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1500000029

第29章 用人之道,不拘一格降人才(3)

6.延续事业香火,慎重选择人才

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引自《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善于培养人才。这一方面保证了自己生前事业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自己身后政策的连续性,保证后继有人。

曾国藩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很早就把选择人才和接班人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之上了。他希望“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办法约有三种:课读、历练、言传身教。

一般来说,曾国藩把各种人才选拔上来之后,除去一些直接破格擢援以重用的人之外,总是先把所有召来的人才安置在自己的行署军营中,让他们办理一般文书、参谋事宜,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涵养性情。在初始阶段,他还会对每个“人才”进行摸底访察,考察其贤愚、真伪,并且对他们才干的个中长短有个了解,以便对症下药,日后培养与任用。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权其才智长短使之,联俊愿悫,各尽使用,人无弃材”。

这些人由于经常在曾国藩左右参与幕政和公务,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增长了见闻和实践的能力。各式人才与曾氏每日前后相见,十分便于曾国藩对他们进行日常的品德教育和熏陶。曾国藩每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以师表之功对众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外,曾国藩时时要求所有部属、幕僚按其专业方向读书学习。对自己身边的幕僚,他抓得更紧,要求严格,既要布置“作业”,还常检查“作业”。在环境较为安定、军务不紧的情况下,他对身边幕僚进行定期考试,每日两次。他亲自命题,亲自阅卷,还要评定等次。就是用这种方式,曾国藩既实现了对幕僚的经常性的督导作用,又能常常了解到他们各自才识最新的情况与水平。 曾国藩对众人进行日常熏陶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结合自己的阅历与读书心得谈古论今、神游八方,内容既切合实际,形式也生动活泼,使幕僚们迅速增长学问,拓展眼界。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薛福成与李鸿章都先后谈到过曾国藩聚众“会食”和饭后讲论的情况。李鸿章曾对人说:“在营中时,老师总要等我们大家同时用饭,饭罢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他老人家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倒西歪的,他自己偏偏不笑,以五指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据后世之人观之,这其中自然也体现了曾国藩高超的教育理念。

当然,曾国藩对人才的培养也并不总是和颜悦色、如兄如长,外勒内紧的“严绳”也是他在教育中的重要法门。他在《人才论》中,卸强调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他最恨身边人身上有官气,认为即使是有“乡气”,也不可有“官气”。于是他力避官场排场,禁止部属迎虚文。

曾国藩幕府十分庞大,其职能一是治事,二则在于育人。他一心要将自己的幕府变成培养人才的学校。曾国藩本人既是军政官长,也是业师;幕僚则既是公务员,又是学生。曾国藩就曾给朋友描述过自己的府,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的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薄。”,给丁日昌的信中则说:“局中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可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可,乃不虚设此局。”这里所说的既是对丁日昌所部江南制造局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整个幕府的理念。

曾国藩为培养人才可谓煞费苦心,他的心血也确实没有白费,他一生的事业正是靠这些人才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在这些人才中,曾国藩花费心血最多、提拔最力、成长最快、最能传承曾门衣钵的,就是后来的“中堂大人”李鸿章。

1861年,太平军在江浙进犯,清廷的财赋重地岌岌可危,尤其是上海面临被占领的威胁。从清廷到江浙地方官绅,都向曾国藩发出派兵解的吁请。曾国藩认识到这是扩大湘军势力的极好时机,但不能将精锐派到上海,而只能另辟蹊径,再练一支军队。

当时曾国藩考虑这个人选时,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湘军嫡系,能够胜任此项事情;对湘军、对自己都大有益处,断不会成为掘墓人。

经过再三权衡,他认为李鸿章可担此大任。1862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谈了个通宵,嘱咐他先把兵练好,不要急于出战,吏治、洋务可以缓办。他知道在封建的中国“有军则有权”的道理,告城李鸿章要把军事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只有练就精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他还看出李鸿章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这些致命弱点如改正,后患无穷。因而曾国藩“以深沉二字”相劝,其他好友也纷纷提出忠告。李鸿章深受教益,在给李桓的复信中表示:“手谕诲爱谆切,感佩无量。鸿章素性激直,从事师友贤豪问,皆深知其戆而曲谅之。自兹以往,不欲蹈习官样,又未便率性而行。”对于师友们的勘诫,“当奉为枕中秘”。

