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16600000070

第70章 做人讲求原则,做事把握分寸——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原典】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易经·小过》

【释义】

《小过》卦:亨通,利于守正。日常小事不可以过头,国家大事不可以过头。飞鸟不宜向上飞得过高,宜向下飞,大吉。

《彖传》说:小事过而致亨通,小过之利在于守正,是说具体的情况决定过与不过,柔居中位,所以小事过则吉。刚位而不居中,因此不可大事过。飞鸟遗留下的叫声还没远离,鸟飞不宜向上过而宜向下过,大吉。这是因为向上飞则逆,而向下飞则顺。

《象传》说:山上有雷,止而不动,威尔不猛,有小过之象。智者明白“行为过于谦恭,丧事过于哀痛,用物过于俭约”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小过》卦讲的是过犹不及,做事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主张小事可以过,但大事不可过。以飞鸟设喻,旨在说明:做事不过头而能恰到当处,做事没做到恰到好处而过了头,犹如飞鸟落入网罗一样,这是凶的表现,也是自取的灾祸。

《小过》卦的积极之处在于肯定了小事稍微过一些的好处“小过之利于守正”,但是也要依时决定过与不过,贸然前往会有危险,务必戒惧,应随时处顺,不要拘泥于常规,呆板地行事。

【事典】

故事一:过与不及的区别

子僵平时最敬重的就是颛孙师和卜商君两人,甚至有时候自己也分不出哪一个更让人敬佩。

于是,子僵便向孔子求教,他问:“颛孙师和卜商君哪个更好些呢?”

孔子说:“颛孙师做事经常做的过分,而卜商君做事又常常达不到要求。”

子僵说:“您的意思是颛孙师稍微好一些了?”孔子说:“做事过分和达不到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有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一件事情,不是做过了头,就是做不到位,而且还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这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情景。其实,这里的奥妙就在于一个“度”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规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度”的要求才是正确的。要想达到“度”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难,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反复的进行实践,“度”也就已经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故事二:做事要留有余地

西汉末期,中央政权内部潜伏着一股暗流,外戚吕氏倚靠皇后吕雉,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精明的吕后内靠颇有心计的宠臣审食其参与谋划,赞襄政务;外则借助骁将樊哙的裙带关系,又把吕氏兄弟安插到各个要害的部位。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先在盘根错节的局势中存活下来,才能展加自己的抱负,力挽狂澜。

内忧未除,外患又起。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谋反,刘邦命樊哙率兵前去平叛。出师不久,有人就在刘邦的面前谈论起樊哙的过失。刘邦闻言大怒,决意临阵换将,可又担心樊哙手中握有兵权,或生不测。最后还是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车中暗载大将周勃,待驰至军中,宣旨立斩樊哙,让周勃夺印代将。

陈平、周勃领命而去,在途中两人细心合计。自然是陈平智高一筹,他对周勃建议说:“樊哙是皇帝故交,功多劳重,况且又是吕后之妹吕须的丈夫,可谓既亲且贵。帝因一时的愤怒,便要杀他,一旦气消了或许会后悔。兼之吕后、吕须从旁掇弄,难免归罪于你我二人。你我不如拿住樊哙后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忠厚老成,依议而行。

樊哙果然中计,被周勃当场拿下钉入囚车。周勃立即赶到中军大帐,宣旨代将,另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京师长安。在陈平行至中途时,突然获悉刘邦病故的消息。

陈平猜算朝中必由吕后主持政事,那样的话会使局势更险加的恶。唯一可恃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可向吕氏曲意交代。即使如此,他也怕夜长梦多,务必在朝中忙于治丧的时候,将自己剖白干净,否则恐遭到吕氏的暗算。想到这里,他安排囚车照常行驶,自己则抢先策马返回长安。

在路上,陈平遇见了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前事还未及说明,再远离朝堂,会让吕氏疑心的。于是,他心生一计,回到长安之后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灵前,放声悲号,且哭且诉,大意是说:先帝命我就地斩决樊哙,我未敢轻处大臣,现已将樊哙押解回京城。这分明是把话说给活人听的,在向吕后表功。

吕后、吕须得知樊哙未死,立即放下心来。又见陈平涕泪横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任命他为郎中令,并负责教诲、辅佐新即位的汉惠帝。不久,樊哙解至长安,立即赦免,官爵如旧。

陈平在处理樊哙的这件事上,虽然是奉旨行事(拿住了樊哙),但又没全照办(没有杀樊哙),对高祖而言,算是小过;而对吕后而言,又不是大过,从而很好的保全了自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进退自如,正是高明之举。

