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0800000022

第22章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1)

导语:战争年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准提3次。粟裕连续3次上书,最后一次,甚至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

现在战机果然出现了,粟裕急电报告:“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

毛泽东随即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指苏中战场)。”

谁都明白,日本战败已经进入了倒计时。1944年年底,华中局决定在坚守苏中的同时,挺进江浙。

粟裕请命先遣。这已是他第三次担任先锋重任,第一次的抗日先遣队是北上;第二次的先遣支队是东进,这一次是南下。

4年前,粟裕北渡,那时随其渡江的人员只有2000,4年后重返故地,规模和气象均大为不同。

粟裕把苏中经营成了中央所希望的“汉高祖的关中”,所控制和储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华中均居首位。在第三旅主力南下先遣后,苏中仍能留下足够兵力,与此同时,军工部还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赶造出500门迫击炮、5000发迫击炮弹,使得南下部队从连到营到团,都得以配置了不同级别的迫击炮。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近万人马,分两路行动,出其不意地渡过长江。过江后,近万人马迅速穿过封锁线,到达浙江长兴,与苏南的新四军第十六旅合兵一处。

1945年1月13日,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东部队。

抗战前,江浙是国民党统治中心,这时候又成了日伪的心腹区域,新四军向江浙发展,便构成了三种力量对这一区域的激烈争夺,争夺焦点集中在杭州西北的天目山。

日军日薄西山,虽仍占有城池,却已无能力出来主动作战,真正可以跟新四军一争的,是顾祝同的三战区。

粟裕一入天目山,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马上调集重兵,抢先对新四军发动了进攻。

在抗战大局已定的前提下,国共终究还是要一争高下,这是历史的宿命。

投石问路

南下之前,粟裕做了各种心理准备,但有一点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顾祝同在天目山集中兵力之强,超出了他先前的预计。除此之外,顾祝同还有众多的后备部队,而当时的粟裕立足未稳,且手中只握有一、三两个纵队,处于明显劣势。

粟裕为“天目山计划”设计了两计策。

第一计策,直接进入天目山,优点是快,第一时间可达到目标,缺点是敌情不明,掰手腕时能不能一下子就扳倒顾祝同,心里还没底。

第二计策,暂时先进天目山的支脉莫干山,缺点是慢,进占天目山还得等待时机,优点是比较稳妥,可以投石问路,弄清顾祝同的虚实。

粟裕最后决定先采用第二计策,他把两个纵队摆成掎角阵形,一纵队在莫干山内,三纵队在莫干山外。

第二计策其实也是在为第一计策做准备,不过需要顾祝同配合。粟裕相信,顾祝同一定会予以配合。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莫干山就在天目山旁边,站在三战区的角度,又岂肯让新四军待在他们的“卧榻之侧”?

顾祝同等人果然没有逃过这个思维轨迹。查知苏浙军区一纵队全部进入莫干山,“浙苏皖边区挺进军”副总司令陶广下达了动员令:“迅将该匪歼灭,务使坐大。”

陶广为湘军老将,早年曾给蔡锷做过参谋,其嫡系的第二十八军为三战区骨干部队,顾祝同即以陶广为将,给新四军下了战书。

1945年2月12日,陶广从第二十八军等部中抽出5个团,突然向三纵的第七支队发动进攻。

支队相当于团,陶广认为凭5∶1的数量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吃掉第七支队,从而切断一纵队的后路,然而他其实并没有把账算清楚。

首先遭其攻击的三纵,由南下的第三旅改编而成,第七支队的主体即为“老虎团”第七团,要吃它岂是件容易的事。

从局部来看,双方兵力之比确实是5∶1,但在整体上,粟裕拥有两纵六个支队,兵员数不比陶广少。

很快,粟裕将三纵的其他部队也投入正面作战,同时下令山里的一纵队越过莫干山,由东向西切断陶广的退路。

1945年2月16日,三纵发起反击,陶广抵挡不住,又获悉一纵从背后摸了过来,当即全线溃退。

打了胜仗的新四军尚有追击能力,不过粟裕适可而止,没让部队继续穷追下去。

逃敌是进天目山的,天目山易守难攻,国民党部队又有纵深配备,若是强攻,必会遭受较大伤亡。

粟裕不追,他在山外等着,并且预计顾祝同还会二度派兵来袭,因为此君在第一战中受到的打击并不是很大,伤不深就不会长记性。

如粟裕所料,顾祝同真的拿着旧船票,又登上了老客船。他没敢再犯轻敌的毛病,这次集中12个团来攻。

数量上,顾祝同首次超过了粟裕,但打仗不能光看量,还得看质。

第一次天目山反击战对粟裕来说,是一次试探性作战,通过此战,粟裕基本摸清了三战区几支部队的脾性和特点,他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二十八军和忠救军。

