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8800000025

第25章 说服有术,动之以情晓之理(1)

语言沟通的最高境界不是口若悬河,也非出口成章,而是成功地说服他人。说服并不是简单的耍嘴皮子,而是一门颇具艺术性的学问。如果你生硬地要求别人接受你的意见,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抓住了对方的心理,掌握了语言的技巧,才能让对方口服心也服。

注重气氛的营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要说服对方去接受我们的意见,愉快的开头是谈话得以深入的关键所在。而谈话气氛是否和谐,与你说话的方式大有关系。如果你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会失败。但如果你和颜悦色地提出建议,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会变得友好而和谐,说服也就容易成功。

在一个广场上,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

其中一个鞋童说:“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个鞋童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驻足擦鞋的人络绎不绝。

为什么同是说服别人擦鞋,差别却如此之大呢?

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只是直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请求,人们从他那儿听出的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在说明擦鞋的请求前,先用“约会”做了一个铺垫,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很多人之所以在求人或者说服别人时遭遇了被拒绝的尴尬,多半是因为没有为说服营造出一个和谐、愉悦的气氛,而使得对方由于产生抵触或者不耐烦的情绪而将自己排除在外。为了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营造谈话气氛的说法。

首先,在谈正事之前,不要忘了进行一些适当地寒暄。这就如同我们在拜访一位朋友的时候,总是一进门就会习惯性地评价一下对方的服装、变化和住宅风格一样。适当地寒暄能使人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和心理。如果你有所请求的人是初次见面,可以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或者找一些话题去交谈;而对于熟人和老友,可以先谈谈一些彼此熟知的轻松话题,待气氛变得自然融洽后,再“言归正传”。

其次,适当地发挥热情的力量。

在一本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犹太传教士,他每天早晨都会按时到一条路上去散步,并对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道一声“早安”。

通常,面对这样的问候,人们都会报以微笑或者同样的回应。但是,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人却表现得十分冷淡,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但是,当下一次再相遇时,传教士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向他问候。渐渐地,米勒不再那么冷漠,尝试着对他点头示好。再后来,米勒也会问一句“早安”了。

几年以后,米勒成为一名纳粹军官。镇上的犹太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那位传教士也不例外。下了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米勒手拿指挥棒,只要他指到的人,就会被立即处死。很快,米勒来到了传教士的面前,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与米勒目光相遇的一瞬间,传教士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虽然板着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一句“早安”也禁不住脱口而出。接着,米勒果断地将指挥棒指向另外一边,传教士得到了赦免。

一句简单的“早安”居然能够挽救生命,可见,热情的能量是多么强大。这种能量对于说服也同样奏效,可以说,热情的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说服者。当你热烈地相信并热爱自己确信的事物时,你所有的精神动力会产生超乎想象的力量。西方有一句俗话:“只有划着火柴才能去点燃蜡烛。”热情能使说服获得格外的成功。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我们热情起来时,也会传递给对方,使对方的情绪也高涨起来。如果我们要去说服别人,自己就必须先燃起热情来。

热情不仅表现在言语上,还可以是微笑和亲昵的动作等。

再次,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要注意话题的选择,有了好话题,才能从这个话题开始,慢慢诱导,自然地获得你想要的。

一般来讲,话题首先不能只围绕自己的事情展开,要做到投对方所好。这么做,是为了使对方感兴趣从而打开话匣子。从对方的谈话中,你必然能得到一些对你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话题将之引申出来,将话题的焦点放在你想表达的观点上。

另外,话题本身要有利于你的请求,要为你的请求做铺垫。而且,一定要是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话题,以便能够比较轻松地引到自己的目的上。

除了这些,还要在心理上做到放松和诚恳一些,比如表情轻松自然、语气平缓、语速适当。一定要注意,说服别人不能油腔滑调,不能恶语伤人,也不能胡乱地恭维人,或是向对方吹嘘自己的能力和夸耀自己的成功,那会给人一种虚构之感。要尽可能地使谈话对象觉得亲切,愿意接近和信任你。有了这些做保障,说服自然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说服是“招安”不是“劝降”