故事三:郗超对待政敌的态度

《世说新语》中记载,郗超与谢玄两人一直不和,当时正值苻坚进攻晋国之时,已经占领了梁州和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淮阴。于是朝廷派遣谢玄领兵北伐苻坚,这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

郗超说:“这次北伐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过去曾和他在桓宣武府中一起共事,被他使用的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一些极普通的人,也能得到很好的任用。由此看来,他一定能立战功。”

当谢玄大功告成以后,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赞叹他不因自己的爱憎而隐瞒别人的真实。

即使政敌,如果能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对方,对于缓解双方矛盾和提高自己的声誉都是有益的,郗超深明此理并运用得很到位。

故事四:尉迟恭的“不流”

《说唐》里说尉迟恭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却不知在《唐史》里他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

有一次,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但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架炮跳马,把唐太宗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顿感心中不快,又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

事后唐太宗越想越气不顺,又找来尉迟恭来对他说:“唐俭对我不敬,我要借他警戒百官。不过还没有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看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如果有,我就可以定他的死罪了!”

尉迟恭听后,觉得皇上这种做法太过分。当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

唐太气愤到了极点,把手中的玉板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冷静下来仔细的思考后自觉无理。为了挽回颜面,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以上的官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忠直的荣誉。赏尉迟恭绸缎千匹。”

虽然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的“明正”,但同时他也为了感激尉迟恭,假设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陷害唐俭置其于死地,又安知以后唐太宗“明正”起来而不治罪于尉迟恭呢?

尉迟恭“不流”的做人行事原则实际上既救了唐俭,又帮了皇上,更是救了他自己。

不管是和朋友,还是上司、同事相处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是真心待人,就应该对他加以爱护,不但帮助他渡过难关,而且也要帮助他克服种种的弱点,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了解你的为人和品格。

人与人之间相处,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应做到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也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继而默容,这是一种自私、趋避的表现。有时候,站稳跟做人会冒风险,也可能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误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所以,人际交往要恰如好处,不强交,不敬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其关系的处理恐怕用得上这么一副对联:“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也就是“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小事“和”而大事“不流”。

故事五:学会适可而止

有一位修道者,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孤身来到山中居住了。

而当他洗衣服的时候发现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回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位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的就给了他一块布。

他回到山中发觉,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一生都在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只好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讨要一只猫来喂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猫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也总不能和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条奶牛。

但是在山里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条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带着他来到山中居住,让他照看奶牛。但是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和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老婆,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也和他一样过禁欲苦行的生活……

故事就这样继续的演变下去,到了后来,整个村庄就都搬到山上去了。

修道者的本意是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参悟修行,但他为了自己的方便一次又一次地向村民要这要那;他本是一个禁欲者,但他的欲望却超过一般的常人要求,这就是“过”。他本向往清静,但村庄搬上山自然是鸡犬相闻,又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呢?他为修行所做的努力也就白白的荒废掉了。

有的人总是有无止境的奢求,在他们得到部分满足的时候还不愿意收手,还希望拥有更多,忘记了适可而止,到最后只能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部分也给丢掉了。

【易经心解】

做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那样心中才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欢乐;不切实际的欲望,只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增添挫折、忧愁和痛苦。

我们在做任何的事情的时候都要掌握个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事情做得过了度,往往便会走向反面,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有时事物的发展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强求,也无法回避,更无法更改。所以,我们只能强迫自己去认识、了解、承认和适应这种的发展。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老是被别人欺侮的软弱者,也有发怒的一天,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回击得鼻青脸肿。一个患有“妻管严”的丈夫,在妻子的监视下不敢对自己的父母尽一点点孝心。可是等忍耐到了极限以后,他也会站起来反抗,对妻子咆哮一通,结果让妻子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后果。在与人的交往中,凡事也不要把人逼得太紧,不留回旋的余地,而是应该尽量留有相对自由的空间,为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把持适当的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恰到好处才是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害怕犯错、过分地固守其常,而是要随时处变,要看到小错误也是一种机遇。机会常常会改装打扮以问题的面目出现,对某一重要问题的解决本身就为成功提供了良机。“悲观者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乐观者却能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错误和偶然本身虽然能够带来机会,但这种机会往往是隐藏的,只有细心和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从错误和偶然中发现机会,从而抓住机会。当事业追求中面对一个“可能”的时候,当你在人生旅途中遇有一个机遇时,要果敢地迎上前去,抓住机遇,充满信心,竭尽全力去做。因为行动就是争取机遇、实现追求、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当你一次次做过以后,你定会感叹道:啊,我真幸运,我能拥有这样的成功,真是没想到。而当你一次次的错过以后,你不免叹道:唉,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试一下该有多好!所以,有时我们要做到“宁可做过,莫要错过”,这才是对待生活和事业积极进取的态度。

