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077

第77章 新闻本质论(29)

文章指出,网络媒介引发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人们既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开放的环境中发表评论。网络中信息的分布和流动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呈现为个性化。随着网民越来越能掌控话语权,对社会上的现象采取越来越“挑剔”的目光看待、处理事情,相信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将越来越受尊重,并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谭珂在其《公民新闻对拟态环境的重构》一文中指出,Web2.0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这些内容已成为公民新闻的主要来源。现实的传播逻辑以及大众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也因为公民新闻而发生变化。(谭珂《公民新闻对拟态环境的重构》,《青年记者》,2009莫按摩10月中)

文章指出,探究公民新闻与拟态环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哲学家杜威与新闻传播学家李普曼展开的一场著名辩论。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引用柏拉图的“洞穴人”寓言,将人类生活的环境划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由于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着屏障(如有限的交往时间、范围、注意力和理解力等),公众不能作出理性判断,而只能通过大众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和各类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来理解现实环境。

杜威则认为,只有公众才最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论大众媒介和专家们的消息有多么灵通,信息有多么权威,都不能代替公众作出最佳判断,公众有能力和智慧对公共事件作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杜威的主要观点成为公民新闻的理论渊源。20世纪90年代,公民新闻的理念在美国产生并逐步发展,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得到更为有力的弘扬。但“公民新闻”这一概念,学界众说纷纭,尚无权威定义。但或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即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公民新闻重构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公民新闻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分野,实现了话语权的本体回归。广大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从“名记”到“民记”,揭示了由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而构建的拟态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话语权不再是大众媒介和权威精英的专利,而成为真正的大众化符号,实现了由大众媒介向受众的本体回归。

文章以2009年年初发生的央视大火事件为例,指出最早报道这场火灾的并非新闻媒体,而是一位在事发时刚好路过现场,名叫“加盐的手磨咖啡”的网民。她用手机拍下照片,并于当天21:04上传到了天涯社区。之后的12小时内,这批照片的访问量超过37万次,跟帖1700多个。此外,众多网民将手机拍摄的视频上传到优酷、土豆网和搜狐等网站,其报道的时效性、信息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令传统媒体黯然失色。尽管传统媒体对这场火灾的报道进行了“淡化”处理,但普通目击者却担当了这起重大突发事故的主要报道者的角色,借助互联网和手机实践了一次公民新闻报道。

其次,公民新闻培养了公众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公众的媒介素养。公民新闻引发的传播革命,不仅表现在公众了解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通过网络、手机、数码相机和家用摄像机等提供高质量的新闻素材;通过对文字、图表、音频、视频节目的后期制作,生产合格的新闻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就同一新闻事件受众能够接触到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报道,不再“随媒而动”,而是作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知晓新闻事件本身,还希望探究“背后的故事”:事件发生的背景、前因后果、后续进展情况和影响意义等。

再次,受众的参与意识也日渐增强,他们就某一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提出新观点,挖掘新线索,其中不乏争论与质疑。事件随之不断深入,而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进一步高涨。正如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创办人杜骏飞教授所言:“在无数看似凌乱嘈杂的信息堆砌与意见交换之中,公民新闻却能够实现对真相和真知的探究,究其原委,是其宏观理性可以超越微观的个体感性和非理性。网络舆论在微观的理性层面,无疑会因为知识的缺乏和言论的无序产生意见偏颇(例如感性的偏见、批判的狂欢和语言暴力),但是在宏观和历史的层面上,它却有能力在指涉社会生活时呈现终极的合理性。”(谭珂《公民新闻对拟态环境的重构》,《青年记者》,2009莫按摩10月中)

文章指出,在传统的拟态环境中,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距离只能够维持刀耕火种的生活,而媒体的探照灯可以照得更远,它照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就能看到哪个角落。

公民新闻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分野,借助新媒介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实现了话语权由大众媒介向受众的本体回归。同时,多元的传播环境培育、锻炼了公众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了公众的主体参与意识,更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公民新闻的崛起,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更将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

