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1800000020

第20章 文官政府的恢复(4)

一些诸如此类的妥协的解决方式受到普遍的赞赏,无一人赞同继续维持这种现存制度。极个别的人(其中有福建巡抚王凯泰)鼓吹彻底废除捐纳制。[46]江苏布政使丁日昌像上述做法一样。通过考试在南京淘汰了一些有希望做官的人。都运使于凌晨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即只出售头衔给那些值得授与官职的人。御史袁方城提出另一个不同的建议,即对于所有任命的官吏都应施以严格的考试,有才能和学识的人才应被视为正途官吏,而其他的人应被遣送回原籍。废除这种制度,或者变革程序,致使实际上捐纳者不通过资格试便不会获取职位,这种建议或做法也受到大学士祁寯藻、湖南巡抚恽世临、顺天府府尹蒋琦龄以及为数众多的其他人的支持。

甄汰官吏

虽然传统的政治理论认为,良好政府的主要保障在于适当地训练和筛选官吏,但是人们认为无论怎样精心筛选,官吏们仍必须靠一种奖惩制度加以激励。在职官员每隔一段时间要加以考核,他们的活动受到同僚的不断考查和批评。虽然都察院负责监督网,但是整个行政统治集团都有内部考核。《北华捷报》的编辑们观察到:几乎每天都有针对个别官吏能力的调查材料,而且每三年就有一次针对整个统治集团官吏的优缺点的考核报告,因而他们评论说:

中国政府的各项原则通过一种明确有序的官阶予以推行,每一位公职人员完全处于其顶头上司的控制之下。一位玩忽职守者要逃避甄别是不容易的(尽管有弊病)。这种体制可以谋取相当多的利益,而它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它像一个延伸到整个社会表面的网络,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网眼位置上受到隔离,而且有责任同他周围的所有人进行联系。[47]

皇帝经常发布的上谕告诫高级官吏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甄别和报告他们下级官吏的活动上去。当1864年再度攻陷南京后,曾国藩于12月14日复任两江总督,立即针对众多官吏的行为施行了“严格的考核”;根据他考核的情况而决定这些官吏的升迁和降职。

按规定,总督或者是巡抚通过奏折报告他们的推荐人选,如果吏部通过了,那么皇上便会颁布上谕,批准其推荐。吏部偶尔也对地方巡抚的推荐吹毛求疵。假若发生这种情况,皇上可能或者支持吏部或者确认巡抚的推荐。如果巡抚的推荐得到支持,那么皇上的谕旨便会强调:这是一种特殊情况,而不会影响文官制效力的先例。

给予小官吏降职和罢免处分的最常见的理由有:在反对违法者的活动中玩忽职守、年迈、智力低下、耳聋或者有其他身体上的缺陷、轻薄、不合体统的发言以及坏脾气等等。对主要官吏的指控很可能更严重,但是在同治期间几乎没有轰动的事件。1862年,一位御史指控在上海负责办理洋务的薛焕在书行及钱庄占有权力,凌辱群众的感情,疏理军务。[48]虽然经调查后,薛焕被降职并迁职他处,但是行政当局的首要动机很可能是要为李鸿章铺路。

降职和罢官作为控制官僚的手段,其效力受到保证复职的各种补充方法的限制[49],正像科举考试作为选官的手段其效力受到优先取得官职的各种补充方法的限制一样。在这两种情形中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金钱、军功以及有权势的友人的作用,但是在两种情形中关于限制对国内政府的损害方面所作的艰巨努力却取得了某些成效。禁止地方官吏推荐“永不叙用者”重新为官。一位受到罢免的官吏利用捐资要求保证官复原职(实际上是要把这种惩罚变为罚款)一事归由皇上复审。一旦受到罢免的官吏因捐资或因军功而官复原职,他们就会到偏远的省份任职,在那里他们以前的劣迹无人知晓,不会动摇公众对官府的信任。在此还应提到关于对太监甄汰的情况。虽然太监从来就不是官僚集团的成员,但是由于他们与皇宫的关系,因而他们也扮演了政治角色。尽管中兴期间对这些人有些非议,但在此10年间太监们并没有采取独立行动的充分权力,或者取代正式官吏而成为皇上代理人的权力。当太监安德海在去山东旅途中假冒文官称号、行使文官职能时尽管他受到慈禧太后的宠幸,终被恭亲王和丁宝桢迅速诛杀于济南。

