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000000022

第22章 媒介消费者(5)

第六节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

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是对应于媒介传播及其媒介产品这一客体而言的。西方的思想家们,从印刷媒介出现之际,就提出了作为主体的消费者——应有的主体性和主体位置,应有的自主性、自主意识性和自为性。

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在媒介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关系链中,消费者有一个主体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媒介的消费活动中,消费者拥有充分的主体位置。

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确认,"上帝赋予人理智和由此而来的阅读能力以及根据良知的道德律令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上帝指引我们去读任何想读的书,从中做出自我判断。自从人类走出了伊甸园,上帝就已经把自由的钥匙赠予了我们。"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现代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诞生于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之际。(36)

主体这一概念,是历史性的概念。在传统的主体观念看来,主体是一个完全意识的个人,一个自主的和稳定的整体,自我的核心,行为和意义的独立的、真正的来源。后来的研究,对主体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修正。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体,主体是在与他者对话的关系之中建立的。

从媒介学意义上,应该说在媒介生产、营销、管理、消费系列中,消费者的主体位置早已确定。然而长期以来在媒介流通与分配中,由于媒介产品的稀缺,由于媒介的权力化,由于媒介的非市场化,这一位置是被倒置的。媒介消费者被看成了客体,传播成了主体。媒介的发展在强烈要求生产者"还位",让消费者回归到自己的主体位置。

从媒介消费学的角度看,将媒介作为简单的灌输工具、视消费者为动员、宣传的附属品的想法,早已经过时了。那种将媒介作为"解闷""解气""解惑"的工具、视全体消费者为心理疾病患者的作法,已经落伍了。今天的消费者,是富有主见的、积极健康的、独立思索的、寻求快乐的、自主选择的媒介消费者,是媒介的主体。

无论是媒介、媒介生产者、营销者,都是服务于消费者这一"上帝"的"仆人",而不是消费者的慈善家、导师、引路人、救世主或者圣诞老人。消费者是在支出自己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去消费媒介产品,自然不欠媒介生产者的任何什么,自然可以自由选择、平等对话,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经少消费,可以这样消费也可以那样消费。

更重要的是,处于主体位置的消费者,必须是一个充满良知、具有强力批判意识和保持怀疑精神的消费者,是一个善于拒绝媒介假冒伪劣产品、垃圾产品的消费者。

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媒介消费者主体位置所呈现的多样复杂性。

一、主体位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在媒介消费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在大众语境中,主体位置有"类主体化"的倾向,也就是表现为主体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

但这种"类主体化"有可能倒向两个方向,即把"类主体"看作类的聚合,从而取消了主体间性,消解了主体性,消费者成为幻影和抽象的东西;或者把"类主体"看作一种整合形态,从而实现主体间的整合,消费者通过参与式传播融入到共同体生活之中。(37)

二、主体位置是在变化中的

与17世纪出现的笛卡尔的形式理性主义相呼应,印刷媒介时代的主体,是"一个对客体透明的主体,一个有稳定和固定身份的主体,一个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这是由于印刷文化中句子的线性排列、页面上的文字的稳定性、白纸黑字系统有序的间隔,出版物的这些特征促进了具有批判意识的个体的意识形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把读者造就成批评家,把读者造就成权威。这里的主体具有理性中心的位置。

今天现代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更多了一些漂移、迁徙和变化。它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守在一个地方,单纯地充当某个角色。

三、主体位置是有限度的

随着媒介技术的运用与消费,主体正在成为有限度的主体,并在经历着重新建构的历史。如同安德鲁·芬伯格所说,"有限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被技术所塑造,并且变得有些偏离有限主体的最初愿望。同时,随着有限主体将它的对象融入到技术体系中,有限主体也就将它的对象从直接的‘自然’对象转变成有中介的社会对象。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技术行为实际展开之前,主体与对象已经被重新建构。"(38)

