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600000096

第96章 新闻复杂论(18)

人终于发现并承认自己在自然界奇特的位置,这是理性大无畏的体现。然而,一个更为壮丽的历程正有待于开始,这就是“人”过去进行的那永恒的自我超越:应以一种近乎上帝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去反省自己为何要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以人为中心”原本没有错,但可怕的是只看到中心。

平常人所谓的理性,是建立在一个平凡但并非人人知晓的哲学基石之上的,这就是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于人思维过程的那个外部世界。这样,每天清晨,人可以从梦境中醒来,大胆地清除在黑夜中纠缠着他的梦魇,回到那个坚实而冰冷的外部世界中去。一旦这个基础崩溃了,人的心智将出现彻底的迷乱。

人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但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却是一件比改变世界要难得多的事情。

自古以来,哲学界就存在着一个从未真正解决的争论,这就是“世界是不是独立于人的感觉和意识而存在的”?唯物主义坚信,在人类出现之前,客观世界就存在着。人的意识无非是宇宙间最灿烂的花朵。但是另一种看起来极为荒谬的见解却不能在逻辑上予以驳斥,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由于人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谈一切,如果哲学家坚持自己的哲学思考的彻底性与严密性,没有人能从逻辑上证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于是总有一些人坚持认为:“石头的存在是因为你走路时碰到了它。”“外部世界犹如山坡上的花开花落,只有你的心里有了它,它才获得存在的意义。”

“客观性”的问题,本身就是“因人”而存在的问题。没有人的存在,谁会去关心这些问题?石头吗?还是其他动物?而唯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

金观涛先生认为,在西方近半个世纪有关客观性的众多探索中,最具独创性、科学基础最为雄厚的,是艾什比以后的控制论学者。他们博采百家之言形成了所谓“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综合了认识论、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大量成果,并自称为是古往今来第一次由不同学科各种专家组成的哲学学派。

建构主义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认知过程及其神经生理学的基础探讨。它将控制论、心理学、知觉科学等得到的成果综合起来,发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结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描述都和观察者有关。原则上是不可以将客体从观察中独立出来后再对客体进行一种和观察者无关的纯客观描述,即观察者的建构积极参与了认知过程。因此,任何一种存在,只要它是具体的、确定的,那么有关它的规定性和描述,必定依赖于观察者的认知结构和观察者与被观察事物的关系。建构主义者有一句名言:把客观性放到括号里!建构主义企图超越原先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考察客观性问题。

另一部分是哲学分析,讨论当排除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客观性这一概念之后,什么是理性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即使不同意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客观性,科学和理性的大厦也不会倒塌。其代表人物Von Foerster曾经用一个著名的“第十八只骆驼”的比喻来说明客观性在科学理性中的位置。他认为,客观性正如第十八只骆驼,它看来是必需的,而实际上却是多余的。

事实上,不论唯物主义也好,还是唯心主义也好,都只不过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可笑的是,不知道从何时起,这种认知方式竟然成了人们眼里的世界本身。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迁移能力”,给人们的思维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新闻也遭遇着类似的“概念迁移”,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新闻的对象包括所谓的“客观世界”,但曾几何时,新闻也戴上了“客观性”的紧箍咒。

客观世界也好,主观世界也罢,只不过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划分方式,它们都是人的概念中的世界,而且在事实上从来没有分开过。“主”和“客”只不过是一对彼此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概念而已。用来划分主客观世界的,从来都是人的“观念之刀”——就和“抽刀断水”一样,刀过之后,水面只留下一道涟漪而已。古往今来的一切哲学,围绕这一问题纠缠不清,实在是一场意味深长的游戏。

认知与认知结构

问题到此远未结束。还有一个简单的如同小孩子的提问一般的问题,却让建构主义无法回答:在有人之前,世界究竟是否存在?

建构主义在重新审查认识论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几百年来直观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一直在犯一个重大的逻辑错误!

自从近代科学诞生以后,科学家意识到,为了认识“真理”必须区别哪些知识是不可靠的,是个人的偏见、幻觉,还是一些其它事实?他们找到一个重要的鉴别标准,这就是看它们是否依赖于个别观察者。伽利略认为,只有物质的质量、空间位置、体积这些当时哲学家称为第一性质的东西才是不依赖观察者的,它们是真正的客观存在。为了将观察者从科学事实的描述中排除出去,以得到一种与观察无关的纯客观的真理,科学理性主义确定了如下原则:“如果当一个科学观察是有效的,那么对于任何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设备,他应该可以重复这一实验,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得到同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科学理性是用排除作为观察者的个人来证明不依赖于观察者的客观存在!

