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0900000029

第29章 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2)

到1914年,欧洲海上帝国占据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土地,统治着1/3的民族——大约720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和5.6亿的人口都在殖民统治之下。自不必言,这种欧洲统治包括对散居的黑人人口的残酷奴役、制度恐吓和文化瓦解。几个世纪以来大约有7500万非洲人死于奴役,跨越大西洋的奴隶贩卖只不过是摧残黑人人性的一个备忘录。黑人在新世界奴隶制下的散居状况——在这种制度下他们只被看作具有生产价值的商品,而不具正当的合法地位、社会地位或公共价值——按照奥兰多·帕特森的说法,可说成是先天异化(natural alienation)。散居的非洲人出生时就忍受的这种永久的、遗传的被统治状况导致了现代散居黑人的无形(invisibility)和无名(namelessness)问题。白人优越论的实践——在教会、印刷媒体和科学学术机构等著名文化权威的庇护下实行的白人优越论,提倡黑人卑贱论,构成了黑人散居人口为身份、尊严(自信、自尊、自爱)和物质资源而斗争的欧洲背景。

现代黑人散居人口的无形和无名问题可以解做相对缺乏黑人权力的状况,因此不能把自身作为复杂的人类展示给自己和别人,因而也不能抵制白人优越论观念提出的众多否定和贬低的原型形象。黑人在卷入这种欧洲化的漩涡之中时的最初反应,就是抵制由非黑人准则和模式确立的错误再现和讽刺,并为自我认可而战斗。每一个现代黑人,尤其是文化传播者,都遭遇到这种无形和无名的问题。黑人散居人口对此的最初反应是一种抵抗模式,它在内容上是道德主义的,在性质上是群体生活的。即是说,为再现和认可而进行战斗突出了关于黑人的“正面”形象和反对白人优越论确定的原型的道德判断。这些形象“再现”了单一的、同质的黑人群体,用以取代过去对这些群体的错误再现。斯图亚特·霍尔曾讨论过这些反应,视其为改变“再现关系”的尝试。

为抵抗种族主义文化习俗而进行的这些勇敢但却有限的战斗在两个方面不加批判地接受了非黑人的标准和传统。首先,他们从同化论的角度表明黑人实际上与白人没有什么区别——从而避开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别。黑人的特异性和特殊性就这样为了获得白人的接受和赞同而被抹除了。其次,黑人的这些反应依靠一种同质化的冲动,认为一切黑人实际上都完全相同——因而抹掉了黑人之间(阶级、性别、地区、性取向)的差异。我承认,这两种主张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结论却是无法证明的,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正是非黑人范式确定了这些反应的条件。

第一种主张体现的灼见在于,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黑人和白人是相同的——即是说,在人类同情、道德牺牲、服务于人、智力和美等肯定的能力方面是相同的;或从否定的意义上说,他们都具有施行残酷暴力的能力。然而,他们在从同化论的角度提出这个主张时就已抛弃了他们所共有的人性,因为这种同化论把黑人的特殊性从属于一种虚假的普遍论,即非黑人的习俗和原型。同样,第二种主张中体现的灼见在于,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所有黑人都是“难兄难弟”——即是说,都屈从于白人优越论的滥用。然而,这一普遍状况当从同质化的角度看待时却过于宽泛,以致忽视了种族主义的态度由于阶级、性别、性取向、民族、地区、肤色和年龄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黑人散居人口对社会和心理涂抹的最初反应有其道德的和群体的方面,这不能简单地分成肯定/否定、好/坏形象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依据白人的标准强调第一个术语,所以,黑人的努力仍然被刻写在使其被非人化的那个逻辑之中。下面的事实使这种状况更加复杂,即这些反应主要是由充满焦虑的黑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男性和异性恋者)提出来的,为他们的双重意识感——即他们感到自身身份、媒介和观众的危机——而痛苦地挣扎着,既要征得白人的赞同和接受,又要努力克服一种内化了的与卑贱相关的黑人性。我认为,现代黑人散居知识分子的这些复杂焦虑是促成两种重要观点的部分原因,这两种观点是刚才概述的同化道德论和同质群体论的基础。