李鸿章到上海后,处处以弱军自居,打定主意,即使朝廷下十二道诏书都不出兵,因为军队是他的血本。不久,慈禧又施加压力,声称如果再不出兵,就将他调离。李鸿章仍不回话。清廷知道只有曾国藩能调动李鸿章,于是令曾国藩劝李鸿章出兵作战。李鸿章特向老师诉苦。曾国藩知道个中奥秘,开始支持他按兵不动。待清廷令他劝李鸿章出兵的谕旨下发后,曾国藩又出一招,让李鸿章“勉为应允”,“会防不会剿”,即与外国势力一同防守上海,但不参加共同对抗太平军的会战。因为曾、李都清楚,自己不能当枪使,把本钱送给别人花。李鸿章经过多次试探,终于看准洋人的用意是拿他的军队当替死鬼。他不但佩服老师的眼力,更坚定了不出兵的信念。自此后,李鸿章处处秉承老师的旨意办事,在上海六个多月间,李鸿章写给曾国藩的信即有44封之多。他把曾比作佛祖释迦牟尼,而自己是佛门传徒习教之人。他常事事请命、时时请命,有何创举总拜求曾国藩创首,有何大政总拜求曾国藩主持。尤其是洋务大政,李鸿章推曾国藩为领头,造成极大的声势。曾国藩得虚誉分担风险,李鸿章则由此实力大增。

李鸿章对曾国藩确实也投桃报李,每月仅接济安庆大营的银两就高达四万之多,洋枪洋炮更不计其数,有一次仅子弹就送了一百万发。

攻克天京前后,曾国藩实际上是清军的前线总司令,且握有苏、浙、皖、赣四省军政大权。不过谁都知道,朝廷已经在忌其兵权过重,尽管表面上圣宠甚隆,骨子里君臣都为后事发愁。因此,曾国藩.亟须一位不会掘自己祖坟的传人。他最怕清廷内部矛盾激化成灾,殃及自家。曾国藩曾有一座右铭,后为李鸿章所发扬光大,“禹墨为体,庄老为用”。即吃苦实干,又无欲无为。表面上看很消极,其更深的含义是以实力对抗压力。曾国藩有过写一本《挺经》的想法,书虽未出,李鸿章已深谙内中之味。李鸿章曾对知己者说过:“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九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在湘军攻陷天京后,曾氏兄弟一度大遭非议,李鸿章暗中支持老师,并用“墨守挺经”四字相勉。它既表明挺经之道乃对抗压力之宝,又表明李鸿章未辜负师门厚望,大纲一致。

后来朝廷裁湘留淮,曾、李两家联为一气,衣钵相传。李鸿章声望日隆,甚至超过曾国藩时,在重大问题上,如“剿捻”、办洋务等等,还与曾国藩保持一致。李鸿章确是光大曾氏门庭的学生。曾死后,李鸿章还自谦地说自己“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1860年,坐在新建的署衙里,曾国藩总觉内心无比空旷、凄寒,随之也觉病情加重,肝区阵阵疼痛,头晕目眩,两脚麻木,失眠,噩梦不断。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想着要交代点后事,于是赶紧写信给李鸿章。想到李鸿章,曾国藩心里宽慰多了,他庆幸自己有这么个可资接班的学生,这几年他的事业都由李鸿章接过去了:湘军裁撤了,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支持清朝的顶梁柱;自己打不过捻军,由李鸿章战胜了;天津教案弄得自己饱受非议,而李鸿章却将此案完满了结;洋务事业自己仅仅开了个头,而李鸿章正在大举进行。“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胜于老师,这正体现老师识才育才的本事,若是学生总是不如老师,一代不如一代,事业还怎么前进呢?”当出现对李鸿章的非议时,曾国藩总用这句话制止。他这不仅是借此自慰,心里也真是这么想的。他也佩服李鸿章,虽对李鸿章的过分热衷功名利禄有些看法,但对其总是宽容的。

同类推荐
  •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林语堂》由厉向君所著,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阅读。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史家第一:司马迁