打击腐败

腐败即私吞公帑和供应品,以权谋私。必须把腐败同捐纳官衔和官缺明确区分开来。卖官鬻爵的制度允许可能有腐败劣迹的人进入官僚统治集团,但是这种捐纳制本身并不是一种腐败实践活动。

从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人在所有公私交易上付给与接受佣金的习俗是不合常规的,因为这种交易的条件受先例而不受成文法和契约的支配。然而,在和平、繁荣及生机勃勃的政府统治时期里,值得尊重的习俗和“社会所使用的规范”会对滥用权力进行有效制止。但是在混乱及幻想破灭的时代里,中国的制度较之西方的法律制度对于防止出现腐败失控局面提供了更少的防卫措施。

在18世纪晚期,和坤开始嚣张地盗窃国库,结果贪污腐败之风迅速蔓延。判处和珅死刑也未能制止其他人自肥私囊的活动。面对“内乱与外患”,咸丰帝病重,从而导致了威胁儒家社会基础的混乱和幻灭。由于官吏们形形色色的腐败日益增加,给儒家社会带来的幻灭感也在恶性循环中日益加重。

在道德败坏的80年以后,纠正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短暂的同治中兴期间,一些弊病还是得以清除或者制止。在传统中国政府之中,如果不恢复传统道德,那么甚至在习惯法的束缚下,也不可能杜绝腐败。因此,看来通过培训道德禁绝腐败的中兴普遍原则便成了当时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现实主义”讨论内容。

特殊腐败案件遭到有力的打击。这一时期的文献报道了对于纳贿案件持续不断的调查和惩罚。虽然在一些案件中,受到行贿的官员本身告发了此案,但是通常由御史、翰林院的成员、地方总督及仓库的守官提出指控。所有此类指控都按照一个复杂的程序仔细加以调查。如果它们被证明是凭空捏造,那么提出指控的人便会受到惩罚。在大多数情况下,指控显然证据确凿,被指控为官吏便受到处罚。

尽管中央与地方高级与低级官吏因被发现犯有腐化罪行而受到控告并受到惩处,但是地位显赫的亲戚无疑会预先阻止调查或减轻处罚。先前为国服务的苦劳能够轻易用来作为宽恕的理由。例如:1867年有权势的湖广总督官文因盗用国库厘金收入而受到指控。这一案件被提交到吏部进行“严格的调查与惩处”。吏部建议削夺他的大部分官衔、官级及俸禄。但是1867年2月15日颁布的一道上谕宣布:他历经10年镇压起义,为大清效命之功远远抵消了这些小的罪孽,因而要从轻处罚。至5月10日他再度成为“官文军机大臣”,随即又出任刑部尚书。最终,于11月20日他又被委任为直隶总督。

显然,行政管理制度对最高级官吏也确实具有某种抑制力。但是惩罚却经常是从轻的。

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官吏的俸禄过于微薄,以致于没有某种合法的补充收入,便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正当的行政工作中去。当一位外国人赫德指出这点时,两广总督瑞麟及广东巡抚蒋益澧反驳说:一位官吏究竟是审慎从事还是腐败堕落取决于他个人的品质,一笔小数目的钱对于节俭的人就足够了,多少钱也满足不了奢侈无度的人。然而,这两名官吏还是对皇上表达了这样一种希望,即由于军费缩减,因而能够恢复过去较高的俸禄水平。那时诚实的官吏们就会展开竞争,而腐化堕落的官吏就会失掉避免合法惩罚的借口。关于实行一种符合现实的俸禄制度的重要性在60年代里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是没有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这一问题始终烦扰着后几代的中国改革家。