柯贝纳·莫塞尔曾把这两种观点说成是反映论的和社会工程学的观点。反映论的观点认为,争取黑人再现和认可的斗争——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原型的斗争——必须反映或映照真实的黑人群体,而不仅仅是对黑人群体的否定的和消极的再现。社会工程学的观点认为,由于任何再现形式都是建构的——根据广泛的目标而加以选择的——所以,黑人再现(尤其是就黑人接触权力位置以便生产黑人形象的困难而言)应该提供积极的形象,据此抵制种族主义的原型。这两种观点的隐在的前提是,我们无需中介就能接触到“真正的黑人群体”和“积极的形象”。简言之,这两种观点预先决定了将要质疑的现象,因此,预先排除了应该作为研究主题的那些问题。

关于“真正的黑人群体”和“积极形象”的任何观念都是充满价值含义、社会内容和意识形态内容的。继续这种讨论就等于质疑这些似乎从未有过争议的观念的可能性。霍尔正确地称这种遭遇为“天真的结束或本质的黑人主体的天真观念的结束……认识到‘黑人’本质上是在政治和文化上被建构的一个范畴”。这种认识——在后现代黑人散居知识分子中越来越流行——部分是由欧洲时代海上帝国缓慢但却无疑的消解促成的,也是由全球前殖民地人民获得的新的政治机会和文化表现促成的。

这个反殖民过程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大多数第三世界有权威的官僚精英都采用“同质的民族群体”和“积极形象”等本质主义的修辞,以便压制和控制其多样异质的人口。然而,在黑人散居人口中,尤其是在第一世界国家中,这种批判并非来自左派的黑人男性成员,而来自黑人妇女运动。把后现代的黑人知识分子推向新的差异文化政治的决定性步骤就是黑人散居妇女(如托尼·莫里森)的有力批判和建设性探讨。用来埋葬本质主义黑人主体的天真观念的棺材已经钉死,这就是黑人男性对黑人主体建构的垄断的结束。在这方面,黑人散居妇女的批判比完全强调阶级、帝国、年龄、性取向或自然的批判发生了更大的影响。

导致黑人天真的终结的这一决定性步骤——尽管在詹姆斯·鲍德温、阿米利·巴拉卡、安娜·库珀、W.E.B.杜波依斯、弗朗茨·法侬、C.L.R.詹姆斯、克劳迪亚·琼斯和后来的马尔克姆·X等人那里已有不同程度的预示——迫使黑人散居文化工作者不得不面对霍尔所说的“再现政治”。现在,主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同质群体的积极形象而接触再现——尽管广泛的接触仍然是一个实际的政治问题。而基本的目标也不是抵制原型——尽管抵制仍然是重要的但却有限的冒险。效仿黑人散居人口的音乐、体育和修辞传统,黑人文化工作者必须形成和保持话语和制度网络,破解以前的现代黑人身份的构成策略,破解融合阶级、父权制和恐惧同性恋偏见的权力关系的神话,建构更多价的、更多维度的反应,以表达黑人在现代和后现代世界上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黑人文化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质疑黑人性/白人性的他者。如果不将黑人性/白人性本身引申到它的对立面,就不能破解黑人性的二元对立逻辑。然而,纯粹的破坏是不能发生作用的——因为异质解构的社会理论观念是一种矛盾修饰。然而,社会理论却是审视和解释历史形成的特定方式所必需的,其中,“白人性”是寄生在“黑人性”之上的一种历史地建构的范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解释构想所谓“种族”、“族群”和“民族”的深刻的杂交性质。自不必言,这些探讨必须跨越“男性/女性”、“殖民者/被殖民者”、“同性恋/异性恋”的界限。

祛魅对那些提倡新的差异文化政治的人来说是最具启发性的理论探讨模式。对帝国、种族灭绝、阶级、种族、性别、自然、年龄、性取向、民族和地区进行的社会结构分析是认真对待历史(和女性历史)的批评实践的最理想跳板——尽管不是着陆点。祛魅试图追溯制度与其他相关的权力结构的复杂动力,以便揭示可选择的改造性实践。它也试图掌握再现性策略对新的环境和状况给以创造性反应的方式。这样,人类主体的核心作用(总是在并非由个人选择的情况下进行)——无论是批评家、艺术家或赞助者和观众——便得到了强调。

