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4400000008

第8章 原始社会(7)

文明的衰亡

印度河文明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衰落。关于其衰落原因,目前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即雅利安人的入侵导致印度河文明的衰亡。也有人认为自然因素的作用较大,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了文明的衰亡: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印度河淤塞、河床升高,河流改道,洪水为患;连续多年的干旱,农业欠收,沙漠化加剧……这些自然灾害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使阶级矛盾更加激烈,人民起义频繁发生,从而给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

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民主制时代。由于记述这一历史时代的文献主要是婆罗门教圣书《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所以这一时代被称为“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东进

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从印度的西北方侵入次大陆,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占据印度河上游以后,最初以畜牧业为生,后来逐渐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雅利安人在生产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他们已开始使用铁器。

瓦尔那制度

“瓦尔那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通常被称为“种姓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雅利安入侵入次大陆之初,并随着社会的分化,逐渐将人民划分为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国王和军事贵族阶级)、吠舍(一股平民大众)以及社会地位最低的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四个社会等级。各个等级之间界限森严,长期沿袭,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至今仍影响着南亚的社会生活。

印度国家的形成

吠陀时代晚期,南亚次大陆已经广泛地使用铁器,农业在经济中已居主要地位。经济的发展导致以掠夺财富和土地为目的的战争更加频繁,阶级分化日益加剧。随着这些变化的产生,原先的氏族部落机构逐渐变成了剥削和压迫民众的暴力机器,过去民主选举产生的部藩首领“罗阇”逐渐演变成了世袭君主,早期国家形成了。

四部《吠陀》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共分四部。《梨俱吠陀》最古老,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至前1000年,所反映的时代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另外三部为《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至前800年,所反映的时代合称“后期吠陀时代”。吠陀文献是古代印度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雅利安人初到印度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列国时代

公元前6至前4世纪是南亚次大陆各国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历史上通称为“列国时代”;又因佛教产生于此时,故在史学上亦称“早期佛教时代”。

诸国争霸

公元前6世纪初,南亚次大陆北部有十六大国,其中存在较久、势力较强的有恒河下游的鸯伽国,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伽尸国、居萨罗国等,恒河上游的般阇罗国和居楼国,印度河流域中游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犍陀罗国等。列国时期,大国间为争夺领土和霸权而不断,发生战争。最初,恒河中游的伽尸国强盛一时,同居萨罗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后来,居萨罗征服了伽尸,发展成为强国。与此同时,摩揭陀开始强大起来,并逐渐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

摩揭陀兴起

摩揭陀国强盛于频毗沙罗王当政之时,沙罗王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吞并了东邻鸯伽;对内则加强专制统治,以严刑苛政维护王权。其子阿阇世即位后,大肆对外扩张,先后吞并伽尸、跋祗国,在列国中称霸。阿阇世以后,其首都由王舍城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华氏城位于恒河与宋河的汇合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对摩揭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摩揭陀国在难陀王朝时期征服了最大的劲敌居萨罗,基本上统一了恒河流域,为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沙门新思潮

列国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学说和学派。其中著名的有六师、六十二见(见解)和九十六种外道等。他们代表各自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公元前8至前4世纪的希腊文化繁荣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精神觉醒的巨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列国时代的各种学派中,虽然有唯物主义(以顺世论为代表)和唯心主义(以佛教等为代表)之别,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即反对婆罗门教及其所维护的婆罗门等级制度。因此,这些反婆罗门教权威的宗教与思想流派被统称为“沙门”(即勤息、息心、净志之意)。其中,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帝国,经过旃陀罗笈多、频毗娑罗、阿育王三代帝王的不断扩张,逐渐成为印度河畔的超级大帝国。印度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向外传播,这标志着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印度模式文化的开始——东南亚文明的这一起源特点至今仍十分明显。

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公元前324~前300年)领导印度河流域人民推翻了马其顿侵略者的统治。由于他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人们称其建立的王朝为“孔雀帝国”(公元前324~前187年)。他接着东进,推翻了统治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统一了北部印度。

阿育王的统治

孔雀帝国至阿育王时,又大举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此时,南亚次大陆除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都已并入孔雀帝国的版图。至此,一个空前庞大的统一帝国形成了。阿育王所统治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掌握着各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首脑,有最高行政权、立法权、军事权、司法权和监察权。国王任用一批顾问和官员作为辅佐,并对地方实行分省统治。阿育王不仅用武力扩展了帝国的疆域,而且大力宣扬他的圣法(达摩)和佛教,以加强对帝国臣民的精神统治。阿育王统治时期,古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一步繁荣,为佛教在南亚及境外的传播作了铺垫。

“圣法”