同类推荐
  • 正义从哪里来

    正义从哪里来

    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
  •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

    现代性的辉煌与危机:走向新现代性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首先梳理了西方现代性的内涵,包括启蒙理性的主要价值观、自然法与个人主义、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意义等,并从中西思想比较的角度辨析了理与理性和理念概念的差异,其次梳理了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以及思想界和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性的典型批判,最后分析了西方现代性危机与前现代思想资源的关联,旨在给读者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轮廓。作者期望为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些前车之鉴。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走向新现代性的观念及其指导思想,并从若干方面进行了理论务虚,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

    本书立足当代辩证法研究的前沿理论,在深入发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如马克思的“批判本质”的辩证法、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遗产、实践基础、批判本性、当代课题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魅力,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实质、深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讲述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碎片化的时代,当代哲学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道德客观性,但都陷入理论困境之中。这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解决的价值冲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从而要求伦理学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重新思考伦理学与形而上学以及与政治哲学的边界与关系问题。
  • 荣耀之重:暨其他演讲

    荣耀之重:暨其他演讲

    该书收录C.S.路易斯1939至1956年间的9篇著名演讲稿。这些演讲稿之论题,与现代中国思想密切相关。如,《荣耀之重》谈德性伦理的古今之别:今人以为最高德性乃“无私”,古人以为最高德性乃仁爱;《战时求学》一文谈的则是,保家卫国与大学求学两不相妨;《我为何不是和平主义者》谈和平主义之纰缪;《高下转换》一文则针对现代哲学之主流:还原主义(reductionism),等等。
热门推荐
  • 九天神兽幼儿园

    九天神兽幼儿园

    选错专业的男幼师苏飞,穿越成为了整个世界最珍惜的物种,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他被美貌绝伦的狐狸姐妹拍卖下来。并且她们还给他下了禁制,关在了一个仙岛之上,只为了让他,当神兽幼儿园的幼师...灭绝万载的人族留下了无数宝藏与传承,全部在他穿来的那一刻汇聚在了他的身上,但身为人族最后希望的苏飞,却叼着牙签随意道:“你们是我的什么?”(严厉脸)“嗷呜嗷呜!”(???)“说人话!”(无奈脸)“学生!”(小奶音)“所以你们应该?”(满意脸)“乖乖听话!(高声!)
  • 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

    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孩子从他生下来的那天开始,便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父母从读懂孩子这本“书”开始,应注重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交往能力、抗挫能力、亲中能力、学习能力、时代感悟。当你翻开本书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它是一…
  • 趣味智破韬略(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智破韬略(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心声集

    心声集

    《期待》、《九寨之秋》、《学会夸奖》、《学会放弃》、《献给爱人的歌》、等等……《心声集》这本诗集收录的是作者成绛卿的心得之作。
  •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1997年4月11日,正值他创作巅峰之时却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然而,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第七卷收入原《白银时代》中的《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原《黑铁时代》中的《2010》等四部。
  • 墨晨晓微星

    墨晨晓微星

    扑街作家白暮星意外的被吸进自己的小说空间,还阴差阳错的救了被自己强行下线,“作恶多端”的男二号墨琛,肠子都悔青了……不过,这接下来的剧情怎么有点放飞自我呢?他对所有人冷情,却只对她存有暖意……白暮星暗想,这还是她认识的那个狠绝无情,杀戮成性的墨琛么?事出反常必有妖,她还是收拾收拾东西逃跑吧。结果,她逃一次,他抓一次。最后,被抵在墙角,忍无可忍的白暮星冲他吼道:“墨琛!你不是喜欢小说女主角白薇薇么,你总是抓我干嘛!”墨琛一愣,目光微闪:“我生命中的女主角,只有你,白暮星。”
  • 清如半世风

    清如半世风

    6年前她爱他,他恋她;6年后她望着他,他念着她。6年流逝着时光,浓厚了情伤,而今你我是否还能回到最初的晨光。苏清如与秦世风这纠结半世的缘情终究蹉跎了岁月的流离哀伤。
  • 大业拾遗记

    大业拾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北大周末智慧课

    北大周末智慧课

    关于爱与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谁也说不清,爱里含着恨,恨中又有爱,爱恨交织,爱与恨是一对冤家。没有绝对的爱与恨;也没有无缘由的爱与恨。在人生的长河里,爱与恨各是两个支流,沿着哪条河流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也只是能让人明白一些道理,无法让你明白爱与恨的真谛,智者也只是能给你一些经验,也无法教你判断爱与恨的是非。爱了,恨了。快意人生,敢爱敢恨,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长河中迷失自己。爱与恨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