回避制度

根据中国的行政管理规定,既不准许官吏在原籍省份任职,又不准许长期持续在任何省份任职。赞同这一“回避”原则的看法认为,只有摆脱家庭和朋友压力的外籍人才能公正无私地审理地方事务。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从中央政府的观点看来,外籍人“保险”,因为他很少有可能领导和发展危险的地方上的不同政见。另一方面,显然一位外籍人无论他怎样公允和保险,仍无可避免地对当地条件所知甚少,因此过分地依靠永久性的衙吏。

中兴期间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骆秉章认为:为了防止一个人在他长大成人的省份居官任职,无论该省是否正式被列为其家庭的“原籍”省份,既应当更加严格地施行回避制度,又要再次明确重申这种制度[50]。两江总督刘坤一也赞成保持这种规章,但他持有一个不太极端的观点。他承认:“各省不应回避本籍,武则尚可,文则经理地方词讼,难保其于亲友亲面,真能破除。”然而,刘坤一并不赞成不断地迁调官员,他认为,在一个既定的地区里,一位已被证明具有才能的官员可能适合于在那里长期任职。[51]瑞麟和蒋益澧采取了同样的立场。他们援引东汉左雄的话说:“吏数更易,则下不安业。久于其任,则民服教化。”瑞麟和蒋氏认为:坚持不断地调迁非但未实行迥避制度反而滥用了这种制度。[52]

冯桂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极力主张废除这种制度本身,而且无论何时只要显示出这种任命合乎需要,那么就应任命一位官员到其原籍地区任职。冯氏说这种制度并非是古代的惯例,而是明朝的遗风,并且“不闻明之治胜于古之治也”[53]。

“回避原籍”制度和经常调迁的原则是支配中国政治思想的中央集权制总理论的组成部分。地区和地方上的官吏从来就不是当地已建立的统治集团的最高首脑,他们勿宁说是代表中央政府,被派遣到地方上的管理人。由赫德开头的向中国现代化提建议的外国人已经竭力劝告应当修改这种制度,而中国的改革家们也不得不经常在原则上同意这种观点。然而,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存留下来,虽然晚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有“地方自治”的宣言,但是这些政府一般都尽一切努力注意由“外籍人”把持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的省级和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专才与全才

根据中国人的理论,称职的官吏是一位有多方面能力的“通才”。如果他需要专门的帮助,那么他可以从来自下层、巴结奉承官僚的那些特殊阶层的人得到它。这些人在国内政府体制中没有地位,因此他们对于政府的思想控制不必有反应。因为政府被想像成一门安排人类关系的艺术,而不是合法管理的科学,所以儒家官吏本身被设想成对有关所有事务(不论这些事务多么复杂)政策进行评判的一位富有能力的法官。

由于政府的问题在19世纪成倍地增加,因而在政府这种人文主义体制中一度潜藏着的弊端也就更形扩大。从军机大臣到地方行政官员,每位官吏都面对着比他的前辈们曾经面对过的更加棘手的问题,但是却仍然期望自身能为所有问题提供英明的解决方案。对外事务决不是惟一的新问题。清政府坚持按先例办事,引起复杂的法律问题。把徭役折成以银缴纳的税赋的日益增加,加大了财政上技术问题的难度。学者兼官吏及捐官者均无能力处理这些问题。然而在有清一代,通向官职的可供选择的路却少于明代。当一位官吏的职责增多时,在统治集团内部他可以支配的下属人员也就显得更少了。

在专业化的问题上,儒家的改革者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困窘局面。虽然他能提倡微小的调整,但是不打破通过有身份人物进行道德劝告的这种施政的基本观念,那么他就不可能提倡劳动分工及人才专业化。