在国民党各大战区中,三战区被称为是杂牌军的大本营,没有多少纯正的“中央军”,但是杂牌里面也有能打仗的,比如陶广的第二十八军。

第二十八军属于湘军,素来无湘不成军,湘军有霸蛮之气,第二十八军对新四军不服,曾经说如果他们和新四军交手,“两天解决,绰绰有余”。

三战区还有一支特务部队不能不提,它也参加了第一次天目山之战,这就是“忠义救国军”,简称忠救军,其成员大多是江南本地人,有地利之便,动作灵活,惯于爬山,因此又称“猴子军”。

陈、粟在苏南抗战时,多次与忠救军发生“摩擦”,双方各有输赢。在新四军北渡后,忠救军还曾试图闯入苏中,与新四军进行争夺,只是当时粟裕已抢得先机,才不得不作罢。

天目山首次交锋,第二十八军所属第六十二师出了3个团,忠救军出了1个团,他们让新四军付出了不少代价。

此次顾祝同任命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为前敌总指挥,兵分四路,但在粟裕的眼里,只有两路值得他一看。首先,左中路最为瞩目,包括第二十八军所属第五十二师和第一九二师各一团,其中第五十二师训练有素,装备也相对好一些,配备了苏式轻重机枪,是各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

粟裕初步估算了一下,第五十二师一个团的战力,大致与他的一个支队相等,当然还要是比较强一些的支队才行。

其次,就要数左路的忠救军了。忠救军主要装备轻武器,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不及第二十八军,而且喜欢打滑头仗,但是一旦得势,也非常有攻击力。

只要狠打这两路,其他几路不难对付。

以战教战

与第一次相比,顾祝同增加了7个团,粟裕应战,在原来的两个纵队之外,仅仅多了一个独立第二团。

粟裕只能挖掘现有部队的潜力。

两个纵队中,一纵系由第十六旅改编而成,已在江南打了好几年仗,对山地不陌生,唯有三纵来自苏北,长期在平原和水网稻田地区生活作战,绝大多数人过去从未爬过山,甚至有人在南下前还不知道山是什么样。

俗话说得好,“望山跑死马”,因对地形不熟,官兵们看着山不远,真走时要走好半天才能走到山脚下。另外,浙江的山虽普遍不高,但山势陡峭,越往上爬越费力,有时爬了好一阵,以为到山顶了,其实才刚到半山腰。

第一次反击战临近结束时,三纵因不擅爬山,又缺乏山地搜索经验,使得敌军大多在钻入山林后夺路而逃。

粟裕在南方打了三年游击战,完全是个山地战的行家里手。他“以战教战”,亲自给三纵连以上干部讲授山地战术,而且从最基本的爬山要领讲起:“你们上山要用脚尖,下山侧身用脚跟,这样不但速度快,而且不会喘大气。”

粟裕告诉众人,山地战跟平原战不一样,攻时,要特别注意左右两面的搜索,以防敌人打埋伏,守时,要把部队放在半山腰,同时派战斗组在山下警戒。

1945年3月3日,陶柳率四路兵马杀到,其间,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围绕山头阵地反复争夺。已经具备一定山地战经验的新四军顶住了压力,连以擅长山地战著称的“猴子军”都没能取得突破。

3月7日,粟裕下令一、三纵队主力全线出击,向左路忠救军当头打来。

忠救军既是“猴子军”,又是“滑头军”,势头好时,可以冲在最前面,势头不好时,也会首先开溜。

忠救军往旁边一闪一逃,让第五十二师和一九二师相继失去了侧翼掩护,结果被新四军打个正着。

关键的两路一失,其他几路连上都不敢上,就回缩逃遁了。

粟裕大破陶柳四路兵马,乘胜攻入并控制了天目山,第二计策完美地过渡到第一计策,“天目山计划”实现了。

粟裕有的不光是喜悦,还有担忧。

两次天目山反击战,其实打得都很窘迫,战果也不多,症结就在于兵力不足。

运动战不是游击战,没有足够的可用之兵,主帅连排兵布阵都会感到困难。实战时粟裕没有预备队,只能将两个纵队靠在一起,“一根扁担挑两头”,把敌军击溃算数,也因此丧失了围歼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手里面有三个纵队,两个正面突击,一个后面堵截,大兵团的作战效能就可以完全发挥出来。

