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5300000003

第3章 远古时代的奇迹(2)

诺亚想知道洪水后的世界到底怎么样了,便放出了鸽子。

第一次,鸽子飞回来了,因为洪水还没有消退,鸽子无处停留;第二次,鸽子仍然飞回来了,嘴里含着橄榄枝嫩芽,表明洪水已经消退,树枝长出了新芽;第三次把鸽子放出去后,鸽子再也没有回来,这表明,洪水已经退净,大地已经复苏,一场崭新的生活正在开始。诺亚一家及所带动物便从方舟出来,重新创建洪灾劫后的世界。

为了纪念这场劫后新生,后人便把鸽子和嫩橄榄枝看成和平的标志,而诺亚所造的方舟,便永远地停在亚拉腊山上了。

诺亚方舟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约6000年。现代科学证明,这一时期是第四纪全新世多雨的大西洋期,可能产生过巨大的洪水。

上下而求索

最早寻找诺亚方舟的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他们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后来,一些探险家也加入这一行列。1792年,1850年,1876年,探险家们多次登上亚拉腊山山顶,但仍然是一无所获。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刻在1883年。当时,一次大地震使亚拉腊山脉的一个地段裂开了,开裂处露出了一条“船”。当时,有一个在亚拉腊山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过那条大船。

据说,船身有12~15米高,有的人还走进了木船的船舱。因为木船的大部分还嵌在冰川里,无法估计它的长度。

这个消息震惊了当时的世界。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飞行员罗斯克维斯基在飞越亚拉腊山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船体,他联想到“诺亚方舟”的故事,便立即拍下了它的照片。

他说:“我们在飞机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高度,飞近那艘奇怪的船只,绕着它盘旋了几圈。当我们在飞行中观察它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只奇怪的船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足有城市中的一条大街那么长,也可以与现代化的战舰相媲美而毫不逊色。”

后来,他把此事报告了俄国政府,政府马上派出两个连的兵力去寻找方舟。一个月后,他们找到了方舟,并且进行了全面的测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20世纪40年代,一位土耳其的飞行员也在飞机上拍摄到了一张方舟照片,测出的船体长度是150米,宽50米。

遗憾的是,这些照片和测量始终没有获得最后的确认。人们按图索骥,上山寻找,也没有找到方舟的下落。

那巴拉和他的歌斐木

1955年,法国探险家那巴拉带领着12岁的儿子拉斐尔,冲破重重阻碍,从亚拉腊山西侧进入了山区。他们在严寒的山顶度过了可怕的四个昼夜,经受了狂风暴雪的袭击。有一次,那巴拉被飞石击中,掉进充满积雪的冰洞,他在洞中呆了13个小时之久。为了不让自己冻僵,他不得不在涧里疯狂地跑跳。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时刻,那巴拉在一处深达八九米的冰缝里,发现了一道由尘埃堆积所形成的冰封的线体,他接受了儿子拉斐尔的建议,砸开冰层,看看那道冰线下面掩盖的到底是什么?不久,一段被平平整整地截断的木材呈现在他们眼前。很明显,它是经过手工加工的,似乎还同什么东西连在一起。那巴拉认为,这段木材就是船梁,同它连在一起的就是船体。

那巴拉同他的儿子费尽了气力,才从那道横梁上截下一段长约1.5米左右的木片,为了把这段木片顺利地带出土耳其国境,那巴拉又把它分成三段,分别装进三个行李包里。

那巴拉首先把它带到了考古经验丰富的埃及,开罗博物馆考古学部对这些木片进行了科学鉴定,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这块木料的确是“歌斐木”,年龄在5000~6000年之间,这与《圣经》中记载的方舟年龄完全一致。

这个结果又一次地轰动了世界。那巴拉很快成为了世界名人。他们把这块木头带到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埃及展出,随后又用放射性元素碳14对这段古老的歌斐木进行了测定,大多数学术机构认定,它的确是四五千年以前的物品。

“山体方舟”

1959年,土耳其空军对亚拉腊山进行了空中测量,在他们拍摄的许多照片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不同寻常的地形。

这是一处平滑的、长椭圆形的山丘,边远部分隆起;而它的周边地区,全都是冰川和侵蚀谷地。

土耳其空军司令部的一名负责照片分析的大尉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这个椭圆形的山丘很像一只船,四周隆起的部分就像船舷。他很快就联想到了“诺亚方舟”,尽管它坐落在亚拉腊山以南约27公里的地方。

“神”对诺亚曾经说过:“方舟要做成长300米、宽50米、高30米。”老实的诺亚当然会一丝不苟,按照“神”的指示办事。

土耳其的工兵部队对这段奇妙的地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测量,这座“山体方舟”长约150米,中间最宽处约45米,“船舷”高约14米。这与《圣经》记载的数字大体一致。

