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0600000002

第2章 慈悲喜舍,利益一切有情众(1)

《涅槃经》云:“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因而发大慈大悲之心,要普度世人脱离苦海,成就无量寿身,不受生老病死等苦。于是佛祝愿道:“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皆得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有情皆得住离亲疏爱憎之平等舍。”在佛的心念中,丝毫没有自己的得,想到的都是众生的得,可见佛的心肠是何等的慈悲。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学习佛的智慧,怎么能够只想到自己的得,而没有利益众生的慈悲喜舍之心呢?

命运不济只因不舍,布施能改变你的人生

修心学佛的人很多,但有所成就者只是少数。很多人学习佛法之后,感觉自身的智慧有所开发,心态也平和了很多,但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原来困窘的模样,还是困窘的模样。生活之中,依旧烦恼处处,没有改善。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佛的真正精神,没有修缮自己的福德和人缘。

佛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你的人生和命运没有得到改变,那是因为你的种子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一颗种子。豌豆的种子,只能种出豌豆,开不出般若智慧的莲花。除非你换一颗种子。那什么是你的种子?怎样才能变种子呢?种子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这颗种子其实就是你的心,改变种子也就是改变你的心。

也就是说,要想改变人生,先要改变心态,佛家讲求发心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有好的发心,发至善、光明、清净心,那么你的本质就改变了,素质也就提升了,顽铁也就变成了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好的发心,发善心,才会带来好的开始。因此佛教导世人,要有菩萨心肠,要发菩提心。

何谓菩萨心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便是菩萨心肠。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这是慈;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这是悲;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这是喜;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这便是舍。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后土至善平心娘娘,眼见世间生灵死后一念执著不化,浮游天地无所归依,因此发大慈大悲心,身化六道轮回,以便安顿灵魂,这才有了地狱。但即便如此,灵魂依旧不得安宁。这时,地藏王菩萨有感于沉沦地狱的众生因无明而轮回受苦,慈悲之心大起,毅然决然地身入地狱普度迷情,并发下了一个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至善平心娘娘为众生而舍身化轮回,这就是慈悲喜舍的无量心;地藏王菩萨为众生解脱而舍身入地狱,甚至放下了成就佛道的事,这也是慈悲喜舍的无量心。也就是菩萨心肠,就是佛的利他精神。如果你学习佛的智慧,只是为了自己的得失,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那便不学也罢。因为那是违背佛法精神的。

当一个人真正有了慈悲喜舍的心,每天想到如何利益大众,沉浸于利益大众的喜悦中,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的得失,更不用说个人的烦恼。若只发心于个人的得失,则不免天天烦恼纠结,根本不能体会到佛的清净心和欢喜心。因此,每个学习佛法的人都要扪心自问:到底是否明白佛的精神,有没有慈悲喜舍的发心?

只想到自己的得失、穷窘和烦恼,那么你就永远只能在自己的得失、穷窘和烦恼中转圈,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当你有了慈悲喜舍的发心之后,真正体会到这四无量心所蕴含的精神,对他人广施仁慧,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大不一样。这是因为发慈悲喜舍心者,能增修福德和人缘。

有的人提到福德、福报之类的事情,就以为是迷信,这是一种知见上的障碍,不能看到佛法的真义。所谓福德、福报,实际上就是人们做好事带来的各种回报,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比如你帮助他人完成某事,对方表示感谢和好意,对你抱以欢迎的态度。这就是福德、福报。这些福德、福报有些是当时就会得到兑现,而有些当时不会兑现的,却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在以后的某个日子的某段因缘中产生回报。

有个年轻人在乘车旅行的时候,给一位中年人搭了把手,二人因此结识。后来年轻人下岗找工作,便想起了当初那名中年人留下的电话,便找出来打过去。中年人是个老板,尚还记得这个好心的年轻人,听说年轻人在找工作,就推荐他到自己的一位朋友那里去面试。

这个小故事就能说明福缘并不是迷信的东西,而是实际存在的因果。如果年轻人当初没有出手帮忙,恐怕就不能结识那样一份人缘。由此可见,能舍是积累自身福德的方法。相反,不能舍,不仅无法积累福德,还会失去人缘,造成自身福德浅薄。

某小姐的办公桌位于窗边,可以眺望窗外公园里的美丽风光。办公劳累之时,临窗看看景色,可以振作精神。因此公司的许多同事都喜欢在休息时聚在此处交流和闲谈。刚开始,这位小姐也没觉得怎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情况。

