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800000025

第25章 传统饮食与电影(4)

哀痛之极的晋文公,收起血书,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敕令把绵山改名“介山”,还在山上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国人每年这天要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纪念忠臣。[8]次年,晋文公率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株老柳竟死而复活,晋文公仿佛看见了重生的介子推,他敬重地掐了一条柳枝,编成花环状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每届清明,人们也会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对亲人的怀念。

唐代宋之问的《途中寒食》一诗便吟咏了这段令人欷歔嗟叹的旧事,曰: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

(5)端午节——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通常在公历六月初)。端是“开端、起初”之意,初五自然就是当月的“端五”了;五月在农历中也被称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从史籍来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说,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时期,还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是为“碱水粽”(因水中含碱,广东现在还有此种吃法)。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展示,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目前,北方多为包有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在我国历千年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及其食俗据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舍生取义的故事:[9]

传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废黜后,因对楚国时政绝望,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散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顺江而下直至洞庭湖仍未找到屈原。附近的人们得知是在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也纷纷争相划船冲进茫茫的洞庭湖继续打捞……后来每到端午,人们便举行“龙舟竞赛”,以纪念屈原。唐代诗人文秀曾赋《端午》诗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中秋节——月饼

农历八月居秋季三个月之中,因而也叫“仲秋”;而在一个月里,十五又居当中,故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中秋”。每年这个时候,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农作物也到了收获的时候,而十五这天夜里一轮圆月高挂苍穹,于是人们便于当天合家团圆,共庆丰收……“中秋节”的影响力仅次于春节,这一习俗在上古时代称为“秋报”。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以“月饼”为主,再辅以各色果品。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据说最早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圆形的月饼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中曾谈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民国年间的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谢,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尤佳。月饼的食俗在唐代已成风尚,宋代已相当考究,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但很可能与古人的日月崇拜有关。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肃穆的祭祀演化为快乐的欢娱。我国各地至今还能见到“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其中最著名的尤数北京“月坛”,它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造。

有关祭月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不过,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字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即现在的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人们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葡萄、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阖家拜月后,便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在民间,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如:嫦娥奔月、朱元璋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

嫦娥奔月:传说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给大地带来光明与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人们被晒得痛不欲生。这时神箭手“后羿”挺身而出,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万民于倒悬,后羿因此被拥立为王,但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穷奢极欲、肆意杀人的暴君。后羿为了长生不老,还派人上昆仑山盗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药,吃了这药就可以升天成仙。后羿的妻子嫦娥心地善良,她为解除百姓的无尽苦难,便偷吃了不死药,随即飘上了月宫……

朱元璋起义:元朝末年,朱元璋号召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起义,并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以互赠月饼的办法传递消息。朱元璋赢得天下后,敕令每年八月十五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吃月饼。

从古至今,中秋那一轮皎洁明月,总不免让人思及人、情的圆缺与世事的变迁,或许也正是因此,吟咏中秋的诗歌才格外多。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便吟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7)重阳节——重阳糕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把偶数称为阴数,把奇数称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或重九。九是最大的阳数,古人认为“重九”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之日,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寿之意,所以重阳节就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节。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一词最早出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仅指时间,还与节日无关。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汉代已有重阳求寿之俗。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显然,当时“重阳”已经成为节日了。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除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放纸鸢外,在饮食方面则以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为主。

重阳糕寓意“高寿”,做法与形态和年糕基本相同,只是上面通常还洒有些各色花瓣和蜜饯,十分香甜诱人。

菊花乃我国名花,“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陶渊明语),所以菊花以其独特品性成为生命力与长寿的象征。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的酿制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显然,此时菊花酒已是盛行的健身饮料。明清时期,菊花酒又加入了多种草药: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有关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较早的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书都曾转述此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茱萸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亦可制酒养身祛病。

和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人们在重阳节上寄寓的情感也是复杂多样的,并不仅仅限于“尊老敬老”或“益寿延年”。例如:毛泽东写于1929年的《采桑子·重阳》一词,所慨叹的就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以及战胜敌军后的喜悦心情:“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则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腊八节——腊八粥

在上古时期,每到农历十二月都要祭祀“众神”,这一活动被称为“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据说腊月初八这天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家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之得道成佛。

传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经六年苦修,于腊月初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那六年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敬仰其精神,便在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示缅怀。这样“腊八”就成了佛教的“佛祖成道纪念日”,我国历史上每到此日,各地佛寺都举办浴佛会并诵经,并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佛事毕,则将粥分赠门徒及善男信女食用,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还常于腊八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人们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把它称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为增福增寿,可见斯时佛家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云:“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在我国江南、东北、西北等地仍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食用由多种豆类、干果熬成的腊八粥,显然属于应季营养食品,确实有益健康。

由于腊八节的特殊意味,文人墨客们常以腊八为题,用诗歌抒发崇神敬佛之情,北齐魏收有《腊节》一诗曰: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5.饮食与礼仪、社交

饮食习俗历千年发展,形成了诸多饮食礼仪,在远古的祭礼中,就已开始通过饮食活动来区分君臣、尊卑、长幼。礼仪产生后,反过来又将饮食活动“程式化”,使饮食活动符合于礼教。在前面有关“酒文化”与“茶文化”的论述当中,我们已提到了一些相应的礼俗,其实在我国饮食文化当中,还融会着很多礼仪和社交功能,人们常常通过饮食活动来履行礼仪、增进感情,提倡“尊让契敬”精神。