由于“方舟”内部充满了沙土,并且被熔岩覆盖,“船舷”有可能向两边裂开,所以,“山体方舟”比《圣经》的记载宽出了许多。

不久之后,一支美国探险队奔赴现场,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地发掘,只是简单地在这个船形结构的侧边用炸药炸了一个洞,发现了一些木材形状的石块,他们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考古学价值”,因为,这些木材状的石块上没有年轮。

但是,这个结论立即遭到了反对。反驳者说,大洪水之前没有季节变化,没有年轮才是当时木材的本来面貌。

1960年,一支由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研究专家、记者、实业家组成的调查队,对这座“山体方舟”进行了调查,再一次地证实了山丘尺寸同《圣经》的记载大体一致。

1984年,“国际探查协会”会长斯坦芬兹率队探查后认定:这个化石化了的“船体地形”,就是真正的“方舟”。

迪布德·法索尔德

迪布德·法索尔德是美国的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和打捞员,长期以来,他所从事的就是使用断面扫描水下雷达来确认沉船的工作。尽管他习惯于在水下作业而不是山上,但他仍然说,不管是水下还是陆地,“只要看上一眼,我就知道出现在眼前的是不是一条船”。

朱迪亚山位于亚拉腊山以南300公里。1985年3月,法索尔德携带着最先进的“分子振荡扫描仪”对那座神秘的山丘进行了扫描。扫描仪显示:山体里每隔40厘米就有铁的成分,很有规律,如果把这些金属点连接起来,形成清晰的横线和纵线,正好勾勒出一只巨型船体的轮廓。船体有九个隔档,这也同古老的巴比伦传说吻合。

在同一地区,法索尔德还找到了11块古代航海者常常使用的压舱石。

“如果不是诺亚方舟,”法索尔德理直气壮地反问,“这些用于航海的压舱石,怎么会出现在亚拉腊山群山之中呢?”

法索尔德继续解释说,《圣经》里的“亚拉腊山”使用了复数形式,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亚拉腊山区。而《古兰经》第10章第44节却是明确写道:

(那时天命降临)道:“大地啊!吸掉水吧,苍天啊!止住(雨吧)!”水降低了,大事已定了。方舟停泊在朱地山。(天命)说道:“那些为非作恶(不义)的人消逝了。”

库尔德斯坦传说,方舟并没有停留在亚拉腊山上,而是漂到东边高处的一个山洞里,然后滑落了大约300米左右,到了现在的地点。这与《圣经》中的方舟在“亚拉腊的群山之中”的说法完全吻合。至于扫描仪显示的金属点,正是诺亚方舟中固定横梁的大铁钉,或者是分隔动物的铁栏。

在此前后,有关诺亚方舟的报道时时见于新闻媒体,比如:1974年,土耳其卫星在亚拉腊山拍到了方舟的照片;1989年,美国人阿伦驾驶直升飞机,在亚拉腊山上空也发现了冰川覆盖的方舟;据新华社安哥拉1986年4月9日电,土耳其官方通讯社宣布,已在山顶发现方舟遗迹,方舟船头呈洋葱形等等。

很显然,同这些报道相比,法索尔德的扫描更具有权威性。

传说中的“方舟”是否真的存在?

最近,探险队在土耳其锡诺普的黑海沿岸90米水下,发现一系列长方形结构的建筑物,以及一些散乱的石材。考古学家认为,那里曾是陆地,是一场古代的大洪水淹没了它。

这似乎又为“大洪水”和“诺亚方舟”找到了佐证。尽管如此,许多专家还是认为,就此作出“诺亚方舟已经找到”的结论,还为时过早。这主要因为:

1.许多被探险家认为是“诺亚方舟”化石的奇特的山丘,也许只是大自然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并没有得到严格的科学鉴定。

其中,有的在鉴定中已被否定,例如:1989年美国人阿伦拍下的照片,土耳其的地质学家就认为,这只是一块经过了数千年风化的顽石罢了。

2003年,“全球数据”公司公布了一幅由“快鸟”商业遥感卫星拍摄到的亚拉腊山西北山麓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有一块颇为引人注目的“不规则区域”,很像是一片船形山体。这片“神秘物体”距探险家那巴拉找到歌斐木的地方不过几百米,这更加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美国卫星图像分析专家波尔谢·泰勒参照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亚拉腊山区全景照片,加拿大太空署公布的亚拉腊山雷达卫星照片等资料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物体有180多米长,也许是古老的土耳其要塞,或者是一架飞机的残骸,当然,还有可能就是“诺亚方舟”。

这种模棱两可的阐述,显然不能当作科学结论。

2.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几千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以歌斐木为主要材料的方舟,不可能变成化石,或者“石化”成坚硬的山体。

3.洪水涨上亚拉腊山的事实根本不能成立。

亚拉腊山海拔5165米,如果洪水真的淹到山顶,或者淹到附近的某个较矮的山头,那么,就是把南极、北极的冰雪全部融化也不够。这样多的水从哪里来呢?