她私下抱怨:“太多的人在我的办公桌旁,我的工作都被影响了。”于是她就在办公桌边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有时写“工作中,请勿打扰”,有时写“休息中,请勿打扰”,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她的做法果然奏效了,她不仅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工作和休息,窗外那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也独属于自己了。但是同时她也发现没过多久,自己却成了公司里的孤家寡人,同事们不愿和她交流,工作出现问题时,同事们也不再热心地帮助她。

谁不喜欢和大方、舍得的人结交呢?事情的结果往往是这样:舍得,可使人得到许多回报;相反,舍不得,可能使人遗憾终生。佛门提倡布施,其实就是讲舍得,如果不能舍得,根本无法真正做好布施。布施之所以被称为成就佛道、改善人生的一条方法,就是因为它能够去除悭贪的习气,消除自私和贪婪的心理,从而广增人们的福德,改变我们命运的种子。若以慈悲心、平等心广行布施,发心长远而不执著所修的福报,如此种下人生种子,那么以后收获的善果实在不可思量。

有位崇慕佛道的居士向默仙禅师诉苦:“我的妻子为人吝啬,不但对慈善事业毫不关心,甚至连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也不肯接济一下。不论我怎么劝说,她总也不能改变,以至于亲朋好友都不愿意到我家来,甚至朋友们对我也有所疏离。我想请禅师去我家开导开导她。”

默仙禅师想了想,便答应了居士的请求。到了居士的家中,见居士的妻子果然十分小气,仅仅给默仙禅师倒了一杯白开水,连一点茶叶也舍不得放。默仙禅师并不计较,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伸出双手,握着两个拳头,夹着杯子喝水。

居士的妻子见状,“扑哧”一声笑了。默仙禅师放下杯子,有些奇怪地问:“你为何发笑呢?”居士的妻子笑着说:“师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哪有你这样拿杯子的呢?”默仙禅师问道:“这样拿杯子有什么不妥吗?我一直都这样做的呀。”

居士的妻子道:“那么这就是有毛病了,长年累月,紧握拳头,会造成手部畸形。”默仙禅师恍然道:“哦!”于是他便伸开手,但又总是跷着五根指头,干什么也不肯合拢。

居士的妻子又被默仙禅师的滑稽模样逗乐了,笑着说:“师父,你的手总是这样,还是畸形呀!”默仙禅师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总是攥着拳头或总是摊开巴掌,都是畸形,这就如同我们的钱财,若是只知死死地攥在手里,总也不肯松开,天长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若是大撒手,只知花用,不知储蓄也是畸形。钱是流通的,只有流转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居士的妻子脸红了。因为她明白了,默仙禅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变相地说服她不要吝啬。居士的妻子接受了默仙禅师的指点,改变吝啬的做法之后,不仅得到了丈夫的赞赏,还得到了亲朋好友的认同。

《华严经》有云:“当为一切众生做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疾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静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佛对一切众生尚且如此慈悲喜舍,我们学习佛的智慧又怎么能没有这样的慈悲喜舍之心呢?

学习佛法不能迷信,不能没有思考,要懂得佛法的真义,领会佛的慈悲喜舍精神,更要知道佛所提倡的事业有何益处。人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为佛法能够改变心灵的种子,增长人们的智慧与福缘,从而影响我们的人生与命运。

做人要大方一些,一毛不拔什么都得不到

佛教导人们,要慈悲喜舍,不但要自净自我的身心,而且要普度众生,利益有情。如果为人小气,那就有悖于佛门“慈悲喜舍、利益众生”的精神和本旨,又如何做佛呢?

阎罗殿中,阎罗王正忙活于分派各个小鬼们投胎的去处:张三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到西村做人……就在这个时候,旁边等待分派的小鬼当中,跳出来一只猴子,大声叫道:“大王,请您发发慈悲,让我这只猴子尝尝做人的滋味吧。”

阎罗王无奈:“猴子啊,不是我不慈悲啊,是你的条件不行,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怎么到人间做人呢?”猴子一听,连忙道:“大王,这还不简单吗?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做人了吗?”

阎罗王拗不过猴子的再三请求,只好答应了它。但是,当阎罗王刚伸手拔了第一根毛,猴子就痛得吱吱叫,一溜烟逃之夭夭了。阎罗王因此感叹道:“连一毛也舍不得拔,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这则故事出自《笑林广记》,批评了生活中那些为人小气而一毛不拔者。一毛不拔,连人都做不成,更不用说做佛了。

小气之人的人缘通常不好,朋友也少,虽然这样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积蓄或资本,但由于不舍得身外之物,不愿意做布施,而没有修好人缘和福德,因此往往连手中拥有的东西都难以保住。

明代济南城中有一个富翁,为人小气悭吝、一毛不拔,得了一个绰号,叫做“铁公鸡”。有一次,铁公鸡想要纳一个小妾,便开了一个条件:价钱要极便宜,相貌却要极美。媒人们听说这样苛刻的条件,都不愿意登门。

