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1900000011

第11章 一代明君唐太宗(11)

推行均田,奖励垦荒。要使百姓“安静”,首先要有田可种。经历隋末丧乱,州县萧条,人口稀少,大量空荒地的存在是唐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武德七年(624)四月,唐高祖颁布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永业田,十分之八为口分田。永业田可以世代继承,口分田则是在田主死后由官府收回,再分给别的丁壮。这种计口授田的土地分配法很合理,也便于实施,是一次和平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土地的再分配,在农业社会,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政策。历代中央政府初建,都会在土地分配上做文章,核心内容是使土地的占有趋向平均,实现“耕者有其田”。均田所需的土地,国家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无主的荒地,准许农民开垦,并发给执照,成为他们的永业田;二是对占有田地过多的大地主,国家通过赎买或收归国有的形式,把他们的田地分割出一部分,分配给无耕地的农民。采取国家赎买或有限剥夺的方式平均土地,可以避免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保证社会财富不会无序流散,这是社会历史进程得以延续的前提条件,历代帝国朝廷都注意这个问题,唐太宗尤其关注均田。所谓均田,就是要保证农夫有田地可耕,同时也要保证地主拥有相当规模的土地,他们将是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了解决狭乡(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的问题,唐太宗极力鼓励农民迁往空荒地较多的地区即“宽乡”,以便给足田数。贞观元年(627),关内旱灾,粮食歉收,政府组织饥民到关外“分房就食”。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提出:“安置客口,官人支配得所。”并宣布将把安置客口的情况作为地方官年终考评的指标之一,希望地方官“善相劝勉”。所谓“客口”,就是迁居地附籍的客户。其中有灾民、流民,也有部分自耕农,他们迁居的地方主要是宽乡。贞观十一年(637),新颁布的《唐律》规定,宽乡占田逾限不作违反律令论处,移民垦荒可以得到减免租税的优待。如果狭乡人主动迁居宽乡,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免除他们的赋役负担:迁往本居千里之外,免三年;五百里外,免二年;三百里外,免一年。官员不按赋役令执行,要受“徒二年”的刑律处分。

租庸调法与“轻徭薄赋”。唐初赋役称为租庸调法,它初定于武德二年(619),修订于武德七年(624)。租庸调法的内容是:受田户每年纳粟二石,叫做租。丁壮每年要服役二十日,如不服役可用绢代役,一天折绢三尺,二十天共计六丈,叫做庸。丁每年绢二丈,另加丝绵三两;或者纳麻布二丈五尺,另加麻三斤,叫做调。由于经受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唐初比隋代放宽了直接生产者徭役折算的年龄,严格了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唐太宗即位以后,基本上照章办理,对租庸调法没有做过重大的更改或调整。

“贞观之治”的出现主要的还不是减免租赋,而是在于制止对民力的滥用,反对劳役无时。唐初统治者亲眼目睹隋亡的全过程,有鉴于此,唐太宗十分强调去奢省费、躬行节俭。例如,贞观元年(627),他想营造一座宫殿,已经画了施工图,材料也准备好了,但一想到从前的隋朝因役使民工过度而亡的教训,就不再兴建了。贞观二年(628),群臣再三建议营造一座新的宫殿,以改善“宫中卑湿”的条件,但是唐太宗坚决不允许。他对大臣们说:“修造华丽的宫殿,开辟广阔的水面亭台,这是帝王想要的,但却是百姓不想要的。我们要顺从百姓,压抑自己的享乐欲望。”农民群众减少了劳役的负担,他们用于自己土地上的劳动时间相对地增多,这是与民休息的关键措施。

劝课农桑,不违农时。为了劝课农桑,唐太宗恢复了被废弃达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颁布《藉田诏》。唐太宗的藉田典礼盛况空前,成为国家的盛大节日。皇帝重视藉田,在于告知天下,要以农事为本,国家不夺民力,农夫不违农时,真正使民众富裕起来,民富则国强。

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劝课农桑。他自己在园苑里种了几亩庄稼,有时锄草不到半亩,就感到很疲乏。由此知道农夫的辛苦。他要求巡察使者到州县时,直接到农人劳作的田地里劝励,不准搞迎来送往的花架子。他说,农夫本来很忙,很辛苦,你们再去搞排场,虚耗民力,这不叫“劝课农桑”,这根本就是去添乱、捣乱。

劝课农桑的关键在于不违农时。唐太宗从农本思想出发,十分强调“农时甚要,不可暂失”。贞观五年(631),曾发生过举行礼仪与农时冲突的事件。当时礼部官员援引阴阳家择用吉日的建议说:“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二月正是春耕大忙季节,唐太宗宁愿屈礼而便农,把冠礼改在十月进行。皇太子的冠礼是国家大事,唐太宗不顾阴阳家的推算,将日期改为秋后农闲的十月。唐太宗喜欢狩猎活动,以示不忘武备。为了不妨碍农时,他的狩猎活动尽量选择在农闲时间进行。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过七次田猎,都选在当年冬天的三个月里进行。