至于《圣经》所说,方舟里要装下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品类,根本不值一驳。把它当作一段远古神话则可,当作事实则非。尽管如此,方舟的探索者们仍然兴致勃勃,信心百倍。前赴后继,此起彼伏。一美国学者甚至建议:将方舟从冰川内整个地发掘出来,搬进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供人们研究、参观,缅怀往古。

我们正拭目以待。假如这一切是真的,那么,我们这些当代的你争我斗的芸芸众生,岂不都是因善良而硕果仅存的诺亚的子孙?

“大西洲”:众说纷纭之谜

文明史上最大的谜,是关于“大西洲”的。据说,这是一片产生过历史奇迹的远古神秘大陆,在一场无法抗拒的灾难中沉没于大海。它是否真正存在过?又是在何时,沉没于何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觅,却始终没有找到它的遗踪。

柏拉图和他的《对话录》

最早报道这场灾难的是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对话录》的《提玛友斯》篇和《柯里西亚斯》篇中,两次通过柯里亚西斯的转述,保存了这个有趣的传说。

柯里西亚斯说:公元前12000多年,直布罗陀海峡之外的大西洋中,有一座很大的岛,叫做“亚特兰提斯”。

这是一个美丽的岛国,总面积比北非、小亚细亚加起来还要大,沿岸多山,中间是一片开阔肥沃的大平原,矿产丰富,动植物繁多。岛中心有一条180米宽的环城运河,外围是一圈宽360米的陆地,陆地外又有一条宽360米的运河,然后又是一圈宽540米的陆地……这些运河和陆地把整个岛屿划分成由五个同心圆构成的行政区域;另一条运河则从中心贯穿各区,直通海洋。

市区石砌的公共建筑物都以红、黑、白三色为基本色调,看上去整齐和谐。岛的中心是王宫和供奉海神波塞冬的神殿,富丽堂皇,外墙用纯银裱贴,尖顶用黄金装饰,内墙与地面则以黄金铺设,还装饰着象牙和神秘而珍奇的“山铜”,像火焰那样闪闪发光。

亚特兰提斯以强大的船队著称,它的目空一切的军队,以恢宏的气势和野蛮的行径侵入了欧洲大陆,欧洲的部族纷纷投降。只有希腊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并且最终解救了海峡内已被征服的城邦。

最开始,“这里的人只要道德,藐视一切俗事,视眼前繁华如浮云。可惜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下去。”柯里西亚斯继续说,“到了后来,他们的圣洁逐渐被玷污,被凡俗魔障压倒。”

“物欲横流的时候,亚特兰提斯人变得腐败无能,不能再保有齐天洪福。他们明显地日趋堕落,上天赋予的美德原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也逐渐丧失了……他们利欲熏心,只知争权夺利。最后,主神宙斯决定惩罚亚特兰提斯人,以摧毁他们的世俗欲望。”

于是,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和随之而来的铺天盖地的海啸,使整块亚特兰提斯岛陷入深渊。它的都市、寺院、道路、运河以及全体国民,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消失在滔天的波峰浪谷之中……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警戒故事,然而,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庞大而显赫的大西洲吗?

亚速尔群岛说

柏拉图记载的大西洲是否真正存在过,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据柏拉图说,这个故事是从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那里听来的;柯里西亚斯又是从他的曾祖父卓彼得斯那里听来的;卓彼得斯说,他是听古希腊哲学家梭伦亲口讲的;而梭伦说,他公元前590年到埃及游历,在萨以斯城遇到一位老年祭司,故事是那位老祭司讲述的。

为了考证故事的真实性,柏拉图曾亲赴埃及,询问过埃及最有学问的僧侣,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

同类推荐
  • 人类的航天历程(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人类的航天历程(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不断 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人类的航天历程》从人类从天空到太空的征程、世界各国对航天的探索、航天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展望航天未来、不能忘记的航天功臣五个模块 进行了讲述。《人类的航天历程》是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之一,由刘芳编著。
  • 失踪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失踪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本书是《世界未解之谜精编》系列之一,该系列精心收集了众多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世界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宇宙、生物、地理、飞碟、人体、恐龙、宝藏、百慕大、历史、金字塔、文化等多个领域,书中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可思议的未解之谜,给予了人类新的思索。人类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又留下了多少谜团,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深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未知一定会变为已知。让无数探寻声化做利刃,刺破一桩桩人类千年未解之谜。
  • 广袤绮丽的地理(科普知识大博览)