铁公鸡虽然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媒人不至,但始终都不愿意放宽条件。过了很久,才有一个媒人领来了一个女孩。铁公鸡对女孩的美貌很满意,便问起要多少聘礼。女孩说:“父母双亡,没有亲人,只要衣食充足就可以了。”

铁公鸡听了大喜,便纳了这个女孩做妾。由于这个女孩伶俐乖巧、善解人意,很受铁公鸡的宠爱,因此对于女孩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便答应了。没想到半年之后,铁公鸡打开自己的银箱来看,发现多年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

原来这个女孩实际上是一名歌女,受人所聘专门来消耗铁公鸡的家财的。当年有些生意上的朋友来找铁公鸡借钱,但是铁公鸡不仅不愿意借钱,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让这些人备受刺激,因此现在这些人特地找个歌妓来报复他,就是要花光他的钱财,拔光铁公鸡的毛。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不说前生,也不说来世,就说现世的报应。铁公鸡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一例。铁公鸡没有做什么大恶,只因不修福德、不修缘,惹得别人的嫉恨,结果导致了家财破败,实在可叹。鉴于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怎么能不注意呢?

做人就应该大方一些,与人结下善缘,得到的就是善的回报,相反,若你对待他人一毛不拔、悭吝小气,让他人心生怨气,那么人家这口怨气出不去,很可能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身上,到时候麻烦就大了。就像上面故事里的铁公鸡,因为行事悭吝、刻薄,不修福德与人缘,结果招来他人的报复。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些不舍得的心态,虽然不见得一毛不拔,但要大方也不太容易。面对他人求借,担心不能归还,因此驳了他人的颜面。有的人则是担心被人利用,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头借给人,像有时别人只不过是希望能借助你的名气来推广某一个活动,而你也赞成这样的活动,但即使这只是一个假名,你可能仍然不愿意借给对方使用。其实这里面的道理是有讲究的。

当别人向我们借名借势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弄清楚对方的目的,只要对方不是假借你的名去做坏事,就可以了。如果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对方或是事情本身有争议性,那最好还是不要给他用,否则恐怕会惹很多麻烦。如果是这样,就得留意爱惜羽毛。

为人者爱惜自身的羽毛,这并无过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自私,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否则就会招惹怨气。爱惜羽毛过分了,那就是悭吝。如果对方没有什么问题,求借的目的是正当的,而你又不是借不起,却不借给对方,那就是悭吝,很容易招怨。

即便不招怨,悭吝的人也常常会因为太过小气而弄得毫无所得。

有位古董商人在僻静的山村里借宿的时候,发现了一只老式红木旧柜子。经过他仔细地鉴别,确定这只旧柜子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拿到城里拍卖,少说有千两银子的进项。古董商心中大喜,开始动了心思,希望将之收入囊中。

于是古董商人就先与主人家闲扯聊天,说:“我老婆生了一种怪病,痛苦不堪,前不久好不容易得了一个特别的药方,却要用山中古旧的家什做柴火,用以熬制汤药,才能发挥奇效。”说着,便假装不经意地开价五十文,准备购买那只旧柜子。

同类推荐
  • 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意味着一切》是网络红人一直特立独行的猫(赵星)的一本青春奋斗笔记。记录了作者对人生、奋斗、成长、职场的思考。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年轻人奋斗期的三个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感。一方面,作者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在绝望的黑夜里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在个人成长,职场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困惑、难题的解决办法。鼓励当下的年轻人,寻找内心的“不可替代”的领地。把自己所获得的、所付出的,真正的转化成人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并以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努力不停,寻找更加辽阔的远方。
  • 如何掌控生命中的25个关键问题

    如何掌控生命中的25个关键问题

    生活中,许多人成天忙碌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日复一日,生命便成了一团理不清头绪的乱麻,于是深感疲惫与被动。本书通过对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梳理,结合典型的事例对其作了深入的剖析,引领读者参悟人生智慧,把握生命的关键,摆脱茫然的生存状态,从而主宰自我命运,创造成功人生。
  • 说话说到点子上

    说话说到点子上

    说话似乎很简单,也确实很简单,张口便可以说。但却会带来巨大影响。说话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社交本领,也是生存基础。《说话说到点子上》通过一系列丰富、真实、生动的故事,分析古今中外的幽默,教给你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成为一个交际能手。
  • 聪明女人不抱怨不怠慢不折腾

