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28700000015

第15章 王衍:我只是大话多了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晋末年身居宰辅之重的王衍有理由对汉哀帝的男宠董贤和自己的侄子王羲之心存嫉妒。

因为同样作为成语创造者,三人都有典故问世,其中董贤因与哀帝一觉睡出一个同性恋的代名词“断袖之癖”而千古留名,王羲之则在太尉派人来王府选女婿时袒腹而卧创造了“东床快婿”而百世流芳,相比之下王衍创造成语不但过程艰辛,工作量极大——往往需要跟人没日没夜地清谈到口干舌燥,远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成效却颇不见佳,最终只创造出了一个“信口雌黄”。

雌黄是古人用来修改文章的“涂改液”,而王衍每与人清谈,出现错误被人指出时便立即改口,《晋书·王衍传》载“王衍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而晋人孙盛所着《晋阳秋》则描写更加详尽:“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若是王衍认真了解董贤、王羲之事迹——虽然比他小了五十岁的王羲之此时距离出生还有时日——也许会认真地感叹一声,在创造成语这个领域——真的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啊。

少年衍的奇幻营销

王衍出生于着名的门阀世家琅琊王氏家族。

琅琊王氏是一个奇迹般的家族。它兴起于魏晋时期,始于因“卧冰求鲤”而孝名远播被《二十四孝图》收录的王祥,在东晋达到鼎盛,历晋、宋、齐、梁、陈、隋、唐七朝,经六百多年不但未见衰退,还一直保持了最显赫地位。东晋年间王氏势力最大的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都是与其家族有关的人,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南北朝时沈约曾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唐诗云“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刘禹锡流传甚广的《乌衣巷》中亦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从此“王谢”一词成为豪门贵族的代表,其中的“王”,便指琅琊王氏。

王衍便出生在这样一个豪门望族之中,其堂兄是“竹林七贤”之一、投靠司马氏集团后高居司徒之位的王戎,因此王衍出生伊始,身上便笼罩着与众不同的光环。加上他如《晋书·王衍传》里记载的“神情明秀,风姿详雅”的长相,在魏晋这个重门第、重玄学、重风神仪表的年代,可谓具备了一切成功的要素,所以一出道便名满天下。

王衍在史书上的第一次亮相是他在总角之年造访山涛。作为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大、官也当得最大的一位,山涛在当时简直就是“名望”的代名词,若不知道什么是名望,只要看看山涛就知道了。他曾推荐好友嵇康来洛阳做官,但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以示决裂,但嵇康临死前却没有选择自己的亲兄弟托孤,而是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还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便是明证。日后山涛果然尽心照料嵇绍,留下了“嵇绍不孤”的佳话。但山涛见了容貌俊美、风采出众的幼年王衍后也吃了一惊,不觉赞叹“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意思是哪个不起眼的老太婆,竟生下如此标致的孩子。后来“宁馨儿”成为专门用于赞美孩子的词语。

就像葛优说完“神州行,我看行”后移动用户数量大涨一样,王衍在这次奇幻般的拜访中得到山涛如此赞誉后也是名望大幅升高,两年后他再独身前往洛阳拜访时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的羊祜时,已颇有成功人士姿态。面对德高望重、曾被陆逊之子陆抗高度评价为德量可与乐毅、诸葛亮相比的羊祜,王衍不但表现得不卑不亢,而且言辞清晰明辨,令众人十分惊异。

如果说这两场代言还只是无意间为王衍打了一通广告,那么随后王戎在晋武帝面前的经典广告词可谓为王衍做足了市场营销。晋武帝司马炎偶然间听到王衍名声,好奇地向王戎咨询其情况,问当世谁人可以跟王衍相比。王戎见皇帝问到自己的堂弟,顿时来了精神,沉思有顷,假装为难道:当今之世已经找不到可以跟王衍相比的人了,咱们只能从古人中去寻找啦!(“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无独有偶,当一千八百年后凤姐自信地宣称“向前三百年,向后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无人超过我”的时候,我们从中看到王戎式营销的影子,不同的是观众听凤姐说完无不哈哈一乐,晋武帝听王戎说完后却当了真。

信口雌黄我容易吗

在王戎的卖力宣传下,王衍的名声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远,远播四海,晋武帝的老丈人杨骏(司马炎武悼皇后杨芷之父)甚至打算将女儿下嫁于他。不过跟裴楷一样,王衍也鄙薄杨骏为人,耻于与其结交,于是装疯数月,才总算让杨骏打消了嫁女计划。

就像凤姐在名声见涨之后频频现身于各大电视台并侃侃而谈一样,得了名声的王衍也活跃于各大辩论场所,慷慨激昂地谈论纵横之术,一时粉丝甚众。需要说明的是,公元3世纪中叶社会上流行清谈玄学,士族名流相遇则对坐口谈,内容一般是老庄周易,众人皆以驳倒他人为能事,此即所谓“清谈”。

