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1600000005

第5章 原始章(2)

在《论语·为政》篇里面,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统治者如果有德行,施行仁政,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始终照耀着大地,并得到人们的拥戴。孔子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能够将一件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就意味着德行几近完美。孔子虽然主张维持有尊卑秩序的等级社会,但是不希望统治者过分残暴,危害和谐安定的局面,所以他说对于普通平民要“道之以德”。所谓“道”在这里是指引导,意思是说统治者要用仁者的气度来为人处世。孔子认为,对人应该宽容和气。即便是某个人忘恩负义地对待你,你也不能有成见,要用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心中有德行,就应该关注老弱,扶危济困。在《论语·里仁》篇里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即君子心中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去施行仁德,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小人们心中只会考虑如何扩张地盘,得到好处,满足自己低俗的欲望。君子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自己身边的人,而小人就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这种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德行的人,应该敢于担当。

孔子理念中的德,已经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即要求人们不但要明白什么是“德”,而且要时时约束规范自己,努力做到。

【原典】仁①者,人之所亲,有慈惠②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张氏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注释】

①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等内容。

②慈惠:慈爱仁惠。

【译文】

仁是大家都亲近和重视的。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就会有“仁”的理念。

【解读】

在儒家思想中,“仁”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孔子看来,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优点。在这些众多的优点中,“仁”是首要的。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说,“仁”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但是它的核心是爱人。从“仁”这个字的构成上来看,它由“人”和“二”组成。《说文解字》里面说,这表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爱护、帮助。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理。

“仁”不仅包括关心和爱护他人,还意味着不应该干涉别人,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己所欲,不强加于人”,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种东西,或者某种理念,就认为它很好,没有缺陷,从而强加给别人,让别人也喜欢和尊崇。

“仁”一般表现为宽容慈爱、真诚自然、恭敬谦让等具体的美好的品格。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仁”的力量,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那些真正具有仁德之心的君主,从来不刻意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子民,但让人们都很尊敬和亲近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使臣到梁国去拜访,梁武帝亲切地接见了他。梁武帝崇信佛教,经常喜欢向别人展示他的仁慈。他邀请使者跟他去御花园里游玩。行走到放生池的时候,梁武帝问他:“你们国家也有放生池吗?”使者微笑着回答:“没有。我们国家从来不把鱼捉起来,因此也不放生。”梁武帝听了之后非常惭愧。一个心中有“仁”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而它们会像兰花一样,不知不觉之中沁人心脾,惹人喜爱。

“仁”也是我国哲学史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对话的《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可以说,每一句话里的立论角度都不同,因此内涵非常丰富。孔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仁”进行了多层次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仁”的一个部分。一次,颜渊问他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约束和节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让自己做的事情都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颜渊接着问,自己想要“克己复礼”,具体应该怎么来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在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

第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樊迟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也没什么高深的,就是爱人。”又说“仁者莫大于爱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爱人”是仁者的基本精神。

第三,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自己成功了,取得成就了还不算,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仁者要有一种达观的,同时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心态。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四,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五,孔子将“仁”当作人应该必须维护的最高原则。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追求仁的时候不应该向外,而应该向着自己的内心,等到自己内心真正净化了,能够遵守礼仪了,距离仁的境界就不远了。

【原典】义①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张氏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点评: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注释】

①义:正义,义气。

【译文】

义是人们都认可的某一种道德观念。人们可以将它作为某种社会规范,用它来奖善罚恶,从而以此建功立业。

【解读】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义”看成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伦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某个人帮助我们,即使有危险也不退缩,事后,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真讲义气。讲义气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护和拥戴。

中国人对“义”的理解非常宽泛,因此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时候,这些说法之间还互相矛盾。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义灭亲”这样的词语,也会在电视或者书籍上看到类似的事件。这其中的“义”就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还比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庭,或者是家乡的利益,出卖了国家利益。从家乡人的角度上来讲,他够义气;但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他背信弃义。因此,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够义气的时候,我们需要拥有辩证的眼光。

儒家伦理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将“仁”看得很高,而孟子则重视“义”,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谓成仁取义。孟子非常重视义,甚至将它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孟子认为,“义”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品质。“义”可以提高人们的境界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让社会和谐安定。

“义”贯穿了孟子思想的始终。在名篇《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我都爱吃。当我不可能同时得到它们,必须有所取舍的时候,我会选择熊掌而放弃鱼,因为熊掌比鱼名贵。接着,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想要活着,同时,我也需要义。当两者不可兼得,必须有所取舍的时候,我会放弃生命,而选择义。这便是“舍生取义”的由来。可见,“义”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据着至高的地位。

那么,孟子为什么这么重视“义”呢?这和孔子重视“仁”的理念有冲突吗?其实,孟子“义”的思想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延续。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仁者,爱人。”怎么“爱人”呢?自然是要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气。因此,“义”其实是对“仁”的实践。

【原典】礼者,人之所履①,夙兴夜寐,以成人伦②之序。

张氏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点评: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注释】

①履:身体力行。

②人伦: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一般包含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等内容。

【译文】

礼,是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去做的。礼存在于人们早起晚睡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

【解读】

在我国,“礼”常常和“法”联在一起,合称礼法。从可查的文献来看,周公制作了礼,周代的人们都会自发地遵守礼,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解释了人们守礼的原因。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认可礼,是出于感情。比如说,按照周代礼制,父母去世之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这是因为,我们出生之后,父母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要等到三岁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下地行走。因此,遵守礼制,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

那么,“礼”为什么要跟“法”联系在一起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懂什么是法。简单地说,法就是规则。法和普通的规则不一样,因为它具有强制性。一些人不遵守礼制,做出有违礼制的事情,就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这个时候,人们就只能动用“法”来对他进行约束。因此,“法”是用来维护“礼”的。古老的中国其实是一个礼法制的社会。