唐太宗还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这项措施的贯彻。《唐律》有“非法兴造”条文,指出“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所谓“非法兴造”,就是农忙时进行工程建设,违反农时,故被视为“非法”,体现了唐太宗“不夺农时”的与民休息思想。

兴修水利。贞观年间,水旱连年不绝,治水更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例如,贞观十一年(637)七月,洛水暴涨,淹没六百余家。唐太宗下诏自责说:“暴雨成灾,大水泛滥,静思过错,朕非常恐慌害怕。”同年九月,黄河泛滥,毁坏很多地方,唐太宗亲自到白司马坂巡视,安抚灾民。

唐初对治水的专门机构加以整顿。工部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京师设有都水监,掌管河渠疏浚与灌溉事宜。还制定出水利与水运的专门立法,即所谓《水部式》,以刑律保护河水与堤防的合理使用。凡是违反《水部式》规定的失职官员,务必惩处。贞观十八年(644),太常卿韦挺负责水运粮食至辽东,事先没有视察河道,致使六百余艘粮船因河道“浅塞不能进”。次年正月,“韦挺坐不先行视漕渠”的刑律,被“械送洛阳”,遭到“除名”的处分。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以藏粮备荒为宗旨的仓储制度由来已久,隋文帝开皇年间尤盛。唐太宗对此又作了新的改进,使仓储制度更加完备。隋末战乱,人口锐减。武德年间(618~626)仅有二百余万户,不及隋朝最多时户数的四分之一。唐太宗即位后,十分关心户籍的变动情况。因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所以,贞观时期采取了措施:一是赎回外流到突厥的人口;二是奖励婚嫁,生育人口。这些措施使人口迅速增长。贞观二十三年(649),全国户数接近三百八十万户,虽然还不到隋朝最多时户数的一半,但比武德年间增了一百八十万户,二十年间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为了显示政府奖励婚嫁,太宗还大批释放宫女。唐太宗即位后,曾两次释放过宫女:一次是在武德九年(626)八月,因整顿宫殿,放还宫女三千余人;另一次是在贞观二年(628)九月,派遣戴胄、杜正伦等于掖庭西门释放宫女。允许这些宫女嫁与平民。

唐太宗推行的这一系列重农政策,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唐帝国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景况。关中地区是唐王朝的京畿之地,首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至贞观三四年,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但就全国范围来说,从伊、洛以东,直至泰山,还是人烟稀少的荒凉状况。贞观六七年以后,山东地区改变了昔日残破的面貌,人口滋蕃,商旅兴隆。到贞观八九年,百姓生活已经相当富足,米斗仅四五钱,马牛遍布原野,社会治安可以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稻米价低,在唐代不会发生“谷贱伤农”的问题,因为唐代处于农业社会,社会总产值以稻米来计算,可以叫做“米本位”。稻米生产增加,需求就会减少,意味着更多的人不需要到市场买米吃,这就是历代人们追求的“富足”,贞观时期基本上实现了这样的富足。

这些“与民休息”措施,并非唐太宗的发明,历代为政者在夺取政权之初,都会静下心来,停止扰民,允许民众专事生产,百姓们只是在皇帝视察来到时跪在道路两旁呼喊几句“万寿无疆”,只有那些性情古怪永远骚动不安的皇帝或者弱智皇帝,才会在国家大局已定、万民顺服的形势下,还人为地制造动乱,把国民投入水深火热之中,并为此自鸣得意。在正常的时代,国民平时并不理会皇帝的事情,既不必关心皇帝的诏书,更不必阅读皇帝的文章,以表现对皇帝的无限忠诚。唐太宗不但是一位正常时代的正常皇帝,而且是一位比较长的时期坚持正常思维的皇帝,所以贞观之治的出现,也就十分正常了。

十五、虚心纳谏天听民听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才能“明”,怎样就会“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对此非常赞成。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政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他曾经对大臣萧瑀说:“朕少年时就喜爱收藏弓箭,得到几十张好弓,以为再也不会有比这些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这些都不是好弓。朕问什么缘故。他们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邪,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朕这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的不精。朕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辨别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情繁多,我怎么能全都懂得呢?”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准备自己到洛阳游玩时使用。给事中(专门负责向皇帝上书论述政令得失的官员)张玄素上书反对。他说:“修复洛阳宫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两千人拉一根大柱,从几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足,人民的元气还没恢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认为朕不如隋炀帝,那么朕比桀、纣如何呢?”张玄素并不退让:“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止,陛下和隋炀帝、夏桀、殷纣的差距实在不大。”尽管这番不客气的批评听起来很是刺耳,但是唐太宗还是做了认真的考虑,觉得张玄素的话有道理。他感叹地说:“朕考虑不周到,你说得很对。”于是立即下令停工,并且赏赐张玄素二百匹彩缎,奖励他直言进谏。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罢了官。他跑到唐太宗那里求情,说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随唐太宗东征西讨,如今天下已定,自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唐太宗很同情他,要撤销对他的惩处,恢复他的官职。魏徵坚决反对,对唐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居要职的非常多,如果人人都仗着旧关系为非作歹,谁还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朕过去做秦王,不过是秦王府的主人,凡事为你们说话;如今朕是皇帝,就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