当感到对方的做法不对或者与自己的意愿相左时,我们总是容易在一种控制和战胜对手的欲望的驱使下,努力地要求别人向着自己的思想靠拢。因此,习惯了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倾吐给对方,希望能够将对方降伏。

其实,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忽略了一点很重要的东西。就像我们通常在商场里购物时总是希望买到的东西是符合自己心意的,是自己的意愿选择的结果,而非接受导购的强买强卖一样。接受说服的时候,人们的心理也是如此。强制下的降服即使能够被对方表面上接受,所产生的真实效力也会大打折扣。

直接提出不赞同的意见会招人反感,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根本没有心思去听你的意见,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支配。既然这样做很难打动别人的心,为什么不让自己换一种方式呢?

在一家广告公司负责广告创意的温小姐一直对自己的创意比较有信心,特别是对于近来新设计的一个方案更是喜爱无比。但是,这个方案却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同,经理只草草地过了一遍便语气随意地说:“你这个创意表现手法太过直白,没有新意,我认为应该做得更含蓄一点,这样会显得更有档次。”

温小姐对经理没有认真看文案便轻易提出反对意见的做法很不满,但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很尊重地说:“经理,您经验比我丰富,您的方案一定有它的优点。但是我想请教经理一个问题:新产品刚刚上市时做广告的目的是什么?”经理回答说:“这个早就讲过,让消费者尽可能地了解新产品。”温小姐穷追不舍:“对啊,可是怎么才能让消费者通过广告了解到新产品更多的信息呢?”经理一时语塞了。

温小姐借机连忙微笑着说:“经理,含蓄的手法的确很显档次,但因为这次的产品是新上市,我担心太过含蓄的话消费者会了解得不够全面,甚至看不明白。而直接的广告表现手法则能让消费者迅速了解到新产品的特性,印象也更为深刻。而且不用担心广告不够吸引人,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卖点,不是吗?”

见经理听得一脸认真,温小姐继续谦逊地说:“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有不成熟的地方还请经理指正,如果您还是觉得含蓄一点更好的话,我马上拿回去修改。”

经理听温小姐这么一说,觉得她的想法的确有可取之处,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她的创意。而且,自那以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

试想,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把他们不同的观点硬塞给我们,相信我们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那样会让我们觉得有挫败感而产生抵触心理。

而得到肯定之后的进一步提议则会让我们觉得舒服许多,耶稣就曾说过:“赶快赞同你的反对者。”换句话说,不要跟你的顾客、伴侣,或是敌手争辩,更不要指责或者激怒他们,千万不要说“我觉得你的方法不好”“我有更好的方法”之类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先尊重他人的意见,再以退为进达到说服的目的。比如你可以说“我有另外一种看法”“好吧,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如果我错了,还请指正”。这样的话让别人接受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在巧妙的引导中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感觉意愿完全是出自自己的内心,那么,说服就会显得更加完美了。

魏先生几乎每隔一星期都会前去拜访某市最著名的一位服装设计师,尝试着将新设计的草图卖给他。虽然那位设计师从没有拒绝接见魏先生,也会看他放在桌上的草图,但也从没有买过他公司设计的任何一样东西。

后来,魏先生总结了一下,发现自己似乎一直都太墨守成规了,这一次的拜访,他打算采用一种新的方式。他把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挟在腋下,然后再一次跑去见那位设计师。

“不好意思,我很冒昧地想请您帮点小忙。”魏先生一见面便客气地说。

“噢,什么事?你说吧!”