进入电子媒介交流时代,这种对主体的重构已经加速并成为普遍可接受的方式。现代主体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的主体,并被不断质询为一种不稳定的身份。在这里,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空间的巨大延伸,使得语言所固有的空白不可能只限定于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主体,瞬时性时间与巨大空间结合,说话人和听话人也互相结合在一起,可以实施认知控制的那个主体不复存在了。主体的身份不再稳定,而呈现出碎片化。作为消费者的我在那里?这是难以追问的。主体和客体有时联合在了一起。

四、主体是实践性的、创造性的

在媒介消费中,人们的主体性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并创造性地开始了新的主体历程。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中,主体总是具有自主而真诚地互动沟通的愿望,并非工具理性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而是相互沟通的主体,处于相互尊重、相互开放的意见论辩过程的主体。媒介消费者的主体同样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的主体。虽然这种交流的呈现是有条件的、有场域和时域的。

在菲斯克等人看来,消费者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意义的生产者,他在消费中生产意义,创造出自己的文化。霍尔认为,意义不是传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在一个信息"产生效果、满足另一个"需要"或者付诸"使用"之前,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媒介消费者主体从一开始就是生产性的主体、实践性的主体和创造性的主体。

福柯在后期也指出,主体是在实践中构成的;通过各种技术或自我的技术和实践,个人才拥有了各种主体-位置。

五、主体是多重性的

电子书写中的数字化文本,导致了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每个人都在文本上操作,每个人都在文本的空间构型中隐藏了签名的一切痕迹。而且,超文本链接就是要读者进入,进行删改、添加,结果产生了新的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区分因电子书写而崩溃坍塌。"在这样的时序中,主体并非是一个,而是多个。甚至在瞬时,可能是多重的主体。比如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是实名的人,是理性的主体;在赛博空间是半真实、半想象的人,是半理性的主体;在QQ聊天室是一个虚拟的人,一个虚拟的主体;在网络游戏中是仿真的多个角色的人,是仿生仿真的主体。在电子媒介话语与消费实践中,构建起了新的主体。它瓦解了过去印刷媒介所形成的理性自律个体的型像,而可能是一个多重的、可变的、碎片化的新主体。对这一主体的考察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马克斯·韦伯强调了主体的理性中心位置,而在米歇尔·福柯看来,并不存在自主的独立主体,不存在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的主体,主体通过种种实践而得以不断构建。

马克·波斯特甚至认为,这一主体的多重性并不是进入后现代、信息方式下特有的,而是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有一段论述。

在最琐碎平凡的情形中,主体也总是多重的,总被质询为不同的位置:一个小学生还是一个孩子、朋友、宠儿、主人。但是在每种质询中,主体都被构型为固定的、确定的、封闭的。在某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成人境况中,质询似乎被——恰切地说就是被——构筑成最终的、真实的、完整的。(39)

这就是说,在过去人们看来称之为"双重人格"、"前后台角色"、"主体性延伸"或者"主体异化",原来就是主体的本来面目:主体是多重的、多姓名的、流水式的。只不过在现代网络媒介时代,主体的变化往往是在家庭的、孤立的、非正式状态下完成的,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很长时间里完成的。是悄然的、不能察觉的,而影响是深远的。(40)

甚至主体在某种情况下,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广告音讯的接收者扮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其话语的客体,是被操纵的、被动的、消费主义的;一个是其话语的主体,是法官、验证的钢印、指涉对象。"(41)

注释

(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1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同上

(3)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14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1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华克·史密斯和安·克拉曼《时代行销——消费者世纪大调查》,第25页,三联书店2000年版

(6)胡芸《CCTV夕阳红栏目与北京市六城区老年受众心理需要的应对性研究》,转引自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第21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丹尼尔勒纳《大众传播学》,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3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4-3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杨东龙主编《细分——从客户区隔中谋取利润》,第96-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G·韦伯斯特等《视听率分析:受众研究理论与实践》,第58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2)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第2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4)参见李岩《媒介批评》,第88-8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巴伦《大众传播概论》(第三版),第56-5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于清文《信息经济时代》,第46页,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17)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第58-5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参见李岩《媒介批评》,第251-25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麦克卢汉《机器新娘》,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波兹曼《娱乐至死》,第20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第252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39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第142-143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5)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埃利奥特·阿伦特《社会性动物》,第103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8)埃利奥特·阿伦特《社会性动物》,第137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9)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31-132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30)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28-12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50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2)拉斯德威尔《引爆流行》,第190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3)巴伦《大众传播概论》(第三版),第62-6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托马斯·达文波特和约翰·贝克《注意力管理》,第121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5)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第1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6)韦尔伯·斯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305页、30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转引自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7页,单波序言,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8)转引自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6页,单波序言,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9)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第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1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84-8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波斯特《信息方式》,第94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同类推荐
  • 爱国爱民(上)

