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038

第38章 新闻哲学的诞生(12)

在19世纪,客观新闻思潮盛极一时,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丰富,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新的事物不断涌现。

来自政治方面的麦卡锡事件、欧洲的***极权统治;来自社会方面的19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杀戮与宣传、公共关系行业兴起;来自报业本身的垄断局面、新新闻主义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都给客观新闻思潮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人们对事实的信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所谓“纯客观”的信心开始动摇。

随着20世纪客观新闻思潮的推进,新闻客观性除了进一步程式化、典范化,成为西方新闻界的一个“专业标杆”之外,对新闻中主观性的认识更是有了改变和提高。客观性的定义逐渐倾向于直接、真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转变为对受到认可的信息来源所作的真实描述和陈述,即客观性开始了对主观性的吸收。

1920年,针对《纽约时报》报道俄国大革命时有大肆的批评,沃尔特·李普曼等人曾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评论,痛斥了《纽约时报》对布尔什维克党存在的偏见,报道的并非革命事件本身,而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东西。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其“客观性”受到了质疑。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冲击下,新闻界长久以来遵循的客观性似乎不堪一击。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闻界对于直接的时事报道能否充分地准确地记录世界产生了怀疑,新闻界人士开始重新认识到:只是如实地报道事实已经不够了,现在需要的是报道事实的真相。

同时,新闻界也认识到,记者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以往对客观形式的报道,还在于解释与阐述,在于对主观性的吸纳。新闻客观性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有弹性的、灵活的、可以协商的客观性。这显示了新闻界在实践中面对困境和难题进行追问和思考的自觉,也标志着新闻思想开始摆脱“幼年”,走向主体性觉醒。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主观成分得到直接承认,新闻客观性通过一系列“组织机制”和“战略仪式”的形式被表达出来。这些准则包括:使用引号标出特定概念、对观点追根溯源、以恰当的顺序和格式建构信息、表达出双方或所有主要方在政治问题上的观点,以及遵循通行的有关体面和良好品味的标准,等等。

曾经被拒之千里的主观性被巧妙地利用到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之中。

对于主观性的合法性认可,最早的表现是报纸上的署名报道增加。

1925年,美联社发出第一条署名报道,当时声明是特殊情况。数年之后,署名报道在美联社的新闻中已经非常普遍。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时报》,署名报道很少,罕见的署名报道也多用于海外特派员的稿件或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新闻。署名报道是对记者个体性和主体性的承认,也是对人的主观性认识的深入。

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新闻也开始署名,署名报道逐渐普及。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因素得到承认,也有效督促了记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自觉。

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辛迪加专栏作家开始出现,这也是对主观性承认的明显表现。这些署名专栏突破了原来文学和幽默专栏的局限,开始对政治经济事务进行评论。到1937年,李普曼的《今日与明日》专栏共在155家报纸刊载,影响巨大。

报道专业领域的记者的诞生,也是对主观性支持的有力表现。20世纪20年代以来,劳工记者、科学记者、汽车记者、农业记者、医药卫生记者等专业记者纷纷产生。从事专业领域报道的记者,更加有能力检视新闻来源的可靠性、事实的正确性等,其主观性的参与,实质上更有利于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专业记者的出现,标志着记者个性的解放,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向专家和学者靠拢。

在这一背景之下,新闻学者高汉提出了记者的角色和状态问题。他认为,作为公共事务记者,对于报纸角色应有两套观念:一套只涉及他作为一个中立的记者;另一套则令他成为决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这一学说即“交叉式的职业性积习”。此后,更多的学者呼吁记者们应该在客观规避与主观参与之间,作出精确的平衡。学者们对于记者的角色、状态的阐述,已经明确提出了坚持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参与问题,主张记者要把握好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维度。在吸纳了主观性之后,新闻的客观性规则变得更加严密了。

客观性新闻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严酷的挑战。在战时报道中,所谓“客观的报道”极为讽刺地告诉人们,事实并不等于真相,事实并不像其表象一般可以相信,而备受推崇的、神圣到不容置疑的新闻客观性也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们第一次目击新闻宣传以组织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当战争来临时,真相成为第一个牺牲品。”一战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到,任何所谓的事实都是不可轻言信赖的,也让新闻工作者开始反思新闻客观性的信仰问题,并重新认识他们所谓新闻的客观性。

正如爱德华·伯奈斯在《宣传》一书中所言:“正是大战期间使人震惊的宣传的成功,打开了各个领域里少数有才智的人的眼界,使他们看到了管辖人头脑的可能。”这让记者们的新闻客观性信仰也受到致命打击。

“在战时和战后,记者们开始把每件事都看做假象,因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每件事都是有自我意识的制造假象的能手的产物。”(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新闻追求事实没有错,关键是所能追求到的是在哪一个层面上的“事实”。新闻如果要接近真实,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主观性。新闻永远不可能等于事实,认识到人和事物的复杂性才是新闻接近真实的前提。

