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2500000034

第34章 引导是一味良方,好性格源于好榜样(2)

只要从你手里拿过来,

这个东西就是我的,

这个东西一直就是我的,

直到这个东西坏了,

我不再喜欢了,

那么这个东西才是你的。”

我想,这首歌可能是大部分孩子真实的心理写照。因为家长对他们的宠爱,使得他们学不会与别人分享,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我邻居家的独生女莹莹今年4岁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她喜欢吃的东西不允许任何人吃,买给她的东西,她也是绝对不允许别人碰的。

有一天我去她家做客,正巧莹莹的小表姐也在,起初两个小丫头玩得很起劲,但是没一会儿,莹莹就和她5岁的小表姐吵了起来。原来莹莹妈妈洗了草莓给两个孩子吃,可两个人互不相让,都说自己最爱吃的就是草莓,而且在家从来都是自己独享草莓,就是不肯给对方吃。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只会“独享”,不懂“分享”,渐渐变得自私和刻薄了。

拿我的两个孩子来说吧,每次给他们买了好吃的或者好看的书,妮妮都抢着要优先,她的理由是自己在家里最小,所有人应该都让着她。开始我和爱人觉得这是小姑娘正常的撒娇,还对儿子说:“妹妹小,你要让着她。可时间长了,鑫鑫也很委屈:“凭什么都让她先享受呢?不公平。”

一次我买了两包饼干分给妮妮和鑫鑫,没想到妮妮一看到哥哥手上的饼干,马上抢过来,大声说:“不给他吃,这是我的。”我蹲下来看着妮妮,说:“宝贝,你愿意和哥哥一起玩吗?”妮妮点了点头。

我又说:“那如果哥哥的东西也不给你玩,你会不会不高兴呢?”妮妮若有所思地眨眨眼睛,默默地放下了饼干。

和妮妮的谈话还是有效果的,晚上小家伙走进我们的卧室,说:“爸爸妈妈,我把我的彩笔借给哥哥画画了。”

我抱过妮妮,夸奖她:“我们妮妮可真乖,真是好孩子。”听了我的表扬,她很开心,慢慢改掉了自私的毛病,有好东西也愿意跟哥哥一起分享,孩子们的关系更融洽了。

在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给一些鼓励,孩子能懂得与人分享是对的,自然能养成“分享“的习惯。

孩子小时候缺乏判断能力,不知道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当他们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侵占的时候,往往会大发脾气,又哭又闹。如果我们没能给他们合适的指引,而是对此举熟视无睹,那么对孩子也是不利的。

贝贝是弟弟的孩子,有一次全家人在客厅看电视,贝贝拿着自己爱吃的薯片津津有味地吃着,这时母亲说:“贝贝乖,给奶奶吃一口。”贝贝听话地递了一片薯片给母亲,母亲假装咬了一口,说:“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贝贝受到表扬,很开心。

过了一会儿,小妹来了,贝贝举着薯片对小妹说:“姑姑,吃。”小妹看到贝贝这么热情,就抓了一把来吃,没想到贝贝的笑脸不见了,“哇”的一声哭出来:“姑姑讨厌,吃我的薯片,我的薯片没了……”母亲赶忙走过来,一边作势要打小妹,一边安慰贝贝:“乖宝宝别哭,我打姑姑,谁叫她吃我们贝贝的薯片了。”

小妹自然是一头雾水,她怎么知道贝贝不是真要给她吃薯片呢?

我听说之后,劝母亲不要再和孩子玩这种“假吃”的游戏。时间久了,孩子的意识里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会真吃我的东西,还会表扬我。这样非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分享,还在无形中助长了他的自私心理,变得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了。

当然,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培养的。这其中有个“教育共识”的内容。什么是“教育共识”呢?就是家庭成员对待孩子成长教育问题的思想达到一致和统一,相比较父母的宠爱,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一些,像前面提到母亲的案例,她的宠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而是娇惯和纵容。

学会“分享”不是多么高深的命题,生活中一些小事就可以随时教会孩子“分享”的意义。

我曾经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只叼着一大块肉的乌鸦落在树上,其他的乌鸦见了,成群的飞过来想要争夺它嘴里的肉。嘴里叼着肉的乌鸦这时已经很疲倦了,气喘吁吁的,它既不可能把肉一口吞下去,也不可能慢条斯理地把肉放下来,然后一点点啄碎。看着蜂拥而至的追随者,它只好停在树上,尽力保护它的食物。

可能因为它太累了,突然一摇晃,嘴里的肉掉在了地上,这时所有的乌鸦都猛扑过去,其中有一只动作敏捷的乌鸦抢到了肉,也和之前那只乌鸦一样叼起食物,展翅飞走了。其他乌鸦还是紧追不舍。

