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3500000056

第56章 忠直善断 帝王之鉴 寇准(3)

寇准是太宗的智囊,遇大事总要找寇准商量。太子赵元佐被废以后,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光义以皇弟身分继承皇位,并且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太宗晚年忧心忡忡,既伤心焦虑,又满怀疑心。此时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太宗一时心烦意乱,一怒之下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人再敢提立皇储的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当时正患脚病,让寇准看过病情之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寇准回答说:“我是被贬之人,不待召见是不能回京的。”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便向寇准问起立皇储的事。寇准已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他告诉太宗: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太监)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襄王赵恒,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寇准心中有数,揣摩圣意,知道太宗始终想立赵恒为太子,只是顾虑到朝野的议论,才不便开口,迟疑未决。便顺水推舟地说:

“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

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府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准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太子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太宗恍然大悟,于是转忧为喜。回宫以后,立刻摆宴庆贺,赏寇准对饮,寇准也不推辞,喝了个尽兴才回府。此后太宗更加倚重寇准。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物——通天犀,太宗命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至此,寇准得到的荣耀可谓是人臣之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盛极必衰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寇准如此受太宗器重,炙手可热,怎能不引起别人的眼红,招来非议呢?一天,太宗在南郊立祠祭祀。

无论在中央为官,还是在地方为官,依次进用。恰好是寇准平时喜欢的人大多得到了台省级的要职,寇准厌恶的或寇准不认识的就很少升迁。这给想攻击他的人留下了口实,彭惟节与寇准关系好,但官位一直都在虞部员外郎冯拯之下,后来寇准提拔他任屯田员外郎。有一次冯拯写奏章时,还像以前一样把彭惟节列在了自己的后面,寇准看后大怒,当众谴责他扰乱朝制,致使冯拯恼羞成怒,在朝堂之上指责寇准专权揽政,结党营私,官员的升降,全凭自己的好恶。其他的一些平时对寇准有意见的人,也乘机上奏,说目前把持朝政的要员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所荐。吕端属于有德而应该晋升,张洎则属于能曲意逢迎寇准,李昌龄胆小怕事,不敢与寇准对抗。所以寇准任意进退官员,独霸朝纲,乱了朝廷的规矩。太宗听说以后大怒,把吕端等人召来训话。吕端解释说:“寇准性情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我如果跟他争执,怕有失体统。臣懦弱无能,望皇上降罪。”太宗听后,大怒,又把寇准召来,问冯拯的事是怎么回事。还没责备他几句,他就自辩不止。太宗说:

“如此在朝堂上辩论不止,有失你作为一个宰相的身份。”

寇准不听,还是反复辩解,坚持己见。太宗叹道:“鼠雀尚知人意,而你怎么这样不识大体呢!”于是又罢去寇准的宰相之职,贬到邓州去了。

转眼到了宋真宗即位的时候。新皇登基,必然要大赦天下,以安抚收买民心。同时也选拔一部分有能力的官吏充实朝纲。寇准与真宗素无怨怼,真宗当初立为太子的时候得到寇准的支持,并表示祝贺,与先皇痛饮,大醉而归。所以,真宗即位以后,寇准不久即得到了升迁,任尚书工部侍郎。后来,又出任地方官,去凤翔做知府,治理一方百姓。当然,寇准又以出众的才能,刚直的个性,方正的为人,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称赞。有一年,真宗巡察民情来到大名府,听说寇准在民间声望很高,爱民如子,断案如神。就把寇准召到行在,也就是真宗临时办公下榻的地方,真宗问及当地的政事民情,寇准如数家珍,对答如流,而且很有政治眼光。真宗很满意,就调寇准进京并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掌管京师的民政、司法、捕盗捉贼、赋役、户口等政务。历来以公正无私闻名。(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曾执政于开封府;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批杰出的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军事家均曾先后主事开封府。

他们公正廉洁、不畏权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在宋代,平民有冤无处申的时候,往往想到开封府。因此,这次让寇准权知开封府,既是对寇准的磨炼,以期有更大的作为,更是对寇准的信任。

寇准到任以后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捕盗抓贼,办案如神,公正廉明,被人誉为“寇青天”。咸平六年(1003年),又升迁到兵部做三司使。

对三司制度的改革,又一次显示了寇准的经世才能。

当初,三司中每司设置一名使官,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彼此自成体系,各不相干。主要工作是催促上交税务。

