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300000030

第30章 后殖民语境中的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资源(2)

关于艺术,本雅明提出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有两种不同的侧重方面,一种侧重于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这是传统艺术;另一种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这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日渐成为供人观赏之物,作品不复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满足着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本雅明的认为复制技术恰恰是满足了现代人渴望贴近对象,通过占有对象复制品来占有对象本身的欲望。如是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被复制的对象恢复了青春。所以传统的大崩溃是势在必然的。

本雅明反对所谓大众文化的快感是种被动的娱乐,读者和观照无以进行思考的流行观点。他认为,大众并不纯然是无意识的、麻木不仁,对银幕上的东西不作分析全盘接受。对于电影、观众反应和心理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本雅明表明了他毫不掩饰的肯定态度,认为电影是开拓了无意识的深层次感知,而不是令这感知空空洞洞。这些看法,与阿多诺尖锐抨击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是大不相同的。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认识与兴趣》、《技术和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论社会科学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交往行为理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以及《真理与论证》等,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他思想活跃、政治激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了不同的思想领域研究;在对法兰克福学派自身的历史进行清理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特的“交往行为理论”,并因其研究领域的宽泛和学术体系的宏大而享誉西方学术界。

由于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取向,文化批判构成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在早期学术生活中的卓越见解。创作于1961年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帮当年仅30出头点的哈贝马斯得到了教授的讲席。哈贝马斯的名字在传播研究领域广为人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以他为代表的公共领域理论在传媒研究中的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哈贝马斯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我国学术界有着不小的影响。

公共领域的建构可以说是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集中探讨了公共领域在西欧的产生、演变和他所谓的再封建化进程。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它尽管与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最先是在17、18世纪的英格兰和法国出现的,随后与现代民族国家一起传遍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领域逐渐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梁光严译,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人们可以在这个领域自由地结合,理性地讨论种种公共问题,坦率地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

其中,哈贝马斯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大众传媒对公共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哈贝马斯论述了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在他看来,大众传媒既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份,又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内在机制;它既是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信息平台,又是人们自由发表对公共事务批评和评价的舆论平台。他特别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演化及转型,都是与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书籍生产面向新的读者层,趋向扩大化和专业化,报刊杂志的内容也变化了。随着书籍和报刊杂志生产的组织、销售和消费形式的变化,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电子传媒的出现,广告获得了新的意义,娱乐和信息的不断交融,所有领域趋于集中化,以及自由主义协会和一目了然的地区公共领域的瓦解,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又一次发生了转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15页。]“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秩序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个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褫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同上。]其结果是使“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是民主政治,其特征为公共领域能够“逃避”国家和市场的制约。然而我们发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下的大众传媒事实上根本摆脱不了国家和市场的制约,反而恰恰是阻碍了民主政治的进程。[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7页。]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只是大众传媒的一种“理想范式”,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这一公共领域,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平衡,进而导致进入和控制公共领域的不平等。欧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传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传媒向市场化的接轨,随着传媒商业化的增强和市场机制的引进,媒介越来越容易成为有特权的私人利益侵入公共领域的入口,传媒为了获得销售量和收视率,越来越唯利是图,使大众服务式媒介逐步瓦解。由此,如何才能使近代西方“得而复失”的公共领域“失而复得”就成为一个令西方学者颇为关注的问题。

当我们同样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环境和语境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让我们深有共鸣。近年国内不少传播学者把“公共领域”这个理论引入自己的研究。电视由“党和政府的喉舌”逐渐演变为“大众娱乐的工具”,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电视传媒本身单向传播、缺乏互动功能等局限,如何给大众提供直接发表言论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我们面对的紧要问题。

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审传媒与社会变革问题,对传媒问题有特殊的启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相比,花费了他更多心血的“交往行动理论”较少被传播研究者加以开掘运用。

哈贝马斯在20世纪70—80年代针对工业文明在现代西方的崛起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异化状态,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交往异化理论。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受制于语言,而且受制于社会的权力和制度,这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它们作为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日常交往实施无意识强制,从而形成歪曲交往。哈贝马斯的理论以其特有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主体间交往在由自在向自为的演进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从而揭露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潜藏在文化领域(符号和意义得以表达的领域)深层的矛盾,并提出了通过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来构建合理社会的方案。以期待人类生活世界的恢复,促成单向度的工具理性社会向全面发展的交往合理性社会的跃进,从而得以在理想的语境进行理想的对话。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损害了人类的社会世界,这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方面,工具理性压抑了交往的合理性,正常的人际交往被破坏,不仅个人之间的思想无法交流,而且舆论也无法对行政机构和国家政权发挥批判作用。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从负面揭示了当代世界中不健全的、走向异化的交往,其关于扬弃交往的异化、建构合理的和健全的社会关系的种种设想或许可以为我们在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及时纠正工业文明本身的偏差和弊端提供某种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对掌握话语权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中国电视早期批评理论的主体。多数学者已经习惯于遵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教导,把批判的炮火对准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起初的靶子是西方的流行文化,随着中国文化工业与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又在本土找到了更直接的批判对象。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理论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深刻的亲和性”。也与学术研究中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的内在思想相一致。[陶东风著《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9页。]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同步,中国电视也开始向市场化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在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中,热衷于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来批判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随处可见。在对电视的学理批判中,‘终极关怀’、‘生命体验’、‘痛苦’、‘焦虑’、‘颤栗’、‘生存境遇’之类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的常用术语也很多见,也是中国电视批判话语中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时统宇著《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笼罩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悲观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伦理价值观的最后结论。他们否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绝望和恐惧的心理看待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任何有关未来社会的积极设想。因此,他们的批判是消极的,实际上是主张倒退”[荣剑著《社会批判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与绝望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们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背景,甚至与他们的个人文化经历和对文化的独特理解是分不开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所抱的敌视和忧虑态度中,那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精神,以及强烈探求以文化救赎人生的使命感,每每思量下来,也难叫人等闲视之。”[陆扬、王毅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页。]我们在运用这一理论进行电视批评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语境的转换,不能简单的生搬硬套。“一个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被众多的大陆人文知识分子用以声讨商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批判话语,不但不是什么土生土长的本土话语,而是借自西方现当代的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说,1990年代中国大陆几乎所有批判大众文化的著作或文章,都一无例外地直接引证或间接使用了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与《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引用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分析中国1990年代大众文化的论述中,其方法几乎全部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属于搬用法,即直接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框架与结论运用到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中来,而没有对这个框架的适用性与结论的有效性进行认真的质疑与反省。”[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载《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法兰克福学派是时代的产物,对于技术与媒介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批评的前提是当时技术环境条件下的具体事实,但是时代背景、媒体环境、传媒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语境已经改变,很多批评的前提已经改变,所以现在看来就不一定正确了。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要求下,确实有一个思想和价值重建的使命,这就使得中国当前的文化批评,不能满足于以中国社会现象验证西方文化批评理论,而应该自觉承担起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当代改造工作。