“我这里有几张尚未完成的草图,我一向都很欣赏您的设计风格,可否请您按照您一贯的要求帮忙修改一下。”

设计师一言不发地看了看草图,然后说:“把这些草图留在这里,过几天你再来吧,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的。”

几天之后,魏先生再次来拜访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然后按照设计师的意见认真修改了一番。结果,那些草图便成功地被设计师留下了。

回想起那一次的经历,魏先生说:“我一直试图在让对方接受我的东西,结果一次次的失败。其实我一直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太过强制。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要他提供意见,这样他就成了我的合伙设计人,对于他自己设计的东西,他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于是,我根本不用将东西推销给他,他自己就主动买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说服不是劝降,而应该像一次招安一样,先改变对方的心理意识,再完成说服的目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说服难就难在如何真正地让对方从心底接受我们的意见或建议。

所以,即使达不到有效劝服别人的目的,聪明的人也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要想通过说服某人来达到某些目的,事先征询意见比自己擅自做主、把意见强加给别人要好得多。

抓住利害的关键点

我们先从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说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攻郑。兵临城下之际,郑文公命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

烛之武趁夜来到秦国军队的营门前,什么话都没有说,而是先放声大哭起来。

对于他的这种做法,秦穆公感到十分好奇,便亲自接见,想要一探究竟。

被问及大哭的原因时,烛之武说:“老臣痛哭,是为了郑,也是为了秦。”“郑国将亡,你哭郑,尚可理解,哭秦又是为何?”秦穆公感到十分纳闷。

烛之武解释道:“郑国灭亡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哭一哭表达一下哀思也就罢了。可惜的是秦国呀!秦晋合兵攻郑,即使胜了,对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无法越过晋国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和晋相连,胜利后领土必然全部归晋。秦晋两家本来兵力不相上下,但一旦晋国得到郑的地盘,力量就会大大地超过秦国。而晋国一向都是言而无信的,这些年他们只想着扩军备战,今日拓地于东,灭郑;它日必然会拓地于西,攻秦。君不见,晋国假道伐虢的教训吗?”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为了避免自己遭受不幸,便悄悄撤兵了。

不论个人行为还是国家大事,一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虽不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是,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要想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自己有关的利益,趋利避害是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所得到的好处和会面临的不好结果,当把这些明确地摆在对方的面前时,说服就会变成一个让对方心甘情愿去接受的事情。

球王贝利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足球的天赋,并且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一次,在取得了一场球赛的胜利后,为表庆贺,球员们每人将一支烟叼进了嘴里,并发给了小贝利一支。贝利见状,想都没想就将烟点燃抽了起来,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喷出来,他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前卫。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前来看望他的父亲看在眼里。

晚上,回到家中,贝利的父亲问他:“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虽然知道父亲肯定会不高兴,但小贝利并没有撒谎,而是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然而,预想的斥责却并没有袭来,父亲只是摸着他的头温和地说:“孩子,你球踢得不错,我想你一定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优秀球员,对吗?”

“是的,父亲。”

同类推荐
  • 在终点相遇

    在终点相遇

    我们过去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我们当前的思维模式。我们会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某件事,看待某个人,解决某个问题。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这样做时,事情恍然大悟,他人可以理解,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我们在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一些问题,让我们觉得“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对我?!”“方法怎么就行不通?!”事实上,作者认为,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制造了我们的问题,而我们又在用惯性思维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换个思维模式看问题,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心理学家弗洛姆关于人性的思考、埃利斯的ABC理论、埃里克森关于身份认同的观点,并融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带我们踏上了一场无意识探索之旅。
  • 冷口味心理学

    冷口味心理学

    《冷口味心理学》这本书以心理学规律和理论知识为依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各种出彩的心理学领域中所涉及的“冷”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心理学规律、心理学依据、心理学效应、心理学现象等,同时用生活中的事例揭示了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性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交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内容让你听上去认为觉得很冷门,那么这本书就是对这些冷”知识最好的解读。本书用简练通俗的言语和生动有趣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阐述了冷口味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道,帮助读者掌握并运用冷口味心理学的理念和规律引导自己走向成功,实现幸福人生。
  • 生存的探索(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生存的探索(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对于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幸福、追求人生的真正成功。这不能不说马斯洛的学说也适应了我们每一个追求人生成功者的需要。
  • 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还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 墨菲学.2

