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127

第127章 新闻价值论(21)

“暗访”与“深度报道”

第六个问题,关于“暗访”。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采访手段。这种手段造就了一批名记者,产生了许多新闻经典作品,起到了惩恶扬善的作用,至今仍被新闻业界频繁使用。对这个术语,学术界从最初的认同发展到质疑,乃至根本否定,这与“隐私权”的兴起与普及有关。

暗访,不论是介入式的还是非介入式的,都会有意无意地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于是在隐私权的名义下,学术界开始批判“只要达到正当目的、不顾手段”的工具主义思想与做法,“暗访”的合法地位变得岌岌可危,由此带来的道德、法律等问题逐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学术研讨的热点。讨论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暗访”要把握好“度”,谨慎、适度进行。

事实上,媒介竞争和渐趋“失范”的新闻职业规范,已使大多数暗访成为我国媒体赚取眼球的噱头。其实,大多数暗访的素材,可通过正常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迂回的方式获得。但暗访仍在继续,结果是把记者身上的光环一点点扒去,成了人人鄙视的“狗仔队”。

第七个问题,关于“深度报道”。新闻学科的术语,其内涵向来是争议居多,对于深度报道,虽有不同表述,中西方学术界却达成了基本共识。形象地说,深度报道是“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明明天的意义”。

这种报道形式的源头可追溯到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那场运动不仅奠定了美国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还改变了美国新闻界的工作传统:深度报道崛起,并发展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报道样式。

我国的深度报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可惜深度报道的强劲发展势头中断了,曾一度让位给现场短新闻,但不久又以稳健的步伐开拓疆域,大规模进入了广播电视媒体。

深度报道赋予了新闻真正的“灵魂”,让其能铁肩担道义,为人类远航保驾护航。在惟有变化是确定的信息世界,我们有理由期待深度报道再次崛起,重振昔日辉煌。

第八个问题,关于“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它旨在查明那些被掩盖起来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深层次事实,并予以曝光,因而它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花费时间、更需要勇气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源于美国早期的“扒粪运动”,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鲍·伍德沃德和卡·伯恩斯坦成功揭露了“水门事件”丑闻,遂使调查性报道盛行于美国。调查新闻学也随之兴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手段也被引入调查报道领域,发展出了精确报道、精确新闻学等概念与做法。

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却遭到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道思路的狙击,使其在概念内涵、选题范围、操作流程等方面发生了变异,更多地成为政府职能延伸下的一种舆论监督行为,而不是主动暴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败行为和丑事。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实现这四项基本权利,除了政府的信息公开,更需要调查性报道有更大的作为,尽量多揭露那些被利益集团封锁的深层信息,这不仅需要记者的勇气、胆量,更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

第九个问题,关于“追踪报道”。追踪报道,是内涵非常简单的一个词汇,它是指对新闻事实的连续跟踪报道,直至事实真相全部曝光为止,不过这个词的存在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马克思曾指出:“只要报纸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是追踪报道,这在于新闻事实的展开、曝光有个过程,要把这个过程的全貌及时、客观地展现给读者,非追踪报道不可,这意味着追踪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手段,故追踪报道可采用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新闻文体。

美国新闻界把追踪报道形象地称为“一次战役或一次讨伐”。我国的追踪报道总体上不错,但在批评报道领域有许多虎头蛇尾的追踪报道。幸而,中国3.38亿网民有了追踪报道的意识,他们正苛刻地审核着一个个事实疑团,以集体的力量执著地追求真相。

第十个问题,关于“文风”。文风是指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整体外形。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为文风定了基调:“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经过这次整风运动,党八股、洋八股消失了,“真实、实在、简洁、明了、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新闻文风标准由此确立,但其内核不是新闻,而是政治宣传。其代表是新华体以及“崇高、壮美”的摄影风格和“爱憎分明、生动有力”的播音风格。

“文革”时期,这一优良文风蜕化为“高大全”、“假大空”的恶劣文风,直至改革开放后,这种恶劣文风才得到清算,并恢复原貌。这是因为决定新闻文风的不是新闻文本本身,而是规制新闻文本符号如何排列的传媒体制。目前,我国新闻界正朝着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内核的、真实、客观、公正的新文风迈进。

5.3.4新闻真实的层次性

人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知图式不同,决定了人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层次和角度。陈力丹《谈谈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一文,提出了“新闻真实度”的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是事实或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它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也才能够全部展现出来;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能到达什么程度。”(陈力丹《谈谈新闻真实性的问题》,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6166.shtml)

