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1500000002

第2章 修身养性,迈向成功的第一步(1)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忠信、廉耻。曾国藩的这些思想,可用来救治世人之病。作为修身的必备条件,作为本质上至纯、至善、至美的生命体系品质,它必将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和进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忠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统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自我感觉良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庸人的思考方法。真正有才干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视缺点和不足,并设法克服改正。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曾国藩在今人眼中似乎是个不苟言笑、沉稳木讷的君子形象,实际上这代表了他成熟时期的性格。早年的曾国藩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于交往。曾国藩自己也知道“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也为此下定决心,减少往来,但就是难以改过。“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曾国藩说这种心理已深入隐微,“何时能拔此根株?”

有一次,曾国藩的朋友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末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词气虚吐,与人谈理”。本来是一件增益学业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二人不欢而散。曾国藩后来反省说:“彼此持论不合,反夏辩诘,余内有矜气,自是特甚,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九,曾国藩去岱云家为其母拜寿。本是喜庆之事,曾国藩出言不慎,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宴席一散“宜速归”。当天他的日记中说:

“凡往日游戏随和之处,不能遽立崖岸,惟当往还渐稀,相见必敬,渐改征逐之习;平日辩论夸旋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渐低卑,开口必诫,力去狂妄之习。此二习痼弊于吾心已深。前日云,除谨言静坐,无下手处,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如再妄语,明神殛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

曾国藩的父亲看到曾国藩身上的确有不少毛病,所以到湖南后便立即给儿子去信一封,曾国藩的日记里这样谈到了来信内容:

“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又言凡人交友,只见得友不是而我是, 所以今日管鲍,明日秦越,谓我与小珊有隙,是尽人欺竭人忠之过,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又云使气亦非保身体之道;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痒,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

岱云的话和父亲的来信对曾国藩的触动很大,但这之后曾国藩仍经常犯同样错误。

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十九日,湖广籍的举人同学在文昌馆举行团拜。曾国藩当时主持会馆事宜,于公于私都应尽力招待好昔日的同学,但他“陪客时,意不属,全无肃敬之意”。他承认“应酬有必不可已者”,他如此怠慢同学,“忧悔并生”。

可是,曾国藩虽然对自己进行了检讨,却又走向另一种极端。他有意与朋友们疏远,认为不常在一起,反增加一分敬意。他又想到吕新吾的名言“淡而无味,冷而可厌,亦不足取”,即通常所说的“不合群”。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吴竹如开导曾国藩说,交情虽然有天性投缘与否,也由尽没尽人力所决定,但说到底还是人能胜天,不能把一切“归之于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因此“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从此以后,曾国藩在处事待人方面日渐成熟,自以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观。给人留面子这一点尤其成为他待人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

曾国藩性格的逐步完善,为人处事之圆通,还是在经历多次磨难后。尤其是咸丰八年再次出山后,其性格大变,几乎是换了一个人。这期间,曾国藩经历了成败胜负的多次考验。

曾国藩后来意识到,人生固然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但追求过分,就犯了通病,即他所说的“忮”心、“求”心。“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类、势位相近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就得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就得先去求心,所谓“人能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忮若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若不去,满腔日即卑污。曾国藩说:“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遗憾的是尚未能扫净除尽。进而他认为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曾国藩说:“人必中虚,不着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着私物也。”

曾国藩根据以往自己的经验得出,克服心理障碍应当以“广大”二字为“常用药”,而“广大”则是把自己看得渺小。曾国藩说:“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又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穷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粟耳。”

正是因为曾国藩经常把自己摆在一个渺小的位置上,以此来保持自己心态的平衡。他经常感到“我不及人者多”。即使是“不能与诸贤并论”的樊哙,他也认为有“不可及者二”。越是能看到冷己不足而又有信心的人,就越能有所长进,就越能更多地拥有别人的长处,就会有更大的成功之可能。

曾国藩改掉缺点毛病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是不多见的,对他一生性情方面的修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做事无恒,修己不利,就是因为自欺,自欺所以欺人。做人只要能做到不自欺,那么做任何事都可以坚持到底并取得成绩。因此,他要求自己不能自欺欺人。

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自欺,曾国藩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给弟弟们去信,向朋友们打招呼,请他们时常指出自己的缺点;二是记日记,借此对自己每天的言行进行反省。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时朋友兄弟怎样指出曾国藩的缺失,我们已难考察,不过其日记中却记了很多。如:

“季师意欲余致力于考试工夫,而余以身弱为辞,岂欺人哉?自欺而已。暴弃至此,尚可救药乎?(癸卯二月日记)”

