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800000051

第51章 附录(4)

此外,一批早期电影学著作也在20世纪20年代相继问世。主要有徐卓呆译著的《影戏学》、孙毓修的《活动影戏》、徐应昶的《活动影戏》、侯曜的《影戏曲本作法》以及郑心南的《电影艺术》等。这些著述,尽管水平高下不一,但它们对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与研究,有的不乏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其中,徐卓呆1924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戏学》据信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学专著。[7]

这一时期,随着电影业的迅猛发展,各类电影学校相继创办。为适应教学的需要,不同形式的授课讲义陆续问世,其中最为突出者当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1924~1925),这套教材不仅体系完备,而且也显示了初步的专业观念,除缺少经济层面的论述外,它几乎包含了剧作、导演、摄影、表演、技术、美术,以及文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现代电影观念,并对电影的宣传教育和启蒙教化功能也予以了足够重视,几乎就是当时各种理论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可谓颇有创见。

这一时期电影学的理论成就或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较为系统、全面地摸索和积累出了一系列“电影艺术和技术理论”,旨在把握电影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直接服务于初盛的民族电影制片业。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外国电影理论的借鉴或译介,纯粹原创的、具有本土色彩的、较为深刻而系统的著述并不是很多;当时对外国电影理论译介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那些有关电影艺术创作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理论,例如1928年洪深就译介过爱森斯坦、维尔托夫等人关于有声电影未来的宣言。[8]

另一方面是推出了不少强调电影社会功用的理论观点,主张电影应当“为人生”,担当起社会启蒙与教化的时代责任。例如:郑正秋就一贯主张“戏曲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洪深更是要求电影应当“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9]这类理论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我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和当时国情的影响所致。

可以说,西方电影美学思想、民族电影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三种因素的交汇融合,正是构成我国早期电影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源泉。对比西方电影学界在20世纪20年代风起云涌、见解新锐的各种理论思潮,可以看到我国电影学在发端之初明显的稚嫩状态。

2.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学的建构状况

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学研究成果尚显稚嫩的话,那么电影学在30年代的发展成就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并且初步显现出了一些民族个性。这一时期在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电影史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理论著述,其发展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勃兴。

进入30年代以后,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体之一。为此,各大政治集团和利益群体,都纷纷借助对电影的艺术探讨或社会评论来发表观点,希望以此来影响电影创作并进而影响大众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走向,这使得电影评论常常成为一种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的社会话语,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理论,并往往以各种论争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各种有关电影的论争中,尤数爆发在1933~1935年间的所谓“软”与“硬”之争影响最大。以夏衍、王尘无等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左翼电影群体”主张:“正确的电影运动是革命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一翼”[10],为此要尽快建构“中国新兴电影理论”[11];以黄嘉漠、刘呐鸥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的“软性电影论者”反对把电影变成“干燥而生硬的说教”,强调:“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12],是对生活的“美的观照”[13],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中国电影创作应当沿着“由兴味而艺术,由艺术而技巧”[14]的道路向前发展。

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电影究竟应当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相应地,为了有效地达成各自的目的,电影又应当朝着何种方向努力以及怎样努力等。

左翼电影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多有偏激之处,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电影超越了传统而狭隘的伦理教化理念,倾向于关注更为广阔而严峻的现实社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30年代以创新为标志的新兴电影运动的勃兴,并为40年代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化,积淀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文化内涵。例如蔡楚生在其作品《粉红色的梦》受到左翼电影批评家的严厉指责后,就改变了他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观念,此后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软性电影观念虽然与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相悖离,但它对于电影的娱乐功能、审美意趣和情感因素的强调,无疑也切中了某些艺术粗糙、思想直露的左翼影片的要害,从而有利于30年代的电影理论与创作在思想追求与艺术审美两方面形成一种张力,最终构造了一种较为平衡健康的发展状态。

其次,电影本体研究广泛开展。

关于“有声电影”的讨论是30年代电影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和电影声音在欧美、苏联刚刚面世时一样,我国当时对电影声音的各种反应也是应有尽有。反对者早在1929年就指出了有声电影将在语言、摄制、表演、放映和销路等方面遇到许多困境,认为它“充其量只能另走一路,决不能代替无声电影的”。[15]即便到了1932年,也仍然有人指责有声电影的对话让“观众或者不容易听懂”,音乐“又噪得耳朵要发聋。”[16]但是到了1934年,对有声电影持乐观态度者明显增多——“声片的自由性,影像与音的自由的组合,是一定要开始发挥它那强大的魅力的吧。现在的声片,非从音乐与演剧的统制下解放出来,向着声片的自由的天地迈进不可。”[17]