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报业的垄断局面基本形成,这使得新闻界的人士有些措手不及。与之相对应,报刊自由主义思想的现实基础被严重动摇。报业角色和身份都发生了转变,开放自由的公开论坛被损害,整个报业看上去百花争艳,实则仅由少数几个报业集团组成。

报纸从意见的自由市场,逐渐为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所操控。报刊自由主义思想为背景、基础的新闻客观性已是四面楚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公共关系作为一个社会行业在美国兴起。艾维·李是被公认的第一个公共关系经理人,也是这一行业的先驱。

在艾维·李看来,客观公正是一件不可企及的事情,他对事实毫不信任,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事实,只有我们对事实的解释。他的主要观点有:

“推广观念的宣传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大众知道谁要为这个宣传负责。”

“追求事实其实是在追求人之不可能,我所能做的是,给你我对事实的解释。”

“因为所有人都倾向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即使是群体利益。我们容易透过利益、偏见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另一位公共关系学者波奈斯干脆宣称他不仅是“新闻提供者”,更是“新闻制造者”。无疑,这些言论严重挑战着新闻报道的客观理念。

随着公关业兴起,他们向新闻媒体提供大量公关资料。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公关经理人数多达5000人以上,比记者还多。而新闻学院训练出来的公关人员比新闻记者还多,以致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有一半以上是由公关公司提供的。同时,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闻宣传员”越来越多,他们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记者之间设置起一道屏障,阻碍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传播。1919年,纽约大约有1200名新闻宣传员。

对此情况,李普曼曾作了形象的描述:

“现在新闻宣传员的人数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以往通往新闻来源的直接管道,现在都已封闭,大众所知道的讯息,必须先经过公关人员的过滤。大公司里有公关,银行、铁路公司、商业机构、社会政治活动都有公关,要得到消息必须先透过他们,即使连民代都有公关。”(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公关业的兴盛,给客观新闻思潮带来始料未及的质疑。正如李普曼在《民意》中所说,公关人的兴起是一个明显的指标,现代生活中的世事不再如所知的自然形成,而是透过某人的塑造。既然记者无法掌握世事的真相,又没有公正无私的单位在做此事,民众对世事的了解,只好任由特殊利益团体去塑造。

到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个重大社会事件——麦卡锡事件,又使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参议员麦卡锡在一次演说中指责美国国务院至少聘用了205名“共产党分子”,事后证明,这纯属子虚乌有。麦卡锡利用新闻界客观报道的原则,炮制了一系列假新闻,以在国内煽动反共情绪,开辟自己的政治前途。大部分记者都采用客观处理的手法,对其言论一一“如实”报道,造成了麦卡锡对整个事态的掌控和操纵。

这一标志性事件之后,人们对纯净的客观报道质疑的声音逐渐高涨。

客观报道由“偏见的解毒剂”转而被视为“最隐晦的偏见”,是因为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所谓客观报道只是在重现一个社会现实,而不去检视这个社会现实下由权势所组成的偏颇架构。”(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新新闻主义”风潮

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一系列的社会动乱,如越战、反越战、学生行动主义、黑人及妇女运动等,社会压力空前。新闻界也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所谓客观新闻理念受到广泛的抨击。由于无法在混乱的世界中告诉民众事件的真相,新闻从业者对所谓传统的新闻客观性与一成不变的“老套”的报道失去了激情。再加上当时地下报刊的兴盛,在这一时期的反文化浪潮中,兴起了一股新新闻主义报道之风。

所谓新新闻主义报道,指的是采集新闻的一种全新的方法,其特征主要是利用写小说的手法和技巧来刻画细节,描述场景、音响、人物内心等,以作者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表现多样的题材。新新闻主义虽然不被主流新闻媒体所接纳,但对报纸的周末版块、专栏栏目、软性新闻的杂志等有重要影响,对恪守新闻客观性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早在1952年,莉莲·罗斯就在《纽约客》上以小说形式撰写了关于一家电影公司的事实性报告文学《影片》。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汤姆·沃尔夫、吉米·布雷斯林、盖伊·塔里斯、诺曼·梅勒、杜鲁门·卡帕蒂、亨特·汤姆逊等一大批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涌现出来。他们的报道最早被采用于《纽约客》《纽约》《乡村之声》《老爷》《滚石》等杂志,后来才逐渐出现在报纸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66年6月,Tom wolfe发表于《老爷》上的《糖果色橘片样流线型婴儿》,卡波蒂的《残杀》等。

