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7600000008

第8章 我们家(1)

老家的家

女儿雨点儿:妈妈,你小时候最喜欢什么?

我:穿新鞋,看沙子上的新脚印。

雨点儿:长大呢?

我:梳两条长长的辫子。

雨点儿:现在想干什么?

我:变成你,重新做女儿。

七月份的娘家之行,是出嫁以后最久的一次——整整一个月。到家后,对一切恍然有隔世之感,但不到一分钟就习惯了,像是乘着一束光一下又回到了十多年前。

每天早上,小城的高音喇叭依然放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和童年时一模一样。外面的世界已经把各种流派、歌星淘汰了多少次了,可这里还是一如往昔,像是专门为了给我亲切。

早起的老父亲把“新闻联播”放得震耳欲聋,母亲大声“嘘”着,让他关小音量,不要吵醒我们。父亲有些耳背,听不清楚,直到母亲冲过去,他才恍然大悟:“啊?”母亲压低嗓音嘁嘁嚓嚓数落着,那声音像麦克风里的耳语,更具穿透力。机子关了,老父亲踮着脚在屋里踱步子,嘴里唱着老歌:“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并按照他的感觉切分那些音符,把歌词念成韵白的味道,唱得快乐而有特色。

我禁不住在被窝里哈哈大笑起来。有时我有种感觉,好像正在经历的某个时刻和很多年前的某个时刻分毫不差,甚至完全是一种重复,一个动作、一种衔接、一幅场景都一模一样,你禁不住要向后看一看,想要抓住它,像猫要抓住自己的尾巴一样。那是一种瞬间的幻觉。可我在卧室里听到的爸妈演出的那生动的一幕,的确是十几年前某个星期天的早晨的重复,那语言、声调、气氛、结局都如出一辙。只是那一次我在发脾气吼叫,这一次我却开心大笑。

我在父母的身边长到十九岁,他们始终像空气一样环绕身旁,那分舒适、习惯,与生俱来。后来离开了家,走进大学、走进单位、走进小家庭,只感到身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一个毫无顾虑的少女成了一个多角色的成人,是同事们的同事、丈夫的妻子、女儿的母亲、公婆的媳妇,这么多的头衔都不是虚设的,每一个都实实在在,沉甸甸的。

回到父母跟前重新做女儿真好,我觉得女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角色。

住在父母的家里,无论是勤勉还是怠惰,无论是热情还是沉默,也无论贪吃还是嗜睡,父母永远都认为那是最有理由的,最必要的。即使每日里什么都不做,游手好闲去公园洗树叶,也能奇怪地从他们的眼里看到褒奖和满足。父母的心像个无形的容器,专门为了容纳女儿的,比天还大。在这样的空气里我的每个细胞都像躺在水里游泳,它们在唱着我能听到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我自己的女儿雨点儿已经六岁了,在老师面前是个聪明听话的学生,在小朋友中是个宽容可爱的玩伴,在生人面前是个腼腆文静的姑娘,在爷爷奶奶膝下也是最乖巧伶俐的孙女,就连在喇叭花面前她都温柔得一如花仙子,抚啊,闻啊,凝望出一腔的深情。可只是在我们——她的父母、她最亲近的人面前,又要发脾气,又要使性子,一句话不投机便转身不理人了,好端端地想着法和你别扭,冲着你端给她的牛奶说:“你烦死我了!”有一次她甚至嚷着:“我要让大灰狼吃掉你们!”好像你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天敌一样。这让我很伤心,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凶。我本以为她会对我们最恭敬、最体贴、最温柔,就像我期望的那样。把这种失落说给老公听,他嘿嘿一笑道:“你都快老了,在父母面前还不是那样?”

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这才真是骑着毛驴找毛驴,还一直找不到呢。

父母的家是我身心的栖所和老家,是我终极的慰藉;而我也该成为女儿的栖息地,任她在上面打滚、撒欢儿、翻跟头,哪怕弄得一片凌乱。

房东

女儿长到五岁以后便常常对我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自己的小房子?”