显然,我国电影理论界对声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认同、积极研究的过程,其中聂耳对于音乐和音响的研究尤为突出,他从视听综合的角度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电影的感染力“不是单纯地在银幕上所给予的刺激,而一半是耳朵周围的音响支配了你的情感。无疑地,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

评论界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当时的一些优秀电影作品,更是给予了及时的关注:“《都市风光》很可喜地使用了音乐,而且合理地利用了音乐。这里虽则不能尽善尽美,做到利用音乐来‘描写剧中人的动作,心理变化,以及剧的场面的转换’,但音乐成为《都市风光》的表现工具之一,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而且相当成功。一个音乐喜剧,这在落后的土产电影中,无论如何是一种新的刺激!”[19]这一评论虽然并不深刻,但显然已经涉及了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声音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电影学研究一直以来在声音方面的薄弱状态,这一时期有关声音的思辨就显得尤为可贵。

20世纪30年代电影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中国电影人在开始大量译介苏联和欧美电影学著作的同时,也陆续推出了一批自己的著述。

翻译的论著主要有:夏衍等人翻译的《苏联的电影》、《苏联电影十五年》、《苏联电影导演》,以及普多夫金关于电影剧作、导演、表演的理论;[20]刘呐鸥等人也对欧洲的先锋派理论,以及普多夫金和维尔托夫的电影理论作了广泛译介。[21]

借鉴外国理论自主撰写的著作主要有:洪深的《电影术语辞典》、《电影戏曲的编剧方法》、《电影戏曲表演术》等专著和论文;刘呐鸥的研究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学术价值很高,例如他在《影片艺术论》(1932)[22]一文中,广泛介绍了明斯特伯格、先锋派、蒙太奇派、电影眼睛学派、纯电影观念等欧美和苏联的电影观念,极大地弥补了当时我国电影学在先锋探索方面的缺失,同时他还力图提出一整套包括“作者电影”观念[23]在内的电影艺术理论。此外,还其他人撰写的《电影导演论》、《电影摄影论》等论著相继问世。郑君里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1936),很可能是我国第一部电影史专著,此前,郑君里还对苏联的蒙太奇理论和好莱坞的流畅剪接技巧作了对比性研究。他认为前者是画面间的编接支配了画面内的构成,后者是画面内的构成支配画面间的组织。[24]见解可谓十分精辟。

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学的建构状况

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电影体制和电影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电影学领域也随之出现了不少新现象、新理论,在“一切为了抗战”的大背景下,这些新变化无疑有其合理性,但从艺术和学术的角度来说,其局限性和偏颇之处也相当明显。

首先,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国家电影观念”的确立和实施。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电影企业逐步崩溃,另一方面整个国家也需要利用电影作为有力的宣传“工具”。因此,以国家垄断宣传媒介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很快被举国上下所采纳,国民政府随之建立了以“中电”和“中制”为核心的电影制片机构,从此“国家电影体制”在中国确立了主体地位。

客观来看,国家电影观念和体制无疑是最有利于进行战时动员和宣传的选择,但它在思想、资源和艺术上却存在着极强的垄断性,这直接导致了当时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的单一化乃至庸俗化,为后来的中国电影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深重痼疾。

其次,有关电影大众化、民族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诉求,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重视。

为了让电影成为更有效的宣传工具,以便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大众的爱国参战热情,当时的电影界“深感到应该加速转换制作的路向。现在我们一面在理论上寻求中国电影应有的民族形式,一面使实际工作尽量趋于大众化、通俗化。”[25]因为“今天抗战电影的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26]但是“中国的农民大众,他们的文化水准是一般地低下的,对于电影这种新兴艺术的欣赏能力是不够的。急速移动的画面与他们的视觉维持相当的距离,骤然的‘特写’在他们看来成为不可信的夸张。总之,一切电影上‘技巧’之在他们,大多是生疏而不习惯。”[27]

电影服务对象的根本转变,要求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对此,史东山等许多电影编导也自觉地把这些观念付诸了实践,并在理论上也给予了积极响应,主张“一切技巧必须以观众即广大革命军民的理解与趣味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与电影成为对抗战建国有用的东西,也才成为真正民族的东西。”[28]

如何进一步实现或追求电影的“民族化”,这是抗战时期电影学所着力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理论家们认为只要“忠诚地从抗战中采取故事,完成典型,那样的故事,必然是‘新鲜活泼’的,那样的典型,其意识、行动、语言也必然是充满‘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这样的影片也就创造了‘民族形式’了。”此外,还要“将过去我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不管是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提炼其质素,助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来建立民族形式”,同时也要“学习先进国家电影的典范,主要的是苏联的许多杰作。”[29]