    史家第一: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出生于我国西汉时期,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他没有自暴自弃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巨著《史记》。该书不但开创了纪传体的新形式,还被后人奉为“正史之祖”,为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史家第一:司马迁》再现了司马迁传奇的一生,使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立体的司马迁,并能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书介绍了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 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国行,这不但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杜威思潮”,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的先锋。杜威的讲演对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次访华,也对杜威自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古老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给他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16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16次教育哲学讲演。此书精选收录了杜威在华期间的16次教育哲学演讲和16次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体现了大师的视野和风范。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择心而栖

    择心而栖

    石楠花绽放时,你我能否相遇?对过去的你说再见,愿我们彼此安好。虽为宠物,也愿伴你余生悲欢。你知我的追爱布局,是否甘愿身陷囹圄?双生花,一朵海角,一朵天涯。他是我命中靠山,白发两鬓仍有如铁双肩。蝴蝶并非飞不过沧海。七个故事,七份感情,七种别样人生。一个世界,一个你我,一种独特温暖。对于人生,他们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有甜有暖,有虐心与遗憾。酸甜苦辣,世间百态,这才是青春,这才是人生。
  • 神龙天武

    神龙天武

    强者世界,适者生存;缔造传说,连接未来!
  • 隔世诺

    隔世诺

    诺言未兑,人归去,许诺不归,记诺心碎。人生的遗憾总是伴随着些许意外,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最后是遗憾的,是痛苦的,就连那些没有兑现的诺言都成全了隔世的诺言。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李逵的逆袭之路

    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爷们要上进,要读书,要科举,将来金水河上游船,御街上放马,光宗耀祖,进士及第……”老族长豁开一张臭气熏天的大嘴,傻呼呼地瞪着李逵,然后很不厚道的带头笑起来……(这是一个属于莽撞的小人物在北宋末年奋斗的故事)
  • 战神重生

    战神重生

    吴剑,一位年轻的龙朔武警,在一次国际战斗任务中遭遇意外获得一枚戒指,穿越到了异世,在得到了战神阿提拉的指点,吴剑不仅学到了最顶级的刀法和兵法,心志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战神的传人,吴剑为了恢复楚国与邪神附体的亲兄弟大宝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不同寻常的修练和争霸之路。
  •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

    本书是全球畅销的公共沟通力培训手册,由国际知名的培训专家撰写,教会读者如何规划和准备不同类型的演讲,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演示。本书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演讲类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展示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一书将告诉你:$$如何快速准备一次演讲?$$如何有策略地在演讲中说服听众?$$如何克服演讲恐惧?$$如何在演讲、专家组讨论以及辩论时表现出自信?$$如何回答听众提问?$$如何发表强有力的演讲?
  • 穿越之双面皇后有点冷

    穿越之双面皇后有点冷

    【男女主双强设定+欢喜冤家+古代宅女生存记+狗血剧情我最爱+亦正亦邪】我是宅小七,一个宇宙至丧的透明人,爹不疼,娘不爱,每天在被扫地出门的边缘试探,以为就此孤独终老,做一个老了也要在麦当劳吃汉堡喝可乐的老宅女。万万没想到,我穿越了……某鸣:只有我和你最相配,都是黑心人。某宅:婚姻乃大事,容老子再考虑考虑……某嘉:黑线——朕不配存在……
  • Anne of Green Gables绿山墙的安妮(I)(英文版)

    Anne of Green Gables绿山墙的安妮(I)(英文版)

    Anne of Green Gables is a 1908 novel by Canadian author Lucy Maud pgsk.com for all ages, it has been considered a children's novel since themid-twentieth century. It recounts the adventures of Anne Shirley, an11-yearold orphan girl who is mistakenly sent to Matthew and Marilla Cuthbert,a middleaged brother and sister who had intended to adopt a boy to help them ontheir farm in Prince Edward Island. The original book is taught t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beenadapted as film, made-for-television movies, and animated live-actiontelevision series. Plays and musicals have also been created, with productionsannually in Canada since 1964 of the first musical production, which has touredin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pgsk.com publication, Anne of Green Gables has sold more than 50 millioncopies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20 languages."
  •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可谓是广言民国时期的民俗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