唐太宗鼓励各级官吏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录,对君主的功业不做夸大,对君主的过失也不加粉饰隐瞒。所以不会叫当代的国君看到,因为国君看到对他不利的记录,就可能发怒,影响史官的工作,还可能强迫史官修改记录,删除君主的过错。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朕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不再犯,这有什么不好?”房玄龄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条下,记载有关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有意为秦王发动政变遮掩。他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虚语,秉笔直书,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唐太宗看本朝实录,开了一个恶例,使后来的皇帝敢于干涉史官的记录,破坏了中国史官独立的优良传统。但是唐太宗的本意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自认为英明圣哲的皇帝,他很想知道别人尤其是史官认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谓过失。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八品小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以示鼓励。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历时虽较两汉为短,但剧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朝代更替,则非两汉可比。此期间不管是从政治、军事以至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人物,相信读者从本卷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在历史上光耀一时的名人。
  •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和领袖。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公认为20 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 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名人传记丛书——杜甫——“诗圣”的“诗史”一样的人生:“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白石老人自述

    白石老人自述

    本书为齐白石老人的人生自述。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本书讲述了更真实的齐白石,作为权威性的研究资料,使读者更了解其艺术道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
  •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本书作者是公认研究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201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也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热门推荐
  • 蔷薇之锁

    蔷薇之锁

    白子期在毕业典礼时被学姐叫上天台。学姐:“子期,我……一直很喜欢……”白子期内心:喜欢我?学姐:“喜欢吃了你。”学姐瞬间变成食人怪物,引发了一阵骚乱。在死亡降临的时候,白子期睁开双眼,发现毕业典礼尚未来临。可是当天,梦里的怪物却出现在眼前。毕业典礼越来越近,梦里的未来究竟是真是假?那个毕业季的夏天,希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不留遗憾,冲破束缚自己的枷锁。
  • 曼斯菲尔德庄园(纯爱·英文馆)

    曼斯菲尔德庄园(纯爱·英文馆)

    主要讲述了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
  • 娇妻种田太生疏

    娇妻种田太生疏

    莫名穿越后有了两个包子大的小跟班,依依表示很无语,还有那个男人你是哪来的,放下我家的娃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
  • 一个左撇子削的梨

    一个左撇子削的梨

    在大西北的大秦市,这天正是五黄六月的黄昏,微风徐徐。在居民花园小区的廊架下围了一大圈人。秦腔自娱自乐班的老人们,正在廊架下演唱秦腔。赵老汉一字一板地唱着秦腔折子戏《苏三起解》里苏三的一段唱腔:“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杨老汉在一旁打着拍子。突然,他摆了几下手,操着各种乐器的老人们一下停止了伴奏,没等杨老汉开口,旁边就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都说赵老汉唱走了板。老汉甲道:“早了,还没给你调门呢。”
  • 写作与语言教程

    写作与语言教程

    本书是适应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编写的新型教材。着力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其特点是用1+1的形式结构教材的纲目,上编“写作技能”,下编“语言修养”,每编各有一个以实用为根本的知识系统,将语言运用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了写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教材适用对象为高校传媒类和艺术类各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写作、语言表达艺术爱好者。
  • 其实你很会做梦

    其实你很会做梦

    孟白日在教室一梦三千年。一觉醒来,同桌还是最贱的,老师还是最凶的。而他这条只会做梦的咸鱼却不再是最咸的了。……公元五十一世纪,太阳躁动的时代。梦想成真的时代。这是一个做梦=变强的世界。
  • 说好的幸福呢0a

    说好的幸福呢0a

    我曾羡慕的是从校服到婚纱,可以我却不知在何时,把你丢掉了。。。
  • 掌中权之谋一世荣华

    掌中权之谋一世荣华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东临、元沧、西晋三大国三足鼎立,在局势诡谲莫测之中,东临如异军突起,然天灾人祸,对于捡回一条命的荣华瑛来说只想平安喜乐地渡过余生,但一切都身不由己,俗世终归俗人,她所遇到的、经历的都推着她一步步走向这天下,当然了~余生一个人是有点孤单,所以某只大猪蹄子,能不能进门,看他表现啦~
  • 乌云遇皎月

    乌云遇皎月

    她就像个小太阳,而我是躺在太阳下的旅人。因她照耀,终于抬头哭了。——硬汉汽车修理工VS二萌女作家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