当某一个现象不仅仅在我做实验时可以观察到,任何一个科学家只要用同样方法做实验,他必定能看到同一现象,这就证明我看到的现实是与我的偏见和错觉无关的,他也必定是不依赖于“我”而存在的,这样作为观察者的个人,可以排除。科学是一种与观察者无关的纯客观知识。自16世纪以来,上述推理被科学家广泛接受,它是古典理性主义的基石。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一基本前提。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排除观察者个人真的意味着排除一切观察者吗?当我观察一杯溶液时,我发现它是红色的,我把它给别的观察者看,他们都说这是红色的,显然“红色”不是我的错觉,但能由此证明“红色”是与观察者无关吗?当然不能!“红色”是观察者对特定频率光的知觉,对于一群色盲观察者,它就不是红色的。实际上,这里“红色”并不是一个与观察者无关的纯客观性,它只是对某一群观察者而言的“公共性”!古典理性主义用排除观察者个人的方法并没有证明纯客观的存在!他们犯了一个不容易发现的逻辑错误,把观察者知识可以共享,即具有某种公共的经验当做纯客观性。

金观涛先生指出,实际上只要我们使哲学推理严格化,可以发现,用实验的广泛性可重复排除观察者个人偏见,充其量只证明了人类的某些经验具有超越个人的普遍性,并没有把具有共性的人,即具有相同神经结构的观察者排除出去!只要每个观察者与对象之间都能形成相同的认知结构,他们就能得到同样的本征态。这本征态不依赖于某一特定观察者,但却和某一类观察者相同的认知结构有关!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新闻客观性的证明,也要由众多的重复实验来证明——事实上,在今天恰好是这样的。

客观性是经验的“公共性”,这个命题哲学家太熟悉了,它使人想起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早就作出过类似的论述。也许,主观唯心主义对哲学正确的贡献正在与它用看来是荒诞的语言指出,把共同经验和客观性相混淆大约是人类历史上常见而且是古老的错误,正因为如此,甚至在人类构词法的基本原则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例如,拉丁词根res意味着某物,实际上它的意义就是republic(公共的)。

研究人类怎样错把公共性当做客观性,对于一个分析哲学家进行严格的思想体操虽然十分有趣,但对于科学理性却毫无用处。虽然“客观性”必定可以变成某种“公共性”,但逆命题并不成立,普遍的思想错误,群众的迷信,人们共同相信的流言,它们都具有某种公共性!

金观涛指出,“公共性”并不是“客观性”。公共性并不能成为鉴别思想和经验真伪的基础。当然,在人类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甚至是今天某些领域的公共性经常是鉴别真伪的标准,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差不多都是把这个时代人们公认的东西当做真实的东西,这也正是人类至今为止不得不在迷信的泥沼中挣扎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也正是为了超越这种公认的错误,科学理性才开始寻找那区别真理和假象的试金石。但现在,那不依赖于人的纯客观事实似乎已被粉碎。

于是,建构主义者决定开辟出另外一条道路:既然排除观察者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科学本身来定义科学呢?只要精确刻画人类怎样达到共同经验的条件,就可以获得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标准。

的确,科学是建立在一个十分简单而深刻的前提之上的:只有当某些经验可以普遍地重复时,它们才是可靠的。至于这些经验与观察者有关还是可以独立于观察者,这本身无关紧要!这本是一个十分朴实但十分牢固的基础,虽然人们至今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基础是对的,为什么它对人类文明如此重要。为了理解它的含义,哲学家却将其误解为我们必须把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纯客观当做鉴别思想真伪的原则!这种误解有点像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讲过的那个“魔术师的徒弟”的故事。

金观涛先生发现,四百年前,科学处于童年时代时,用客观性来作为鉴别经验真伪的基础确实大大促进了科学发展。当时,这两个表述之间微妙的差别无关紧要。但当20世纪科学长驱直入到微观世界,哲学家终于意识到不依赖观察者的纯客观不能无条件地成立,因而用纯客观事实来鉴别理论的真伪是不可能的。他们以为整个理性的大厦必然倒塌。但是科学发展的机制却并没有因为哲学家的这一新发现而停止工作,因为科学家从来不是用纯客观而是用观察(经验)的可重复性来鉴别实验的真伪的!

金观涛认为,为了完成20世纪科学理性的重建,今天哲学家正确的态度是:必须比以往哲学家更为小心而深刻地撕开这一鉴别经验真伪的科学原则,并在这一基石上重新筑起严格的哲学原理柱石。他尝试着暂时将“客观性疑难”悬置,从观察可重复性出发来阐明理性的基础。

首先,要考察的问题是:观察者在操作系统中的经验可以普遍重复,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对科学如此重要?

