛丽亚象征圣洁、纯粹、贞洁、顺服与神圣的母性,是特蕾莎姆姆和所有修女的典范。也是她们热切祈祷的对象。在姆姆看来,女性通往基督的心灵捷径就是敬礼圣母。当有人就女性担任重要圣职的问题来采访她时,她便以耶稣之母玛丽亚来回答道:“玛丽亚可以是最好的司锋,可是她自称是——也一直是——主的侍女。”

从上面的简略看来,特蕾莎姆姆的仁爱事业似乎进展得非常顺利,好像没有遭遇过任何的拦阻。但实际情况绝不是那么简单。

1980年,特蕾莎姆姆带着几个修女来到埃塞俄比亚,她打算在这个国家开设一间专为穷人服务的医院。但目空一切的总督理解不了这个美妙的想法,他盛气凌人地对姆姆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正在搞革命吗?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嘛!”

姆姆笑了,她平静而从容地回答道:

我也在搞革命,只不过我的革命成分中只有爱。

姆姆和修女们还来到了印度的山区西姆拉。西姆拉的冬天非常寒冷,而修女们长期生活在湿热地区,根本无法抵御西姆拉的酷寒。最后,异常恶劣的气候,使得姆姆和修女们只好退出了这一块地区。

在斯里兰卡,传教士要获得入境签证简直比登天还难,然而,仁爱传教会的修女们却出乎意料地受到了热烈欢迎。可是这种友好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她们就被驱逐出境了。

类似的遭遇在越南和北爱尔兰也发生过。而在柏林的十架山,一些流氓甚至追逐着这些身穿白色长袍的年轻女孩,凶狠地喊:“滚。滚回印度去。”

而在以色列占领区的那普鲁斯,也有5个修女在那里,她们悉心照顾来自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孩子和老人。只是在那种极端危险和艰难的环境里,她们还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起初,巴勒斯坦人还向他们投掷过石块。

只是修女们是不会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而停止自己奔忙的脚步。特蕾莎姆姆说:

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贫穷和不公的。只要还有人伸着孱弱的手渴求着爱与同情,那么奔忙的脚步将永不停止。

这世界只有一个国度,那就是上帝的国度。而上帝在人间的国度,其实就是他在天上的国度。个世界没有什么物质和精神的分割,我们只为那一个世界活着,也就是只为上帝的国度而活着。

事实上,印度和罗马与伦敦和纽约的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虽然那里也有人为物质的贫乏所困扰,但更多的情况是:许多生活丰足的人把自己关在舒适的住宅内与外界完全隔绝,甚至到死也不被人所知晓。有的人在死后几天甚至是几星期后,才被冷漠的邻居发现,当然那也是因为尸体腐烂的臭味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有一次,修女们去探访纽约的一户人家,进门了她们才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经死去很多天了,而她的邻居甚至连她的姓名都不知道。

关于这些,特蕾莎姆姆说: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渴望着一小块的面包。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渴望着那一点点的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贫穷——不仅是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我们从而明白,被人遗弃才是最严重的疾病,才是当今世界的真正贫困。

而在姆姆看来,所有的心灵贫穷者,其实就是另一个饥饿的基督。

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人们不大可能会担心身体的饥饿,可是有很多人却在爱的匮乏中凄凉地死去。长期在英国工作的泰瑞西纳修女说:“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该和什么人接触。”实在有太多寂寞的灵魂亟需安慰。

所以在伦敦和利物浦,修女们不仅为露宿街头的流浪者提供热食,为深居在破陋公寓里的穷人提供暖炉和家具,更要找寻那些心灵寂寞的人,以及那些被人群和社会所遗忘的人,透过访问和其他能使他们接受的方式,修女们尽全力把他们带回人间。比方说举办短程旅游之类的活动。有一次伦敦的仁爱传教会甚至租赁了6辆大巴士,运载了300多人出游。

有一天,特蕾莎姆姆走在伦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偶然间,她瞥见一个年迈的老人正在街旁低头坐着,姆姆本能地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老人抬起了头来,姆姆看到他竟然泪流满面。老人说:“我从来没有握过一双这样温暖的手。”

面对这一切,姆姆说:“在英国,人们所受的苦,是寂寞和被人遗弃的苦,和食物无关,却和人的兴致与热情有很大关系。跟加尔各答的穷人比起来,他们是生活在另一种贫困里。在我们看来,这也是基督,是另一个饥饿的基督。假如英国人试图以爱心善待穷人,那么,他们首先必须明白,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的爱形同虚设。”

