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5700000001

第1章 少不更事(1)

汾阳是进吕梁山前的最后一个县,一条公路从城区的边缘擦过,往西几十分钟就进吕梁山了,从公路上可以看到地势略低的整个城区,大部分是灰色的老式民居,现在它们已经被陆续拆迁。

01 “县城”情结

1970年5月27日,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省汾阳县的县城,汾阳以出产杏花村酒闻名于世,1996年这里撤县设市。

汾阳是进吕梁山前的最后一个县,一条公路从城区的边缘擦过,往西几十分钟就进吕梁山了,从公路上可以看到地势略低的整个城区,大部分是灰色的老式民居,现在它们已经被陆续拆迁。

所谓生于斯,长于斯。这古老的汾阳县城,给予贾樟柯没齿难忘的经历,也成为日后的电影导演贾樟柯受之有用的创作源泉,在他身上,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县城”情结,他坦言这种情结,血浓于水,难以割舍。这也是理解贾樟柯影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喜欢拍摄县城。县城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封闭,尴尬,有一种生动的压力。出于我个人的成长经验,以及这种叙事的愿望,我喜欢拍县城和县城里的人。”【注:引自柏邦妮院叶不华院柏邦妮名人访谈录曳袁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39-40页。】

倘若说有一幅贾樟柯的电影地图的话,那么汾阳已然成为一座绕不开的灵魂地标【注:贾樟柯的成名作“三部曲”之《小武》、《站台》、《任逍遥》的叙事发生地都是在这座兴盛于周朝的山西古城;《世界》的背景转换到北京,但主角仍旧为“汾阳来的人”;至《三峡好人》,韩三明和赵涛远赴废墟连城的奉节去寻找爱人,虽然只模糊标明山西来客,可那两张熟悉以至亲切的面孔,依然让我们想起《站台》的煤矿工人三明表弟、想起尹瑞娟,以及《任逍遥》的巧巧。】。青年学者羽戈说过:“汾阳好似贾樟柯电影的商标……首先是一种产品真伪的识别码,其次构成了特立独行的精神渊源——对贾樟柯而言,汾阳不止是一座位于太原盆地西南部的城池,不止是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而是大中国的缩影,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汾阳就是中国。”【注:羽戈:《论贾樟柯:现实一种》,见豆瓣网。】诚哉斯言。这样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在贾樟柯的镜头底下,所呈现的乡土更细微,更渺小,具有手术刀一样的精准冷静。青春的记忆、八十年代、山西偏远的县城似乎已经成了贾樟柯电影的重要元素。

贾樟柯出身于一个汾阳县城的教师家庭,“贾樟柯”这个名字他说是父亲起的,樟是有着香气的不生虫的木,柯是斧子的手柄,必需但不是最主要。贾樟柯的父亲贾联凯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母亲张瑞英出生在农村,后来嫁到城里【注:据贾樟柯回忆:“我母亲一家都是农民,母亲因为学习比较好就跟我父亲结婚在县城里生活,但是我二姨、大姨都很早就出嫁,就在家里呆着。”见贾樟柯、王樽:《电影改变人生》,载格非、贾樟柯等著:《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88页。】,在糖烟酒公司的商店做售货员工作,他有一个在学校里当宣传队员的大他六岁的姐姐,不上课,常演出,代表作是《火车向着韶山开》。贾樟柯看过姐姐的演出,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仰着脖子往上看,高音喇叭的回旋,造成了一种超现实感觉。这些记忆,最后变成了他导演的电影《站台》里的开篇。

对这样的家世和出身背景,贾樟柯颇为珍视,视作他毕生创作的源泉和起点:

我是1970年在山西汾阳出生的。我父亲原来在县城里工作,因为出身问题受到冲击,被下放回老家,在村里当小学教员,教语文。我有很多亲戚到现在还一直住在乡下。这样一种农业社会的背景带给我的私人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我愿意承认,并且一直非常珍视的。因为我觉得在中国,这样一种背景恐怕不会只是对我这样出身的一个人,仅仅由于非常私人的因素才具有特殊意义。我这里指的并不是农业本身,而说的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对事物的理解方式。譬如说,在北京这个城市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说他自己跟农村没有一点联系?我看没有几个人。而这样一种联系肯定会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他的人际关系、他的价值取向、他对事物的各种判断……但他又确确实实地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里。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样去正确地面对自己的这种背景,怎么样在这样一个背景上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中国人的当下情感,去体察其中人际关系的变化……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正视,这样一种态度,中国的现代艺术就会失去和土地的联系——就像现在有的青年艺术家做的东西,变成一种非常局部的、狭隘的私人话语。【注: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45-46页。】

