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8200000002

第2章 原始章(1)

潜居抱道,以涉世立身

道不可以无始,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是经世治国之根本,谋仕、权变之准绳,涉世、立身之起点。而这五者也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后世之人运用这五个方面,总结出以道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在警示人们以此为做事为人的标准,方能有所收益。

苛己修身,做事先做人

【原典】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释评】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在本质上是代表了一个原始本体的范畴外化,任何一个用于治国兴邦的思想体系,无一不将道德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说过,由于世风日下,人们离天道应该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们日渐丧失了淳朴和自然的本质,带上了矫情和虚伪的面具,所以不得不用伦理道德这些东西来教育。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伦理道德也不起作用了,所以开始提倡仁爱。在仁爱之心日益淡薄的时候,只能呼吁用正义,等到正义感也丧失殆尽的时候,就只能用法规来约束民众了。

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之不同而逐渐改变的结果。所以说,这五个字有的时候是融合在一起,有的时候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

老百姓大约都不喜欢法制的教化,因为法制缺少人情味。但是,如果道、德、仁、义、礼都改变不了人们,就不得不用法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要做到道、德、仁、义、礼这几个方面,就必须要苛己修身。

古人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习惯,这就是用礼来修身的一种方式。宋代岳飞的老师周同力气奇大无比,可以拉开重达三百斤的弓箭。岳飞拜师以后,每天跟着老师勤奋学习,老师也将自己的技巧倾囊相授。老师去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岳飞都会到老师的坟前祭拜,痛哭一番,然后再拿起老师留给自己的三百斤重的弓箭,连发三支,表示对老师的思念和崇拜。而这份念念不忘恩师的真情,以后则转化为他精忠报国的忠心。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启蒙和引导。而尊师不但是对老师的感激,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俗话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一个有道德、懂得礼仪的人,必定可以有一番作为。

东汉时期魏昭也是一个懂得尊师之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叫郭林宗的先生。郭林宗不但知识渊博,而且非常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理解来记住书中的道理。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生。魏昭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说:“教我只念经书的先生到处都是。但是,像郭先生这样的却不容易找到啊。”

拜郭林宗为老师以后,魏昭就派了家里的奴婢去侍奉老师。因为郭林宗体弱多病,所以需要人侍奉左右。一次,郭林宗因病卧床,他叫来奴婢,说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但当魏昭将粥端到郭林宗面前时,老先生却说粥煮得不好,必须重新煮。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四次,郭林宗才满面笑意地接过了粥碗。他对魏昭说:“以往,我看的都是你的表面,今天我才看到了你的真心。”

郭林宗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尊师重道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人的一种修为。古人尊师,不单单是为了学问,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建立一种德行。

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这里孔子所谓“礼”并不单单指礼貌,尊师重道是一种礼貌,端正言行也是一种礼貌。有礼貌,就有德行,但是这礼貌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发自内心,就像魏昭一次一次将粥碗端到老师面前一样。真诚的礼貌可以换来人心,感动人心。

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对人民也一样要有礼。古代的统治者一般都是高高在上,威严不容侵犯。古代多数得道的明君,可以说都是对人民有“礼”的人。这种礼,也并不是单指礼貌,而是包含了德行、仁爱。君主有德、有仁,百姓才能真正地得到教化。君主无德、无仁,百姓会立即失去信仰,没有了制约自己言行的准则。

无论对君主还是平常百姓来说,仁、义、礼、德融为一体,才是做人的最好模式。一个人想要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或者最终取得一些成就,这些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的合作者或是为自己服务的人是没有德行、没有仁义之心的人。况且,无德无义之人,根本不可能有诚信可言,所以也注定不会有成功可言。

苛己修身,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做人开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这都是一条不灭的真理。

以道为本,顺天者昌

【原典】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释评】人们终生奔波,日夜忙碌,离不开运用世间万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然而,人们并不知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道体的本有功用(包括我们人自身在内)而已。天道之运用,需要人们的心领神会,这其实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依天道而行。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有德之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求自己德才兼备。无论是胸襟气度,还是信义才智,都是缺一不可的。