同类推荐
  •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 不忍细看的大明史

    不忍细看的大明史

    明朝,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又欲望膨胀的年代。不仅皇帝们如此,大臣们也是如此:李善长外表温和,但待人苛刻,以营党欲;朱高煦恃功骄恣,凶悍不法,以篡夺欲;王振善于伺察人意,以虚荣欲;刘瑾欺上瞒下,以把持欲;严嵩、张居正很不廉洁,以求权欲;魏忠贤见风使舵,以变态欲;李自成勇猛有识略,以残虐欲;吴三桂勇冠三军,以私情欲。权倾一时的大臣、不可一世的佞幸,有正人君子,也有宵小之徒;有忠臣的死谏,也有阉人的疯狂……正是这个偏执家族,揭开了明朝近三百年的重重迷雾,为后人们留下了一个捉摸不透、无限遐想的明朝。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本书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北宋时期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内容包括:杨家将故事的发生与演变;杨继业:中国式武将悲剧;杨延昭:郡马身世疑问多;杨四郎:移花接木成驸马等内容。
  • 奇葩皇子之一统江山

    奇葩皇子之一统江山

    超级天才居然来到古代!还是架空的!但是他的穿越到他身上居然是傻子皇子!我的天啊!
  • 大明文士

    大明文士

    在平行世界的大明弘治年间,作为现代人的林云轩穿越而来。啥米?这个平行世界竟然没有史上的那些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唐诗宋词的佼佼者统统没有,这下发达了咱也做一回风流才子。修身,咱这唐诗宋词随便抄;齐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治国,嬉笑怒骂笑傲朝堂;平天下,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书友交流QQ群:947634446
热门推荐
  • 喝对茶酒治百病

    喝对茶酒治百病

    自古以来,就有“茶为万病之药”,“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用茶饮、药酒保健养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实践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生活在压力中的现代人,更加需要茶酒来帮助自己防治疾病、远离亚健康,女性朋友更是将茶酒运用到美容塑型中来。本书搜集了古今大量茶、酒防治疾病的资料,筛选出茶饮、药酒方剂百余则,按类编排成册,范围涉及茶酒养生治病常识、体质养生、四季养生、亚健康调养、美容塑型、常见病治疗等方面。编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传授着简便易行的养生、治病方法。可以说,获得本书就相当于拥有了最专业可靠的家庭医生!
  •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程太,别动武

    程太,别动武

    程润哲娶了擅长拳击的陆泱泱,他被第N次家暴后终于提出休妻,陆泱泱这时接到远在澳洲的拳馆的开业邀请函,她说离婚事宜等她回来再说。在澳洲她认识了时尚买手杜孟之,他对她对时尚感的敏锐感很感兴趣,希望陆泱泱能够考虑进军时尚圈。陆泱泱第一次知道自己除了拳击之外还可以有别的能做的事。两人从澳洲去到巴黎参加时装周,陆泱泱意外地充当了一回知名设计师的助理,也因此得知了杜孟之的另外一个身份,时尚教母的独子,财阀二代。杜孟之的身份让陆泱泱想到了程润哲,想到当初和程润哲在一起的缘由,她不想再和杜孟之相处下去,回到了国内,想要和程润哲签下他早就想签下的离婚协议书。可是程润哲突然改变了主意,原来陆泱泱和杜孟之在巴黎的合照被拍了下来,程润哲在网上看到了,他说他不想当一个别人眼中的失败者。陆泱泱不知道程润哲这是吃醋的表现,厌倦了什么事都是他单方面决定的生活。这次她主动提出离婚。杜孟之回国再次见到陆泱泱是在程润哲举办的酒会上。两人相见有些尴尬。陆泱泱在酒会上当众给程润哲下不了台,一时间震惊商界时尚圈。到底他们的婚姻还能否维持,当初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的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结婚的。现在杜孟之的出现又会这对风雨飘摇的佳人制造怎样的麻烦?
  • 渡鸦之死