同类推荐
  • 林纾:译界之王

    林纾:译界之王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研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书中给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既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又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给每位家长带来一份喜悦,更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孩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人生的又一个驿站。
  • 人生比喻语辞典

    人生比喻语辞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某种思想、感情、事物、现象表达得精警有趣,生动活泼,或者说栩栩如生,不同凡响,就不免想到运用比喻。一个恰当的比喻,能起到举一反三、促人思索、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启迪心智的作用。《人生比喻语辞典》围绕人生这一主旨,从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化典籍、文学作品、民间谚语中加以遴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全书分生命、人性、理想、道德、求知、事业、情感、友谊、家庭、生活、心理等11大类,各类又有不同的主题。本书既适合包括最广大学生在内的普通读者,也适合从事教育、创作、演讲、广告设计、节目主持、文艺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一册在手,妙喻信手拈来,亦宛若俯身花园,仰首星空,诸多景色,美不胜收。
  • 悦读MOOK(第六卷)

    悦读MOOK(第六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山西省情报告(2014)

    山西省情报告(2014)

    本书以研究和展述2013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为重点,兼及当下省情战略、基本地理历史,是一部从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动态研究山西省情的探索之作。本书分省情战略、地理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比较、区域发展、大事记要六个部分,多角度、多层次对当下山西基本省情特别是2013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省情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认识和把握动态发展变化的山西省情颇具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故事会(2019年2月上)

    故事会(2019年2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达变权禅师语录

    达变权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 古道巅峰决

    古道巅峰决

    叶淳,原本无忧无虑的富二代,由于招惹了一个邪恶的组织,给家里带来灭顶之灾,为了复仇,他牺牲了自己大量的阳寿作为代价,发誓一定要灭了圣法教。杨墨森,是一个邪教二代,从小就被誉为邪道八大天才之一的他,突然有一天邪法尽失,在圣法教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受尽各种嘲讽和白眼,最后连自己的父亲都赶他走,他励志要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重新臣服在自己的脚下。从此开始收敛秉性,在邪道上摸爬滚打,结交各种邪道大能。
  • 史上最弱超能力者

    史上最弱超能力者

    超能力...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大家想到的都是什么呢?是可以在猜拳时发出光波吗?是可以在大喊一声白金之星后把一切打个稀巴烂吗?总之...想到的肯定不会是操控别人(但却只有一秒。),障眼法(但只能改变东西的颜色)或者是飞檐走壁(但是会踩空)之一类听上去弱爆了的能力吧...但是万一真的摊上了这些能力还想要在高手云集的废土上生存的话,恐怕只能靠「头脑」了吧...
  • 今朝同醉

    今朝同醉

    我,李明玉跌得再狠也会爬起来;伤得再重也要还回去;不求明日大道任我行;但求今朝有酒今朝醉!贫苦悲催少女逃亡路上的痛苦和成长邀你一同见证!
  • 快穿之有个男神暗恋我

    快穿之有个男神暗恋我

    无节操没底线的999999线渣作者跟着坑爹的系统穿越了。说好后宫佳丽三千,读者粉丝无数,最后三千世界为一人。位面1、划船不用浆,大佬带我躺(*^ワ^*)位面2、末世来了怎么办?囤水囤装囤干粮!系统:“别囤了,你就是那个丧尸!”李可艾QAQ:“给我把那个男人囤起来!”位面3、嘤嘤嘤~放开我,别过来,这不是我要的人参!男神:“乖孩子,不要怕,到我碗里来就安全了。”李可艾:(*·ω·)?╰ひ╯(1v1欢脱甜甜甜没底线小宠文,喜欢就赶快抱走哟~)
  • 东坡易传

    东坡易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方神王

    十方神王

    十方天域,强者为尊,少年林天偶获神秘铁剑,炼无上武道,修阵术神法,战万族天骄而不败!七尺剑芒荡八荒,十方天内,我为至尊神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