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2100000013

第13章 成长的烦恼——童年 生活方式和父母教养(1)

在每一对父母的心中,都想要把子女种植成一棵树,以年月培育,以心血浇灌,以无尽的爱松土施肥。有人会让小树苗躲避风雨阳光,结果栽培出温室番茄;有人期望种出香蕉梨、苹果橙,结果落得树干弯折、树叶枯黄。父母并不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栽培出来的孩子依然是父母的样子。

三岁看八十——童年的终身作用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一首罗大佑的经典之作,已经成为无数学子难以忘怀的歌曲。

从这首歌诞生到今天,它已经成为陪伴学生校园生活的保留曲目。不管长到多少岁,每个人都能够从《童年》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清澈的池塘、茂盛的梧桐树、聒噪的知了和期待中的漫长夏天。童年代表了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也成为决定一个人性情、品格的重要时期。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字面意思是,看一个人三岁时的样子便可以推断他八十岁的样子。按照古文的习惯,这里的“三岁”和“八十”都是虚指,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看一个人小时候的样子,便可以推断他未来人生的样子”。

也就说,一个人是如何度过童年的,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小时候便受到艺术熏陶的人,成年后可能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童年期在科学方面有所涉猎的人,日后不一定成为科学家,但是从事理工科行业的几率比较大。

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人在成年后的兴趣爱好往往来自于童年。就像有的人爱吃某一样东西一样,可能已经吃了好多年,却没有发现,这样东西正是自己小时候爱吃的。品尝美食的过程,就是回忆童年、追忆美好时光的珍贵时刻。

你还会发现,从小在海边生长的人,无论以后生活在哪里,最常吃的东西都是海产品;童年时期生活在山水之间的人,往往对各地的山水景致有特别的喜好。好像童年的乐趣藏在了大脑的某一个隐秘的角落,当相似的场景出现时,大脑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形成了神经回路的条件反射。

当然,童年期对人的影响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便是补偿作用。成年后喜欢吃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也可能是童年时想要吃、想要做,但是当时没有完成的。就像《童年》中唱到的那样:“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当初的不满足、不了解成为后来拼命追寻的目标。

同理,小时候便生活快乐、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的人,往往更有自信,表现得天不怕、地不怕,甚少表现出自卑感。反之,亲人疏离或者从小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和人格问题。

“三岁看八十”这句话虽然流传许久,国内却从来没有专业的学者对这句话的真实性进行考证,相反,这句话引起了英国一些精神病学专家的兴趣。众所周知,英国人一向以严谨到近乎刻板的作风着称,这些精神病学专家也不例外。1980年,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院的卡斯比教授就和他的团队调查了1000名3岁的儿童,并且对这些被试进行跟踪研究。

23年后,也就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三年,卡斯比和他的团队再次找到了当年的1000名被试。当年的3岁儿童已经长大,他们或者进入了高等大学深造,或者提前进入职业生涯,或者已经组建家庭、结婚生子。卡斯比教授重新访问了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最后,卡斯比教授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

卡斯比教授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将所有的被试分成了五种类型,其中包括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五种类型在1000人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40%、8%、14%、10%。而这些人之所以会发展成不同的人格类型,和他们3岁时的表现有某种一致性。

幼童时期非常活泼、主动和小朋友玩耍、敢于争抢玩具的人,成年后也非常开朗,性格坚强,做事果断,在求学、职场和生活中都表现得很有自信,成为充满自信型。

幼童时期性格随和的人,成年后相对沉着、冷静,不容易因为环境、人事的改变而心烦意乱,属于良好适应型。

幼童时期不喜欢说话、性格内向的人,成年后依旧会继续发展这种性格,表现得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太关心,并且喜欢隐藏内心真实的感受,生怕个人感情受到伤害,成为沉默寡言型。