    广袤绮丽的地理(科普知识大博览)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1.针对性强。针对青少年的实际需要,选取的均是青少年感兴趣又并未深入了解的信息。2.编排科学。在学科类别的设置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都有相当的科学性。3.难易适中。既不过于艰深,也不流于肤浅。本书编撰更得到了众多学科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他们的辛劳从书稿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等全部过程,从而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 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趣味科学馆”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类读物。丛书包罗科学的多个领域,涉及“信息化”、“绿色革命”、“发明、“生态资源”、“航天”、“军事”、“日食、月食”等当下热门关键词,有引领读者关注热点、提升其认识水平的现实价值。刘芳主编的《飞向蓝天的历程》为丛书之一。《飞向蓝天的历程》内容涉及飞机的各个侧面,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排列组合。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古代战争之谜、近代战争之谜、现代战争之谜、战争人物传奇、神奇的军事工具等。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化仙

    快穿之化仙

    她选择投入忘川,舍弃身体,去往不知名之界,为想要的一切。我们何以知晓,我是我?不谈情不说爱无CP
  • 霸天族

    霸天族

    杀戮非我本意,奈何仇敌万千。这是弱肉强食的大陆,是刀光剑影的世界。左手江山社稷图,右手轮回吞天塔!王、宗、皇、尊、圣、帝...传说中的神灵“穹”,不服者统统镇压九重幽冥,抹去轮回不得重生!试看谭家残疾之人如何一步步披荆斩棘,成为万界神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是我的情至深处

    你是我的情至深处

    “不准给陌生人开门!”“不准带其他男生回家!”“不准把钥匙给其他人!”苏禾哭卿卿扶着老腰,咬牙瞪着半夜闯进她房间的某男,“你是魔鬼吗?哪来的钥匙?!”,“你不开门,我只能硬闯了……乖……没你睡不着。”家中没落,国际一线女歌手被迫低调隐退,重回校园,苏禾以为自己会平平淡淡过完这一生。可事实是……“千万别和同学说我们认识!”薄易沉吟了会,转身对媒体高调宣称:“苏禾,我媳妇儿,有意见?”“千万别说你住在我隔壁!”当媒体问他这辈子做过最自豪的事是什么,薄易唇角微勾,“从前我住在苏禾隔壁,现在我睡在她隔壁。”【绝世甜宠文+无小三小四+半校园半娱乐圈文】
  • 歇浦潮

    歇浦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我为王

    诸天我为王

    战神江河,崛起于微末之间,修神功,炼仙丹,闯遗迹,一路碾压万族天才,横扫九天十地。这一世,执掌星河,称霸诸天。若有不服者,杀无赦!
  • 宝藏与文明

    宝藏与文明

    这是一个宝藏与文明的故事。自从公元前4000多年前,两河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第一个文明乌鲁克开始,有了文字和刻画图案的记载。人类作为文明的主体主宰了地球6000多年时间,但,人类对孕育和哺乳他们的摇篮地球非常陌生海洋,有99%的海底区域人类从末涉足过,我们脚下的地底,人类对此一无所知,这些都是非常神秘的,末知的,我们相信,在深不见底的海底,在地底深处存在着一些神秘的东西,一些神秘的宝藏,一些在地球史前短暂或漫长存在过的辉煌的史前文明,陈衍,将探索这些神秘的宝藏,揭开一个个古代文明,地球史前文明的辉煌和灿烂,......-请各位书友收藏一下~投一下推荐票~养肥,喂食,宰杀吃肉~~
  • 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拼命的自己

    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拼命的自己

    拥有梦想并敢于追逐的人,未来才充满了无限可能。或许,你会嘲笑没有梦想的人。然而,你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管中途经历怎样的磨难和痛苦都会坚持不懈?在人的一生中,失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更不要悲痛到一蹶不振。如果你害怕成为明天的失败者,那么在今天,你能有多努力,就得多努力。沿着人生的道路一直努力奔跑,总有一天,你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走近毛泽东(增订版)

    走近毛泽东(增订版)

    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此时也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的征尘未洗,又面临着蒋介石驱使下的各路大军的封锁“围剿”。如何站稳脚跟粉碎国民党的重重包围,如何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是当时毛泽东千思百虑的问题。为此,他做了种种努力。毛泽东率领红军,接连粉碎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几次“围剿”,力求保住仅存的一块红色根据地。毛泽东亲率东征军渡河赴山西,想闯开一条去华北抗日前线的通道,结果遇阻;毛泽东指挥西征军攻打宁夏、甘肃,想打通一条通往苏联的“国际线”,结果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