阿育王所宣扬的“圣法”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宣扬仁爱和慈悲,要人们孝敬父母,善待亲朋以及一切僧入,宽待仆人、奴隶;第二,宣扬宗教容忍精神,要人们尊重他人的教派,禁止各教派互相攻击;第三,宣扬非暴力的主张;第四,倡导做有助于公益事业的好事,如修路、种树、掘井、建亭等。阿育王在多处刻石记载圣法的有关内容,还派人四处宣扬圣法。从本质上说,阿育王的“圣法”是一种宗教政策,更是一种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

发达的工商业

孔雀帝国时期的城市工商业非常发达。手工业者按行业分别住在城内的各个街坊,组成同业公会。当时,纺织业最负盛名,不仅能生产精制的棉织品,还能生产高级的丝织品。商业贸易主要为上层服务,最常见的商品是王公贵族所需要的贵重的纺织品、宝石、装饰品和香料等。矿产和盐、酒之类的民需品由国王专营。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不仅在内陆很活跃,在沿海地带也很发达。

孔雀帝国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深入了农村。农村土地的私有化、土地的买卖、高利贷的存在都反映了这种影响。农村中的手工业者生产的产品除满足本村需要外,也拿到城里去卖。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奴隶制的变化

列国时代的奴隶制虽然很发达,但从事工农业劳动的奴隶的人数却很有限。至孔雀帝国时代,奴隶制进一步发展。从这一时期的资料来看,已有些奴隶被用在生产领域。在帝国衰亡后的几个世纪里,奴隶制出现衰落的迹象。这种情况明显地反映在生产领域劳动奴隶的变化上。

种性制的发展

种姓制(瓦尔那制)在孔雀帝国时代更加森严。这一时期出现的诸法经与诸法典以大量的条文记述了这种关系,如《摩奴法典》。法典为了巩固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强调了职业的世袭性,并严禁低级种姓人从事高级种姓人的职业。

帝国的衰亡

阿育王死后,时任西北地区总督的阿育王之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约公元前187年,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杀害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建立巽伽王朝,孔雀帝国正式结束。

后孔雀帝国时代

孔雀帝国灭亡后,南印度的羯陵伽和安达罗曾强大一时,而在西北印度则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王国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西北印度,而后又有安息和塞种人入侵。1世纪,中亚的贵霜兴起,侵入并占领了印度的西北部,建立起了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大帝国,直至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贵霜在印度的残余势力才逐渐退出印度的历史舞台。

古印度文化

早在公元前30世纪中叶,古印《罗摩衍那》(壁画)度居民就创造了印章文字。后来又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他们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

印章文字

公元前30世纪中叶,哈拉巴文化时期,印度河流域的人民创造和使用的文字刻于印章之上,故称“印章文字”。后来,雅利安入侵入南亚次大陆,他们在吸收哈拉巴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婆罗谜文、佉卢文和梵文,其中使用最广的是梵文。梵文是一种字母文字,受阿拉美亚文字的影响,由47个字母构成。《吠陀》等文献就是用梵文写成的。

绚烂的文学

雅利安人最初的文学作品是《吠陀》。约公元前5至前4世纪,印度出现了史诗和其他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是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可以同古希腊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媲美。古代印度的其他民间文学作品,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言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最为流行,它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全书有547篇,其中多数作品大约在公元后编成。

自然科学

古代印度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对于二十八宿和历法,古代印度人很早就有了比较精确的观察和划分。土地的丈量、祭坛的建造促进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几何、三角、代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仪轨经》中的《准绳经》就专门记录了这方面的知识。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10个数字符号,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在医学方面,《阿闼婆吠陀》和佛经中都记载了不少宝贵的医学知识。此外,古代印度人民在土壤的选择与分类、轮种制、选种、施肥、饲养牲畜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建筑和艺术

独具印度风格的雄伟建筑和精美艺术,大都开始于孔雀帝国时代。在桑奇地区保存的大率堵波(佛塔),是现存最早的标本之一。各地的圆形石柱也是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重要遗迹,最著名的是阿育王设立的通常刻有佛教敕令、顶上带雕塑形象的石柱。最早的石窟群是在巴拉巴尔(伽耶附近)发现的,无论是壁画和雕刻的水平还是所反映的内容,都以阿旃陀石窟最为突出。该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是古代佛教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堪称世界文化奇迹。公元前后出现的犍陀罗艺术独具风格,雕刻佛陀和诸菩萨石像颇为流行,希腊的艺术形式被应用到佛教的题材上。这种艺术风格随佛教东传,对我国佛教的雕像、绘画和建塔艺术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古印度宗教

古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度,其宗教哲学思想深邃而玄奥。婆罗门教认为“梵”是世界的本质,“梵”并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公元前6至前4世纪时,顺世论派、佛教、耆那教等唯心主义思想兴起,当时的“六师”、“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至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八九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佛教的诞生