那时我们一家三口住二居室的单元房,一间做客厅,一间当卧室。女儿睡在卧室自己的小床上。因为还小,我没考虑让她单独睡一间屋。可她却一脸天真地说:“客厅当我的房子吧,你们要用,就向我借。”

可我们除了睡觉,总得借她的客厅活动,她这个小房东的主权也就名存实亡了。她又问:“妈妈,究竟哪间当我的房子呀?”我知道她并不敢单独睡,只是想有一方自己的领地,完全是心理上的需求。客厅是不行了,卧室三个人都得睡,厨房又是我的地盘。无奈之余,我玩笑道:“那就厕所吧。”她虽一脸扫兴,却没拒绝。

女儿在卫生间里时常常是最自在的。这个平时性格内向的小姑娘,只要一关上门坐在小便盆上,就旁若无人,兴致大发,自己编自己导,说她的说,唱她的唱,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很立体地再现成一台人物众多的大戏,热闹得很。那时,她完全是个忘我而自由的小人儿。

六一儿童节,我送给她一把四色小雨伞,她爱不释手,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我对她说:“今天妈妈要给你修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她很兴奋,格外顺从地任我摆布。等她躺好了,我撑开那把小伞,斜靠在她肩旁,然后用一个橘红色的毛巾被棚上去。她立刻喜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还说:“留个窗户,留个窗户。”

暑天七月,我带她去看姥姥。姥姥家有一张分上下两层的茶几,女儿便常常钻进下一层,躺在里面玩。她一定把上层当做天花板了,她认为已经睡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一天午睡时,酷热难当,气温接近40℃。我去客厅看睡地铺的女儿,但只有她的小表姐睡在地上。我正纳闷,只见双层茶几从上到下严严实实地盖着一条大毛毯,我揭开一看,女儿光溜溜地躺在下层昏睡着,浑身像水洗的一般。我责备小表姐:“你真不懂事,这样捂着,她会给热死的。”小表姐嗫嚅道:“她说要我给她搭个小房子。”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有了搬家的心思,只为了女儿。

女儿大了,渐渐渴望着独立,她不仅需要热热闹闹的大环境,也需要一个独处的小天地在那里做她想做的一切。

看女儿的画就会发现,她特别喜欢画房子。她画的房子都是她精心设计的,有苹果城、茶杯屋、靴子房、蘑菇楼等等,形状各异,花样翻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房门口都摆着一双拖鞋。我想那房子里一定纤尘不染,别人是不便常常进去的。

后来,我竟发现老公也爱守在厕所里不出来,仔细一想,他早已如此。问他待在里面干什么,他就不耐烦:“让我单独看看书、想想问题行么?”其实我又何尝安静过,我常常希望他们父女两个一起外出,让这房子归我,只要三天五日都行。

一天我和老公在街上的小饭馆里等饭。从窗口望出,只能看见一些脑袋移来移去,像是被人用杆子挑着走,男女老少,来来去去。那些脑袋看上去个个都装得满满的,重重的,可它实际上却是每个人的一方自由无限的空间,一间与生俱来的大房子。

我不禁想:我们每个人都像有一个脑袋一样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就好了。

“我不是动物,我是人物”

女儿上小学了。入学的前几天,她嘟噜着脸,不让提及此事一个字,不小心说了,她便像猫被踩了尾巴似的,完全是一派如临大敌的样子。

第一天送她去学校,刚走到教学楼门口,上课的铃声突然响了,所有的孩子都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突噜噜往教室里奔。女儿一怔,接着回过头来看我,脸上有新鲜、惊奇、兴奋,好像还有点嘲弄,那诡秘的一笑所传达的复杂心情实在是难以言传。

这天放学回到家,她伏在我耳边说:“其实上学挺好玩的。”我笑着推开她,使劲点点头。小孩就是这样,什么话都当悄悄话说,哪怕屋里只有我们俩,就好像她对我的这只耳朵说话,怕我的另一只耳朵听见似的。

上了几天学又对我说,老师让做1个大口袋,10个小口袋,50个圆纸片,100个小棍棍。我故意说:“烦不烦哪!”这回她显得特别通情达理:“妈妈,你别烦,上学就是这样的。”