陈力丹认为,由于任何事实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有的报道可以一次完成,例如某位领导人在会议上说了几句话。但相当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经历相对长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来报道,最后才能将真相完整地告诉公众。等到事实完全清楚了,报道的价值也就没多少了。因而新闻报道通常要随着事实发生的过程同步或相对同步,新闻时效和新闻真实性的矛盾是通过马克思所说的“报纸的有机运动”解决的。

马克思在谈到报道一个地区人民生活贫困时曾这样说:

“一个记者可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中的一小部分,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选择一定的职能。譬如,一个人多描写些他和人民来往时人民的贫困状况所给他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譬如历史学家,就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感情丰富的人就描写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就研究消灭贫困所必须采取的办法,而且,这个总的问题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决:从地方范围,从整个国家范围;等等。这样,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11页)

这里谈到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都是指报社中熟悉这些方面的记者,不是指外来的人。

新闻与哲学、文学、宗教、舆论、宣传等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或表达形式,都有“真”的要求,但内容是不一样的。新闻的真实,是指报道事实的真实,所以***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文学的真实,是指反映生活、反映自身感受与情怀的真实。舆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多数人的议论,它的“真”在于自然显现了真实的社会情绪。宣传的“真”在于宣传者对所宣传的观念的热情和执着,或者叫“政治真诚”、“商业真诚”,有时导致“只有站在××立场才能是真实的”偏颇认识。

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说,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一位法国学者写道:“我们可以稍稍夸张地说,50位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地露面5分钟,其政治效果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这并不是说,新闻就必然都是假的,而是说,我们需要经过努力,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实”。

这里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另一特点与真实性的关系。因为“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报道的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新闻报道与事实间的基本矛盾,因而在社会心理学上便有“现实世界”与“拷贝世界”的差别,而人们除了自己能够亲身、亲眼触及的狭小范围,基本上生活在“拷贝世界”中。拷贝世界,即通过接触媒介而构造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只能依赖报道者。而报道本身,由于报道者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总是与现实世界有或多或少的差距的。

还有,再先进的媒介或手段,最终要通过人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多数画面也要通过语言才能帮助理解)外部世界,即使报道者真诚地要报告外部世界,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语言和文字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心里所思、所构的图景描述出来。语言是指代性的,它与事物不是同一的,因而使用语言时会出现反映事实的差异。例如,一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可以描述说:他兴奋地走来、他慌慌张张地走来、他像有心事地急促走来、他不顾一切地走过来;等等。任何语言都有经验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背景是有差异的。同样一条新闻,可能会在不同的受众那里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例如,关于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的消息,有的读了以后认为美国人人平等,总统的儿子也会失业;也有人认为,你看,美国的经济状况多么糟糕,连总统的儿子都失业了。

价值观与新闻真实

从价值论看新闻的真实性。一般地说,报道者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有自己的信念,处于一定的新闻体制中。另外,具体国家的新闻政策、法律、新闻业体制以及媒介所有者、媒介部门领导的具体指示,以及与自己本身的价值观,都会影响报道本身。例如,毛主席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说:“大家发言,说内战时期我们养成一种习惯,向上级报告工作,讲好一点、夸大一点才像样子。……关于要讲真话,我们现在发了一个通令,要各地打仗缴枪,缴一支讲一支,不报虚数。我们曾经有个时期分对内对外,内报一支是一支,外报一支是两支。现在我们专门发了通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支为一支,两支为两支,是知也。”(《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27-128页)

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即使多数新闻被认为是真实的,一定程度也只能说是一种“主观化的或价值化的真实”。再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众的需求、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媒介和记者,进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例如,为迎合受众的趣味而夸大事实的猎奇成分或人情味。

现在假定记者非常真诚地要使自己的报道完全真实,但是下面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被一部分受众认为不真实。

1.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他在传统文化中习得的知识和观念已经构造好了他的信念,超越个人的局限是不可能的。例如,客观地积极报道他本人很不赞同的事情,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是很难的。这在国际报道中最为明显,即使是美国左派记者关于中国的报道,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是不真实的,歪曲了中国,而我们友好地报道了外国的文章,也有的外国人感到仍然不真实。双方处于对立状态时的报道,其真实性就更不用说了。

2.不少事实本身就体现一定的立场,它们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不是自然的事物。这时的报道,不论怎样力求真实、客观,对立的受众群总认为在真实性方面有问题。例如,关于中共十五大的报道,我们认为已经非常真实、客观地在报道了,而有些人认为这是宣传。西方通讯社关于某些会议的报道,他们认为是真实的,而我们会认为其中某些事实的表述不真实,或者某些问题没有谈到。

3.每个事实,报道它的记者很多,几乎一个人一个样,没有绝对相同的,那么谁更真实呢?这是由于每个人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还有此一时彼一时的环境因素在起作用。