在德国,人们随处可见身穿白色长袍的印度修女,她们奔走在慕尼黑火车站和市中心的玛丽安广场之间。在那里,修女们不仅照料流浪者和街头少年,她们还去探访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并为那些寂寞的人举办晚间祈祷。

修女们什么活都做,她们完全不怕苦。而有时,她们却什么都不做。整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她们只是坐着倾听或安慰——与那些孤寂的人促膝长谈。修女们总有办法把他们找到,尽管他们藏匿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甚至被忙碌的人们所遗忘。有一个柏林记者写道:“有50个完全不被人知道的老人,在首都的高楼石壁间挨日子。可是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特蕾莎修女的探访名单上。”

鲁雯娜修女认为,在德国,没有人会真的死于饥饿,因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做得非常好。可是仍然会有许多人陆陆续续地找到了她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修女们这里,他们才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是被尊重,并被认可的。

在美国的纽约,仁爱传教修女会会定期为那些孑然一身的人们,提供相聚的机会,使他们在这种社交聚会中和他人接触。因为寂寞的人所需要的,不过就是有人坐在他身旁和他说话,对他微笑而已。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修会能为他们提供的,不过是一顿简单的午餐和一些普通的糕点。但他们却从中获得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和满足。因而很多人都特别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在修会还有专门为游民开设的免费食堂,很多人匆匆赶来的目的不是进餐,只是为了感受那种和平与温馨。换句话说,他们不仅需要食物,他们更需要与人接触,被认可、被接纳和被爱。

有一回,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特蕾莎姆姆探望了一位完全被人遗忘的老人。一进屋,姆姆就看到里面一片狼藉,于是就想帮他收拾一下。可是老人却说:“不用了,修女,就这样挺好。”姆姆不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陪老人坐着,直到他终于改变主意。

房间里有一盏很精致的灯,但是上面落满了灰尘,姆姆问:“为什么不把灯点亮呢?”老人回答说:“为谁点呢?反正没人来看我,而我自己又不需要灯。”

姆姆说;“假如修女们来看你呢?你会点灯吗?”老人回答道:“会,只要听到人声,我就会把灯点亮。”

后来,这个寂寞的老人托朋友带给特蕾莎姆姆这样的一句话:是你点亮了我生命的灯,直到现在这灯还没有熄灭。姆姆说:“这些人是需要我们认识的。如果我们认识他们,我们就会爱他们,而爱又会引导我们服侍他们。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送送钱就可以了,只有钱还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他们更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需要我们用心去爱他们。”

仁爱传教修女会是众多的慈善和宗教团体中,最早接受艾滋病人的天主教组织之一。那是1974年3月的某一天,特蕾莎姆姆前往伦敦的男性庇护之家巡视,她发现那里还有两间空房,就对泰瑞西纳修女说:“把这两个房间留给艾滋病患者吧。”当时,英属诸岛和爱尔兰地区事务由泰瑞西纳修女负责。

这是特蕾莎姆姆第一次对她的修女,发出救助艾滋病患者的指令。姆姆独特的工作方式就是这样:从来不需要通过开会讨论,即便是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姆姆站在那间空房里说话时的神情,泰瑞西纳修女记忆犹新:“会母突然说了那一句话,犹如灵光乍现。”

于是,泰瑞西纳修女开始在伦敦尝试这件事,只是一开始的时候,事情的进展很不顺利。不过很快,她们就得到了一个人的热心帮助,那是一个戒绝了酒瘾和毒瘤的勇敢的艾滋病人。在他的帮助下,修女们开始收容一些无家可归更不能自理的艾滋病患者。

同时,在纽约的仁爱传教会的修女们,也开始定期到一些医院和疗养院去探望那些来自监狱的艾滋病人——这些病人往往无所依靠,心中充满了愁苦。

1985年,纽约的“艾滋病人之家”终于成立了,它的开办离不开红衣主教奥康诺的极大支持。这是仁爱传教修女会的第一所“艾滋病人之家”。修女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给艾滋病患者一个温暖的家,至少给他们一种家的感觉。在修女们看来,一个相互关爱的美好家庭,对于一个病人所起到的治疗作用,将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更是药物替代不了的。