所谓顺天者,就是无论做人做事,不仅要人情练达,还要明察秋毫;既能知人善任,又要宽厚容人。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人善任,又宽厚容人。要做到这些,必须要德行高尚,守信用才行。而这样的人通常也被人们称为人中之俊才。

天道是世事的走向,有才学有抱负之人,不仅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世事的走向。明白了个中的道理,才不会逆天道而行,才会顺应天道,做出一番成绩。

东晋时期的才子王猛就是一个懂得天道时机的人。王猛虽出身寒微,却聪明过人,而且无论看人还是看事,都有着独特的眼光。尽管他所处的年代兵荒马乱,但是他一直坚持开阔的视野,读了不少儒家典籍和军事著作,并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

因为王猛只是一个穷小子,这样高远的志向受到了那些达官贵族的嘲笑。然而,他对于这些人的嘲笑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一边求学,一边静观世事的变化,待机而动。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兵北伐前秦,大败秦军,驻兵长安城下。然而桓温伐前秦是为立功以确立他在晋朝的威望,目的是为了伺机篡权。所以,他只驻兵、观望,并不前进。

王猛听到桓温兵至关中,身穿着破衣烂衫去见桓温。在那些王公大臣面前,王猛向桓温讲述他对天下大事的见解,一边讲,一边捉破衣服上面的虱子,并且表现得旁若无人,神态自若。桓温有些吃惊,对此人不禁刮目相看。桓温问:“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为民讨逆,可是关中一带的豪杰却不来见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猛说:“你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一路捷报连连,但是到了长安城下,你却按兵不动,没有人知道你在打什么主意。”

一番言语道破了桓温的心机,桓温叹息道:“整个江东的人才都没有你见识广博。”桓温想要邀请王猛加入自己的团队,做自己的谋士,然而王猛觉得桓温已经贻误战机,并且经过一番交谈,他也看出桓温见识短浅,所以断然拒绝了桓温,依然回到华山读书。

第二年,前秦苻坚招揽人才,听到王猛的名字,马上派人前去邀请。苻坚和王猛一见如故,王猛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苻坚心服口服。自此以后,苻坚对别人说,他能遇到王猛就像是刘备当年遇到孔明一样。王猛也很明白苻坚的心意,知道苻坚是个有抱负的人,他觉得可以辅佐苻坚,成就一番大业。

苻坚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参与军国机密。后来听说平县这个地方缺乏治理,出现很多达官贵族鱼肉乡民的事情,王猛就出任县令,去治理平县。他刚刚上任就鞭杀了一个鱼肉乡民的酷吏。老百姓一片叫好,但是达官贵族却视王猛为眼中钉。他们联名把王猛告到了执法官那里,执法官自然和达官贵族臭味相投,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王猛送进了大牢。

苻坚听说了这件事情后也觉得王猛做事情欠妥当,他到监狱里责问王猛:“你一到平县就大开杀戒,是不是做得有些太过分了?”

王猛却不以为意,坦率地说:“自古以来,仁慈的君主统治国家,都知道民心所向最重要。因为平县太过于混乱了,鱼肉乡民的人都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人们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继续在平县为非作歹,丧失的就不仅仅是平县百姓的信任,而是整个国家百姓的信任。如果您觉得我这样做有欠妥当,您可以将我处死。”

苻坚听完这一席话,对身边的大臣说:“王猛是管仲、子产一类的人啊。”然后,立即赦免了他。从此更加信任他,并委以重任。

王猛辅佐苻坚治理前秦的时候,整顿吏治,崇尚儒学,发展教育,鼓励农桑,团结周边少数民族。《晋书》记载:“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在王猛的不懈努力下,官场中贿赂请托、卖身求荣的腐败现象日渐消失,才尽其用、奉公守法的兴旺局面日益形成。

因为有王猛强有力的扶持,前秦才日益强大。王猛做事做人之道无疑就是顺应天道。顺天者昌,顺应民心者昌。知道老百姓要的是什么,知道民心所向,掌握好时机,采取了适当的行动,这也是王猛之所以取得成功的要诀。