综上可见,理论家们不仅指出了电影“民族化”的必要性,而且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试图为电影的民族化勾画出一个具体的标准以及努力的路径。这些论述尽管有些过于武断,也不尽周全,但从对民族电影理论的探索来看,还是有其相当积极的理论意义的,尤其是对于我们今天仍在孜孜以求的民族电影理论和产业的建构来说,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有关纪录片和纪实美学的理论探讨开始崭露头角。

出于抗战宣传的需要,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视,各大政治集团都拍摄了一批作品,因而有关纪录片的理论也开始初步发展。

1941年,袁牧之依据其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首次界定了“纪录片”这一概念——“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是新闻片……它的特殊任务是报导系真实现实,所以有强烈的政治作用。它的艺术性比较差,正和通讯带有文艺性而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一样。”[30]为此,“如果能够事前有周密具体的计划,或者事后从丰富的材料里集中一个主题剪接,在中国的电影界将是一个创造。”[31]显然,袁牧之主张纪录片不能单纯纪录现实,这一“主题先行”的创作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产生了影响深远。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1949-2009)

    本书概要地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六十多年间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状况,重点描述改革开放时代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状况。本书以艺术学升门前通行的8个二级学科为基础,加上3个相关二级学科,系统论述了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数字艺术学、书法学、建筑艺术学共11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着力勾勒出这些二级艺术学科各自的发展概况、学术成果、学科发展、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焦点问题等主要方面,以便使读者了解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感受当代中国艺术学的独特风貌。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艺术创造工程

    艺术创造工程

    本书是余秋雨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前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m.pgsk.com)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

    绘画是一种在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或非自然,以其达到二维(平面或三维)效果的艺术,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同样地为数众多。看书中的这些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热门推荐
  • 师父,不要!

    师父,不要!

    他是她的师父,她是他的徒弟。她问,你可有一点喜欢我?等来的却是他一剑刺进她的胸口。之后她失忆,再遇,回到他身边。前尘往事涌来,她再问,你有没有一点喜欢我?他将她按在墙上吻了上去。
  •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抗大运河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非常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益处,而且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这不是我能把控的命运

    这不是我能把控的命运

    “我是人类,我是人类,我是人类……”她在每次的昏昏沉沉里告诫自己。这次她却在脑海里听到了另一个声音……“谁是人类?”
  • 最强武魂

    最强武魂

    叶凡,意外重生在苍灵大陆,开始了一段热血的征程。强者为尊,弱者只能仰人鼻息,只有成为强者才可遨游四海,睥睨天地!
  • 穿越仙剑大陆

    穿越仙剑大陆

    一次蹦极,健身教练赵轩宇穿越到了仙剑大陆,在这个世界,他出生在三大家族之一的赵氏,生来却没有仙骨,在仙剑大陆只能当个普通人,受人欺凌。但是,偶然采摘的野花改变了他的命运,最后他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The Pursuit of the House-Boat

    The Pursuit of the House-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医神:民国男神是千金

    重生医神:民国男神是千金

    死后重生,在金棺材里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池家,而原主还是一个俊俏的‘少年郎’,更不幸的招惹了一枚极度腹黑男人!*池小兮反抗:“我们的条件作废,我自己去潮州城。”男人声音低沉清冽:“没有通行证你进不了城内,再者……”他缓缓抬头,那双清冷暗沉的眸子泛着一抹危险,“没有我的命令,你即便到了潮州也会被射成马蜂窝。”池小兮:“你威胁我?!”男人双眸轻阖,敛住那流光涌动的眸子,“不是威胁,是告知。”对方实力强大不能反抗,池小兮将布袋往头上一罩,睡觉!*潮州城龙潭虎穴?她闯便是!池家地狱深火?她跳便是!昔日的废物大展风华,威震四方。有这么一个传为,池家四少能测未来,能解凡人不解之事,能从阎王手里抢人,更是一个俊逸非凡的美少年,于是名门闺秀都来提亲,池家门槛被踏平。某一天她女人身份泄露,大江南北闻知震惊,名门闺秀痛哭闺房。某日,男人脸色沉沉的凝着她:“四小姐隐藏的够深啊!”某女无辜的缩成一团,她不是故意的……
  • 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除了儒家,还有一个超越人世、物我两忘的世界观,曾主宰了半个中国。在周文化成为主流之前,先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水草丰茂,烟雾缭绕,到处是沼泽、森林,鬼怪幽灵飘荡其间,人不过是这大地上栖息的其中一物类而已。这种“连续的世界观”在商朝灭亡以后,保留在了宋(商遗民的国家)和楚国文化里,而《庄子》及其精神本身反映的便是这样一种观念。庄子用自己高超的叙事技巧构筑起一个混沌的世界,在这里,有硕大无比的大鹏、大鱼,有长寿绵绵的大龟、大树,有海上仙山。他会跟你说各种荒诞的故事和寓言,但始终不肯点破,直到最后,你也分不清何为真实、何为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