后来,这第二只乌鸦和第一只乌鸦一样,被追得筋疲力尽,无奈,只好也停在一棵树上,最终遗失了那块肉。于是新一轮的争夺战开始了,乌鸦们又开始追赶把肉抢走的“幸运儿”……

看到这儿,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乌鸦太笨了,事实上那些不懂得分享的乌鸦,终将会失去自己的肥肉。它们非但没有保护好食物,还会累个半死。

分享和独占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分享被人认为是善良的,团结的,而独占则代表一个人的自私和小气。在这里,我所指的分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享,还有精神层面的分享。比如跟别人分享你的愉悦心情,把你的忧愁说给别人听。

有句话说得好,把快乐说给一个人听,你就有了两份快乐;把烦恼说给一个人听,你就少了一半的烦恼。让孩子知道,与他人分享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有价值的。

有一次,班级举行讲笑话比赛,学生就讲了一个关于“分享”的很有意义的笑话:

在国外的一个小镇里,人们把每周的星期五作为“上帝日”,凡是“上帝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闭门祈祷,商店不营业,学生不上学,工人也不上班。

教堂里的神父每天都忙得要死,只有“上帝日”可以休息。神父有个爱好,就是打高尔夫球,于是趁着休息这天,他偷偷溜出去打球了。虽然技术不怎么样,神父还是玩得兴高采烈。没想到这一幕被上帝的天使看到了。天使很生气地向上帝告状:“你的神父不尊敬你,竟然在‘上帝日’偷跑出去打球,你一定要惩罚他。”上帝思考了一下,说:“是的,我一定要惩罚。”

天使正等着看上帝如何惩罚,却听到神父的欢呼声:“哦!我的天啊,我居然连续10次把球打进洞了!”不一会儿神父又呼喊着:“我竟然得了满分,高尔夫球的天才也不过如此吧!我能得世界冠军了!”天使很不解,问上帝说:“你不是给他惩罚吗?怎么还让他的球打得这样好?”

“我的确在惩罚他。”上帝说,“想想看,他能达到世界冠军的水平,可是又能跟谁分享这个秘密呢?”

所以,分享也是快乐的源泉,培养孩子的爱心,请让他们从懂得分享开始。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接妮妮放学回家的路上,她仰起脸说:“妈妈,我想要个新的文具盒。”我问:“你的文具盒坏了吗?”妮妮说:“没坏,可是同桌的文具盒比我的新,是变色的呢!很漂亮,我也想要。”我说:“同桌的文具盒是很好看,但是妮妮的也很好啊,而且你才用了1个月。”

听了这话,妮妮不高兴了,一路上撅着嘴,跟她说话也不理。一回到家,她就含着眼泪找她爸爸告状,还反复强调同桌的文具盒有多高级。爱人不忍心了,答应周末给她买个新的文具盒,妮妮这才破涕为笑。

吃过晚饭,我们一起看电视,演的是一部历史剧,我就问妮妮:“宝贝,你觉得古代最富有的人是谁呢?”妮妮不假思索地回答:“皇帝。”

我说:“那妈妈就给你讲一个皇帝节约的故事吧。”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平时的生活非常节俭,反对奢侈。有一天,他看见女儿穿了一件孔雀羽毛装饰的短袄,马上命令她脱下去,以后不准再穿,并且罚女儿面壁思过。在这位皇帝的影响下,举国上下都形成了节俭的风气,大宋国力渐强。

讲完故事,我对女儿说:“皇帝是最富有的人,还能做到节约,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懂得珍惜每一分钱呢?”

看到女儿有所触动,我又说:“你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好好考虑一下妈妈跟你说的话。”

也许是我的话起到作用,第二天晚上,妮妮对我说:“妈妈,我决定不要新的文具盒了。”

我示意她坐在我身边,问:“为什么不要了呢?”

“因为我也要学会节约啊,其实我的文具盒也不是那么旧。”妮妮甜甜地说。

但是我知道,妮妮不要新的文具盒,这和真正意义上的节约还有一定差距。我决定给她培养正确的观念。

趁着妮妮在客厅看电视的功夫,我翻阅起了报纸,妮妮很快凑过来,她指着其中一副图片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个小朋友这么瘦呢?”她指的是记者在非洲拍到的照片。贫穷的家庭已经无力供养最小的孩子,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孩子因为长年缺乏营养,患上多种疾病,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教育妮妮说:“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小朋友,他们和你的年纪一样大,却在还没享受到生活的时候离开了。他们家里很穷,有时候连续几天都吃不上饭,和他们相比,你是多幸福的孩子啊。”

妮妮一边听一边点头,我又说:“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爸爸妈妈给你的零花钱你应该想好怎么花,学会合理地用钱。”