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3年)是佛教的创始人。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种“真理”。佛教反对婆罗门教所坚持的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对于婆罗门教极力维护的种姓血统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主张“我空法有”,虽然否定神的存在,但本质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反对婆罗门教的,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佛教的产生是和列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变革相伴随的,对印度文化的繁荣有着极大的影响。

同类推荐
  • 物理与生活

    物理与生活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理知识你都可以运用到!本书很好阐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 草莓园艺:知道这些就够了

    草莓园艺:知道这些就够了

    戴尔·沃勒的畅销书,告诉你如何自己种草莓。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 发现世界丛书·冷酷兵器

    发现世界丛书·冷酷兵器

    发现世界系列丛书之一,丛书讲述各学科中的“发现”故事,注重展示整个事件进程中发现者们是怎样思考的,以及不同阶段思路的变化;这些发现怎样改变了世界。本册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作为“发现世界丛书”之一本,作者介绍陆、海、空兵器和新兵器的发展历程,介绍这些兵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它们的原理、构造、性能和战斗用途,其中参插了一些战斗故事和趣闻、旧闻,使读者对兵器世界有个概貌性和全方位了解。
  • 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的问题总起来,就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问题;当然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健康,就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证明。现代社会,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时代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等,家庭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可是无论怎样变化,人们对家庭的依赖和关心总是不变的。
  • 宇宙:从里到外的宇宙

    宇宙:从里到外的宇宙

    科学探索是认识世界的天梯,具有巨大的前进力量。随着科学的萌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的能力越来越强,科学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思维等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哈利波特之永恒回廊

    哈利波特之永恒回廊

    容星宇穿越到了异世界。当他得知来到的居然是哈利波特世界时,他惊呆了。谁穿越到哈利波特世界会落到火刑架上?不仅如此,这个世界好像还邪教林立,时间线混乱不堪,高等魔法泛滥成灾?而且,这些全都要他来解决,将世界除魔成低魔世界?容星宇觉得,这一定是自己穿越姿势不对。
  • 隐居三年

    隐居三年

    这是一本自我之书,是一幅风景画卷,也是一画镜子。徐南歌子画着画,把生活过成诗,蓦然回首还创造了一个新自己。在创立的“南歌子丝巾品牌”蒸蒸日上,获得资本投资时,她毅然放下企业与品牌,在上海隐居,“我的内心需要表达,我也急需滋养,我只是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稍离五色五味。”徐南歌子这样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隐居三年是诗意而长情的三年,是举轻若重的三年,是不为旁人的自我修炼、寻找生命底色的过程。她把对艺术、对创造、对生活的不同视角的体验和思考及时记录下来,把对自我生命的追溯与表达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隐居三年》,提醒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慢下脚步,一边滋养一边前行。我们本可以不按牌理出牌,我们本可以另有轨迹生活。
  • 哥特式恐怖小说集

    哥特式恐怖小说集

    国际图书大奖获奖作品:小说及短篇故事集。本书由多个超自然的惊悚故事组成,作者布赖恩·大卫·布伦斯是美国国家畅销书作家。
  • 自然的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自然的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当红流派,主旨在于实现自然的解放。本书由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得出一种新观点: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其中关于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观点是站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得出的,即通过论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辩证矛盾,寄望于通过主体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来更好地解决“人类控制自然”的现实困境问题。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花都妖孽狂医

    花都妖孽狂医

    我想杀的人,上帝也拦不住。我想救的人,阎王也不敢留。
  • 我的爱情不打烊

    我的爱情不打烊

    傲娇总裁VS高冷女律师。被亲妹和青梅竹马陷害,凌思涵被迫与丈夫离婚,五年后带着孩子回归,回国第一天就遇见当时狠心和她离婚的丈夫萧熠辰。此时的她已经是享誉业界的金牌金融律师,为了报当年的仇,她步步为营,本想专心搞事业,却被一点一点渗入自己生活的萧熠辰给打乱,让她不得不再次去触碰爱情。不知道这一次,他们会不会再像上次一样,彼此懂爱就是不说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权臣之妻多娇宠

    权臣之妻多娇宠

    这是一个有权有钱有前途,有才有貌有厨艺的霸道男主花样宠妻三百六十式的故事。姜千娇艳色绝世,身份尊贵,活在了高高的云端上。可惜运气不大好。自小定亲的未婚夫被流放了,听说死了。在朝为官的父亲同皇帝一起被叛军囚禁了,听说就要死了。而她自己,面对着来抄家问罪的大队人马,从云端上跌落下来,眼看着也要摔死了。俊美无俦的冷面将军一把接住了她,低头斜瞥,眸色深沉。不如嫁给我?他说道。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姜千娇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清冷腹黑口嫌体直的大权臣VS肤白貌美撩动人心的小娇妻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