显然,观察者经验的可重复性包含两重含义:第一,作为观察者个人某一经验的可重复,它意味着观察者可以反复观察到某一种特定的现象,只要他进行某种特定的操作,他就能进入他曾进入过的某一种特定的环境。正如目前通讯系统中用可重复性作为可靠性标准一样,它是科学可靠性甚至是预见性的基础;第二,不仅仅这一个观察者可以获得这一经验,社会上其他任何观察者只要实现相同的条件,他们也能进入相同的环境。这一点保证了属于某一观察者的个人经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意味着这类经验可以积累,可以在积累中进步,并且它也潜在地确认了这种知识是可以转变为技术的。

实际上,正是这两个条件使得科学知识具有它和人类其他知识不同的重大特点!那么,观察者哪一类感觉和经验可以满足个人可重复性条件呢?我们发现:它是内稳态!认知结构的内稳态一定具有某种程度的可重复性!

据此,金观涛先生提出,应该在认识论中提出一个基本原理:人类可重复经验的核心组成部分,必定是他和某一对象构成了认知结构内稳态。

天文学家在解释“人择原理”时喜欢用一个比喻:人类就如那些春天诞生而夏天死去的昆虫,在这些昆虫眼中,世界永远是温暖而常青的,因为那个冰冷的寒冬世界是没有观察者的世界。“人择原理”严格地用逻辑证明现实世界之所以是这种结构,是与人存在有关,但“人择原理”本身却并不是处于观察者地位的昆虫所能发现的,也就是说它已经超越了作为夏天昆虫的观察者。它已考虑了各种不同的世界,包括那个不可能有观察者的世界。因此,关于观察者真正的哲学是必须超出观察者。

人在任何时候只有超越自己的位置后,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位置!

4.3.3认知,永无止境的突破

近于上帝的观察者

“人究竟比动物高明多少呢?其实,当人开始问这个问题的时,他已经比动物高明了。作为操作经验的获得者,人和动物没有本质差别。人真正成为人乃在于他总是去想象操作,企图去观察自己对自然的观察。理性和自我意识无非是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的超越:人力图成为近于上帝的观察者。”(金观涛《系统的哲学》,新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88页)

在这里,金观涛先生所说的“观察自己对自然的观察”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金观涛指出,事实上,我们常常关注于对自然、对事件、对人的观察,而忽视了对我们“观察的观察”。

这一认识对新闻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对于新闻来说,“局外人”“第三方”的身份并不能保证对获得真实的认知。相反,新闻主体必须是在一种与新闻对象的关系建构中,才有可能获得关于新闻对象的认识。这种关系建构到什么层次、什么水平,决定着新闻真实性所能达到的水平!

同类推荐
  • 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钱颖一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25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10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钱颖一总是与中国改革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当中国呼唤更多杰出人才时,他放弃国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大学的改革》是钱颖一过去10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过去15年在中国教育领域不懈耕耘的实录。
  • 作家的灵感宝库

    作家的灵感宝库

    灵感的汲取与释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很多因素。但无论对哪一类型的写作者来说,“借鉴”与“外界刺激”都绝对是激发灵感的有效方式。而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灵感交换中心”,帮助写作者探索故事素材和写作创意。本书是弗雷德·怀特结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编纂的一部“灵感辞典”。冒险、征服、悬疑、爱情、成长、逃离、寻找……无论读者想写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2000个故事情境按照题材、类别详细分类,方便写作者随时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线索。同时,作者向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示范了以这些灵感素材为基础,个性化地创作出独特情节的方法。利用《作家的灵感宝库》这个无以伦比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创作灵感,突破灵感枯竭这一写作障碍。
  • 记者的发现力(增订本)

    记者的发现力(增订本)

    “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的能力就是“新闻发现力”。本书指出新闻记者“发现”的六个着力点,论述了影响“新闻发现力”的十大要素。增订本增加了1999年之后作者对“新闻发现力”的思考成果“对新闻从业和新闻写作爱好者具有启迪意义。
  • 信仰导航

    信仰导航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融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这本小册子,侧重于大学生信仰的教育与引导,着重阐述如何科学、生动、有效地开展以“六个为什么”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怎样当记者

    怎样当记者

    《怎样当记者:一个国际新闻工作者走过的路》作者一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他曾长期担任驻外记者,在国外新闻王作岗位上当过翻译和记者,在各种情况和环境下采写新闻。他也在国家通讯社的编辑部门和领导岗位上,从事编辑业务和组织指挥报道工作。他在约60年前走上新闻工作道路后至今,始终没有放下记者手中那支笔。他当记者的经验,是在漫长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娱乐圈之星际女王