这些文章的发表,使新新闻主义报道在文学界被看做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此,新闻界的普遍观点是,新新闻主义报道是效法新闻式的论题与标题,使用小说家色彩的故事体,非结构性的报道方式,融合作家的创造力和主观的想象力来报道和安排新闻故事,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放弃。

丹尼斯、鲁宾等新闻学者总结认为,新新闻主义的主要手法是强调文学风格和现场气氛,把读者摆在现场,聆听个中人物的对话与思想,运用情节以及对话与独白,以街头民众为权威性消息来源,亦重视现场观察,必要时还会成为参与者。这是一种主观性的报道方式,是对传统的纯新闻写作方式的反叛。

我认为,这是一种拓展。

吴高福先生在《西方新闻思潮简论》中指出:

“新新闻主义自身有着不可避免的致命缺陷。其对人物的主观感受、内心情感的涉足,对气氛的渲染、观点的阐述,就新闻报道写作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行为。新新闻主义报道的严重缺陷,使之即使在鼎盛的时代,仍然招致了严厉的批评……以致后来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悄然消逝。”(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我认为,对新新闻主义的命运,有一个致命的因素被忽视了:新新闻主义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超级武器”,它的“危险”,恰恰在于它对记者认知、表现能力的要求太高了,以至于远远超过了一般记者的能力。就如《神雕侠侣》一书中杨过手中的“玄铁神剑”,非得有深厚内力和高超武功才能发挥出惊天动地的威力,而一般庸手施展,不但不能对敌,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

“曾在美国新闻界盛极一时的新新闻主义报道,擅长观点的鼓动、宣传以及小说式的人物刻画和塑造,在实践和理念等方面都与新闻客观性原则背道而驰。它混合事实与意见,让作者介入其中的做法,是对传统新闻客观性的颠覆,与客观新闻思潮中所秉承的报道理念也是相反相对的。”(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吴高福先生的评价,是站在批判的角度来审视新新闻主义的,而换一个视角来看,也许这恰恰是新新闻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颠覆与突破,正是新闻人所应追求的至高境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闻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这一新闻流派应当还有重见天日并发扬光大的时候,不妨拭目以待。

同类推荐
  •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本书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在我国当下的媒介文化具体语境下,电视娱乐是如何建构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娱乐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质的娱乐产品?电视娱乐化的道德伦理底线在哪里?其合理的内核、价值和边界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娱乐进行审美救赎?应该塑造和架构一种什么样的娱乐精神、审美精神和“快乐文化”?
  • 华大讲堂(2011)

    华大讲堂(2011)

    本书收录了2011年莅临“华大讲堂”的叶国华、陆学艺、蔡昉、房宁、王国刚、高培勇、范维澄、魏杰等8位专家的演讲文稿,内容涵盖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十二五”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收入分配与财税改革、公共安全管理、2012年经济走向分析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其视野之宽阔、分析之精辟、见解之独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堪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荟萃。本书还收录了每次演讲后的互动问答,通过专家与听众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本书由专家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让人犹如身临讲堂。
  • 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大全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处理行政公务往来的文书。公文是应用文中最重要且用途最广泛的文体。一、从公文的性质分公文有党内公文、行政公文、社会团体公文及各企事业单位公文等。本书详细介绍了办公文书的种类和写作方法。
  • 联合国常识

    联合国常识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有关联合国的各类知识,内容包括:“联合国: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战火中诞生的靠前组织”、“联合国大楼巡礼”、“安全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等。
  •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司法文书写作的理论知识,并按照司法文书制作的不同机关、组织划分,分别介绍了公安机关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文书等各种司法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要领,以达到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写作司法文书技能的目的,体现出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
热门推荐
  • 雨落筵池