我把祛魅批评称作“预言式批评”——适于新的差异文化政治的批评方法——因为它以社会结构分析开始,但也阐明道德和政治目的。这种批评是党派性质的、有倾向的、有政治目的的和以危机为中心的,然而,总是以警惕的目光避免教条的陷阱,过早的封闭,公式化的表述和僵化的结论。除了社会结构分析、道德和政治判断,以及纯粹的批评意识之外,确实也有评价。然而,这种评价的目的既不是让艺术像参赛的赛马一样相互竞争,也不是创造永恒的经典,从而使当代成就无聊、沮丧,甚至相形见绌。我们聆听劳里·安德森、凯瑟林·巴特尔、路德维希·贝多芬、查理·帕克尔、卢西阿诺·帕瓦罗蒂、萨拉·沃恩,或史蒂夫·万德尔;我们阅读安东·契诃夫、拉尔夫·埃利森、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多利斯·莱辛、托尼·莫里森、托马斯·品钦、威廉·莎士比亚;或观看英格马·伯格曼、勒·柯布希埃、弗兰克·格里、巴巴拉·克鲁格、斯皮克·李、马丁·普耶、帕伯罗·毕加索或霍华德纳·品戴尔的作品——不是为了支持贵族的意见,或活跃鸡尾酒会的谈话,而是听从其风格的召唤,他们就是用这些风格表达深刻的洞见、快感和挑战的。然而,一切评价——包括从艾略特诗中获得的一丝快乐,尽管他在政治上反动,或左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一丝爱意,尽管她带有共和党的偏见——都是不可分割的,尽管不能简约到社会结构分析、道德和政治判断,和一种奇异的批评意识的机制,所有这些与评价也不是同一回事。

祛魅的致命陷阱——以及任何形式的预言式批评的陷阱——都是还原主义的,不管是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还是历史的。所谓还原主义,我是指单一因素的分析(即粗糙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等等),这种分析产生一种一维的功能主义,或是一种超细密的分析视角,它不接触艺术作品的形式的特殊性,也不涉及艺术作品得以接受的语境。文化工作者,不管属于哪种类型,都极少在进退维艰的还原主义与唯美主义之间走钢丝索——然而,祛魅(或预言式)批评家必须要冒此风险。当然,由于今日的许多艺术实践也以批评为目的,这对艺术家也是真实的。

生存的挑战

新的差异文化政治面对的生存挑战可以简单地阐述为:批评家或艺术家如何获得生存资源和使事业兴旺的文化资本?所谓文化资本(皮埃尔·布尔迪厄语),我不仅指从事批评实践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技术,而更重要的,还指自信心、纪律和耐力,这些都是成功所必需的,而无需求得主流的赞同和接受。这种挑战是所有预言式批评家所共同面对的,而对于有色批评家来说则尤其困难。现代欧洲对有色人的智力、能力、美和性格的普遍否定给有色批评家和艺术家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要依据白人确立的标准和模式“证明”自身,而这些白人自己的遗产却贬低了有色人的价值,使他们非人化了。简言之,在批评和艺术的法庭上——或关于精神生活的任何事务上——有色人直到“证明”清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之前都是有罪的(即不能符合知识成就的标准)。

这与其说是个人态度问题,毋宁说是结构困境。欧洲时代严重的种族主义和性歧视遗产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深嵌于内心的关于有色人的认知,这当然包括有色人的自我认知。毫不奇怪,过去大多数有色知识分子都把太多精力和努力用于获得“白人规范审视”的接受和赞同。这种新的差异文化政治规劝有色批评家和艺术家把这种精神束缚模式抛在一边,从而把自身解放出来,对他们受某些传统所束缚的方式提出质疑,同时,从这些标准和模式中吸取教训,从而建立自己的标准和模式。在任何斗争的语境中,突出的智慧就是避免机械地拒斥和不加批判地接受。

对再现感兴趣的有色人可有四种基本选择——如果他们想要作为严肃的所从事行业的实践者而生存和发达的话。第一种是布克·T.诱惑(the Booker T.Temptation),即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主流和主流合法化的权力。大多数有色批评家和艺术家都挡不住这个诱惑。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极少有人获得实质性的成功。并非偶然的是,他们当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深邃者——尤其是具有持久耐力而不仅仅为赶时髦的昙花一现者——往往都处于主流的边缘。甚至过去几十年中风靡的有色文化实践者的职业化也没有产生能够在既定的白人赞助制度下站得住脚的杰出人物,而把奖励和声望给予对美国社会有所贡献的入选者的又正是这个制度。