    聪明女人不抱怨不怠慢不折腾

    如今的社会,怎样让自己活得更漂亮,更出彩,是众多女人面临的问题。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怠慢、折腾上,还不如调整好自己,积极向上,为成功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特地编写了本书,本书分为三篇,分别从不抱怨、不怠慢、不折腾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富含哲理的故事来讲述如何去做一个不抱怨不怠慢不折腾的聪明女人,读懂本书能使你的生活更惬意,步伐更轻快,人生的风景会更美好。
  • 又见飘雪(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又见飘雪(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海忠介公全集

    海忠介公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讲述了体育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进一步证明,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供应及利用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体育,资源先行,为满足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资源的生产和供应量,亟待大幅提高。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体育资源的供给方面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国家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将长期地存在下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

    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

    一直以来,简单、轻松、活泼、表现力强的故事,始终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而富含哲理的人格故事更因其对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而为人们所推崇。《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通过轻松幽默的故事将道理阐述出来,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书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蕴藏着一个做人的道理,让读者学会科学地判断事物的美与丑、好与坏。会激发青少年去遵循并实践人格行为,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的人格风范,并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衷心希望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通过品读书中感人肺腑的故事,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精华,让涓涓细流般的感悟汇聚成浩瀚的心灵海洋,为自己创造一个洒满阳光的人生。
  • 魅影:虚空之影(第一部)

    魅影:虚空之影(第一部)

    一次危机暗藏的深空旅行;一群半人半机器的机人卫士;一个利欲熏心的飞船船长;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位铁面柔肠的孤独女侠;一对弱小而善良,怯懦却坚韧的烟火男女;一个古怪精灵的外星小飞侠……《虚空之影》系列共有10部,本书为第一部,主要人物悉数登台亮相,带您一起体验外星惊魂与温情,品味人性的至善与极恶,思考物质世界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及每一个个体的终极拷问;而在之后9卷中,您将和陆续登场的各色人物一起,揭开虚空魅影的神秘面纱,战胜它们,同时也战胜内心的“影子”。
  • 你的世子妃已上线

    你的世子妃已上线

    沙雕中的高层,作死界的扛把子夜笙歌,穿越古代实属三生有幸,失敬失敬。据说沙雕会传染?胡说!看人家高冷世子,不是还……咦,这货怕不是他吧,伪高冷,死宅男,骗纸!听说穿越多半都有白莲花?是的,她遇见了,小白白不要跑,咱们要做好朋友啊。身份高贵,嚣张的暴躁跋扈,她也遇见了。俗话说,民不与官斗,于是实在不行……她不斗,直接揍好吧。……在古代待了数久后,夜笙歌不得不仰头深思。原来……古代沙雕这么多,她的地位,不保啊,怎么办,难过。【本文绝对1V1,双处双洁,男女主都没有所谓白月光,没有狗血误会,前期写得可能有些崩,但还有那么多万字,我总不能一直崩下去,对不,要是实在嫌弃这本,那下本,下本你们再来找我,嘿嘿嘿,我不信两本都崩坏。】
  • 重生之宋悄悄

    重生之宋悄悄

    重生而来,宋悄悄发现,所以的一切都跟她的记忆截然不同,突然出现的外公,还有那个死了的渣爹,以及,那个神秘的大佬,她开始分不清什么才是真实,只能,披荆斩棘,一路走下去。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对我国人才的制度框架、理论基点、科教平台、激励机制、业绩定位、宏观环境、管理队伍和企业用人等环节进行了问询,提出了解决人才的得与失、禁与漏、导与堵、权与责、信与滥等辩证观点与制度治理建议。
  • 重生之影后再成神

    重生之影后再成神

    上一世被圈内联动大规模抹黑,被前男友失手推下了高楼,重活一世再战娱乐圈,曾经招惹她的人竟一个个跑来送人头,这就不怪她了……本来以为日子就这么顺利的过下去,突然才发现正红的影帝居然是自己前世的粉丝!?“请问我们的季影帝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女孩?”“嗯,懒一点的。”“好的……什么?季影帝的爱好有些特殊哈,还有别的吗?”“邋遢一点的,最喜欢在外风光在家抠脚的女人,很有味道。”某个有味道的女人看着电视喷了一脸,你大爷!
  • 聪明人?傻瓜?

    聪明人?傻瓜?

    每一种能走、能呼吸,能理智处理信息的生物,都有自己不断更新的故事,故事里有着或积极或者消极,或理智或不理智的结论。我们能在生命中取得最惊人的进步,也经常灵感涌现,然而,我们也都是有缺点的凡人,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缺乏激情,经常以满足一己私利为目的,直到我们一无所有。斯蒂芬·克拉克·布兰得利在17年时间里游历了35个国家,包括巴基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西非。他就是这样一部活着历史。他是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他是传教士、教师、无家可归者、作家、政治家、环游世界的旅人,那个最聪明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