    雨落筵池

    名校高材生遭遇舆论攻击,常年隐藏在身体里的抑郁症暴露无遗,她究竟该相信谁?人心永远比真相可怕。
  • 颠覆古代之吃定暴君

    颠覆古代之吃定暴君

    现在本书已入五折书库。第一卷:动情篇他,炎国国君,出门到人家府上去做个客,到口美食竟为一女子所夺。他令皇弟去惩罚她,谁知道,他却把她带回王府!做客王府,竟然她再度夺他美食。见不得她简单的快乐,将她带回宫里,谁曾想,被这个女人因为吃,又半路逃脱。还顺便将他的侍卫身上银两洗劫一空!她,失去味觉,却总是喜欢用吃来证明,她跟常人的无异!遇上了残暴的他竟不分青红的惩罚她!动心,就在一瞬间。于是,她日日跟人争峰吃醋。死心踏地的跟着他三年。第二卷:伤心篇不料,他因为弟弟喜欢,便下令将她赐给了他!此时,她正怀有身孕,他竟然亲手喂她喝下了红花水!再送她入他弟弟的房!恨欲狂,她刺伤他弟弟,逃离皇宫!他亲自带人追捕至绝漠边缘!她无法,只得死在他的面前!失去她,他方才知道,他,竟是如此的爱她!爱发狂!伊人却已芳魂杳然!多年之后,再度遇见,她竟未死,居然还身为炽国国后!一怒为红颜,两国开战!谁曾想,真相,远不是他所见所想!第三卷:轮转篇她已不是当年的她,她再不好欺,也再不软弱,更加,再不爱他!她要他伤心,伤情,伤身,对他极尽伤害.绝不原谅他!本文搞笑。不喜勿入。自备胃药,自备手帕。保证肚子不会笑到痛,手帕不会哭太湿。下面的视频是新制作的,亲们可以看一下。某多还是喜欢这个哦。http://m.pgsk.com/deux_m.pgsk.com下面介绍颠覆古代的其他作品:之一:冷月飞雪,赌色倾城:之二:知月掠爱修罗:之四:色女无痕之五:红颜祸水另推荐好友的文:下堂妇饿魔郎君《绝代凤华》作者:初晨
  • 办事的艺术

    办事的艺术

    本书借鉴和汲取了我国古代处世智慧的精华,并结合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全面、详尽地介绍了办事的尺度和分寸、办事语言的运用,以及如何寻求领导、同事、下属、朋友、同学等帮助办事的手段和方法。
  • 大周王朝之江山回龙记

    大周王朝之江山回龙记

    那波诡云涌的朝堂背后,究竟是在用多少弱者的性命做着谈资。纵然目光如炬的陛下,又如何能兼顾每一片风云。且看今日太极殿中,上演着惊心动魄的大戏。
  • 杂纂之纂得确

    杂纂之纂得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樱雨

    重樱雨

    有时名不符实也很名符其实;有时言笑晏晏并不只存在于总角之宴;有时平平淡淡也不是看上去那样平静……这是一个故事,关乎吵闹,关乎矛盾,也关乎一句“别叫我……”。有幸,有你在。
  • 冷情太子

    冷情太子

    她本是最杰出的实验品,智商天才,身手卓越,即便是手拿先进武器的特种小队见到她也都只能害怕,她惟一的缺憾就是没有感觉,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她都无法感觉到,所以她的生活孤独的融不进任何人。一场背叛,她无法挣脱,甘愿牺牲自己拯救其他人,不是因为她有多么高尚,只是因为死对她来说是解脱。再次醒来,她成了阴月皇朝的太子殿下,本是女儿身,奈何身在帝王家,且看她一袭男装如何在充满阴谋的皇宫中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那至高无上的存在。片段一:“父王。”他不断后退,他不退逼近,火热在这小暗房中不断上升。“冷儿,你明明知道我不是你的父王,我要你,就算你是男人,我也不在乎。”片段二:“太子殿下,这可是战场,一不小心就会死人的。”少年风姿绝绝,勾唇霸气一笑:“比起冲锋陷阵,本殿更喜欢运筹帷幄,所以冲锋这等死人的事就交给将军去做了。”片段三:“太子殿下阴谋逼位,赐死。”脱下那一袭男装,她成了一个平凡的女人,或许经历了种种以后她想要的就是这种平凡。然,步步紧逼,次次追杀终让她扬起素手,血色刀光里看她如何闯出一条血路。本人简介小白,请看正文,如看正文不喜请点右上方的小红xx,谢谢。领养名单:1温情由雪月清领养2玄夜由850064315领养3玄忆由602488926领养4展皓由一溪风月醉领养友情推荐:穿越好文《绝色皇子》《俘虏》《窈窕不淑女》
  • 不死强尊

    不死强尊

    前两世直接或者间接,因为某种至宝身死、机缘巧合下,从此唤醒前两世记忆…………这一世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双眼,我要这山,再也住挡不了我的脚步,我要这水,为我倒流,我要成为人上人,…………
  • 甜宠小夫郎

    甜宠小夫郎

    登峰时被情敌推落山崖,重生到女尊国。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弟弟。顺带救了一个红衣小夫郎。小夫郎很可爱,卖萌撒娇他都会。现代白富美白音音到女尊世界的故事。女尊世界的白音到现代与陆晨再续前缘的故事。
  •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论述印度从开始遭受殖民侵略到最后获得独立的历史。本书着重说明英国统治在给印度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怎样不自觉地导致了印度社会的巨大变革,启动了现代化进程;英国统治怎样促成印度一种新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兴起,这种力量如何成长壮大,如何积极参与促进印度发展并最后迫使英国交出政权。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印度国情出发研究印度,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殖民主义双重愈来愈的实现、殖民统治与印度现代的启动、非暴力不合作道路的作用、甘地与国大党的关系、下层人民在民族斗争中的地位、教派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缘由、英国在印巴分治中的作用和印度独立的历史意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