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1400000027

第27章 学会舍弃,方能有所获得(1)

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直舍去,舍至无可舍去,是汝放生命处。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

人心也如同镜子一样,只有常常清除心灵上的蒙尘,才能具备智慧的灵光,显露出自身的纯真与本性的善良。心灵的蒙尘是使人囿于狭隘无法彻悟的根本,只有常常清理这些心灵的杂垢,才会使人的心灵得到纯净,体会到世间的安详与美。

有一位高僧与弟子在寺院中散步,突然一阵风吹来,吹落了院中树上的叶子,叶子落在地上甚是萧瑟。

高僧随即弯下腰,一片一片地捡拾那些叶子,并把它们一一放置在口袋中。

高僧很认真,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他的弟子看在眼里终于忍不住,上前去劝说高僧:“师父!您干吗要亲自去捡它们啊,您没必要这么辛苦,您放心,明日一早,弟子与众师兄弟们自会将它们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高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淡然地说:“你这话就不对了,明日打扫落叶,难道今日看见它存在就不要捡拾了吗?况且无论何时打扫,都不一定能扫得十分干净,但如果我现在多捡起一片,那么地面上就会多干净一分,能使地面多一分干净,这样做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

弟子觉得高僧有点儿顽固,就又说道:“师父,可是地上的落叶那么多,况且它无时无刻不在落,您看现在,您刚捡起一片,后面却又落下这么多,这要到何时,您老才能捡得干净呢?”

高僧继续一边捡落叶一边说:“我看到的落叶可不光是落在了地面之上,它也落在了我们心上,此时我是在捡我内心中的落叶,捡一片地面干净一分,心也纯净一分,地面的落叶捡不完,可心上的落叶总会有捡完的时候。”

那个弟子听后,终于明白了高僧所为之事的禅理,于是也俯下身来捡拾落在心中的落叶,至此之后,他的修为也更精进了。

《菜根谭》中云:“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还有一则关于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当年佛陀还在世时,这个名叫周利槃陀伽的弟子很愚笨,虽然好学,可是忘性极大,怎么教都记不住。有时候很简单的一首佛偈教给他,他也是学会了前一句就忘记了后一句,记得了后一句却又忘记了前一句。这让他自己也苦闷不已。

终于有一天佛陀问他:“你来修行这么久,学会了什么?”周利槃陀伽听了佛陀的问话,低下头惭愧地回答:“师父,弟子实在是个愚钝的人,来修行这么久,却连简单的佛偈也记不住,只会扫地而已,我实在是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啊。”

佛陀微微一笑,然后拍拍他的肩说:“你不必太在意,其实世间众生都是有佛性的,只要用心,你就一定会有修为。既然其他的偈语你记不住,那我现在再教你一偈,从今日起,你在扫地的时候,就用心去念‘拂尘扫垢’好了。”

听了佛陀的话,周利槃陀伽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以后,每当扫地的时候,周利槃陀伽就很用心地念佛陀教他的“拂尘扫垢”的偈语,天长日久,从不停歇。

终于有一日,他突然想到:“这外面的尘垢可以用扫把来打扫,那内心的尘垢要怎样去打扫干净呢?”

因为这刹那所想,愚钝的周利槃陀伽也终于开悟了。

《菜根谭》中云:“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得道高僧捡拾院中的落叶,依禅理所言是捡去了人心中的痴念与妄想。且不去管世间究竟有多少落叶,但是人心中的落叶真的是捡一片则会清净一分。周利槃陀伽顿悟了内心也需要打扫的禅理,因此,他的心灵也终于呈现明镜台一般,从而修为精进。所谓禅者,清理内心的污垢,正是求得当下安心,只有这样,才会用明镜一般的心去关照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关于常清内心的蒙尘,儒家也有着同样的主张,儒家称“凡事要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这与禅者所言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不谋而合。所以,众生都应勤勉地除去落在自己心上的那片落叶,还自己一颗清净的心。

不要以为自己的内心不去打扫就会明净如常,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梦魇时刻潜藏在我们的周围诱惑着我们,它们会像微小的尘埃一样不知不觉地侵入我们的内心。也许最初,它微小得令我们全然不知它们的存在,也许它是细小的一丝贪婪,或者仅仅是一点儿自私、偶尔的一点儿懒散、不经意间的一点儿嫉妒、全然不觉的怨恨……而我们没有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不去反省自己,天长日久,它们自然会在心上积起厚厚的一层尘垢,这厚厚的一层物欲尘垢会将我们的灵智蒙蔽,会将我们的纯良遮盖,会使我们的纯真不见,从此以后我们也就真的失去自我了。

因此,不要忽视落叶之轻与尘埃之微,即使它们再轻微,积聚起来也总会埋没我们心灵的纯净。在人世间行事,没有人可真正地躲避这些无孔不入的微尘,但只要不忘记拂去,那么我们的心灵还是会如同孩提时那般的纯真、透明!