“窦阑泉来,言理见商,余实未能心领其语意,而妄有所陈,自欺欺人,莫此为甚!总由心有不诚,故词气虚矫,即与人谈理,亦是自文浅陋,徇外为人,果何益哉?(壬寅十一月日记)”

“客来示以诗艺赞叹语不由中,余此病甚深。孔于之所谓巧令……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壬寅正月日记)”

“观人作应制诗而谀之,不忠不信,何以为友?圣人所谓‘善柔便佞之损友’,我之谓矣。(癸卯二月日记)”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忠信、廉耻。曾国藩的这些思想,可用来救治世人之病。作为修身的必备条件,作为本质上至纯、至善、至美的生命体系品质,它必将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和进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内外兼修,争做完人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引自《挺经》第六卷 刚柔

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一生,随着经历见识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曾国藩早年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军时推崇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曾国藩扎实的儒学功底,是在做京官这个时期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学这块敲门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新的环境里,他得到了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师的点拨,登堂入室,其理学素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身心修养在儒家可以说是一种“内圣”的功夫。他通过这种克己的“内圣”功夫,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曾国藩还充分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对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研诲,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赂,则贯穿于他一生。

太平天国起义军声势浩大难以控制时,曾国藩临危受命,组织湘军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个时期,尤为鲜明地表现出他对法家严刑峻法思想主张的推崇。他提出要“纯用重典”,认为非采取烈火般的手段不能为治。而且,他还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残忍严酷之名,也存所不辞。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设立审案局,对所捕农民严刑拷打,任意杀戮。他还规定,不完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在他看来,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这个时候行不通了。

曾国藩的老庄思想,表现在“于名利之处,须存退让之心”。自太平军败局已定,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他的这种思想愈益强烈。一种兔死狗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他心头。他写信给弟弟说,自古以来,权高名重之人没有几个能有善终,要将权位推让几成,才能保持晚节。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便立即遣散湘军,并作功成身退的打算,以消除清政府的猜忌。

如果我们将曾国藩的一生处世按三个阶段来划分,亦各有其特点。第一阶段,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擘画经营、功德圆满的时期;第三阶段,为自概自抑、持盈保泰,不在胜人处求强的平和时期。

从咸丰七年(1857)二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奔丧至家,到咸丰八年(1858)六月初七日再度出山,是曾国藩居家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曾国藩一生思想、为人处世的重大调整和转折的时刻。这段时光中,他反复痛苦地回忆、检查自己的前半生:自入仕途,以孔孟为宗旨积极入世,对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仕途坎坷;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五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日夜苦读,重阅《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能从这些书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而,这些书他已读得烂熟了,重新翻读,只能找到自己过去的思维印迹,并未发现新东西。

曾国藩历来不喜浮滑、圆滑,因为“滑”得过分,就会由小滑而大滑,进而趋于奸猾。这不仅是道德的堕落、人格的迷失,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换一角度看,古今大奸大滑之人,得善终者寥寥无几,足见奸猾是败身取祸之道。

“滑”本不是曾国藩的性格,只是由于身在官场办事所需,不得不“滑”。根本上说,曾国藩不是喜欢“滑”的。他自律很严,不到不得已时,基本都采取诚信、拙实的措施。他用人时更以朴实为本,不喜用浮滑之人。

彭大寿是李元度的部将,久经官场,为人圆滑。李元度没有心机,未加注意,便委以重用。曾国藩告诫李元度说,此人阅历深透,颇近于滑,不应信任。后来曾国藩又批评部将柳寿田,说他“向来说话近于浮滑,本部堂不甚放心也”。对于露出“滑”的苗头的将领,他不失时机地加以训诫,甚至参革。曾国藩认为,军中将领浮滑,非常危险。他给姚体备的信中说:

“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越,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非仅弟一人然也。”

历朝历代像秦桧、贾似道这样的奸臣,虽然在世时能够采取欺瞒哄骗的手段蒙骗君王,压制同僚,但其阴谋最终还是被世人发现,结果成为千古的罪人。这就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做事要分清事物对象,如果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上也一味采取“圆滑”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必将会受到历史的严惩。

继秦桧、贾似道之后,像明朝的严嵩,清代的和坤,由滑而奸,成为国家蛀虫,虽一时得势,终归身败名裂。这些人绝非生来就是奸猾之人,多仗着聪明,由小滑而大滑,由滑而奸,一步步走向不归之路的。由此可见,“滑”字不可常用。曾国藩在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主要还在于其本诚信之心,加以约制,这才没有走上述诸人的道路。