但是作为朝廷,它是一个整体,是一盘棋,常常是这儿缺那儿余,或者这儿出那儿进,就是财务体系不协调。

因此,各自为政,动辄相矛盾。有时实在没法解决了,还得麻烦皇帝亲自解决。有时,两个部门发的文件不一致,让下属机构无所适从。他们各执一词,皇帝也无法解决。吏部侍郎陈恕为尚书左丞、开封知府。曾经在三司工作十几年,对于其中的不妥之处,也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当他离任的时候,向皇帝举荐寇准做三司使。当寇准做了三司使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自己统领全局,其余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各设一名副使。并且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重新审核修订,报请皇帝批准。从此以后,三司事务井井有条,这个制度和体例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真宗看到,寇准确实是个人才,无论放到哪里,都做得很出色。从县令到知府,从刑部到三司,每到一处,都颇有政绩。问起国家大事,总有独到的见解,此人可以大用。其实真宗早就有让寇准做参知政事的想法,只是有一点让真宗不放心,那就是寇准太过刚直,恐怕难以独自担当这样的重任。不做参知政事吧,又可惜了这个人才。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终于让毕士安作了参知政事,一个月以后,寇准做了集贤殿大学士,职位在毕士安之下。

澶渊退敌青史留名

赵宋王朝是在兵变的情况下建立的。他怕有朝一日,大臣们也用同样的方法取得政权。北宋的前两个皇帝太祖、太宗均把外族入侵视为“盱腋之患”,而把人民“谋反”和军事政变,看作“心腹之患”。因此千方百计地巩固自己的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时说得很清楚,大意是说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也会做皇帝的。于是他为这些开国功臣多买良田美宅,让他们交出兵权,永绝后患。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重用文人,抑制武夫。派兵驻守主要城市,交通要道以镇压内乱等等。但是,边境驻兵却很少。因此,边患不断,宋朝皇帝也一味地求和苟安,对外表现得非常软弱。

公元1004年,契丹老是骚扰北宋边境。经常以小股部队往返试探,受到轻微的阻击就马上缩回去,没有摆开决战的架势。消息传到京城里,群臣议论纷纷,揣摸不透契丹的用意。唯有寇准胸有成竹地说:“这是在挑衅,也是在试探,他们虎视中原,一直想过来掠夺,可又担心力量达不到,所以用小股人马试探虚实,看看大宋的反映。所以,请积极备战,以精锐部队守住边塞要隘,以防万一。”公元1004年冬天,契丹人果然大举进犯,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急如星火,报到了京城。众人慌做一团,不知如何是好。就连真宗皇帝也六神无主,苦无退敌之策。只有寇准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饮酒喝茶、谈笑风生。这事很快就传到真宗的耳朵里。真宗问他,契丹人大举进犯,你怎么一点也不惊慌?难道你有退敌之策吗?寇准却举重若轻地说:“陛下您要解决这件事情,只需要五天就够了。只要您能御驾亲征,必然能鼓舞士气,敌兵必然闻风丧胆,这样大事可成,敌兵可退。”当时,不是真宗不想以武力抗击契丹,实在是国力空虚,心里没有底气。契丹人善于骑射,作战勇猛,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统一北方,建立辽国。如今兵强马壮,挥师南下,要灭大宋。真宗举棋不定,心中烦闷,就想回到后宫,以后再说。这时寇准跪下苦谏:“如果陛下进入内室,臣就见不到你了,就会耽误国家大事,请留步。”于是寇准痛陈利害:“现在,大宋地处中原,国富兵强,有足够的实力抗击辽人。辽人杀我子民,掠我财物,宋人恨之入骨,同仇敌忾。”

出兵抗辽,是民心所向。辽兵虽然剽悍善战,然而劳师远征,必然人困马乏,我军以逸待劳,这是我们的优势。

如果陛下御驾亲征,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必会一战告捷。

如果陛下远避东南,则失去民心,军心涣散。辽人乘虚而入,大宋江山岌岌可危。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御驾亲征,则敌兵可退,大宋无危矣。”真宗听了,很受触动。于是第二天就把御驾亲征的事提到朝堂上进行廷议。哪里知道,除寇准之外,基本没有赞成御驾亲征的。

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就请真宗到金陵暂避。陈尧叟,是蜀人,就请真宗到成都暂避。真宗问寇准,寇准心知二人心中的小算盘,他们不想让真宗冒险,到自己的家乡躲避,是在献媚邀功。但他假装不知道。继续说道:“谁让陛下躲避退缩,应该处斩。如今陛下神武盖世,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您能御驾亲征,敌兵必然闻风丧胆,一战即溃。就算不御驾亲征的话,既可以出奇兵以制胜,也可以以逸待劳。哪里用得着逃跑啊?”