粟裕的苏浙军区本有三个纵队的编制,但二纵队系浙东游击纵队改编,一直孤悬于浙东,没办法过来。

经过粟裕的再三请求,一个月后,叶飞率第四纵队渡过长江,南下天目山,使得粟裕的机动兵力达到了三个纵队。

天目山是三战区的门户,这一重要战略点的丢失,令国民党阵营大为震动,不过蒋介石还不太相信新四军已拥有如此强的作战能力,他认为是很多人“夸大了中共力量”。

1945年5月23日,蒋介石下令给顾祝同,要他抢在盟军登陆东南沿海之前,将江南新四军予以全部肃清,时间限定为7月底之前。

顾祝同不敢怠慢,随即任命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为总指挥,向江南新四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上官云相与**是保定军校的同期同学,但也正是他通过“皖南事变”,把自己的同学及其皖南新四军主力推入了陷阱。

上官云相参加过对苏区的“围剿”,又在“皖南事变”中亲自指挥了对新四军的围攻,因此自认对新四军的作战特点有所了解。他曾经特地嘱咐自己的幕僚说:“和共产党军队打仗,做计划,拟命令,不能完全照在军校学的那一套。他们的很多惯用打法,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

顾祝同再次以上官云相为帅,当然有希望他借助以往的经验和运气,“再铸辉煌”的意思。

上官云相知道新四军无论行动还是作战,都非常灵动高效,因此主张“以快制快”,用他的话来说是,“判断敌情就得当机立断,下了决心立即行动”。

敌军来势很快,以至于粟裕一开始并没有发觉,直到上官云相设重兵于富春江一线,苏浙军区对他的具体进攻部署仍不十分清楚。

第四种可能

在富春江一线督战的,是顾祝同任命的前敌总指挥、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

李觉是湘军名将,军界公认的山地战专家,早在武汉会战时即星光闪耀,他曾在金官桥防守战中挡住日军第一○六师团的进攻,其构筑的山地工事令日本工兵专家也惊叹不已。

李觉在短时间内便筑成大批碉堡群,并切断了浙东与浙西的枢纽。

这是一枚分量不轻的棋子,粟裕与二纵队联系的渠道也因此被断开,粟裕急忙兵进富春江,一场激战过后,两军伤亡都很大,一纵队还战死了一名支队长,气得一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嗷嗷直叫。

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战中,粟裕通过缴获的文件和俘虏口供,掌握了对方的整个进攻部署:在切断浙东、浙西的联系后,占领天目山,直至将新四军歼灭于江南或驱逐回江北。

上官云相的兵力配备也水落石出,共有14个师,42个团,6万多兵力,其中有许多是三战区主力,除第五十二师外,还有第七十九师,这两个师都是“皖南事变”中向新四军进攻的主角,有一定战斗力。

为确保胜机,顾祝同此次还专门从江西调来了一支非常神秘的部队——国际突击纵队(突击纵队),是上官云相和李觉手中所掌握的最精锐武装。

富春江一带狭窄多山,又筑有大量碉堡,加之上官云相的兵力又如此雄厚,粟裕估计,如继续在富春江与之作战,至少还需付出2000人以上的伤亡,其中干部伤亡将占很大比重,初次交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最好的结果,能在富春江击败李觉,顾祝同、上官云相必然还将组织规模更大的进攻,他们无所谓,有广大后方,缺什么补什么,打多久都可以。新四军则不行,天目山区产粮少,军粮完全靠苏南供应,兵越多,粮食越紧张,富春江前线的部队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吃上饭了,只能靠竹笋、野菜充饥,不少人因为缺乏营养还患了夜盲症。

粮草不足,乃兵家之大忌,粟裕认识到不宜再在富春江恋战,甚至于天目山也不能再死守下去。

1945年6月4日,新四军撤出富春江沿线。6月15日,全部撤出天目山,向孝丰以北地区撤离。

与此同时,日伪军突然在苏南发动“扫荡”,广德、长兴一线被封锁,粟裕一下子被逼到了悬崖边上:要么被李觉追上,就地击破,要么退入苏南,遭日伪军消灭,再或者,前进不能,后退不得,被两大敌人前后夹攻。

三种可能粟裕一个都不想要,他只想要第四种可能:反击李觉并取胜。

这是唯一的选择,唯一的退路。

撤退部队夜以继日地从指挥所前经过,那是一座农家小屋,粟裕有时会到门口看看,路过的官兵也不时会向门内张望,不管认识不认识,彼此的眼神里都充满信任:哀兵必胜!