    墨菲学.2

    墨菲学又译为墨菲定律,也有人诙谐地称它为“倒霉定律”。墨菲定律是以一个叫爱德华·A.墨菲的人命名的。1949年,他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参与美国空军的MX981火箭减速超重实验。他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实验,以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一个实验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在受试者上方,而不可思议的是,负责装配的同事把这16个加速度计全都装反了!沮丧的墨菲不经意间开了这个同事一个玩笑:“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很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会有人按这种方法去做。”这句话被称为“墨菲定律”,并被表述为:“如果一件事有可能出错,它就一定会出错。”从此,墨菲定律迅速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并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后来,“墨菲定律”被收入《韦氏国际词典》,与“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一起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热门推荐
  • 师父你茶里有毒

    师父你茶里有毒

    穿到书里遇到了自己的男神怎么办?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拒绝男神狗带并送他迎娶女主走上王者巅峰!身为男神和女主的CP粉,裴乐觉得自己是时候展现一下自己真正的实力了。“女主和我男神真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裴乐笑眯眯到处扣糖。“珰珰别闹,为师与小白只是朋友。”正主亲自下场拆CP!裴乐听着自家师父的话,觉得心里苦,她只想自己粉的CP结婚,怎么就这么难呢?冥思苦想怎么给男神和女主凑对儿的裴乐看着自家师父抬手就要喝茶,连忙扑了过去:“师父,茶里有毒!”【简介废,1v1身心干净,爆宠文,无虐!全文无虐!】
  • 从15岁开始活

    从15岁开始活

    我15岁离开了你,为了不再想起,我抛弃了从出生开始到与你分开整整15年的记忆……从那以后,我遇到的男生都会和你对比,却再也没有遇见过另一个你……
  • 重生为后之卿本毒女

    重生为后之卿本毒女

    她是恭亲王的外孙女,坐拥万贯家财,明明风光无限,却惨死破庙。亲叔父算计她,害她爹娘,霸她家产;亲外公厌恶她,骂她野种,夺她性命,最终她只能愤恨而去,无一席裹尸。一朝重生,且看她步步为营,斗叔父、惩表姐、谋后位,再次荣华绽放,登上那皇后的宝座。那些骗她、害她、对不起她的人终将付出代价!女主整日横着走,谁耍心眼害人我弄死谁。男主宠妻无下限,谁说我妻子不好我削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编剧,今天又吃醋了

    编剧,今天又吃醋了

    在和陆影帝在一起之前《三千尘缘只爱你》第八十九场第一幕小初:“导演,在男主和女主彼此确定心仪的时候应该开船戏”在和陆影帝在一起之后《与你成双》第三百二十六场第四幕B导演:“小初啊,我觉得下一场戏,在男女主角幸运逃生之后,两个人对视拥抱哪里可以加一个吻戏的,有助于升华感情。”小初:“不行”B导演:不行就不行,谁让这剧是你投资的。在和陆影帝结婚之后《僵持的布偶》第一百一十六场第二幕C导演:“小初初,你就加上那个拥抱吧,你不觉得求婚成功拥抱一个,跟突出女主的感情,渲染气氛么”小初:“我没觉得”喜欢你之前,我孤独一人。喜欢你之后,满脑袋都是你。
  • 三十六计活学活用(13—24计)

    三十六计活学活用(13—24计)

    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在当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竞争激烈,关系复杂,优胜劣汰的世界,人人者渴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生顺遂。但想要在官场、商场、家庭和社会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进而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套高超的处世哲学与计谋是根本行不通的。三十六计是依据古代阴阳变化之理,以辩证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姥爷

    姥爷

    本书是蒋雯丽的首部自传体随笔作品集,记录了她内心深处的童年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作者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生命在亲情中传承,在温情中延续。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极具感染力,动人心扉。
  • 九尾狐和她的英伦男友

    九尾狐和她的英伦男友

    一只沉睡500年的中国九尾狐和英伦男友恋爱、打妖怪的奇幻爱情故事。
  •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通过讲解和生动的举例,对记忆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读,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记忆的种类,判断出自己的记忆类型、记忆等级,本书中,作者抛开繁杂深奥的理论,利用生活小故事层层激活你的大脑,带你突破记忆力极限,检测记忆训练效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