    娱乐圈之星际女王

    当来自地球的大明星遇上能够以歌声和舞蹈为攻击力量的未来星际时空,她将成为星际女王!虫族这种生物太可怕了,我想想办法找几首歌给你唱,唱一首灭一群,唱两首灭一堆!嗯,再唱一首……你说什么?不用了?为啥?!死光了!!虫族就这样给我弄没了?太容易了吧!我还有一个地球的曲库呢!!!
  • 我的故乡在何方

    我的故乡在何方

    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除了爱着世人的神明,人们大多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出言嘲讽算命者,应受召唤出现的他能否挽救苍生敬请期待.....
  • 极品女兽师

    极品女兽师

    东方才刚刚泛起微微亮光,云层中显露出来的丝丝黄色光芒,昭示着这是一个好天气,也许,过不了多久,就是艳阳高照。黎明前,清凉的空气里飘散着浓浓的血腥味,满地殷红的鲜血,顺着低洼的地势,向下面“咕咕”的流去。一眼望去,横七竖八躺着的尸体,把那宽敞的将军府大门口叠的满满当当。杀人了?是的,半个时辰前,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厮杀。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半个时辰内,苏家……
  • 全球精灵现世

    全球精灵现世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全职法师版精灵世界?)这是真实的世界,这里的人类身体脆弱,精灵并不像动漫之中那样友善。人类在这个世界占据着有限的土地、海洋和天空,整个世界还是被数量众多的野生小精灵占据着。王林灵魂穿越平行的精灵世界,收精灵、游世界、战联盟、驱逐黑暗、站上世界巅峰!总有一天,精灵会与人类和平共处,我们想去哪就去哪……
  • 王爷你别拽

    王爷你别拽

    【清穿宫斗】他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游移,然后突然轻笑一声,放开我,说:“爷对你的心思想必你早就猜得出来了,爷对你这样的女人没兴趣,爷要的不过是一个情报而已。”我暗自的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幸好,幸好如我之前所想一样。否则,如果是另外一个答案的话……“四爷,您的心思奴婢是明白,可您既然说了我是人精,那么就应该记得我之前说过的话,我不是八爷的人,也不会是您四爷的人,要算起来,我只为皇上做事,况且,您这样的小动作也许皇上早就看在眼里了,奴婢是个怕死的人,您还是别打奴婢的主意了。”我冷硬的话说完,便听到四爷轻笑一声,是很愉悦的一种笑声。眼里的笑意渐浓。“你果然是个聪明的女人,怪不得八弟他们都动了心了,就连爷也都……”
  • 在深圳大街上行走

    在深圳大街上行走

    “我”和小路两个外乡人,为了生活,来到深圳,在一次面试中认识并合租在了一起。两人为了生活各自艰辛地打拼,小路在得到一个机会后很仗义地把我也介绍经她所在的公司,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顺利……最后,为了生活,在现实的面前妥协,二人道别,回到自己的家乡。
  • 佛契

    佛契

    金箍落地魔归来,大闹灵山归虚无。魔王净化,圣佛称尊。虚无化形,通天尺现,虚无及宛若二代悟空,闹地府,搅龙宫,乱天庭,欲灭诸佛。
  • 超神崛起密码

    超神崛起密码

    残破星球,末法时代,上古神话已死!穿越而来的姜承志不断超越自我,对天发誓,我要再造神话,书写传奇!这是一个大傻子不断超越自我崛起的故事!
  • 掠界魔方

    掠界魔方

    “下面插播一则紧急报道,大西洋西部地区莫名出现一个巨大的神秘空洞,无数骑着怪兽的人型生物从空洞中飞出,涌入城市,大肆破坏,初步判定他们为异世界人类,他们极度危险,且行动速度极快,灾情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对此,军方及相关部门专家并未作出合理的解释与回应,敬请广大市民做好防护工作,注意安全,不要随意出门,或是移步城市防空洞躲避灾情,如有突发情况,可拨打求助电话……”那是一个平静的周末,随着电视上这则看似无厘头的新闻,整个世界一度陷入恐慌,迎来末世。三年如一梦,宛若隔世,即便莫名其妙选召归来,那等末世之景却还历历在目,让刑越难以释怀。“那不是梦,当然现在也不是梦,不过如果你烂泥扶不上墙的话,过不了多久这一切又都将成梦。”嬉戏的话语从眼前突然浮现的精灵般精致的小人儿口中吐出。“我是均衡之灵,你的救世主,你可以叫我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