寇准的一番慷慨陈词,让真宗下定了亲征的决心。

到了南城,群臣请真宗留步,在这里坐镇就可以了。理由是,皇帝是万乘之尊,作臣子的应该效命在前,不能让皇帝冒险,不然就是不忠。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要让真宗过河与敌兵直接对阵,说:“陛下如果不渡河,就不能助长我军的士气,也不能威慑敌人的士气,这不是取胜之道。况且王超领劲兵驻扎在中山守着要道,李继隆、石保吉在两翼威胁其左右,我们四方的援兵正在加紧赶来,为什么还迟疑不进兵呢?”众人争执不下、议论纷纷,久久不能决定下来。寇准心中烦闷,正在这时,遇到了太尉高琼。在宋朝,太尉主管军事。于是就问:“您世受皇恩,现在准备怎样报效朝廷?”高琼郑重地回答道:“我乃一介武夫,当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而归,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寇准听了很受感动,有此忠臣良将,何愁敌兵不退呀。就和高琼计议道:“现在皇上怕敌强我弱,我军士气不振,贸然过河,会带来杀身之祸,因此迟疑不决。高太尉既然能有以死报国的决心,何不与我进见皇上,当面表明你的决心,让皇上了解属下的士气,坚定他的必胜的信心呢。”高琼说:“就依丞相。”

于是寇准带领高琼晋见真宗。寇准一身正气,厉声说道:

“前者,我力主陛下过河,是因为陛下亲征,鼓舞了士气,我军必胜。陛下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何不问武将,看他们士气如何。”真宗问高琼,高琼上奏:“高琼深受皇恩,如今国家有难,愿以死相报。”真宗看到有这样的大臣,心中很是宽慰,于是决定起驾渡河。寇准说:“这时候,士气正盛,应该马上起驾。”高琼指挥武士推辇进帐,请皇帝登上龙辇,浩浩荡荡护驾过河。这时,远远近近的士兵、平民,看到黄色的御盖,全部欢呼雀跃,像海啸一般,在几十里之外都能听到欢呼声,士气空前的高涨。契丹士兵看到这种声势,吓得目瞪口呆,乱了阵脚。当时,真宗把所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寇准,准其临机专断。这时,约有数千敌军向城门逼近。寇准下令,全力出击。就见士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势如猛虎,扑向敌军。就在城门前面,双方展开了激战。直杀了个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敌军伤亡惨重,大半被斩或被捕,其余的狼狈逃窜。宋军大获全胖。

真宗得胜回宫休息,留寇准在城上镇守。这一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也见识了辽兵的凶猛。现在,他们一定在调整兵力,组织力量反扑。因此真宗有些忧心忡忡。他暗地派人探察寇准的动向,看他做些什么。有人回报,寇准正在和杨亿喝酒取乐,相互逗笑,歌唱欢呼,全然不像大敌当前的样子。真宗大喜,心中稍稍有了些安慰:“寇准能这样临危不乱,我还担心什么呢。”

后来又相持了十来天。这一天,契丹统帅挞览督战,被宋军射死。这一下,辽国军中好几天没有动静。过几天,敌军中秘密派出人来,要求讲和。寇准断然拒绝:

同类推荐
  • 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康之国编著的《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内容介绍:1911年(农历辛亥年)是清廷的多事之秋,这个腐败、专制、卖国的政权正一步一步走向倾覆。这年的6月,四川爆发了反对清政府把铁路专利权出卖给洋人的“保路运动”。为镇压这次运动,清政府命令端方自湖北领兵进入四川,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时隔不久,武昌却爆发了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说起来。清政府对武汉的控制不可谓不严,因为武汉是当时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点地区。但清政府没有想到的是,革命党人在新式陆军中正大量地做着革命工作,新军中正酝酿着反清的武装起义。
  • 本色:王杰平回忆录