清谈之风始于魏晋正始年间。嗑药的祖师何晏喜好老庄学说,与夏侯玄、荀粲、山阳人王弼等人一道竞相讨论玄理,崇尚虚无学说,认为儒家《六经》是圣人的糟粕。因何宴依附曹爽等人,权高一时,天下士大夫争相效仿,惟恐落后于时尚潮流。到了司马氏代魏,上流社会更视清谈为高雅之事,在他们的普遍参与下,“清谈”成为时尚,《世说新语》多有记载。以帅知名的卫玠亦是清谈高手,他在与王澄坐谈时令后者绝倒三次,遂产生“卫玠谈道,平子绝倒”的着名典故;日后卫玠更因在与乐广的清谈中表现突出,乐广敬佩之下不禁冲动,硬是当场就决定将女儿嫁给他。

王衍坐谈时好论纵横之术,因颇有苏秦、张仪之风,人皆以为其有治国安邦之能,恰值边境多事,朝廷于泰始八年(272年)下诏官员推举能安定边疆的人才,便有人推荐王衍出任辽东太守。一看要动真格的,王衍的表现与清谈时就天差地别了,他赶忙找了一套理由拒绝赴任,且从此闭口不论世事,只做清谈,雅咏玄虚。

在一场接一场的清谈中,王衍长成了二十多岁的青年。

如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像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男人一样,忙着挣票子,买房子,换车子,娶妻子,生儿子,如王小波所说的:生活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但如果时光倒流到公元3世纪后期的琅琊,我们就会像当时的晋朝百姓一样,时常看到同样二十多岁、端庄清秀的王衍手持白玉柄的麈尾(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尘,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工具),露出与玉柄一样白皙的手臂,面对熟悉或者陌生的清谈爱好者们侃侃而谈,就像百家讲坛上的于丹一样。而每当其前后矛盾之处被人指出时,王衍便会马上改口,时人因此称之“口中雌黄”。当然是否有人因为受不了王衍的信口开河而愤怒地走上前去将他轰走,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无论是《晋书》还是《世说新语》都没有记载——但一千七百多年后于丹在北大瞎谈昆曲被人轰到下台,却是确有其事。

影帝?影帝!

尽管不时出现“口中雌黄”的场景,却并没影响王衍在清谈领域的成功,他手持白玉柄麈尾、好似林间清风的形象很快被无数名士效仿,王衍面对迎面而来的美誉也不免自美,常常自比为春秋名士子贡。

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当年他出使齐、鲁、吴、越、晋,游说五国国君,使得孔子的鲁国免于战火,而其余四国一片乱战。王衍虽也精于辩论,但讨论的并非富国强兵之策,也不是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而是缥缈虚幻的老庄哲学。在辞去辽东太守之职后他先后任太子舍人、尚书郎、元城县令,后来甚至官至中书令,“身居宰辅之重”,但任职期间虽处理官府事务,却还是终日清谈,不务正业。

好在这样的官员只是少数,与王衍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与他一样容颜如玉、巧于辞令,却不同于其空言荒诞,而是直言敢谏,针砭时弊的裴楷。晋武帝曾向裴楷垂问当今政策的得失,他立刻回答:现在晋朝之所以还不能同尧舜时相比,就因为有像贾充这样的人在!须知贾充当年因指挥刺杀魏皇帝曹髦而被司马家族视为心腹,立晋之后,更是晋爵鲁郡公,官居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裴楷为国家计,甚至不惜得罪这样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人物。

裴楷因与杨骏、卫瓘等人结为姻亲而使自己在八王之乱后陷入被动,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虽适者也未必能生存的道理,改写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结论。不过裴楷虽屡处险境,逃生靠的却是自己的机智与镇定,相比之下王衍的逃生术就显得低贱多了,而且在贪生怕死方面也做足了表率。

王衍的遭遇同样源于联姻。

王衍曾将幼女嫁与愍怀太子司马遹为太子妃,不过元康九年(299年),贾后诬陷司马遹并废掉了其太子之位——另一位大帅哥潘安在这场废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他为司马遹量身定做了一道催命符——接到消息的王衍非常害怕,为求自保,他立即上表请求司马遹与其女儿离婚。不过这并未让他成功度过危险期,一年后赵王伦废杀贾后,王衍因上表离婚一事遭到弹劾,并被惠帝下令禁锢终身。次年司马伦篡位称帝,王衍被提前释放。但王衍素来看不起司马伦为人,加上知道司马伦是个草包,迟早失败,担心司马伦找他的麻烦,想到当初为了拒绝杨骏嫁女而不惜装疯的经历,一声长叹之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继续装疯。