多罗瑞丝修女说:“要病人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镇定自若,这非常困难。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我们组织大家聚餐、聊天,然后一起祈祷、游戏,病人之间也懂得互相照顾,像兄弟姐妹一样。”奇迹发生了:大部分的病人在其中经历了美妙的改变,一些人之前对家庭排斥和敌对的病人,甚至也开始与家人重建美好关系。

有一个来自波多黎各的病人,起初非常害怕,更无法接受就要死亡的事实。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他亲眼看到别的病人在修女们的照料下,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时刻,他便逐渐安静了下来。最后,他的母亲来接他回家,他甚至主动要求留下来。他对多罗瑞丝修女说:“我知道,在我临终时你会握着我的手。”

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即将死去的病人,因爱而感动,而这爱仅仅就是一次简单的握手,或一杯水或一个温暖的眼神。

多罗瑞丝修女说:“来到这里的大部分病人,起初都非常的沮丧和绝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他们的心就能找到和平。”所以多罗瑞丝修女说:“在这里,只要有爱就可以。”

在修女们看来,爱是对病人的一种心灵治疗。病人们因此而获得了一种珍贵的东西——心灵的和平。而且这种心灵的治疗,不仅改变了被治疗者,也使治疗者领受到了来自上帝的爱与平安。

有一个义工说:“在这里的工作,让我懂得了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也使我明白了除了今生还有来生。上帝告诉我他爱每一个人。所以,我没有资格去评断他们,或是评断别人。每周一次的义工工作让我的生命更深沉、更丰富,也更能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取得平衡,于是,我找到了和平。”

从此以后,“艾滋病人之家”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修女们为艾滋病人服务的足迹遍及美国印度、巴西、洪都拉斯、西班牙、葡萄牙、海地等等。

修女们在照料那些病人的时候,从来不问他们患病的原因,更不会对他们作任何的评断。她们知道,这是病人的秘密,也是他们最敏感最自尊的地方。而不少人认为艾滋病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因为人的自我放纵和毫无节制导致了这个病的产生。特蕾莎姆姆认为:

没有人可以下这个判断,这是上帝的一个奥秘。我们只看见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他们需要我们照顾,就这么简单。我相信主是在借着艾滋病向我们说话,他让我们有机会表达他的爱和我们的爱。

多罗瑞丝修女长期在“艾滋病人之家”工作,她甚至这样说:“我所接触的艾滋病人都是现代的圣人,是教会的新圣者。他们在耶稣之中逐渐成长,于是他们最后的日子也变得非常美丽。在我看来,他们的故事就是圣人的故事。”

在泰国的清迈,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所在,叫“仁爱之家”或“圣爱之家”。那里的孩子,欢快地玩耍嬉戏,看上去跟平常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但其实那都是些身染艾滋病的可怜孩子。

在泰国,母亲通常会抛弃那些染上艾滋病的婴儿,因为她们根本无力抚养这样的孩子。而1996年建立的仁爱之家,就是专门收留那些被遗弃的艾滋病婴儿。

有个叫杰弗丽的女子,从15岁起就投身于帮助弱势儿童的事业。几十年来,她在很多慈善组织里做过义工,助养过100多名孤苦的孩子。

后来,杰弗丽从澳洲来到仁爱之家,开始照顾那些可怜的孩子。这几年,杰弗丽亲眼看见病重的孩子因为无法挽救而死去,有的孩子甚至就死在她的怀里。杰弗丽说:“要坚持这个信念,继续做下去的确不容易,但我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放弃留在仁爱之家,更不会放弃爱这些孩子。”

同类推荐
  • 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

    从囚徒到文化大师:利哈乔夫传

    瓦列里·波波夫怀着敬意创作的这部传记,“不虚美,不隐恶”:回顾俄罗斯著名学界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利哈乔夫的光辉一生,再现了他的种种优秀品德和他对俄罗斯民族的杰出贡献;同时也不回避他与其他学者的矛盾、与当局的妥协,对之做出了较为公正的判断;对他的家庭生活,也留下了忠实的纪录,让人动容和叹息。译者为翻译这部著作做了大量工作,字斟句酌,保证了译文的质量。
  • 蒋经国传