顺应天道永远是人们应该遵守的成功要诀,纵观历史可见,逆天道而行的人最终将不得成功。而成就一世功名的人,大多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将天道作为自己行事做人的准则。

安居养性,尽修身齐家之职

【原典】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释评】《易经》解释“德”为“赞助天地之化育”,佛教的解释是“慈悲喜舍”,儒家的解释是“博施济众”。这里所谓真正的“德”本来的意思是舍己为人,效法天道,成就世人。德是恩泽天下,让百姓大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才。也就是《礼记》中说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德”这个字的功劳就在于:对别人来说,使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而对自己来说,则是一种伟大崇高的品质。

张商英说:“世间万物有所求就有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但是,世间万物又都有规律,如果不讲道德,那么欲望也终将会落空。只有以道德为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尊崇道德,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万物才能各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万物也将充满无限生机。有德者,顺天道而行,以天下为怀,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处世也好,没有不成功的。”

汉文帝刘恒,西汉有德之君,在位23年,简朴守业,成为后世君王的典范。他在位期间,因为天下受到连年战乱的影响,百姓生活异常艰苦。刘恒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颠沛流离、饱受战乱影响的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如果恰逢天下旱灾或者是虫害,他就施恩于臣民,免除各个诸侯的进贡,开放一些平时专供皇家狩猎的地方,供百姓渔猎捕获。在皇室开支方面,他率先带头,缩减自己的衣服、车马等,裁减政府机构多余的官吏,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百姓。

从当上皇帝一直到驾崩,文帝从来没有扩建过皇宫林苑,也没有无故增加过车驾人马。发现任何不利于百姓的条例,他都会急令撤销。

同类推荐
  • 最佳选择与放弃

    最佳选择与放弃

    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 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MBA自我管理课程,世界500强企业领导者重点培训科目!一次彻底改变你行为模式的魔鬼训练。一本让你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时间与情绪的书。在本书中,作者就“自制力”提出了18个问题,针对性地设置了18节课。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每个人能否成为自己主人的关键。这18节课的主要能帮助你战胜拖延症、驱除无力感、走出失控的怪圈,同时用具体的步骤与方法让你学会时间管理、情绪掌控等,这是MBA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自我管理课程,是心理学和自我管理学的一次完美组合,学会本书,你的自律能力、意志力、效率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 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修养、涵养、城府和情绪的综合反应。如果说,人的外表是其身体姿态的写照的话,那么人的态度则是其心灵姿态的投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日后成功的跨度和高度。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或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的时候态度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人对事付出了多少,你对人对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如何掌控你的生活

    如何掌控你的生活

    在复杂而忙碌环境下,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困境,没有时间去想生活中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本书告诉我们:生活将会怎样,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请不要只做生命之船的过客,而要做操纵船行方向的船长,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
  • 梦想让你无所不能:林书豪给青少年的13堂成长课

    梦想让你无所不能:林书豪给青少年的13堂成长课

    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男孩,因为儿时的梦想,只身闯荡美国最繁华的城市。在高手云集、危机四伏的大都市里,他遭遇排挤,饱受非议,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在接连不断的打击面前,他一次次尝试用努力改变际遇,但结局总是事与愿违。他迷茫过,失落过,甚至开始想要放弃,然而就在他打好铺盖卷准备离开的时候,幸运女神突然给了他实现梦想的钥匙。于是一夜之间,咸鱼翻身,他的名字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成为全世界的英雄。看到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个名字:蝙蝠侠、蜘蛛侠、超人、绿巨人、钢铁侠、美国队长,甚至功夫熊猫。然而,这些大名鼎鼎的漫画英雄在我们的主人公面前,却都显得有些夸大和不真实。
热门推荐
  • 妈咪招牌靓粥

    妈咪招牌靓粥

    《妈咪招牌靓粥》根据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身体需求,精选了近百道家常靓粥,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知识问答