装疯是个技术活,七百年前的孙膑用过,一千一百年后的朱棣也用过。朱棣“靖难”起兵前为迷惑建文君臣而突然发疯,不但在大街上大呼小叫,夺人酒食,胡言乱语,甚至六月天气围着火炉仍然喊冷,在宫中也要拄着拐杖行走。不过这对演技要求较高,而且王衍也不可能知道朱棣其人。思量之下王衍决定学习为了迷惑庞涓而装疯的孙膑,好处是只要道具选择得当,很容易演得逼真——孙膑选择的道具是猪屎,方式是把它吃下去。王衍下不了口,最终选择的道具是个婢女,方式是用剑将之砍死,配以若干大呼小叫,反正动口之事是王衍专长,干起来轻车熟路。

司马伦派人来看,最终得出结论:这次王衍真的疯了。

我很好,只是大话多了一点

不过多年以来,无论王衍如何风流倜傥高谈阔论,如何仕途顺利官居高位,当年山涛对自己的评语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山涛见到幼年王衍后,赞叹完“何物老妪?

生宁馨儿!”后又加了半句“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现在王衍开始用实际行动证明山涛所言不虚了。

延续了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终于因为八王死了七个,仅剩的一王没了对手而在光熙元年(306年)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赢家,掌握了朝廷大权。

长达十六年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尸横遍野,周边少数民族也趁纷纷立国,趁中原空虚,长驱直入。作为暂时的胜利者,司马越赢得了满目疮痍的河山,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自己虽是司马氏皇族,却属远支,号召力十分有限。他不得不考虑联络关东的士族名士,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司马越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必须在星散的名士中找到一个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宰辅,这样才能说服其他名士前来归顺。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当时享誉全国的名士王衍,于是很快将之升任尚书令、司空,次年改任司徒。如果此时王衍作文谈论自己的感想,恐怕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标题便是《巅峰时刻》。

可司马越却在正确的时候,选了错误的人。

王衍虽官至司徒,位居宰辅,但脑中日夜思考的并非治国安民,而仍然是如何自保。他看出中原时局已经病入膏肓,断无前途,于是向司马越建议:中原已经大乱,我们应当依靠方镇,要选用文武双全者任职地方首长。(《晋书》:“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得到许可后立即分别任命两个弟弟王澄、王敦为荆州、青州刺史,更向二人夸口:荆州有长江和汉水天险,青州又东临大海,你们二位出镇地方,我留在朝廷,内外结合,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荆州有汉江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王衍此语在当时广为流传,其自私自利的本质开始遭到有识之士的鄙视,日后更被写入《晋书》,虽历千载,骂名依旧。

如果王衍晚生一千六百年,就会有幸在大学的课堂上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了解“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不过不学也没关系,王衍很快就从实践中发现了这一点——晋朝的外部局势也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了:但见匈奴刘渊横行河东,羯族石勒骚扰中原,汉人王弥四处流寇,中外交通即将隔绝。和异族武装相持了几年,晋室虽偶有胜绩,但声势却更加衰弱,东海王司马越面对窘境,惊惧交加,在率兵出击石勒途中愤懑而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一支凄凉绝望的队伍向东方艰难地前进,他们是要护送司马越的棺柩归葬东海。王衍被推为主帅,却无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脸上笼罩着惨淡的愁云。

司马越去世后,众人推举以太尉身份担任太傅军司的王衍为大元帅,王衍早年为了避祸而拒绝出任辽东太守的毛病又犯了,要把元帅之职推让给襄阳王司马范,情急之下说了心里话: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愿望,然而积年累月,升迁到现在的地位。如今情势危急,怎能让我这样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来担任统帅呢?

不过这次王衍的好口才并未生效,司马范亦坚决辞让,王衍无奈之下只好就任,与司马范等共同率领军队护送司马越灵柩回东海国安葬。石勒知道司马越死讯后领兵追击,很快击溃晋军,并将王衍等人生擒,令俘虏环坐帐前,询问晋朝何以失天下。

成语创造爱好者王衍面对石勒问话,又想重拾自己败军之际暂时淡忘的清谈雅兴,说不定顺便还可以创造一个“谈笑风生”的成语。日后再与人清谈,也可夸下海口:哪个高手我没见过,羯族的石勒,水平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我也跟他谈笑风生。

于是与石勒侃侃而谈,详述晋朝衰败之根由,先夸石勒文成武德,应该一统江湖,自行称帝,完全失去节操。再称自己并非决策者,将责任推诿了个一干二净。

石勒虽素来欣赏王衍风采,不过此时面对其卑鄙嘴脸,仍旧忍不住拍案而起:你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怎能说不谙世事?破坏天下,正是君罪!王衍清谈一世,几无敌手,然面对此话竟不知如何应对。