    本色:王杰平回忆录

    王杰平出生在革命老区平山县的一个革命大家庭,其叔叔和兄弟中共有4人参加过八路军,其中2人为国捐躯成为烈士。该书记述了王杰平离休后帮助平山县三汲乡修路、帮助川坊村打井、帮助张家川村引水上山、帮助县里发展经济的感人事迹。
  •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找一个暖暖的午后,一杯清茶,在拂面的春风中,在醉人的墨香里,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几丝微凉,淡淡墨香,一位素衣女子飘然而过,清无声,静无痕,宛若碧波荡漾中的莲荷。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保有莲荷的雅致。坦坦荡,清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仅属于她――林徽因的独特舞步。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用最让人落泪的文笔告诉揭露她凄美的一生。她是传奇,在时代中逆流而上;她不传奇,华丽背后也苍凉。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让世间的男子仰慕了一生,更让所有的女人无端敌视了一生。
  •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混江湖,不了解杜月笙,注定不得善终;混官场,不了解杜月笙,注定籍籍一生;中国帮会三百年来第一人,在民国江湖的腥风血雨中,他凭什么做成“谦谦君子”,在民国政坛的波诡云谲中,他稳坐钓鱼台,是什么,让杜月笙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是什么,让杜月笙总能在危机之时,全身而退?
  •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介绍了20世纪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的一生平凡而神秘,集作家、批评家、知识女性、幽默家、天主教徒、南方人和鸟类爱好者于一身。正如奥康纳儿时所饲养的“倒行的小鸡”到成年后饲养的“开屏的孔雀”,平凡中成就了独特的美丽。
热门推荐
  •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这是一位职场遭遇挫折的父亲,送给妻子、女儿和自己的礼物——这一趟,意外的美洲之旅。三个月的旅途中,他们一路星光明月,一路高山坦途,走过巨杉、优胜美地、火山、黄石、红土世界,畅游洛杉矶与拉斯维加斯,并以此作为女儿阿朵三岁生日的礼物;然后,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开始了在墨西哥的探索之旅,寻找失落文明,拥抱雨林,握手危地马拉……对于他们,这不仅仅只是一趟旅程。阿朵说:“明天,我们要去哪儿?”
  • 次元装修工

    次元装修工

    哎!主角这个非酋,被老天爷忽悠到异次元搞装修。别误会,他是去搞事装逼又修仙。此文不开挂、不套路、不水文、不种草、不种马、不种田……若有违此誓,当我没说。言尽于此,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大爷,来玩儿呀!”“大爷,来解锁姿势吧!”
  • 出川纪

    出川纪

    将神话串联,我们与遥远的莽荒,相隔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为人道出征,人类在空垠的宇宙,寻找着那处真正的故乡。——宙元的罪民,放逐的种群,高燃的神火,无限的战争。现代与远古最终在此处闭环,我们走出这片被遗弃的世界,翻越这方做牢笼的河川,为无数个遗落的宙元画上终点,为无数个可能的未来而死战。背刀束发出川去,苍生如草我如龙。横磨道剑十万口,愿与天公竞自由。在每个时代,总有辽古的传说照耀大地。在每颗心中,总有湍腾的大梦不歇奔涌。愿每位看官各得其乐,各有风流。祝你我兄弟,人人如龙。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正说三国

    正说三国

    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吗?想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吗?想读懂正史三国的都来看看吧!
  • 重生之游戏诸神之怒

    重生之游戏诸神之怒

    白夜,一个游戏职业玩家,被人暗算而死。却因为一枚神级戒指重生,这一世我将为王!我必为王!
  • 三姐的婚事(中国好小说)

    三姐的婚事(中国好小说)

    小说以第三人称讲述了尹三结婚的故事,通过写农村生活里,家长里短的故事,塑造了一群群爱恨鲜明却心底善良的人,他们爱着,活着,最终却都逃不开宿命。小说语言朴实,读来令人心酸。
  • 江湖岁月印吴钩

    江湖岁月印吴钩

    侠之隘者,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安邦定国。子承父志,匡扶正义,功成身退,侠气江湖。
  • 风回谣

    风回谣

    在她小的时候,曾见过那个少年一面,只记得,那是一个样貌非凡的少年,话不多,酒红色的发,如瓷般苍白的肤.......那个少年总把自己隐藏在被黑影遮住的角落里,叫人看不清他的身影.......他是世间看不见的真绝色,仿佛是虚幻的影子。曾经的你,是否来过?不需要你记得我,我还记得你就是了。可否告诉我你的名字?我替那个人爱你可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