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曾国藩试图绕开儒家经典,到道家那里寻求“真经”。为此,他认真阅读了以前看过但并不相信的《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述。这些书名为出世之学,但曾国藩重读后,却为他的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同样为人处世,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用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曾国藩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者,是弱者。到头来弄得到处是敌人,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明白,所以自己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豁然开朗。

自此之后,曾国藩为人处世,由前时的方正,变为后来的圆通。

同类推荐
  •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本书追忆了周祖训先生受其祖父影响,自幼立志教书育人,致力教育兴邦的事迹。
  •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女人们造就的绘画大师:“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先生们(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先生们(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著名传记作家李辉撰写的他与之交往的文化老人,回忆往事,谈古论今,“时间如此流过,先生们的风范犹存,温暖于心”。
  • 世界十大科学家(共10册)

    世界十大科学家(共10册)

    影响孩子一生的科学家传记,全方位拓展青少年阅读视野,树立孩子坚强意志力,打造未来精英!从牛顿到诺贝尔,引用翔实历史资料,讲述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引领青少年走向科学体验科学。套装收录《哥白尼传》《伽利略传》《牛顿传》《法拉第传》《达尔文传》《诺贝尔传》《爱迪生传》《莱特兄弟传》《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这些在生物、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如何穿越蒙昧,高高擎起真理的明灯,为人类造福的?这套传记丛书用翔实的资料,生动引人的故事,讲述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
  • 漫画一生 一生漫画:华君武传

    漫画一生 一生漫画:华君武传

    本书是描绘我国漫画大师华君武一生的传记式作品。作者从华君武的童年起笔,按照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著名漫画家从求学到参加革命,以及建国以后从参加工作到最终辞世的生命历程。作品图文并茂,在展现华君武一生经历的同时,也带领读者赏析了华君武的多幅漫画作品,使读者对这位漫画家的创作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生平与思想。
热门推荐
  •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捕获钻石老公:帝少独爱小萌妻

    捕获钻石老公:帝少独爱小萌妻

    出门要带脑,在家要防盗。方雨晴为义气替姐妹报仇,不怕死的找上大总裁沈凌轩。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开过房拍了照还当快递去派件。不雅照的流泻彻底激怒了可怕的男人,你想玩就陪你玩。大灰狼和灰姑娘过招,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沈凌轩:“用爱杀死你是最好的武器。”方雨晴:“可以爱死我,杀我就免了。”
  • 异能符师要崛起

    异能符师要崛起

    符文初现,异能崛起,洞天福地频现都市……
  •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

    这部文集精选了杰克·伦敦最著名的七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几部科幻小说。主要包括了《拳梦牛排》,《豹人讲故事》,《恶魔狗》,《满月脸》,《千次死亡》,《红色的那人》,《墨西哥人》。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人性的改变

    人性的改变

    女主人公从小脸上有胎记,不受家人的喜爱,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双胞胎哥哥(弟弟),但却有奶奶的宠爱,奶奶的传家宝玉镯给了孙女,庇佑着孙女,直到奶奶去世,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生活不如意。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有超能力,有了些奇遇,原本不待见她的人都笑脸相迎了,是亲情?还是另有目的,人性的考验,能换来阖家团圆吗········
  • 长泽赋

    长泽赋

    到底是不施粉黛倾城绝色还是眸目含情不沾不染到底是大火烧去幼时家园还是金楼玉宇金碧辉煌到底是浴血奋战战死沙场还是阴谋背后真像浮现到底是为你摘星破碎山河还是归隐田园荒草莽间女扮男装,不喜勿喷。和同学聊天时候得来的灵感。学生党,能连更我自己读哭了。真的。作者起名废,小说都不知道叫啥好,唉:-(。
  • 罗曼·罗兰小说集(傅雷译文经典)

    罗曼·罗兰小说集(傅雷译文经典)

    《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贝多芬生在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米开朗琪罗拥有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强大力量。在他之前,佛罗伦萨的艺术天空是沉闷的、缺乏活力的,他的出现如疾风骤雨般吹散了笼罩其上的阴云。在他之后,米开朗琪罗的风格几乎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 红九爷的宠妻日常

    红九爷的宠妻日常

    红九爷一脸傲气的指着远处青丘方向:“那里的狐狸都归我管,唯独你这只小狐狸,我想让你管,你要不要试试。”某只狐狸内心哀嚎:这高高在上的红九爷是什么意思?他想让我管什么?管他的吃喝拉撒睡?给他端茶倒水,洗衣做饭?还是不要了吧,他好像不缺属下来着……
  •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