贾樟柯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经常跟他聊电影的故事,从此,在贾樟柯幼小的心灵里,对电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最后以电影为志业。据贾樟柯忆述:“我记事的时候大概是七八岁,1977年、1978年的时候。那时候‘文革’刚结束,我记得父亲总是下班特别晚,晚上总要开一些批斗会、清查会,父亲回来得再晚,我们一家人也得聚在一起吃饭,他总讲他骑自行车跑到玉道河村去看拍电影的情况。他非常兴奋,那时候夜里总停电,借着炉火,我可以看到他脸上兴奋的光彩。”【注:贾樟柯、王樽:《电影改变人生》,见格非、贾樟柯等著:《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82页。】

其时的贾联凯40岁左右,在中学里教语文。他给儿子讲述拍电影的场面,让贾樟柯首先对这个职业非常尊敬,因为他觉得自己父亲都那么尊敬拍电影的,所以自己也特别地尊敬。因而贾樟柯一再提及,“直到现在,我做了这个职业之后,隐隐约约的,总记得父亲谈起这个职业的样子”。

贾樟柯小时候,整个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贾樟柯后来回忆说:“我是70年代出生的,上小学时‘文革’刚刚结束,那时物质非常匮乏,我记得童年的记忆多半是饥饿。这种饥饿的感觉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一代是不可能体验到的一种极端状态。”【注: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37页。】他还记得他八九岁的光景,有一天夜晚,他父亲带着托人从河南捎回来的一袋东西进了家,他关上门,压低声音对家人说:“来,咱们吃花生。”

“汾阳不种花生,我从来没见过花生,又不知道花生是什么。我们一家人在昏暗的灯下吃着花生。当时觉得,花生真好吃。多年以后看到梵高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总是会想起我们一家人在灯下吃花生的情景。”【注:转引自小氓:《贾樟柯的故事:十八岁出门远行》,《视觉21》2002年第11期。】当时整个社会的物质供给还比较贫乏,贾樟柯与许多人一样经常挨饿,经常只能吃红薯、土豆之类的东西。那时候有个通病就是胃下垂,就是吃太多红薯吃出来的,以至于贾樟柯吃红薯“吃怕了”,后来他在北京看到别人围在烤炉边上吃红薯,就会想到当时的情景,条件反射不愿意再吃红薯。多年过后,贾樟柯仍对年少时的生活记忆犹新:

“在80年代可以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时候,整个冬天主要有红薯、土豆和白菜三种食物,四五个月以后才能上蔬菜。这三样东西在我们那儿有多种做法,土豆炖白菜,溜白菜片,拌土豆丝,或者把它们和粉条、豆腐什么的混起来,煨一大锅,那也不是天天能吃到的。冬天每顿饭差不多都是红薯稀饭,后来看见就怕。”

贾樟柯的母亲张瑞英是售货员,有一年,她去广州开交易会,带回了一台彩电。这让贾樟柯感到一切似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物质变化的同时,人又在改变。

02 少年不知愁滋味

回想少年时代,贾樟柯觉得自己特别顽皮,功课比较糟糕,除了爱好文学之外,其他课程一塌糊涂。有一天,他在回答“您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是乖孩子还是调皮鬼”的问题时这样说道:“算比较调皮吧。因为我是70年生的,我成长的年代也是比较动荡的时期,那时候小孩比较多,有的一家人有七八个孩子。街上全是小孩,我们没有一个不是在街头长大的。我们县城里也没有幼儿园,孩子就跟孩子玩。街头长大的孩子就会比较野,该干的坏事都干过。”

贾樟柯读到的第一本诗集是现代诗人田间的。“老师嫌我淘,也不大要求我认真听讲,只要在课堂上不捣乱就行。我就看闲书”。

因为顽皮,老师称贾樟柯为“猴子”。为此,贾樟柯不依不饶地追到办公室质问老师,无奈之下老师把贾联凯请来,贾联凯开导儿子说:“你太顽皮了,老师才管你叫猴子。”贾樟柯这才明白老师叫他猴子有喜爱的成分,但他的顽皮和淘气确实让父亲很担心。

有一次,贾联凯值夜班,贾樟柯在隔壁屋里用蜡烛点燃了窗帘,火苗冲向木窗、房梁。贾联凯发现时,火势已经不小了。贾联凯急忙把儿子带到安全的地方,随后叫来很多人,这才把大火扑灭。事后,贾联凯教导儿子说:“这次我不骂你,但同样的错误我不希望你再犯!”