在“公民新闻”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危机。尤其是新闻学的专业教育,更是被推到了一个“不得不”进行自我再造的悬崖之上。杨雨丹《新闻教育的背离与回归——新闻教育脱离实践的原因分析和应对之策》一文,分析了新闻教育脱离新闻实践的主要原因,提出在高校建设一体化的新闻实践平台,以增强高校在实践培训中的主导性,进一步推进独立、批判的新闻专业主义理想。(本文系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专业课外实践平台建设》阶段性成果,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文章提出了极富洞见的问题:新闻教育的核心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瑞认为,新闻学是一门独特的社会实践学科,新闻教育必须以新闻学本身作为目标。新闻学依赖于民主,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他心目中理想的新闻是“以启蒙运动的核心关注为抱负,以在实践中落实民主追求为目标,以社会福祉为基点”的。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美籍华人学者潘忠党认为,“新闻必须有灵魂,有其社会存在之理由,这灵魂存在于将新闻这种社会实践与民主体制相勾联,在于以新闻实践不断提升民主生活、健全民主体制”。

文章提出,回顾新闻行业发展的历史和新闻教育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认为,从新闻的产生看,新闻首先是一种职业。因此,新闻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该是新闻教育中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新闻的发展看,新闻教育跻身于高等学府,科学方法和理论追求是使得新闻研究安身立命和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新闻的灵魂来看,新闻的核心精神是自由的观念和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个目标,新闻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精神为根本。

如果把新闻教育比作一棵成长的树木,那么现实实践是树木扎根生长的土壤,科学理论是滋养树木的阳光雨露,而天空才是树木发育生长的方向。这个理想的天空弥漫的是人文关怀和自由的空气,它使新闻教育不致趴在地面,对现实匍匐尾随,也不致脱离实际,成为书斋理论。新闻的自然家园是人文科学,新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文素养与独立精神。技术训练是我们理解实践和投身实践的武器,科学理论是我们批判现实和指导实践的法宝。在人文精神的统领下,学与术、理论和实践并不存在矛盾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共同促进了新闻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新闻教育曾经背离了它的自然家园,“在技术和科学中寻找归宿”,其结果如凯瑞所言,是美国新闻教育近百年之后,仍然没有寻找到新闻,“新闻这行当和新闻教育的承诺仍然有待实现”。如今,美国大学在重视业务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普遍提倡通识教育。如,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主,占到了75%。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一般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生要完成占学分总数1/3的公共课的学习,一般到了大三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另外,学校鼓励学生完成辅修专业或取得双学位。

中国新闻教育在不断学习美国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目前,众多高校都改革了课程体系,加大了人文社科基础课的比重,精简了专业课数量并将课程安排在高年级。此外,一些学校开始采用大平台的培养方式——如北大、清华、人大、暨大就尝试学生大一、大二不细分专业,主要完成公共课的学习,到了高年级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

文章分析了“窘迫的高校教育现状”的困境。

首先,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使新闻教育超负荷发展。从1998年起,中国新闻教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66个,到2005年底,新闻类专业点已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据专家推测,2007年中国的新闻学专业点已经超过了770个。新闻专业点的“超常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其次,教师的准入和管理使得师资力量的改善进退两难。

最后,学校量化考核的方式和对科研的偏重使得实践教学的价值难以体现,教学创新的动力不足。

文章提出了“构建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的建议。最终目标是在相对独立自由的校园里,建立一个理想的教学、实验、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这个实践平台作为相对独立的新闻媒体,能够使批判、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在新闻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文章揭示的问题当中,最根本的还是“师资力量”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则是选拔和考核机制问题。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根本上要靠强大的师资来提供支撑。在这方面,旧的传统体制一日不能突破,问题就永远难以得到解决。高校与媒体的结合,是一条出路,对这一问题,已经不存在必要性的争论,关键在于如何运行和操作。目前来说,还缺少成功的探索与尝试。

作为国家的执政者,其本身就是新闻社会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长期以来执政者主导着整个新闻事业的运行。但是,在互联网、3G时代的大背景下,执政者的新闻思维也必然遭遇时代挑战。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执政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刘建华、胡望年的《浅悟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新闻思想》一文,揭示了当今互联网时代我国执政党新闻思想的“新质”。(刘建华、胡望年《浅悟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新闻思想》,《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下)