    爱国爱民(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神话与历史等主流文化在民间的主要传播方式。
  • 爱情精选

    爱情精选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敞开心扉拥抱生活(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敞开心扉拥抱生活(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 轻熟竞技场

    轻熟竞技场

    “觊觎”了自己配不上的男人,是怎样一种体验?--他们都爱我,她们都恨我。新作品《女伯乐与千里马与独角兽》即将上线,敬请关注!~
  • 风雪情殇

    风雪情殇

    他,像风一样轻飘却无处不在;她,一团冰雪,心内凛寒。他,三国之中的鬼才;她现代的千金。他和她,本不该有任何的交集,却因为一场早有预谋的意外,双双卷进了三国这个乱世。他们开始了较量,开始了利用。当他们在不知不觉的较量和利用之中,却不晓得早已萌发了爱情的嫩芽。一路坎坷,相互扶持,风雪之间,缠缠绕绕已是密不可分。
  • 绝宠佳人:神医太嚣张

    绝宠佳人:神医太嚣张

    第一次见面,穆沂倾看着眼前的血人,直接说:“我救你,你给我当小弟。”然后,她将人救了拿了人家的玉佩不知所踪。第二次见面,穆沂倾钻到人家的车里,道:“你把我带进去那里,我送你一颗七品丹药。”完了又将人丢到一边不知所踪。第三次见面,穆沂倾想……好吧,她不用想了,那个男人将她五花大绑了。她看着眼前越来越危险的男人,作死的来了一句:“你嫁人了没,没的话嫁我吧!”眼前男人淡定的脸色裂了一条缝,殊不知,穆沂倾也在心里大骂:“未昃你个坑主人的,我恨你!”
  • 食客天子

    食客天子

    在芝罘府辖下的小小桃远镇居然有桃五爷这样一位“食客”。五爷大号连吉,连连吉利的意思。意思很是不错的。五爷双腿似有些不一般齐,行走时一拐一拐。不恭敬他的人便喊他“连吉歪子”,讥他做人做事有些不正。看,连吉一拐一拐地走来了。
  • 陪你到将来

    陪你到将来

    我们的遇见注定我会一直陪着你出乎意料我却爱上了你
  • 所闻录

    所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东方神话系统

    东方神话系统

    他是武道天才,他是商业奇才,他是无敌统帅,他是……得神秘的东方神话系统之助,武力强悍无须解释,智谋逆天亦属等闲,多才多艺乃是标配,全知全能那是当然。本书Q群:496744995新书《我不是风水师》已开始上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萧先生的一往情深

    萧先生的一往情深

    【新书《春闺锦谋》已发~请多支持】俗话说得好,老婆是用来宠得,孩子是用来坑的。关于衣服:萧承宇:“老婆穿什么都好看。”“真的吗?”云霏霏害羞得低下头,耳边又响起某人暗哑的声音:“不穿最好看。”云霏霏:“……”关于孩子:盼盼:“粑粑粑粑,如果我和妈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萧承宇头都未抬:“救你妈妈。”盼盼哭唧唧:“我是你亲生的吗?”萧承宇:“你会游泳。”盼盼:“这就是你从小逼着我学游泳的原因?”“不是。”萧承宇对上自家娃愤怒的眼睛,继续说:“为了避免将来有人问你,你妈和你女朋友同时落水,而你不会游泳的尴尬。”盼盼被安抚了:“粑粑,你真好。”萧承宇抬眸问道:“所以,你先救谁?”盼盼:“……”我才五岁,为什么要给我这种送命题?
  • 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大全良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