幼童时期表现出较强自制能力的人,成年后则遵纪守法,拿到信用卡账单、违章停车罚单都会惴惴不安,在第一时间缴费。因此,这样的人发展成为自我约束型。

坐立不安型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烦恼和恼怒,冲动行事,幼童时期的他们则非常好动,注意力分散。

从卡斯比教授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人格方面的发展,往往具有连续性。童年期形成的人格特点会跟随到成年期,甚至一生。由此可见,“三岁看八十”这句古话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父母的教养、教育的方式和社会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无论是民主还是权威的,无论孩子喜欢或者反叛,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成年后,这些因素会渗透到他们的人格中。当家庭中的第三代降生,小时候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在新的家庭中延续下去。

和童年晚期或者青春期的教育相比,年龄较小时接触到的事物,往往对将来性格、兴趣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洛克曾经用“白板说”比喻小孩子的心灵。刚出生的婴儿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后天环境在上面画上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许多观念都发生变化,从小的教育模式却会像大树生根一样,在泥土中越扎越深。

美好之外还有规则——孩子的睡前故事

人们常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一双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是多么难得。世间众多的眉目中,儿童的眼应该是最干净的,虽然没有过多的审美观念,也没有理解美的理论系统,他们却能够用最纯粹的感受去了解美、了解故事。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可以说,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是儿童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也是父母培养孩子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所有的妈妈都知道,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那些精彩的句子、丰富多变的场景和非常有画面感的怪兽,都能够成为孩子缠着大人讲故事的理由。“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个下面……”即使孩子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矢车菊或者教堂,文字的丰满已经足够开启他们的想象。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不管是睡前故事,还是课堂上的故事,都是一种比较浅显、直接记叙的文字形式,除了优美的景色、拟人化的人物造型和生动的故事外,人物情感往往都是爱憎分明的,就像白雪公主和王后一样,所有孩子都喜欢白雪公主,不喜欢王后,即使他们尚未真正理解什么叫善良、什么叫丑恶。

因此,孩子单纯地听一段故事的同时,也是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辨别真善美的关键时期。不过,如何避免填鸭式地将美与丑的道理强加给孩子,对家长和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曾经这样给她的学生们讲述《灰姑娘》的故事。老师绘声绘色地念完最后一段——“在灰姑娘与王子的结婚宴会上,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也去了,鸽子在门口,看见她们,于是啄瞎了她们各一只眼睛”——之后,对孩子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听完了故事,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不喜欢哪个人呢?”

虽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言,却也能听出来,大多数人都喜欢灰姑娘和王子,不喜欢她的后母和两个姐姐。一个孩子说:“灰姑娘很漂亮,也很可怜,可是后母和姐姐却对她不好。我讨厌后母和她的两个姐姐。”

这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到了十二点,灰姑娘没有跳上南瓜马车,结果会怎么样呢?”一个学生说:“那她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也不会遇到王子了。”另一个学生说:“回到家里,后母会继续对她不好,那样她就太惨了。”

孩子们争论一阵后,老师说:“对呀,如果灰姑娘迟到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她还要回去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住在壁橱里,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所以呢,你们一定要养成不迟到的习惯,否则的话,可能会比灰姑娘还惨哦!”

在剩下的时间里,老师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姐姐,你会阻止她参加舞会吗?如果有人像灰姑娘的后母一样对你,你要怎么办?”整堂课下来,老师没有说过“总结中心思想”、“你从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话,而是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背后,将有关“守时”、“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信息传递出去。

萨特说:“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不要以为孩子年幼无知,讲故事这件事就和价值观、人生观这些看似宏大的东西扯不上关系。一份来自伦敦的研究表明,即使儿童的表达能力不强,但听过的故事,他们都能明白。研究人员称,三到四岁的儿童非常喜欢睡前故事,近三分之二的儿童希望父母能给他们讲故事,尤其是妈妈来讲故事。

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相比,有近八成的孩子觉得听父母讲故事能够睡得更好。尤其是当妈妈用不同语调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时,他们往往感到非常快乐。对于父母来说,睡前故事还是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的机会,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详细探讨。