同类推荐
  • 解码电视湘军

    解码电视湘军

    书是透过魏文彬的视角来解码电视湘军的,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不仅仅可以基本完整地看见魏文彬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传媒领袖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见到电视湘军的一系列“大佬”,书中有大量电视湘军中高层重量级人物的深度访谈和近距离拍摄的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话语、表情和眼神里捕捉到“芒果台”的某些气质。从书的后记可以知道,作者与湖南广电渊源甚深,对电视湘军“大佬”们的历史背景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且做出相当准确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评价。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是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2007年度重点课题“浙江省城市农民工权利发展状况研究——从国家、市场和公民权的关系看”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 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浙江省农民工的社会权利、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化途径的思考、塑造志愿行动的公共空间——一个农民工草根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浙江省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以选举权和工会入会权为例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 宝石扣

    宝石扣

    出租车开到了家门口,三浦付了车费走下了车。有些日子没有这么痛快地喝过了。发烫的面颊被夹杂着新绿的夜风一吹,心情格外舒服。于是,他站在院子里,领略了好一阵子的清风后,才迈步朝家门走去。房子被夜色笼罩着,妻子悠子去开同窗会好像还没有回来。这是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四十六岁的大学教授不得不自己掏出钥匙开门,他苦笑了一下,但决没有不快的感觉。三浦打开房门,走进了有六张芦席大小的起居室,打开灯开始换衣服。这是他的一套习惯动作。他抬头看了一下挂在墙上的钟表,刚过十点。“看来穿睡衣比穿和服要舒服。”
  • 纳尼亚传奇(下)

    纳尼亚传奇(下)

    故事的开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女孩偶然进入了一个异世界,被称为“纳尼亚”,并在那里经历过一连串的冒险,及看到那个世界的创造......,
  • 血族殿下的妻

    血族殿下的妻

    一次意外的车祸,使莫无言踏进时空裂缝之中,本以为会像小说中说的那样穿越到古代,但令她万万没想到是,这里并不是古代,而是一片未知的大陆!王者气息四散的男人推门而入,他逼问她“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她不答,寒光一闪,她发现,他……竟然是吸血鬼!她也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男人会让自己对他忌惮,对他思念,对他依赖,对他永生难忘!
  • 神途

    神途

    黑白相间的跨界之河里面盘着一条上古异种,是谁为自己放了三百年的血,以异种精血滋养。才可苟延残喘!神秘的神域四荒,八部天龙出世,群魔乱舞,是谁在后面为自己推波助澜,指点江山!又是谁在梦中愤怒的嘶吼,恩仇难断!可又有低声喃喃给予冰冷的自己温暖!一念凡尘一念仙。待我踏上这神途回头再看一眼……
  •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大多青年朋友都认为龙舞、狮舞只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 依旧如忆

    依旧如忆

    混沌开化天地万千,恋依旧念你是必然,听雨声泪流化情殇,朝朝暮暮随风扬……扰人清梦,逼人相亲,你还有理了!场景一(回忆):“枫哥哥,我不是神女对吧!”“怎么会呢,婉儿永远都是。”“可是,他们都说……”“婉儿,无论他们怎么说,你都要坚信你自己!”场景二(回忆):“枫哥哥,答应婉儿,要永远的活下去,代替婉儿活下去……”“婉儿,不要说了,不要说了,你要坚持下去,枫哥哥会就你的。”“没用的,枫哥哥,答应婉儿,要活下去!”“好,枫哥哥答应你!”场景三(现代):“笨蛋!”“婉儿,我的婉儿!”“枫哥哥,婉儿回来了,不要哭了。”“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情冢

    情冢

    仓惶之中,我才明白,有的人的一生是被设计的,有的感情真假并存,融于岁月的迷宫,很多年后,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爱的原罪,什么又是人性之巅,生于世间,归于星辰,不痛不是爱!
  • 六十种曲鸾鎞记

    六十种曲鸾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潘多拉星球历险记9:破解的光黑洞

    潘多拉星球历险记9:破解的光黑洞

    幽灵齿的秘密已经被完全揭开,地球和潘多拉星球的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避免战争,孟小南他们想到了运用时光黑洞。使地球时光逆转,回到200年以前。可是打开时光黑洞入口的钥匙,幽灵齿圆石却已被损坏……孟小南又该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