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初祖达摩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从繁杂的红尘中寻到自我安神的净土。《菜根谭》中也有:“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窝巢。”

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不会为世间的物欲所迷惑,而无端生出万般苦恼。远离虚荣,看淡权势,放弃金钱的诱惑,摒弃美色之迷,不为浮华所沉沦,这正是平常心态所为之。心态就如同琴上的弦,若绷得太紧则弦会断,若太松则无音,只有琴弦刚刚好时,才会弹奏出美妙的声音,因此保有一颗平常心,才是做人的快乐之本。

曾经有个人询问慧海禅师:“大师,据闻您修为了得,那您可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呀?”

慧海禅师立刻回答:“有!”

那人忙又问:“您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啊?”

慧海禅师微笑着回答:“我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若饿的时候就会去吃饭,我若困的时候就会去睡觉。”

那人听完之后有点儿失望进而不屑地说:“大师您不要开玩笑了,您说的这些每个人都一样啊?哪有什么不同之处?”

慧海禅师摇摇头,回答:“当然是不一样了!”

“谁都是饿了吃、困了睡,您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那人生气地说。

慧海禅师见那人如此无礼,也不气恼,继续和颜悦色地说:“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别人吃饭之时,想着的未必是吃饭的事情,也就不能够专心地去吃饭;别人睡觉的时候,也许总是会做梦,睡得自然也就不够安稳。而我在吃饭时就是吃饭,多余的事情不会去想,睡觉的时候就安稳地睡觉,不会让梦来打扰。施主,这就是我所言的与众不同之处啊。”

慧海禅师停了一下,见那人仍似懂非懂就继续说:“其实我与世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一颗‘平常心’,世人处事难于一心一用,他们总是计较于利害得失,迷惘于浮华尊卑,生出了不可思议的‘千般思量’和‘万般妄想’。世人在生命的虚华之前停留驻足,这成为他们体悟生命真谛的最大障碍,也因此,他们丢失了自我,失去了‘平常心’。你要知道,生命的本义并不是那虚境中的所显现的,人只有将本心融入自然之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万事万物,才能得到解脱。”

听了慧海禅师的话,那人觉得很有道理,启发也很大,从此开始自省以求保持那颗平常心。

由此可以看出,依禅宗所讲,一个人只有能够真正地摆正心态,抛开俗世的杂念,将虚幻的功名利禄的诱惑抛开,不再被胜负成败所束缚,抛却得失心,将毁誉看淡,才能够到达出世之境,感受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具备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才会在得与失、逆与顺之间游刃有余,即使失败时,也会转过身淡淡地微笑;即使成功了,也会向对手致以深深的敬意。

纵观现世的人们,有时会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而以透支健康、拱手尊严、出卖人格作为代价来换取,殊不知,一旦等你真的到了垂暮之时,你就会惊觉,曾经追求的东西是多么的虚无缥缈,而放弃的东西是多么的珍贵无比。只有那时的你,也许才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明白具备一颗平常心才是真正的幸福。

常言“功名一枕黄粱,佳人一堆白骨”,不具备平常心的人怎会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呢?没有了平常心,所见的世界是嘈杂无序的,是纷乱焦灼的,是没有爱只有竞争与不堪的。处在那样的空间里,除了日日倍感劳累、时时没有欢畅之外,还能再有什么呢?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吧,起码它不会让你被欲望缠身,更不会让你的灵魂搁浅,它会给你最宁静的生活、最简单的幸福感。它会让你懂得正确的处世原则,守候一份洒脱的心性,敢于真诚地自我肯定,从而获得生活的平静与安宁,知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经过他的精心培育,到了第三年的秋天,院子已经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们都忍不住要对这满院的菊花赞叹一番。

有一天,山下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棵花想种在自家的院子里,老禅师欣然地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艳、枝叶最茂盛的几棵,挖出了根须小心翼翼地送给了要花之人。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

在老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是有求必应。

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冷清、寂寞。

终于在一个宁静的黄昏,有个弟子面对着满院的凄凉,忍不住地叹息道:“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花朵的,院子里已经没了原有的香气。”

老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岂不是更好吗?三年之后将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地心头一热,看着师父,只见老禅师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美的花还要灿烂。

他告诉弟子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拿出来与别人共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这样即使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没有小舍,怎么可以得到更多?生活本来就是一种付出——收获——付出的循环往复过程,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付出是前提,收获是结果。假如你不忍舍小,那么就不可能有大得。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使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微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收益。