同类推荐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当代北京什刹海史话

    当代北京什刹海史话

    本书从历史到现实,对什刹海的发展变迁作了描述,包括什刹海三海的形成与北京城的联系;什刹三海的秀美景色、人文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什刹海进行清理、整顿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政府为推广什刹海景区所做的大量工作。并对什刹海在21世纪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

    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

    恒河,神性的河。它贯穿着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在此共生。恒河入海口,在印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作者访问了泰戈尔两处故居;参拜特蕾莎修女之墓。恒河平原,在印度的心脏地带,踏着法显、玄奘等先贤的足迹,作者寻访佛祖从诞生到入灭的印迹;盘恒于印度教的死亡福地瓦拉纳西,漫游于人神两界之间。恒河源头,在湿婆和毗湿奴的栖息地,作者行走两千多公里,倾听圣河灵魂的低语。朝圣路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怀抱里,在触摸印度的现世人生中,作者亲历古老文明的血脉传承,并思索着喜马拉雅山两面人群不同的生存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类天然的美好情怀。
  • 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

    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原书共十二卷本,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他的夫人丽莉·弗雷泽从十二卷本《金枝》摘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优美的文字编写成这部老少咸宜的通俗读本《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其中不少精彩的故事未被通行的一卷本《金枝》收录。本书插图由英国著名插画家H.M.布洛克(Henry Matthew Brock,1875—1960)绘制。
热门推荐
  • THE GOLF COURSE MYSTERY

    THE GOLF COURSE MYSTE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余生倾心为你

    余生倾心为你

    被渣男抛弃,此生有幸终遇到一个真正疼爱自己的人……
  • 鸳鸯玉佩之前世今生

    鸳鸯玉佩之前世今生

    这不是一部重生剧,只是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还原一段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民国初期,富家少爷李文天与贴身丫头陈小寒相恋受阻,为追求婚姻自由,这对恋人开始了艰难的爱情保卫战,为此文天不惜与父亲断绝父子亲情,远走高飞。然而,这仅是开始,一路却充满了太多变数……历经坎坷,演绎着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挚爱深情,可谁也没想到,这最后的结局竟是……
  • 环境哲学

    环境哲学

    从哲学的视角观照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纳入哲学的研究框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并以此指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同时也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问题及实现途径。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诗意何在

    诗意何在

    10岁的宁诗慧在还不懂得喜欢的年纪里,暗恋着隔壁家会弹钢琴的一个帅气哥哥,却被左右邻居当成小孩的不懂事、一时兴起。愤怒的宁诗慧决心要证明给这些大人看,于是,她和她的好朋友沈崇策划了一堆“告白计划”。“告白计划”失败以后,沈崇为了安慰宁诗慧,便答应她十年后她若是未出嫁就娶她。本是童言无忌,却在后来牵扯了他们那么长的时光。后来的后来,男孩痛心不已,女孩却再感不到疼痛……
  • 诸天万界之最强掌门系统

    诸天万界之最强掌门系统

    穿越了?还有一个掌门系统!看我当任掌门,带领门成为史上最强门派,不对!容我一看,我草!我的门派怎么这么多绝色少女,还全是门下弟子!好吧,我就勉为其难收了你们吧!我的门派,圣人遍地走,准圣不如看门狗!
  • 谷粒多燕麦牛奶

    谷粒多燕麦牛奶

    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谷粒多燕麦牛奶
  • 总裁你好

    总裁你好

    一次计划,她错把豪门少爷当成夜店**!翌日早晨她丢下钱包里的17块5仓皇而逃。再次相遇,他们竟然是邻居?“原来你就是那个色狼!”“1千万,做我的新娘!”男子的嘴角邪魅的浅笑,比寒夜更加冷酷。“原来你只是在利用我。”“不!我什么都不知道!”征服与被征服,仇恨的报复,是谁设计着谁?或者说,他们都进入了彼此复仇的圈套……“游戏已经over了。”她恍如隔世的浅笑,从游轮纵身跳下。“无论天涯海角,我要找到你。”
  • 佛说弟子死复生经

    佛说弟子死复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