不过,研究人员也建议,虽然讲述不同类型的故事能够丰富儿童的大脑、扩展儿童的知识视野,但那些带有恐怖成分的故事还是少说为宜。相对于《龟兔赛跑》的故事,恐怖故事以及带有恐怖情节的故事的确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父母喜欢用恐怖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

《白雪公主》的故事中也有恐怖的情节,因为不是故事的整体基调,即使像王后勒死白雪公主、用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的桥段,孩子也会因为期待后来的美好结局而欣然接受。如果父母试图用恐怖故事来锻炼孩子的胆量,在睡前讲述通篇制造恐怖、诡异气氛的故事,甚至是民间传说式的鬼故事,往往使得孩子怕黑、怕晃动的黑影,甚至不敢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如果孩子的紧张心情得不到释放,将现实和故事中的情节混淆在一起,则容易变得疑神疑鬼。相信每一位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初衷都不是如此吧!

不再让你哭泣——情绪与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在心理学上的意义便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子女出生后,往往要依赖父母的养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了一种纵向的亲子关系。当子女渐渐成长,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时,这种纵向的关系渐渐发展为横向。当父母年老时,转由子女赡养父母,持续几十年的横向关系再次转为纵向。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亲子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即父母和年幼的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决定了父母和子女情感互动的方式,也决定了未来亲子关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子女在父母身边生活十多年,无论是对人生的基本观念还是应对外界的方式都来自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亲子关系塑造了子女的人格,还会影响子女成年后和下一代的互动方式。

如果父母和蔼可亲、宽容忍让,子女就能够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发展也会相对平和;反之,严厉的、脾气暴躁的父母往往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家庭气氛,这种气氛容易压抑孩子的人格发展。

对于刚刚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家的环境便是他们对外界的最初认知。孩子会觉得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互动,整天面对互相嘲弄、贬损的父母,孩子就会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负面评价,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如果父母之间的互动是积极的、互相鼓励的,孩子会在这种家庭气氛中吸收更多阳光的、乐观的元素。

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有人常说,看一个人说话做事的方式,往往能够判断他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反之,一个在某种类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具有某种特色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情感上的认同往往左右一个人的情绪。容易获得他人接纳的人,朋友比较多,很少感到孤独;反之,难以进入他人世界,不被人喜欢、接纳的人常常觉得孤单、寂寞,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比较被动。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心理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

    本书为弗洛伊德经典著作合集,内含《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等三部作品。《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划时代巨著,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名著之一。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欢喜、幸福、焦虑、恐惧是潜意识的投射,而本书将揭开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精神分析引论》曾被译为17种语言出版,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本书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开性学先河之作。作者首度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性研究,通过梳理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寻常男女性冲动的萌芽和成长,发现并探讨每个人性困惑中的关键心理因素,直接启蒙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对性的看法和认知,至今仍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 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画像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犯罪也在不断升级,残忍暴徒不断犯下惊天大案,使得各国警方疲于奔命,破案率直线下降。为了准确预测犯罪风险,找出凶手们的共性,预防连环凶案的出现,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应运而生。犯罪心理画像是通过分析作案人遗留下来的各种表象或信息,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及外在形象的侦查过程。犯罪心理画像是查办连环凶案的强有力武器。本书不是艰深晦涩的教材,而是犯罪心理学通俗读物。本书的适用读者是对犯罪和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警察、法官、检察官、狱警、律师等职业群体。
  • 爱的重建

    爱的重建

    长期以来,阿明·扎德博士一直见证着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他的哲学博士学位以及被分别身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父母养育长大的经历,使他对健康和爱的重要关系有着全方位的理解。阅读本书不仅是一次迷人的旅行,而且能从中收获改善关系和增进幸福的实用方法。扎德博士以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将生物学、哲学、宗教、历史甚至经济学等学科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爱的重建》能够轻松地为读者们所理解。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