是夜月明星稀,王衍在小院内仰望星空,想到自己五十六岁短暂生命里的种种不堪,不由思绪反复,羞愧交加。突然星空变暗,似乎有物遮挡。他环顾四周,发现由大石垒起来的墙壁正朝头顶砸来。王衍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压抑令自己无处躲藏,还没来得及叫出声来,便被压死在石勒派人推倒的颓墙之下。临死前他的眼前似乎闪现出无数个在清谈中败给自己的对手的面孔,清晰到触手可及。

同类推荐
  • 同治帝陵历史之谜

    同治帝陵历史之谜

    同治帝作为大清国短命的皇帝,却出生显贵,可是他天生厌学,最终他的皇权被生母慈禧皇太后掌管。19岁的同治帝得病死去,死因有争论。由于生前未建陵,他的生母以权为情打破“昭穆相建”的祖制为他在东陵建造了陵寝。建好的同治帝陵寝,规制虽然简单、规模简朴,可建筑质量却丝毫不含糊,号称“铜梁铁柱”;选陵风水繁复,可建陵的过程则是一招一式按照规定严格办理。笔者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通过实地考证和社会调查,结合当今史学研究成果,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向您讲述同治帝本人及其陵墓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 大明铁血好男儿

    大明铁血好男儿

    穿越成隆武帝,一步一步重振大明,天日昭昭,惟我大明!
  • 掌上帝国之五胡乱华

    掌上帝国之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枭雄割据,逐鹿中原,天下谁主?
  • 讲给孩子的历史故事系列丛书:世界史(上)

    讲给孩子的历史故事系列丛书:世界史(上)

    本书精选了从古埃及文明到十五世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50多个经典故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 历史盲必读的历史小故事: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历史盲必读的历史小故事: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本书将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浓缩为小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趣味性极强,它不仅让大人们在阅读中受到历史的启发,也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
热门推荐
  •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

    晚清谴责小说的滥觞与兴盛,是“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的结果。谴责小说呼应了小说界革命和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揭露与批判,具有史学的价值和思想的意蕴,为人们了解晚清社会的原貌提供了资料,并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小说形式上的雅俗流变,引导了白话文的进一步发展,也引发了小说的变革与发展,在中国小说史上体现出从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特质;而谴责小说还在文学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对当下市场化小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晚清谴责小说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它运用重复叙述艺术构建起媒介传播的“拟态环境”,能产生聚合效应,能够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形成社会舆论,并使舆论波一直回旋、回响,促发人们行动的产生,对社会的变革甚至革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工伤保险与劳动争议

    工伤保险与劳动争议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接触粉尘、放射线、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后,由国家或社会给负伤、致残者以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 不必知道我爱你

    不必知道我爱你

    在中国的地图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誉为东方巴黎,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它以包容的姿态接纳每一个人,却以冷漠的态度告诉每一个人,不改变就灭亡。而在阮桐生命里也有一颗这样的明珠,他叫苏航。上有天堂下有“苏航”,他是她最美的梦想。苏航是她用整个青春去攻占的城池,他同样以冷漠的态度告诉她,不改变就灭亡。十年暗恋,八年单恋,所有反复叠加说不出口的爱恋,最终成了一句不太好笑的笑言。她不想死在苏航手里,所以她开始改变。一年时间告别,一年时间想念,一年时间忘却。
  • 二十四时灵芝

    二十四时灵芝

    (绝对是一对一爽文,打脸啪啪啪,我们家女儿扮小猪吃大老虎的哟~)wtf,这tm哪儿,这对面这牛不牛狗不狗的东西谁啊。这长相对外貌协会的她来说,绝对不能忍好吧,下一秒,她就被掀了起来。。。—— 某天,某男悄咪咪来到她的身边,她看着他那**的人鱼线,咽了咽口水,说:“你就算长得再好看,我也是不会屈服的!” 从此,某男追妻之旅开始。。PS:写作不够成熟,要是有发笑的地方,就当我是故意的
  • 笙歌

    笙歌

    十六岁的冉笙就像是被所有人严密保护起来的花朵,几乎从未踏出过临水堂一步,他被保护的太好,纯粹的让人心动,却也脆弱的不堪一击。所有的风雨我替你扛,所有的悲伤我为你尝,所有的幸福,为你奉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岸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无法投递之邮件

    无法投递之邮件

    《无法投递之邮件》是一本由许地山创作的散文集,作品中共14札。
  • 快穿之天道看招

    快穿之天道看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名人传

    名人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罗曼·罗兰在作品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 我是崇祯皇帝

    我是崇祯皇帝

    我叫朱信,我穿越了,本想当一条安静的咸鱼,可后来发觉,我的字是由检,是未来的崇祯皇帝,那位上吊煤山的皇帝。亲们,地狱模式开启了!如何求生存,在线等,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