儿时的贾樟柯不太喜欢学习,贾联凯一次盛怒下将他关在家里,而叛逆的贾樟柯趁父母不注意,翻过4座大山来到大姨家。第二天,贾联凯接到大姨的通知才来接贾樟柯,母亲为他做了一盘羊肉,而贾联凯并没有批评他,说:“吃饭吧,你会离家出走了,挺了不起呀!”贾樟柯愧疚得满脸通红。上初中时,贾樟柯整天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时不时地跟别人打上一架。一次,贾樟柯兴高采烈地告诉父亲,他遭到别人的围攻,从房上跳下来,成功地逃脱了。贾联凯一听,“啪”地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贾樟柯很不服气:“别人打我就够了,为什么你还打我?”贾联凯严厉地说:“打架就是不对,你还从房上跳下来,万一摔断了腿怎么办?”

那时,贾樟柯体会不到父亲的担心,直到他因为打架被抓进了派出所。贾联凯得知消息后,骑着自行车载着母亲赶来,他们对民警一脸的谦卑让贾樟柯心里一颤:难道自己给父母带来了麻烦吗?他决定以后决不再让父母担心,有空还要帮家里干点活。

有一次,父亲生病了,贾樟柯决定替父亲为家里挑水。于是,他拿起扁担、水桶就往肩上扛,由于个子小,他根本挑不起水桶,贾联凯就把铁链弄得短点,叮嘱儿子说:“一次挑半桶,分两次挑回来。”贾樟柯忙了半天才把水缸挑满。吃午饭时,母亲为儿子煮了两个鸡蛋,而父亲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因为顽皮的儿子开始懂事了。

小樟柯除了受父母的熏陶之外,对他的身心成长,特别有影响还要提及一个人,那就是贾樟柯所说的“奶妈”:“比起我在学校里受到过的教育,我更庆幸的是,在自己早年的成长过程中,能有机会从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接触到一种深藏在中国民间的文化渊源。通过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我明白了一种处世的态度。这方面我的‘奶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贾樟柯叫她‘奶妈’,其实他并没有吃过她的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大概只是小孩子的一种习惯吧……

在贾樟柯的记忆中,“奶妈”一家本来住在邻县的孝义,她丈夫是个会看阴阳的风水先生。

自打丈夫去世以后,“奶妈”就带着三个孩子跑到汾阳来了,在长途汽车站旁边摆了个摊,卖点茶水和煮鸡蛋什么的,靠这个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奶妈”特爱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她身上、家里都收拾得很干净。她还特要强,遇事轻易不会对人张口。

贾樟柯记得,“奶妈”一直对他说,为人要讲义气,待人要厚道,对父母要孝顺,遇事要勇敢。对她来说,这些道德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些非常实在的日常行为准则,是一种根植于她人性中的善良。她识字不多,没念过什么书,但是从她的身上贾樟柯感受到一种很深的教养,这种教养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得自于一种世代相承的民间传统(后来贾樟柯体认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和书本知识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有的人确实读了不少的书,看上去好像挺有学问,但是这种所谓的学问除了增加了他傲视旁人的资本外,并不能实际地影响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在那些人眼里,知识就跟金钱一样,只是一种很实用的流通工具)。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来理解,贾樟柯觉得自己在“奶妈”身上看到了比那种所谓的知识分子身上更多的文化尊严。【注:参见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47页。】

作为一个顽童,贾樟柯尽管步履踉跄,学业不精的贾樟柯还是在父亲的严厉的坚持和约束下,一直没有停止求学的进步与心智的成长。

03 “从少年开始就特别追求时髦”

1980年,还只有十岁的贾樟柯正在读小学,他所在的学校里在教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唱道: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诸如此类的歌词,贾樟柯一直记在心里。

同类推荐
  • 回忆邵力子

    回忆邵力子

    被誉为“和平老人”的邵力子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战士。他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促进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曾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折冲樽俎,几十年如一日。本书是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以身许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和平老人所编选的,所辑录的文章,大部分是邵力子生前好友、学生、亲朋故旧所撰写的。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了邵力子毕生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所走过的道路。
  • 中国十大宦官