孔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叫作“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人要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让自己一举一动都符合礼制。符合什么样的礼制呢?在孔子看来,自然只能是周代的礼制。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心也。”周代的礼制沿袭了夏商两代礼制的优点,非常全面,可以作为范本来借鉴。他又感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周代礼制,是多么丰富和完备!我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美好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稳定的,这种诸侯并起的局面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孔子这种主张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因为“礼”在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秩序。明朝大儒吕坤曾这样说:“世间千种人,万般物,百样事,各有分量,各有差等,只各安其位,而无一毫拂戾不安之意,这便是太平。”可见,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有等级的和谐社会。儒家虽然也有“大同社会”的理想,但那毕竟遥不可及。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在遍布全国的起义军队中,以刘邦和项羽的实力最为强大。在张良和韩信等名臣良将的辅佐下,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很看不起儒生,甚至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以示侮辱。一个大臣说,陛下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儒生呢?刘邦说,我的天下是从马上得来的。大臣笑着说,马上得天下,你能在马上治天下吗?陛下想要让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得到儒生们的帮助。后来,正是在儒生们的帮助下,刘邦建立了汉代的礼制。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一个儒生说:“帽子再破,要戴在头上;鞋子再新,要穿在脚上,这就是尊卑有别。”这样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原典】夫欲为人之本①,不可无一焉。

张氏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点评: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注释】

①本:根本。

【译文】

想要修身立业,就一定要遵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根本准则,缺一不可。

同类推荐
  • 真理求索历程

    真理求索历程

    作者在充分的事实和说理的基础上,论证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并提出建设天堂般地球的数点构想。作者提出了宇宙科学和哲学新理论。并能很好地认识和解释世界。作者的散文、诗歌辅助佐证着以上理论。这样,我对取消型唯物论还是很敬仰的。但反过来,我认为我的二元中和理论也许没错:(1)灵魂不朽从来没被反证明;(2)即使灵魂随肉体消失而消失,但灵魂不朽作为一种信仰,可让人们的心灵慰藉和道德规范于此生世界中。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知己”的学问

    “知己”的学问

    文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关于西方哲学方面的论文24篇。主要有:启蒙的精神与精神的启蒙、哲学作为爱自由的学问、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研究等,反映了作者近些年来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新进展。
热门推荐
  • 末世尊上

    末世尊上

    一场世纪流星暴的到来,奏响了末世的章序之歌,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被重启,这个属于强者为尊的时代,谁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 异世界的超界法师

    异世界的超界法师

    一个没有志向放弃生活自杀的人,却转生到了异世界,并且获得了前任超界法师的传承,这是一本法师混异界的书。
  • 武当纪胜集

    武当纪胜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很多父母会说,教育孩子很累,比打仗还累。那么父母们姑且就把教导孩子的过程当做一场战役吧。这场战役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仗,父母注定只能赢不能输。因为父母的胜利意味着孩子被教导成一个合格而有能力的人,若是失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失败的教育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而因为失败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失败的人生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 逐仙神

    逐仙神

    正义?那不过是杀人所留下的血。仙神之梦,若皓月般,清晰可见,照耀四方,却是一条充斥着血腥的道路。无数的修士,前赴后继,追逐仙神之路。
  • 怎奈大神是傲娇

    怎奈大神是傲娇

    【已完结】玩游戏第一天被追杀,她不就是手误把被人打到只剩下最后那么一丝丝血的BOSS给收为宠物了嘛,身后那一大群追着她满地图跑的人能不能求放过啊!偶遇大神求救命,一声“大侠”哄得某大神心花怒放,随手秒杀追杀者。某女感激涕零要报恩,某大神轻移脚步,一脸不屑:“救你?别自作多情了。”哈?大神您还能更傲娇一点吗?终于某一天某女翻身农奴把歌唱,勾唇一笑:“大神,傲娇一个给我看看?”【一个关于傲娇大神的节操如何被一个无下限菜鸟慢慢吃掉的故事】
  • 人类的家园:环境科学知识3(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人类的家园:环境科学知识3(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 玄兵破魔(上)

    玄兵破魔(上)

    少年古错,自幼出生于武林世家,悟性超群,生性顽劣,在一次无意中摔下斜坡,使脑部神经错乱,便成疯癫之状,尝尽世间酸甜苦辣,不幸因追一颗失落的彩石,失足落下了绝潭,巧幸苍天有眼,使他因祸得福,不但吞服千年双头神蛟的“天蛟丹”,还巧遇数十年前被正道高手逼落潭中的一代绝世神兵高人“哭神农”,顿时恢复灵性,又习成一代奇人之学和得到了他的“百年真元”,同时,又继承了哭神农的遗志,脱困而出,身入江湖。
  • 至高守护神

    至高守护神

    天地万界,看似祥和,鲜有人知道,那是因为有着守护者在守护,但更少人知道,昔日的守护者早已陨落。唐尘,一名普通的少年,却奇迹般得到一颗神秘‘黑石’,通过它竟可以领悟天地大道,从此,他的好运来了,美女、法宝、神诀,随着他一步步登上巅峰,修行界新的最强者——至高守护神,诞生了...
  •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兵讲述7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兵讲述7

    本书收录了基层抗战老兵的回忆性文章六十五篇,均是从老兵们的亲笔手写稿中精选而出,是具有“亲历”“亲见”“亲闻”性质的独家一手资料。所忆述的战事,既有广为人知的大战,也有平时鲜有耳闻的小役,无论大战小役,无不体现了国家危亡之际战士们救亡图存的铁血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