同类推荐
  • 丹青书壮志 一生傲骨存:著名画家徐悲鸿

    丹青书壮志 一生傲骨存:著名画家徐悲鸿

    在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徐悲鸿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前驱式的美术教育家。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在抗战的日子里,徐悲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支持了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
  •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本书是以作者踏上旅途开始,并以回到故乡作结。由于她的旅途主要是穿越广袤的俄国和俄领中亚,全书最初就是在对这一路的描写上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家庭20世纪初在喀什生活工作的经历,其中讲到的一些喀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今天的喀什仍然能寻觅到踪迹。
  •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从杜甫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作的大量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 ,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坎坷、波折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他那种在面 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都能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崇高品格,以及他那种遭遇磨难后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主 义精神,同时也可以对他的诗歌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 马云传

    马云传

    从顽劣少年到“创业教父”,从英语教师到新经济领袖,马云是如何完成这场完美逆袭的?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马云的成长、创业和缔造“阿里帝国”的过程,描写了他遭遇过的困苦、经历过的辉煌,解剖了他的奋斗精神和管理智慧。想创业的年轻人,正在人生事业上勇攀高峰或艰难跋涉的年轻人,都可以从马云身上汲取力量,从马云身上学到人生的智慧,为自己补充正能量!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舰娘侵入现实

    舰娘侵入现实

    塞壬入侵,世界大变。无数宅男在新的世界里响应征召。曾经与你一屏之隔的姑娘们从虚拟变为现实,她们不再是一段数据,而是有血有肉的少女。出征也不再是动动手指轻而易举的胜利,而是血与火的战争,是姑娘们奋力拼搏的成果。这时你又应该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ps:做一条咸鱼,混吃等死(写在最后应该没人看得到吧?)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明伦汇编家范典妻族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妻族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遗弃的小魚

    被遗弃的小魚

    和“丧家的狼”约好之后,韩林霞便决定回家弄钱。韩林霞去位于县城南面的火车站打听过,去广州的硬座车票是一百一十八元,加上吃饭,有一百四五十元就够了。她想,反正到了那儿就好说了,狼哥会管我的。我手头还有三十块钱,那么我回家再弄到一百一二就可以了。可是,该怎么“弄”呢?韩林霞骑着自行车一出五中大门就想这事。她先是打算向爹明着要,就说三天后的高考要交钱。但这办法不一定能成,因为哥哥两年前考过,爹知道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再交钱了。她接着又想,就说自己的生活费被人偷走了。这也不行,她忘了自己手头掌握的生活费只有几十块钱这个事实。
  • 好想告诉你的深情

    好想告诉你的深情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一个人,他携着清晖而来,到达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着碎碎的光芒,他惊艳了疾苦人间,最后……死于人间
  • 毛姆短篇小说选1

    毛姆短篇小说选1

    短篇小说在英国作家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本书精选毛姆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以飨读者。
  • 她来自九十年代

    她来自九十年代

    纯粹年代文: 田野说她是最悲惨的小孩儿,因为她只能看见云端,却摸不着云端。云端却说田野是最幸运的小孩儿,因为田野的那十八年光阴,别人永远无法复制。本书又名《在田野里望云端》
  • 爱丁堡笔记

    爱丁堡笔记

    《爱丁堡笔记》成书于1879年,是史蒂文森最生动有趣也是最具私人意义的作品之一。本书由一系列散文组成,从爱丁堡老城、议会广场到新城、卡尔顿山与彭特兰丘陵,铺开了一幅独具韵味的风景画。作品既有游记性质,又穿插了社会评论,满溢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家乡情愫。书中的爱丁堡是一个立体的,并极具戏剧对比性的城市——在新与旧之间,富庶与饥馑之间,广厦与乡野间铺展开来的城市。在一些章节中,作者怀抱一种怀旧之情讴歌城市之美与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在如“传奇故事”等章节中,他则着重渲染了爱丁堡黑暗、阴森的一面,如嗜酒的下层阶级、社会丑闻、城市边缘之罪恶等。
  • 锁婚蜜爱:男神太欺人

    锁婚蜜爱:男神太欺人

    一年半前,宁思年母亲查出胃癌,她想尽办法筹钱给母亲做手术。一年半后,母亲胃癌复发,走投无路,宁思年却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