    渡鸦之死

    伦敦的雾无孔不入。说来就来。它从冰冷的、长着暗绿色青苔的石块上滑下,顺着灰黄的泰晤士河绵延向前,飘上伦敦塔褐黄色的屋檐后,惊飞了一群黑色渡鸦。这是一群居住在伦敦塔附近的渡鸦。尽管塔的结构让它们垂涎,适于居住,它们还是不敢涉足半步。因为,任何进入伦敦塔的渡鸦,都会被剪去翅膀,永不能飞翔。是历史决定了渡鸦剪翅的命运。数百年来,在这座塔内,曾经绞死谋杀过不少人。这里是整个伦敦城最为阴魂不散的地方。人们提心吊胆地相信,只要渡鸦一走,伦敦塔就会倒塌,所有的阴魂便会倾巢而出,英格兰将永无宁日。
  • 三月婚情,只要宝宝不要爹

    三月婚情,只要宝宝不要爹

    2016年7月新书《一吻倾情,总裁的秘婚佳妻》开更啦,求收藏~~~~http://pgsk.com/a/1311352/她不相信婚姻,却在遇见他的时候,提出结婚。他也不相信婚姻,却鬼迷心窍的同意了。不过,新婚生活似乎美好的超出他的预期。他喜欢每天早晨餐桌上摆好的营养早餐;他喜欢每天下班之前接到她的电话,问他要不要回家吃晚饭;他喜欢所谓的夫妻生活,事后抱着她睡的感觉很好。总之,婚姻生活其实也没有他想像的那么糟糕。他以为他和她的日子,过得相当和谐。可是该死的!她居然在结婚三个月之后,提出离婚!结婚的时候,他没有考虑就同意了,可是离婚?他要好好考虑一下。他还没有考虑出个结果来就已经气炸了!她把离婚协议书放在他的面前,一百万的赡养费是她提的唯一要求。他勾唇冷笑,三个月换一百万,她打的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原来她要的,不过是他的钱!他本来可以不签字,他本来可以什么都不给她。到底他还是签字了,一百万也亲自打进她的账户。他把离婚协议书甩到她脸上,“滚,老子再也不想看见你!”世界这么小。七年之后再相遇,她还是美丽的叫他恨的牙痒痒,只是身边多了个6岁的儿子,父不详。所有人都说那个孩子简直就是缩小版的他,仔细一看,确实很像。她说:“孩子是我的,和你没关系,请记住,我们早就离婚了。”原来,她和他结婚,为的只是要个孩子,她不相信婚姻,只要宝宝不要宝宝的爹!靠!他也不相信婚姻!但是,儿子和儿子的妈,他、都、要!
  • 典妾为妻

    典妾为妻

    典妻由来已久,顾名思义,典当自己成为他人之妻为其生儿子,生下儿子之后,当期结束。有人问七夕,典妻与将军夫人之间隔着什么?七夕说“隔着人命……”“你只要我爱你,却不要为我生孩子!”“是,因为为你生下孩子的那一天,就是我死的那一天,所以,我只要你爱我,而不要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 绝天武帝

    绝天武帝

    弹指天地覆,拔剑神魔伏!绝代神王千年后醒来,发一言天下皆惊,镇服盖世天骄;行一步风云色变,踏灭举世恶敌!以无敌之姿扫灭天下!猛力更新中,求收藏和推荐票!
  • 总裁大人慢慢追

    总裁大人慢慢追

    岳溪彤觉得,遇上梁潇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灾难。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男人,睡了她居然还说救命之恩不就该以身相许吗?岳溪彤瞬间无语。
  • 超级强化天师

    超级强化天师

    老天爷开个玩笑,把一件不知来历,却具有强化功能的异宝万宝炉赐给了关天养,看他如何凭借万宝炉走上世界之巅?百分百强化法宝,强化丹药,强化灵兽,万宝炉在手,天下我有。无人能抵挡关天养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