    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

    本书以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索,以为什么要提出心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高层次的心学为辅线索,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其弟子所著的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充分糅合,事迹为行,录为知,穿插来写,上行下知,逐篇解读。全面介绍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解读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热门推荐
  • 吕布之雄图霸业

    吕布之雄图霸业

    掌中方天戟,胯下赤兔马,三国第一神将吕布!这是一本重生吕布vs拥有武将召唤系统刘辩穿越者VS爆表乱入的天骄的书。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且看飞将乱舞。刘辩:“我有召唤武将系统,天下在手。”读者:“干死带外挂的穿越者。”撒花~撒花~干死外挂穿越碧~~~~书友群:377054633
  • 别让血压伤害您:高血压防治红宝书

    别让血压伤害您:高血压防治红宝书

    《别让血压伤害您:高血压防治红宝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们会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得了高血压。这些人当中不全是老年人,还有很多年轻的朋友。那么您了解高血压吗?高血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对于高血压,病人需要注意些什么事情呢?从作者多年的防治经验来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要长期坚持降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或者基本正常的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对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首先要治疗原发病,才能较好地控制高血压。
  • 所以这里是蛊真人

    所以这里是蛊真人

    意外穿越到了蛊真人的世界,还成为老魔的同胞弟弟古月方正,苦思一夜,方正已然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欢迎加入道友添份花肥吧!群聊号码:737142162
  • 林桐修仙记

    林桐修仙记

    运用了一些关于美食方面的设定,文笔比较稚嫩,内容不完美有缺点。穿越重生类的,逻辑有点问题,写的有些傻逼。不想要男主了,直接把他删了。。。延续自己的梦,随缘更新断更也没理由找借口,就是写不下去了,反正我碧池→_→
  •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从韩信的幼年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极富传奇而又悲剧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常胜将军所具备的杰出军事才能和用兵艺术,并从中汲取他那种执著、勇敢、忠义的精神,同时也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辨证的评价。
  • 夫君他自是白衣卿相

    夫君他自是白衣卿相

    比穿成小农女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大概就是穿到两个人洞房花烛夜的时候了。和兮穿越到小农女和兮身上,虽然爹不疼娘不爱幸运的是有一个便宜夫君。虽家徒四壁,好在夫君争气,靠着科举一路向上。大家都说沈秀才的儿子沈穆什么都好,就是运气不好了些。沈秀才去世,又恰逢大旱,只余一个半大小子带着多病的老母,箪瓢屡空,哪有姑娘肯嫁与他?没想到的是,那个被他用一瓢米换来的媳妇儿,却被他独宠了一生。这是一个被夫君千娇万宠的小农女毫不费力的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
  •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秘的未解之谜(上)

    神秘的未解之谜(上)

    亲爱的小伙伴:你听说过用鼻子行走的怪兽吗?你知道月亮的背面有外星人基地吗?你猜尼斯湖水怪到底是不是蛇颈龙?抹香鲸和大王乌贼到底谁更厉害?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是不是外星人做的?水熊虫为什么冻不死也煮不熟?吸血鬼真的存在吗?哈哈!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科学家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你想不想听听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宝贝听听独家制作的“儿童探索百科故事”带你畅游神秘的世界!著名故事大师“夜爸爸”和未来小机器人共同播讲!
  • 做保镖的那些日子

    做保镖的那些日子

    身为一名铁憨憨,我真的只想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啊!!!
  • 辽西古刹塔窟

    辽西古刹塔窟

    《辽西古刹塔窟志》细致选取了辽西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完具、底蕴较深的500多座知名古刹塔窟,以文字为主,配以照片,呈现图文并美的效果,力图展现辽西古老寺庙之面貌。在文字编辑方面,作者以学者的严谨和缜密慎思的态度,对入选的500多座寺院塔窟的历史沿革进行认真梳理成文,还搜集了大量文人墨客所撰的相关楹联,使读者藉此感知他们对宗教的理解、诠释以及相应的情感等因缘关系,丰富了书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