    蒋经国传

    陶涵《蒋经国传》,是蒋经国一生重要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活动和思想的精彩记录,既呈现出蒋经国复杂多面的个性,客观评述其一生历史功过,同时又以一个美国外交官的宏阔视野和国际政治、军事角力的视角,勾画出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各个重要节点的来龙去脉。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蒋经国的抉择,理解蒋经国的时代,理解20世纪的中国。
  •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本书的内容是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从马克思、瓦尔拉、门格尔,到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再到费雪、米切尔、凯恩斯,对他们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 文韬武略说曹操

    文韬武略说曹操

    《文韬武略说曹操》不是对曹操一生的传记式概括,而是选择一束精彩故事,呈现曹操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文治武功。内容有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韬略,也有曹操作为普通人的温情段落,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弱点和缺陷,把丰满、真实、复杂的人物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擅长用小说笔法来讲述故事,往往截取事件的一个小小切面,由场景、画面的描述进入故事,有极强的镜头感,使故事精彩生动,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热门推荐
  •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共精选作者李邦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表的学术论文20篇,分别研究了:①列宁银幕形象,介绍了列宁题材作品的概况、演变、成就与不足,列宁扮演者经验介绍等;②阿·托尔斯泰,着重研究其人生道路、创作倾向、艺术理念、主要作品等;③为外国电影电视发展史中的一些理论探讨与创作成果。
  • 末世丧尸之人生旅途

    末世丧尸之人生旅途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到从前,我只能不断的向前奔跑永不回头,我也只能从懦弱的学生,变成一个诡异又强大的怪物
  •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想成为与麦当劳、IBM、苹果、微软比肩的优秀企业吗?在汹涌的职场大军中,想成为与杨元庆、卫哲、戈恩等比肩的优秀员工吗?有效执行,树立务实的职业精神;高效多赢,寻找卓越的工作之道。本书专为职场员工打造有效的执行力,从而脱颖而出。
  • 璇玑梦魇

    璇玑梦魇

    是前世的宿孽,还是今生难以割舍的欲望;一个普通的中文系女生无心闯入一片神秘之域,那里只存在于某人的意念之中。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白昼的日光挥不去夜晚孤独的梦魇,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和千古才女苏蕙融为一体,而灾难却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她身边的人们……究竟谁是始作俑者…… 欲望与人性的冲撞,是本文的主题。
  • 谁把谁的青春埋葬了

    谁把谁的青春埋葬了

    丁灵去美国的途中遇到一个叫金的男人,那人正是十年前与她有过的小天王天天,六年前在两大家族安排的相亲席上脱逃的混蛋。新仇旧恨,她决定一次清算。带着怀疑并且试图寻找真相的她把记忆拉回到了十年前,十年前一次又一次离奇的境遇以及身边朋友接二连三的死去让她彻底的陷入绝望当中,她的车祸以及间歇性的失忆为她赢得了十年的安宁生活,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改变了一切。生命的负重让她卷入了另一个男人的生活,一个雷电交加的恐怖午夜,她在网上遇到了一个跟她已经死去的未婚夫长的一模一样的男人,她的生活从此不再平静,原来在这太平的十年里早就酝酿了一场更大的阴谋,十年前那只是个小小的伏笔。小说将通过《谁把谁的青春埋葬了》、《迷情追踪》、《寒兰花的秘密》为你一一揭晓。
  • 皆与岁月成痴

    皆与岁月成痴

    那年夏天时光静好……“给,擦擦吧。”“你好,我叫陆书墨。”“可是,他们也说了,那是传闻,所以说我只相信我眼前看见的。”“因为,你猜……”“陆书墨。”“嗯?”原来这世界天使是真的存在。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巧合呀,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每次的巧遇都是我精心琢磨已久的陷阱。下雨的时候常常不带伞,看见你从教室门口急匆匆的跑来递给我一把伞,原来我是爱上了你为我着急,为我担心的样子。其实我一直在你身后,只是我站在背光处,月光下如玉的,你感觉不到我。
  • 闽海纪要

    闽海纪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在青城,传闻百年席家的独子席墨年是一个傻子。即便是席家名扬天下,他也从未在外界露过面。十年爱恋,换来未婚夫在她的病床前与别人缠绵悱恻。走投无路,当席家拿着高额聘礼迎娶的时候,她毅然同意。没有婚礼,只一席红衣,她走进了那扇浸透着百年秘密的大门。新婚之夜,她终于明白,所谓的传言都是真的……经年之后,街头偶遇。她看着面前相同的那张脸,含泪轻笑,“席墨年,好久不见。”他茫然回顾,“我……认识你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