    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知识问答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主要是指弱势者的弱势状态是由于弱势主体的身心状况(如年龄、疾病)导致的;社会性弱势,主要是指弱势者的弱势状态是由于社会原因(如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国民待遇政策失衡)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知识问答》中论及的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特指社会性弱势群体。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这回真正透彻理解阳明心学!逐字逐句讲透《传习录》,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从源头读懂阳明心学。畅销书作家华杉全新力作!《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是学习“阳明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继《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之后,他集众儒家学说之所长,完成了这部《传习录》解读之作。对于《传习录》中的每一句话,华杉都指明其出处,并结合历代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逐一讲解。
  • 回到昔日阳光下

    回到昔日阳光下

    16岁那年,自以为看透世间的他,遇到了真正看透世间的她。从此,他被她所牵引,直到世界的尽头。天使般的她,拥有一双黑色的翅膀。他以为天使的爱,可以拯救一切。但他错了。因为恶魔的爱,本就是带着所爱的一切,坠向地狱。也许,地狱对他而言,是另一种天堂。
  • 盛安书

    盛安书

    ??????新生的这一遭,林望奚没想过做官儿,更没想过嫁人,就准备将袍子一撩,便裹着一卷包袱,踏山寻水去。??????奈何………?????【莫得感情.jpg】?????灵光乍现间……?????又忆起伟人曾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面上笑嘻嘻?微笑脸.jpg】?????他大爷的,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去乱葬岗扒路引,还顺带认了个便宜舅舅。??????最后又成了别人口中的苏大人。?????苏大人此生爱两样:一是美人。二是困觉。———主角:苏清宴|顾庭季|萧忱|配角:裴易章|顾霁光|沈之周………———应该没啥桃花的?正(能)直(屈)通(能)透(伸)?女主+需要自行体会?不知黑白?男主+一群“心怀各胎”的可爱配角--------须知:1.所有角色三观≠作者三观。2.角色智商(基本)=作者够得着的最高智商线。(我尽力hhhhh)3.随时欢迎各位来做客闲逛,也随时欢迎各位——及时弃坑止损。祝生活愉快!~~~~~~(作者是咸鱼党本党,大三在线头秃,正在努力向结局拉进。)?
  • 施米特文集:合法性与正当性

    施米特文集:合法性与正当性

    《合法性与正当性》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合法性与正当性》、《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主题围绕施米特作为宪法学家的思考与命运。《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尖锐提出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学和政治学困难,既立足于现实政治问题,又具有思想史视野。《合法性与正当性》为宪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是施米特在魏玛宪政危机关头书写的法学名作,堪称挽救魏玛民国宪政的“绝望尝试”,明确主张对反魏玛宪法的政党(纳粹)实行党禁。然而战后,施米特却吊诡地被贴上“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标签,1945年被盟军当局拘押近两年。其间,施米特写作六篇随笔,结集为《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出版,篇幅虽小,但在施米特研究中征引率却很高,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施米特因欧洲法学传统的彻底崩溃而深感无奈。
  • 老公是植物人

    老公是植物人

    一个是永远不会醒的植物人,一个是温柔体贴的俊帅阔少爷,嫁给谁?前世的林瑜选了后者。但她想不到的是,她选的丈夫竟然和她的妹妹勾搭到了一起,不但抢走了她所有的一切,还将她送进了疯人院!重生回到做选择的那一天,林瑜表示,她宁愿守一辈子的活寡,也不要再踏入地狱!
  • 一夜未眠,君知否

    一夜未眠,君知否

    轮回后的她只想复仇,可是她不愿相信是他杀了她……今生的她原本想安安静静的,不曾想她陷入连环陷阱。
  • 大话三国之梁雍霸主

    大话三国之梁雍霸主

    有道是时光都是多个维度的,在另一个维度,虽与地球无异,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出现,其历史完全不同于地球。本文就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为历史背景,展示不为人知的汉世祖、东汉光武皇帝刘秀阁下来孙、中山王刘焉之后刘震披荆斩棘与各路诸侯展开厮杀,戎马一生,并以梁雍二州为根据地,一一歼灭曹操孙权等国贼,招降汉室宗亲刘备,并像他的列祖光武皇帝一样重新扶大厦之将倾,恢复汉室,建立一个强盛汉朝的恢弘史诗,他的朝代也史称“梁汉“。让我们跟随主人公刘震的视角,建功立业,重新大话一把三国。
  • 词旨

    词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