一个多星期后,她自己跑去上学了,不再让家长送。接着就能自己买冰棍、打醋、打酱油了。星期天早上,她提前起床出去买了面包,冲上速溶咖啡,居然在床上为我这个“贵妇人”开早餐了。我按捺住自己的惊讶,假装这一切都很平常。可我的心里却在想:怎么刚给学校送去一个懵懂小姑娘,就还来一个仙女。

刚开始学的是拼音。借助拼音朗读,常常使女儿哭哭笑笑的。哭的时候是因为读得太苦,鼻子尖上全是汗豆豆,她喊着:“我真是苦命人呀!”笑的时候是读通了一篇,突然发现读的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就会说:“这蜘蛛可真倒霉,是吧?”那一阶段我常为她伴读,听她那结结巴巴、不断重复的朗读,心里像被猫抓一样难受,忍不住说她:“怎么读成这样?我听得心里长毛了!”她再读,读顺了,便问我:“这回心里长的是什么?”“绿绿的小草。”她就高兴了。

拼音日渐熟练后,便常对我说:“妈妈,给我一块bù(布)”,“我要一双kuài(筷)”,“今天我得了huā(花)”。看到一个扎独角辫的同学便说人家的脑袋像个“ɑ”,家里的小椅子是个“h”,大肚子阿姨是个“d”,总之满眼满嘴都是拼音。

开始学汉字后,眼睛里又只能看见汉字了,广告牌上的、罐头瓶上的、电视机里的,只要有点眼熟的,就照猫画虎地念。一次看到一个招牌上的“奖”字写得上下脱了节,便喊:“快看呀,这个字的裤子快掉了!”那时识字不多,但胆子很大,经常搞得错误百出,把“陈冲在好莱坞”念成“陈冲在好菜岛”,自己浑然不觉,却把她表哥上学时的一个笑话拿来讲给同学听:“我哥哥把‘调度就是命令’念成‘调皮就是命令’,哈哈哈哈……”,笑得好不开心。

再以后,女儿常常满脸官司地思考问题,老成的表情配上那张稚嫩的脸,真让人不胜同情。一日,她突然说:“妈妈,我没有生物钟。”“你有,每个人都有。”“我不是生物,怎么会有生物钟?”她反问我。“生物分植物和动物,你是动物,高级动物……”没容我说完,她严肃地反驳道:“我不是动物,我是人物。”

除了这些学习的成果,这个幸福的小娃娃居然还被唤起了忧国忧民的热心肠。一次问我:“妈妈,你知道谁是石三伢子吗?”“是你们班的新同学吧?”“不对。”“咱们楼上的孩子?”“更不对!”“电影里的人物?”她不想再听下去:“是毛——主——席!你怎么连咱们的大救星都不知道?!”搞得我这个老前辈煞是狼狈。学过《刘胡兰》的课文后,她又来了:“如果当时我在场,让我和刘胡兰只死一个,我就说:‘我’!”那张小脸仰起来,眼神散开,她在幻想着那个悲壮的场面。我急忙问:“你为了什么呀?”“为了让咱们中国多一个共产党!”

一次学校动员同学向地震灾区捐款,女儿将家里历年积攒的硬币从瓷小猪的肚子里倾倒出来,乐滋滋地带到学校去了。没有多久,我忽然听人说国家回收分币,某一年的一分硬币可值几百元钱。我将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很有点懊恼折财的意思。可她却一拍小手,两眼放光地说道:“太好了,那灾区的人不是会更有钱了吗!”

女儿的生命就像一株清晨的葵花,娇嫩而灿烂,常常突然照亮我的心,让我把自己的杂念赶走。自从有了她,我便时时得到着这种净化、感染和反省,它来得是那么无心和随意,却带着难以抵挡的力量。每一个孩子的心都像纯金,哪个成年人真正配去教导这颗心呢?