证严法师说:“所求若无止境,必将成为自苦的根源。”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对师徒。一天,小和尚建议师父说:“如果买一匹马,您就不用整天这么劳累奔波了,可以轻松很多。”

老和尚采纳了徒弟的建议买了一匹马,中午正想美美地睡个午觉。这时,小和尚突然跑进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忘了一件事,今晚马儿睡哪儿呀?我们今天得赶在天黑之前给马儿建个马棚。”

老和尚想,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也很及时。于是,师徒二人便同心协力地给马儿建个了马棚。

忙活了半天,马棚终于建好了。

老和尚累了一天,吃过晚饭,正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小和尚又跑到跟前,说:“师父,马棚虽然建好了,可是我们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您整天忙于化缘,而我又要学禅,那么平时谁来养马呀?我们是不是还少一个养马的人?”

老和尚想了想,觉得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老和尚连夜下山聘请了一个马倌。

第二天,老和尚刚睡醒,小和尚又跑了进来,说:“师父,今天早上起来我又想起一件事,以前庙里就咱们师徒二人,饱一顿饿一顿的,倒也好打发。可现在,人变多了,总不能让马倌跟着我们一起受苦啊,我们应该再请一个厨师。”

老和尚听后想了一下,觉得小和尚的建议有几分道理。于是,老和尚又一次下山聘请了一个厨师兼保姆。

吃完早饭,老和尚正准备外出讲经,小和尚跑到跟前,说:“师父,厨师已经请来了。不过,他说庙里没有厨房,让我们赶紧造一间,他还说,他年老体衰,又不会算账,让我们再请一个伙计,帮他买菜,搭把手。”

就这样,老和尚的烦恼无休无止。

由此可见,不懂得舍弃,肩上的负累就会越来越多,从此心灵也难得清净了。

同类推荐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是一部见解独到、特色鲜明、风格别具的书,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位的书籍。新版不但增加厂不少新资料、新内容,而且它使初版的著述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种著述风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实”。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楼观道的史料依凭、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楼观道的宗派特征。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热门推荐
  • 回到过去变成猫

    回到过去变成猫

    楚华大学东家属区大院门口,门卫大叔接了个电话之后,拉开窗子朝不远处的小树林中气十足一声吼:“黑炭,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嗖——一只黑猫从小树林那边茂密的草丛里冲射而出,朝某栋楼跑去,眨眼间便消失在楼道口。在它之后,一个个猫头接连从草丛那边冒出来。饭点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有人说,猫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整个种族都是神经病的动物,元芳你怎么看?------------------无修真,想看修真的可以点“X”了。——————新书《未来天王》已发。
  • 重生之全能明星学霸不太易

    重生之全能明星学霸不太易

    有谁有她悲催,别人重生要不是学霸,要不就是绝世美女!怎么自己就那么悲催!莫名其妙一撞,就到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也叫许含的身上,脸还是那副大众脸,呜呜,能不能重新重生,人家想成为绝世美女……还好没被嫌弃完,明星养成系统看中了自己,啊!NO!确定不是坑人,大众脸成明星真的要学这么多吗,……这根本不可能完成……系统你出来,保证不打死你!本文是一篇爽门,没狗血没宅斗,就只有简简单单的学!学!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创业起居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古凌天魔帝

    万古凌天魔帝

    修真界壁垒破裂,灵气回流地球,草木疯长,鼠大如硕,猫大若虎,冰霜巨龙呼一口气,可以冻结整座城市,赤炎魔兽口吐烈焰焚烧天地!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崛起的时代!在这里,适者生存,强者至尊!
  •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进船泛洛水应制

    进船泛洛水应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哈珀·李作品集(全两册)

    哈珀·李作品集(全两册)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一个静谧的小镇,几桩离奇的疑案彻底打破了几个孩子平静的生活……《杀死一只知更鸟》续集《守望之心》讲述二十六岁的琼·露易丝·芬奇从纽约回到家乡梅科姆看望病重的父亲阿迪克斯,却发现已与故乡格格不入,而父亲与她青梅竹马的恋人的行为又给了她无比沉重的打击……
  •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使孩子心灵健康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本书可以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从这些简短的故事中获取人生的智慧:遇到困难要坚强勇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迎刃而解;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对待同学和朋友要真诚友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关心。一本好的故事书,使孩子们懂得无数受益终生的道理。
  • 海伦

    海伦

    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绶克西斯(Zeuxis),一个德高望重、精神矍铄的老年画家,童颜鹤发,须眉斑白。满脸皱纹,线条生动,活像刻出来的一般。一身亚麻布长袍,颇具希腊古朴风范。他的画室里,琳琅满目,挂满了他的各种画作。他从其中取下一幅刚刚完成的新作,一边端详着,一边健步走出屋外,把它挂在宽敞院落的一棵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