妮妮年龄还小,和她同龄的孩子一般都有这个心理,看到周围有小朋友用了什么好看的、新鲜的东西,自己也很想要。我的学生中有很多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无一不是满身名牌,花钱大手大脚。

显然,这些泡在蜜罐里的孩子还没形成良好的金钱观,这和父母的溺爱不无关系。

我的班里有个孩子,根据我的了解,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她用五六千块的手机,穿上千元的名牌鞋子,动不动就爱跟别人“摆阔”,说自己的衣服是在品牌店里买的,鞋子是限量版的,在周围人的赞叹中,她显得飘飘欲仙。

我见过她的母亲,也聊了这个问题,她的母亲说,她和丈夫挣不了几个钱,总觉得亏欠了女儿很多,所以女儿一提出要求,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满足。

存在这种“补偿心理”的家长不止一个,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从小吃过很多苦,没享受过什么优越的生活,一定不要让儿女重走自己的路。这类家长的共同特点就是刻意使孩子回避痛苦,逃避成长路上该经受的磨难。

像之前提到的那个女孩子,我问她为什么明知道家庭不富裕,还这么没节制地花钱时,她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们生了我啊,就该养着我,这些也是我该得的。”

“补偿心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孩子学会攀比和虚荣,看到别人用的东西好,自己的则要更好;别人的零花钱多,自己一定要更多。

大文学家泰戈尔曾说:“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再在天上翱翔。”孩子也是如此,用太多金钱堆积起来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让孩子有计划地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又一项内容。

需要明确的是,“物质小孩”不一定最快乐:

我班上有个学生,他的父母均是医药企业代表,家庭收入丰厚,住豪宅,开名车,孩子在家里有专门的玩具房。可是这个孩子却是班里最不快乐的一个,因为他的父母很会享受生活,一有空闲就出去旅游,把他丢给爷爷奶奶照顾。他和父母沟通的机会很少,变得郁郁寡欢。

在给孩子物质的同时,千万别忽略情感交流,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使孩子理解家长的意图。

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去超市之前,都要详细列一份清单,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只允许孩子再买一件东西。我们家还有一本账本,上面记录了我们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然后详细念给孩子听,妮妮不但懂得钱来之不易,更明白不能随意花钱的道理。

这样,妮妮真正参与到了家庭的理财计划中来。我们常用信任为她建立自信,最后她也愿意为家里出谋划策了。

我常在书中看到,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经常在校园里捡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废纸以及被人乱丢的瓶子收集起来上交学校,学校就会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丝毫不会感到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到钱而自豪。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这硬币买份报纸,在报纸上查找招聘广告,然后找到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在布瑞纳成名之后,他把他的成功归功于父亲送他的那枚硬币,他认为正是父亲的“放手”,让他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钱财的来之不易,并很好地把握住了机会。

让孩子自己有目标地计划人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懂得要用自己的双手开创未来。现在有那么多的“啃老族”,多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身处什么位置,自己应该奉献一些什么,而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遇到困难本能地想到要父母来庇护。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金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大学同学王杰近些年来生意做得很红火,他有一个宝贝儿子,为了孩子,他立了一个规矩:如果他的期末考试每科分数在95分以上,给他2万块的“学习基金”,如果各科成绩都达到了满分,就给5万块“学习基金”。在他的物质鼓励下,孩子的各科成绩均达到满分,得到5万块钱的奖励。可是,孩子拿了钱以后变得不爱学习了,班级的值日他花钱找人替他做,就连作业都要“买答案”完成,第二学期的考试,他成了倒数第一。

“金钱刺激”的方法并不可取,那样会扭曲孩子学习的本质。学习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类推荐
  • 信天翁笨笨旅行记

    信天翁笨笨旅行记

    信天翁笨笨心中有个美丽的梦想——环球旅行,他要像爸爸妈妈那样,飞越海洋,环游地球,做一个勇敢的旅行家。可是,要实现梦想,就要经受住重重考验,他到底遇上了那些磨难呢?笨笨钻进大海寻找食物,却被空中海盗军舰鸟洗劫一空;趴在海面睡觉,竟遭遇了凶恶的大白鲨;与伙伴们进行飞翔比赛,恰巧撞上了可怕的龙卷风;眼睁睁看着好伙伴被人类的钓鱼钩吊死……这一系列的凶险磨难,像一柄柄大铁锤,把他锻造成一个机智果敢的旅行家。
  • 孩子安“心”长大的57个秘诀