宴会往往是集中反映中国饮食礼仪的平台。据说,设宴请客始于周代,并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邀客要用请柬,席间要向客人敬茶、敬酒;宴会的场所和规格要与客人的地位身份相称;入席时,以长幼、尊卑、亲疏、贵贱排座次,这是宴会礼仪中最重要的项目。叶梦珠在《阅世编·宴会》中载,举办筵席“必以南北开桌为敬,即家宴亦然。其他宾客,即朝夕聚首者,每逢令节传贴邀请,必设开桌,若疏亲严友,东客西宾,更不待言……”《清稗类钞》又载:“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递推。”此外,宴会敬酒、上茶也有种种规定。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毒舌小词典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毒舌小词典

    这是一本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策划编纂的讽刺影评“吐槽大会”,以小词条形式收录人们对类型片陈腐俗套的幽默吐槽。本书包含一千多个毒舌小词条和四篇文章,是三十年来各国观众、影评人甚至影视公司高层人士犀利调侃的结晶。几乎所有好莱坞类型片烂梗和商业操作伎俩都没能逃过本书的“攻击”,惊悚片《本能》《致命诱惑》、动作片“虎胆龙威”系列等更是频频“中枪”——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让电影创作者冷汗直冒、谋求创新,让影迷明辨高下、大呼过瘾。
  • 画系:国画方法体系

    画系:国画方法体系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 主持人现场发挥与礼仪口才

    主持人现场发挥与礼仪口才

    主持人是舞台的焦点,是一个很受人关注的职业,做一个名出色的主持,是许多年轻人向往和孜孜以求的理想。然而,主持是内在与外在的结合,是内涵与技巧的共同展示,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出色主持?书中为你提供训练课程,为你提供方法和技巧。
热门推荐
  • 菜鸟射手

    菜鸟射手

    不良少年破烂王,地道的足球菜鸟。突然在某一刻向世界呐喊,我要踢足球!
  • 诗歌读本:32首诗

    诗歌读本:32首诗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
  • 自信自强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自信自强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他归时星河熠熠

    他归时星河熠熠

    杨望说:从上海到西藏四千两百公里,我可以追到你,但是从我的心到你的心却是不可企及的距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人记得

    无人记得

    我的一生在无尽的荒芜下继续,奏起挽歌,心灵再一次接受痛的洗礼,那永远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 武林奶爸初养成

    武林奶爸初养成

    必看:再改简介,作者是猪。不是爽文,不是爽文,不是爽文,重要事情说三遍,虐主文,看到这不符合胃口就退吧。我觉得我书名取错了,该叫虐男主成爹日记。男主白晓辛,女主婴儿。这是男主成长,捡了女婴成为奶爸然后把女婴养大的故事就这样。文中采用多镜头切换,前十五章左右用男主线配角线相互回溯……算了,看不懂,我也不想长篇大论,简单说一个局,好吧,有意向觉得看不懂的在评论区里留言【作者文笔不足,抱歉了看不懂的诸位】,我给您解释,就这样,我放弃了【举手】。下面简介:自乞儿白晓辛被杨渺渺抓回祁府后,他需要学会N件事:第一、决不意气用事【目前段位:中级】第二、照顾捡回来的女婴【目前段位:小白】第三、取得万骨枯(又名:斜剑、话痨剑)学得上乘武功【目前段位:高级】第四、穿裙装【目前段位:未知】……第N、在祁府灭门后,带着婴儿浪迹天涯【目前段位:小白】第N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全部。
  • 末世之男左女右

    末世之男左女右

    末世来临,世界像是被重置,植物枯萎,水源污染,饥饿疾病接踵而至。高中女生无意间与一个男生互换身体,接着,无数尴尬麻烦随之而来。偶然机会,发现自己有个转盘,每杀死一定数量的怪物,就可以转出奖品。接下来,装备美食异能,通通手到擒来。
  • 天才元素师:腹黑师父,求放过

    天才元素师:腹黑师父,求放过

    一朝重生,宛如凤凰浴火,22世纪的冷血女王七月借着锦龙国的废物——夏七月的身体重生了。墨铭熙,遇到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是收夏七月为徒。他的人生,前十八年在无尽的修炼中度过,而后来的人生有夏七月在。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夏七月看着秃毛的白琉,怒喊道:“墨铭熙!”“乖,叫师父。”墨铭熙拿出一条狐狸毛做成披肩,道:“师父送你一条披肩,原本还缺点狐狸毛,就借用了一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赵曼曼情史

    赵曼曼情史

    赵曼曼中考没考好,本来不想上高中的,可成绩比她考得还差些的王慧锋都找人开后门去读了,她的心眼就活了,也想去。可她爹不同意。因为她大姨从城里来了。她大姨有个熟人在城里商场卖服装,想找个帮忙的。条件是才毕业的学生,要长得好看,身材要好,口要甜。大姨就想到了赵曼曼。“我不去卖衣服,我就要上高中!”她爹赵领把烟头在地上摁灭,喝道:“胡说八道!上学是为了啥,不是为了找工作?不是为了挣钱?像你那成绩能跟得上不?也不过是白搭几年的钱!”
  • 王子与玫瑰

    王子与玫瑰

    童话故事里说,王子遇到了公主,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那么以后呢?王子说:也许世界上有10万朵和你1样的玫瑰,可是在我眼里你是独1无2的,所以我决不能失去你。聂笑笑说:你终于如愿以偿,让我爱上你,不过即算如此,我也不能赞同你错误的所作所为。站在广阔的星空下,我们抬头仰望,忽然分不清谁是谁的王子,谁是谁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