4.退一步,即使全部新闻是完全真实的,当把新闻编排到版面上或节目中的时候,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事实,为什么选择的是这几条新闻而不是那几条?选择本身就存在是否真实地反映世界的问题,但是选择是必须的,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或时间内反映外部世界。

从事实的逻辑联系中看新闻的真实性。

传统观念认为,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但是事实是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一件事实的发生往往是许多因素促成的。我们的不少失实新闻,主要问题在于明显扭曲了事实的因果关系。例如,洪水暴发,如果只从气候异常报道,而不提常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只是报道如何抗洪,而不提群众遭受的损失情况,整个报道就会使人感到不真实。

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02页)他向记者提出过一个问题:“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02页)列宁说:“真实性不应依它该谁服务而变化。”(《列宁文稿》第10卷457页)

文章指出,千万不要用搭积木的方法组织事实,由于逻辑关系不对,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同类推荐
  • 普通高中教育的精气神

    普通高中教育的精气神

    本书主要内容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近百年历史沿革进行了检索性回顾和梳理;第二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甘肃省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标准;第三部分对甘肃省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过程和主要做法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选择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原兰州炼油厂第一中学)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范例,全面介绍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手册”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第五部分集中介绍了47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声明的是,办学理念、校训等排列顺序重新进行了逻辑规范;第六部分对甘肃教育强县——会宁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
  • 俯仰集·孙进己文集

    俯仰集·孙进己文集

    本书选编了作者近40篇论文,分为民族和疆域理论、文明理论、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社科改革和科研之路五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东北民族史研究、东北亚各国对渤海和高句丽的争议、我国疆域形成与变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部分对小私有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文明史及东北亚文明的延续性和稳固性等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对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诸多民族进行了探索研究;第四部分对东北亚的历史文化继承、东亚圈的发展远景、海上丝绸之路等提出了独到见解;第五部分则对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之路和科研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热门推荐
  • 灵兽宠物店

    灵兽宠物店

    灵气复苏时代,身为凤族后裔的鸿华,手握族内空间传承,本应就此踏上修行巅峰——然后她开起了宠物店。鸿华:“没有毛茸茸的人生和咸鱼有什么两样,有了毛茸茸,甘当咸鱼。毛茸茸是世间的宝物,比一只毛茸茸更棒的,那就是一屋子的毛茸茸……”一个修真加养(一大群)宠物的故事,无CP。
  • 斗神幻境

    斗神幻境

    正义与邪恶,天使与恶魔,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带着这两种特制的两个人,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要召唤仙帝

    我要召唤仙帝

    修仙修道路漫漫,没有天赋靠召唤,我不是最有聪明的,但我是最强的。那个妖王好彪悍,召唤只天狗给他压压惊呗!这个魔帝贼厉害,实在打不过了,大家都让让,我要召唤仙帝了!
  • 浮世短长生

    浮世短长生

    她,生有血疾,姿态妖媚,却女扮男装。他,高大英武,俊美冷峻,却隐姓埋名。他有目的的接近,没想到她却是一直要寻找的人。从此以后,她变成了心尖上的人。一个假复仇、实谈恋爱的故事。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长生……
  • 狂雷女道尊之我是NPC

    狂雷女道尊之我是NPC

    我不过是想玩个游戏嘛,竟然被吸入了这个世界,还变成了不能移动的NPC?NPC也就算了,居然还是个看大门的?“欧蕾,不许上山,也不许离开。”“女道长,你这儿有任务么?”欧蕾在山脚下欲哭无泪。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 穿越沦为小宫女:废后难当

    穿越沦为小宫女:废后难当

    飞来横祸,夏微无耻的穿越了,一醒来就被眼前的情形吓到,娘呀,这个一脸凶目瞪着她的男人是谁?都说她不是本尊了,无耻的暴君皇上还不肯放人,皇后娘娘摇身沦为小宫女。
  • 异世界的东方帝国

    异世界的东方帝国

    东方文化与异世界的碰撞,世界观之间的交汇,不一样的战斗,不一样交流,不一样经历。华夏武将与二次元武士的战斗!华夏儿郎宁有种乎!?(随缘更新,QWQ)
  • 我在末世打王者

    我在末世打王者

    【2018年度阅文最佳好声音第一名】王者大陆,每个人在年满十八岁的时候都会拥有一次天赐觉醒的机会,觉醒试炼共分九级。新兵,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钻石,星耀,王者,帝王。而荣耀百星王者王奕,就在这一天穿越到了一个前去参加觉醒试炼的少年身上......【王者+末世+游戏+玄幻+探险】(我在末世打王者交流群:734073193,有时间大家也可以一起开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