郁闷童年

自女儿雨点儿上学以来,性格日渐开朗,天性中的羞怯、内向已被克服了不少。她在班里虽不能成为轴心人物,但也快乐得像一颗怡然闪烁的小星星。看得出,她正慢慢变成一个生活的热心参与者。

可有一天,雨点儿的脸上挂着我从未见过的沮丧。她坐在镜子前木然地端详着镜中的自己,然后轻轻地举起双手放在脸颊上,突然动作夸张地撕弄着自己的脸,像要扭曲它、毁掉它。她做着种种狰狞可怖的面目,有时竟被自己的怪样子逗得“格格”笑出声来。我问她在干什么,她突然转过脸来说:“妈妈,你想知道我们的新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吗?”接着她就开始表演刚才的那一幕,她几乎要把眼角撕裂,嘴唇拉豁了。“嗨嗨,嗨!”我阻止她。

雨点儿疲惫地垂下自己的手,像是做了徒劳无益的事:“我无法使自己变得像新老师那么丑,我最难看的样子也比她好看。”她有气无力地说。

我知道他们这个学期刚换了班主任,大家都很不适应,作为家长,我心里也不无担忧。三年级是小学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已从初步认识转到深入理解的学习阶段,本是趁热打铁的好时节,可原来的班主任老师这学期退休了,接班的是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姑娘。

这个新老师肯定挺难做,一切从头学起不说,所有的言行都有着老教师先入为主的模式做着限制和比较,有五十多双清亮的眼睛做着监督,她再努力也会因为不合老教师的规范而受到学生不自主的抵触。

那天我第一次去开新老师的家长会,亲眼见到了她。大出意料的是,新老师的长相不仅不能用“丑”去“诬蔑”,反而是很美的:身段窈窕,面容秀丽,全身以高贵的黑色为基调,一头齐整的乌发盘在脑后,令脑袋精致而玲珑。

我心里暗暗惊呼:孩子的话真是不可靠。我也一边感到奇怪,一向善于观察的女儿这次何以有如此大的偏谬?

同类推荐
  • 骗中局

    骗中局

    《骗中局》的故事情节颇像法官审理的复杂案情,个中人物也像案件当事人一样有血有肉、性格鲜活,他们或质朴或精明,或奸诈或厚道,或狠毒或善良,或守法或犯罪……阅读这部精彩作品,让我似有“阅卷”的感觉。作品对法治精神的弘扬尊崇,对违法犯罪的揭露鞭挞,对善良百姓的提醒警示,与司法惩恶扬善的价值追求息息相通,也使我生发“法治时代的文学也可以是法学”的联想。
  • 温暖的门边

    温暖的门边

    这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观察与思考,涵盖了日常生活中丰富而常见的诸多的小小图景,并以小见大,衍生出不同层面上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或多或少,给人带来种种有益的启迪与思考。面对喧嚣躁动的都市生活,她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世态人情的演绎与嬗变,有质疑,有批评,有认同,也有感动与欢喜。
  • 谁也不知道,爱情和明天哪个先到

    谁也不知道,爱情和明天哪个先到

    纪之梵是小有名气的心理医生,找她咨询的人络绎不绝,然而事业有成的她到了而立之年却仍未谈婚论嫁。没有真爱是一种悲伤,纪之梵及其闺蜜齐格格、回璇一路悲伤着寻寻觅觅,对自己的择偶标准涂涂改改,终于修成正果。小说通过纪之梵讲述的几个爱情故事,揭示了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生活观。
  • 风之又三郎

    风之又三郎

    本书收录了日本童话大师宫泽贤治以《风之又三郎》为代表的十六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古斯珂·布多力传记》中为了不让人们受寒流影响而牺牲自己古斯珂·布多力,《虔十林公园》中朴实善良、不计回报的虔十,都是宫泽贤治本人的真实写照;而《风之又三郎》中三郎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二十六夜》中对弱肉强食的探讨,《贝壳之火》中小兔赫蒙由善向恶的心路历程,更是展现了宫泽贤治作品的丰富魅力与深刻内涵。宫泽贤治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甘于牺牲与奉献的善良,融入纯真而极富创造力的文字中,带领读者体会自然的美好,找回心底的纯真。
  • 生命的写照