    孩子安“心”长大的57个秘诀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早期心理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对于孩子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而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每个父母来说,能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是他们的最终心愿。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头疼脑热等生理表象上的关心颇多,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保健。殊不知,很多孩子的心病其实主要是由家庭产生的。因此,想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们一定要从小抓好孩子的心理教育,从而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 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本书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数千个家庭、数千对父母、数千个孩子,并从那些成功家庭的经验中,总结精练了父母在生活中经常会忽略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50个细节,汇集成本书。
  • 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因此,要与孩子的心灵进行沟通和碰撞;要研究孩子内化的过程与规律;要研究如何去激活知识;要研究方法,如何去启迪孩子等等。每个家长都应将教育视为孩子共同经历的精神生活过程,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 宝宝开始走路了

    宝宝开始走路了

    吉娜·福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育儿专家,30多年来亲手照看过300多名新生宝宝,有丰富的育儿经验,是英国上流社会及许多知名人士抢着预约的育儿顾问。多年以来,吉娜被认为是最受全球欢迎的“超级保姆”,她的工作地点遍及世界各地。她曾被英国时尚杂志《Hapers&Queen》评为全英十大著名产科护理员之一。
热门推荐
  •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上)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上)

    青罗扇子,向往七分酒气酿月光的豪迈,拈花一笑万山横的淡然。文风精致大气,细腻深刻且不缺时尚感,让人充满希望与坚定。曾获晋江文学网年榜、台湾苹果日报销量排行榜、台湾鲜网文学网No.1,代表作《重生之名流巨星》《引以为豪》《口蜜腹剑》《在彼端的星光等你》等。编辑有话说: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坊是行不通地。在傲娇腹黑冷的BOSS大人手下,美嫩不能所向披靡,清纯妹纸也能熬成职场白骨精,没有硝烟的战场,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北京CBD的电子显示屏上,曾播过某个奢侈品牌的宣传片。
  • 霸明

    霸明

    胡惟庸急匆匆奔了进来,气急败坏道:“郭晓聪,你三个老婆,还要与我的女儿吊膀子,我要到皇上那儿告你去。”朱元璋从屏风后转出,拍拍胡惟庸的肩膀:“郭爱卿是我大明江山的擎天之柱,有婿如此夫复何求,朕正准备招他做驸马,你不要和朕争哦。”郭晓聪勉为其难挠挠脑袋:“臣的府邸太过狭窄,只怕委屈了公主。”;朱元璋笑眯眯指着胡惟庸:“听说他新盖了一座大宅子,你即可带人抄了他的家,宅子就赏你了。”
  • 夙命劫不复卿颜

    夙命劫不复卿颜

    她本为顾府大小姐,太后亲封的郡主,因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入狱,受尽折磨。一年之后,她重获自由,却成了王府最卑贱的婢女。当记忆逐渐恢复,真相一步步揭开时,她被四国联手逼至绝路。无奈之下,纵身跳下万丈悬崖。“我若不死,定将血洗四国,以天下为祭。”卿颜之殇,天下为祭。凤凰浴血,因恨而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从奴隶到皇帝

    从奴隶到皇帝

    西晋时期,羯族人石勒传奇奋斗,最终成就大业
  • 上班做儒家 下班做道家

    上班做儒家 下班做道家

    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开拓进取、积极入世,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自然无为,面对残酷的现实,道家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能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上班做儒家,下班做道家,熔儒道于一炉,张弛有度,方能进退自如。本书融合儒道思想精华,解读工作生活的智慧!
  • 借景

    借景

    “名家自选经典书系”由当代文学名家亲自选定,是高品质的当代文学佳作选本。这一本是蒋子龙的作品自选集,分为“小说”“散文”各一辑。小说包括《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散文包括《生命中的软和硬》《空啊,想啊!》《等待车祸》《扬州借景》《托尔斯泰灯》《活的就是个数》等。这些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蒋子龙作品的题材、艺术特色。
  • 末世之湘伊为命

    末世之湘伊为命

    许湘伊的母亲和君澈的父亲带着两岁的许湘伊和七岁的君澈重组家庭,长大后,不知情的许湘伊把君澈当成亲哥哥,君澈却对湘伊产生了男女之情。本以为这份感情要藏于心底,直到,末世降落。
  • 重玩人生

    重玩人生

    一觉醒来,重回高三时代,看着眼前的的试卷,江浩恨不得仰天长啸。我都大学毕业五年了高中的知识早还给老师了,我是一点都看不懂啊。谁来救救我!“我来。”“你是谁?”“我是来帮助你的。”“你能帮助我什么?”“我可以帮助你成为别人永远得不到的爸爸。”
  • 世子无敌

    世子无敌

    地球灵气复苏三百年,科技与修仙并存。“如果做不了神明,那便做一个大魔头吧。” 他从光明中走来,一步一步,坠入黑暗。 注:不是无敌文。普通群:687797132v群79492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