    中国十大宦官

    为了激励后代,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为了抑恶扬善,借鉴历史,我们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作者,编写了这套《中国十大系列丛书》。这套书在人物选择上都经过学者的反复推敲,力求名副其实。在写法上尽量做到融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文笔流畅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 小布什传

    小布什传

    年青时叛逆、放荡不羁,成家后笃信宗教、是个有责任感的好男人,就任总统后,果敢发起两场对外战争,成为21世纪美国仅次于林肯的最伟大总统,离任时却被目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这就是小布什,一个独特、充满争议的总统!一个一生富于戏剧化转折的总统!
  • 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

    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

    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不掷骰子的上帝:“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抑或天才?

    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抑或天才?

    弗兰克·薇黛拉通过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职业分析,对"天才"这一术语的敏感本质提出了质疑。有一项科学研究证实,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们,或极富创造性,或聪颖国人,或偏执己见,或性格多变,每一种特质都通过对潮流明星职业的研究而得到了分析。基于这项研究,他们提供了答案来回复以下问题: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还是个绝对的天才?你会发现,答案是一场充满热情的讨论。
热门推荐
  • 理想与成功(漫漫求知路)

    理想与成功(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 仙凡于世

    仙凡于世

    是命中注定,还是重蹈覆辙?我是谁?你又是谁?不论是我还是你,我们都在盲目地追求一个目的,盲目到以至于我们忘了注意脚下,忘了注意自己走过的一切。自始至终为心中所向往的目的地而前行,却浑然不知,早已渐行渐远。那么,前方正有着什么在等候着?是将再次踏入深渊,还是......
  • 爱比金坚

    爱比金坚

    陈梦遥原本生活安逸,有喜欢的事做,有爱她的丈夫,不料平地起惊雷,一夕间,丈夫入狱、小三上门,公司陷入破产境地。面对如此困局,她是选择离婚自保,还是独自撑起公司?一个整日沉醉在文字间的弱女子,又能否应对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血雨腥风?最终,她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吗?更有风流俏丽的年轻女画家叶青,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 爱情,盛开在夏季

    爱情,盛开在夏季

    复读?本以为这次能安心完成学业的秦妮,却禁不住以结婚为目的而撩妻的俊冷校草——慕赫的强势追击。……大四毕业前一晚,宁合区第100套别墅内,她依偎在他怀里。他问:“你知道这一秒做了我的女人,就必须要对我往后的人生负责到底吗?”她说:“我知道。”他深邃的眼对上她坚定的眼神。她说:“你是我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她的手环上他腰间。静谧的夏夜温热的气息在屋子里蔓延开……他说:“我想拥有你,我们结婚吧!”她笑着:“好。我生来只为遇见你盛开。”
  • 幸福是一场修行

    幸福是一场修行

    一个天真单纯的女人带着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五岁的成熟男人。婚后生活短暂甜蜜过后,只剩下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的日子了。女人对于婚姻家庭的美好想象全部破碎,这让她一度对丈夫极其失望,争吵不休,怀疑人生,几近崩溃。偶然机缘,女人接触习练了瑜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开悟的良方。从瑜伽习练者到瑜伽会所经营者,瑜伽修行让她心智成熟,心胸豁达。修练瑜伽后的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并通过沟通解开了夫妻之间的心结,从此坦诚相待,相爱如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奔四进行时

    奔四进行时

    偶尔的一次骨折,两次住院手术,80后患者和80后医生,一起经历了种种生老病死,面对种种人生起伏。80后优雅地告别青春,以饱满的热情,睿智的姿态,迎接中年的到来。
  • 母婴健康生活万事通

    母婴健康生活万事通

    十月怀胎过程,孕期医学检查与健康生活,科学喂养与护理,婴儿疾病防治,亲子交流与母婴游戏,心理健康与智力开发。
  • 梦里有个修真界

    梦里有个修真界

    你说,世上有仙么?主角尘缘不是穿越众,不是重生党,但离奇的是,主角身处两个世界:梦里的修真界,和现实中的华夏社会。这梦与现实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隐秘?尘缘看似一介凡人,为何会有魂禁在身?梦?尘缘说,这不是梦。自那日,神秘老者紫岚为尘缘解开魂禁,他便展开了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体验。
  • 相师小神医

    相师小神医

    (都市爽文)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少年。会治病、会看相、会抓鬼。玩转都市,无往而不利。——————————————上架前每日18点准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