    生命的写照

    在明长城脚下盐池西部,有一座古老的惠安堡镇——那是父亲出生的地方。据说奶奶刚生下他时就得了一场大病……我爷马真奇为了挽救大人的性命,只好下狠心把孩子送到北边五十里外的海子井山庄,给一户有钱的人家马吉遥当了儿子。九岁上就学会了放羊。民国年间,马吉遥老爷子是这个村落的甲长。光娶老婆就是四个。我的母亲马富英就是他第四个老婆从山西林河农场带过来的丫头。后来由于老爷子的专横跋扈,四奶奶被迫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跟着来海子湖驮盐的骆驼队离家逃走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惊悚大师讲故事

    惊悚大师讲故事

    最经典、最全面、最值得收藏的惊悚作品集。当你拿起这本书,翻开其中任何一篇故事,一种令你胆战心惊、手脚发软的恐惧感就会立刻扑面而来,并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你在掩卷之后,只要一个微小的提示,当初感受到的那种脊背发凉、心灵紧缩的恐怖感就会重新出现!这就是本书的魅力之所在,那么你还犹豫什么?请勇敢地阅读惊悚吧!
  • 剑者权也

    剑者权也

    荒元大陆,人皆修元.神秘少年,身世扑朔迷离.剑权:杀你只需一剑.
  • 神秘少女:哼,别小看我

    神秘少女:哼,别小看我

    一个神秘少女〔来历不明〕不料,一个个妖孽被遇见身边帅哥多了去,可是谁才可以打动她?自卑又敏感,只怕有心人付错了真心玻璃渣渣里面有甜,虐文!
  •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英文朗读版)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英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都曾表示自己深受C·S·刘易斯作品的影响。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改编成电影,全世界更多观众和读者开始认识这部不朽的作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纳尼亚冒险故事中,这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神奇旅程……
  • 夫人,养我吧

    夫人,养我吧

    要问安以北一生最可悲的时候就是逛街的时候看到男朋友出轨……最备受侮辱的时候就是被一个商人威胁说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最可怜的就是十八岁成人礼父母从亲戚家回来的时候出了事故……要说最牛逼的嘛,详看书中分解……
  • 大唐第一疯子

    大唐第一疯子

    穿越大唐,于沉默中爆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了大唐成为日不落帝国而奋斗终身。等等!李世民!你给我站住,管好你的女儿。再这样下去,我可管了啊!欢迎加入大唐第一疯子书友群,群聊号码:982170292
  • 豪门重生,超模归来

    豪门重生,超模归来

    池筱婉身为国际超模死在了T台上,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意外,唯有池筱婉知道那是一场谋杀。而害死自己的,正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一线名模,自己的好闺蜜。和她联手的,是自己的未婚夫。重生回到五年前,一切都将重头开始,她绝不会再让害死自己的人逍遥。但是,关于找个金主的问题……“钟少,我对你没兴趣啊。”钟铭予:“没事,我感兴趣就行。”
  • 王爷的头号黑粉

    王爷的头号黑粉

    命运给云筱安排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穿越,一朝成为宣华郡主,嫁了个俊俏又多金的王爷,难道是老天爷送到嘴边的馅儿饼?却不曾想两人恶名早已在外。街头传:魏王纨绔,不尊师长,不敬神佛,不顾礼法,不知尊卑。巷尾唱:郡主放浪,不敬长辈,不守纲常,不顺不恭,不知廉耻。魏王洛槐,一身风骚,小扇轻摇,“世人愚昧,非说你我豺狼与虎豹天生一对,殊不知小爷天下绝两,无人能配。”云筱白眼翻上天,“你就是馅饼里夹的屎,脸皮厚到天下无双。”洛槐敲桌威胁,“城西的金铺还想不想要了?”云筱秒变狗腿,“您冰肌玉肤,吹弹可破,乃是宣朝第一俊俏公子~”她坚信,风水总轮流,今日生活所迫,来日他必当求我!
  • 赠崔员外

    赠崔员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