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2200000003

第3章 提问环节——让我们走进未知的心理世界(2)

表面上看起来,人工快乐远远比不上天然的快乐美好,可实际上,人工快乐相较于天然的快乐,要更加长久和实际。但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代人还是难以快乐呢?难道说现代的人们连给自己制造人工快乐的能力都失掉了?

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及时地给自己制造快乐,那他/她就不会不快乐;但假如他/她已经没有了这种能力,长此以往,这个人就成了一个患有“快乐遗失症”的人。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快乐的生成?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沉没成本”,指的就是由过去的某项已经发生了的决策,导致现在或者是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改变的成本。在商业决策中,沉没成本是影响决策的一大关键要素,指那些已经付出的、不可收回的成本。而在心理学中,沉没成本则意指那些耗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等,都已经是无法挽回的成本了。此时很多人就会想: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继续下去吧,或者事已至此,就不再徒劳挣扎了吧。

沉没成本效应揭示了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一种自我申辩,不愿承认自己先前的决策失误,希望总是可以与之前的选择保持一致,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心理。心理学家指出,沉没成本效应虽然让人们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再选择的机会,但却能够达到自创快乐的效果。

研究人员曾在美国的一所高校内开设了一门摄影课程,在结课时要求学生自拍两张照片,然后将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张上交。但该实验分成两组,研究人员对第一组学生说:“想好了再上交啊,因为交上来后我就会立即转寄给××美术馆,你们就没有更改的机会了。”而对另外一组学生说:“大家慢慢挑,选不好也没关系,交上来后还有三天的时间给你们更改。”

结果,实验证明,前一批大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迅速作出了选择。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还是会怡然自得地认为自己交上去的那张是最好的;而后一批大学生则在反反复复的选择和更改中纠结、烦闷,部分人还出现了失眠现象,到最后他们还是认为留在手上的那张才是最好的,因而后悔不已。

这项实验证明了,当选择越多时,人们就越是难以获得快乐,最后甚至会连人工快乐一并失去。也就是说,当自由越多,决策也就有了随时都可更改的条件,正是这种可更改的决策权阻断了人们自制快乐的能力。

如果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来说,向父母索要一双好看的名牌跑鞋而不得,得不到也没办法,尽管已经渴望很久,尽管也和父母闹过很多别扭,但如果真的得不到的话,孩子们也不会怎么样,他们依旧还是有自己的快乐和乐趣,甚至还会憧憬着将来长大,挣好多钱,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下来。

但是长大后就不一样了,小时候想要拥有的名牌跑鞋,长大后即便父母还是没有给他们买,但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可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已经不只是一双名牌跑鞋,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所以,拥有了决策自由权的同时,决策的难度也在不断攀升。从前的那种“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剑走偏锋,也要尝试一回”的心理在悄悄消失,失去了对未知的无限渴望和追求无限可能性而产生的强烈刺激感的基础。

如何选择才能拥有幸福感?

假设现在就有两个选择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年薪超过十万的工作,但你必须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另一个是年薪只有六万的工作,但你不必离开现在的城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怎么选择呢?我想很少有人会立即做出决策,总要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天下真的很难有“掉馅饼”之类的事情发生。

在你做决策之前,对前一份工作的幸福感预测可能会集中在年薪这个比较诱人的数字上,而对后一份工作的幸福感预测会集中在你不必离开现在的城市。最终你会选择哪一份工作,就完全取决于你更倾向于超过十万的年薪的幸福感,还是不必离开当前熟悉的城市的幸福感了。

心理学研究指出,现代人之所以越活越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是错的,不够完美的,甚至一度感叹:“要是当时我……就好了”或“如果我当时……会不会更好呢”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将自己推向了不快乐的境地,同时也阻断了人工快乐的合成。

基于此,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人们能够预测到决策将会带来的结果,便会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必再为此感到不幸福和不快乐了。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四大偏差会影响到决策的幸福感;而反过来,如果人们能够成功降低这四大偏差的影响力,那决策的幸福感就会有所提高。

第一,影响我们做决策的是情绪偏差。情绪这个东西总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它可以瞬间产生、瞬间消失,也会酝酿产生而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时间长短,它都会影响到决策。比如,我们总是会在饥饿的时候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吃,结果在超市里一买就是一大包,可回家之后饥饿感消失了,便会发现很多都是垃圾食品;或者我们在高兴的时候会觉得周围的人都非常友好和善良,但当我们情绪消沉时,似乎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和自己作对,越是这样就越是难以高兴起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情绪会影响和限制人们的认知状态,使人难以体会做出正确决定之后的感觉,进而导致决策偏差。

避免情绪偏差最好的方法是,把我们在做决策过程中产生的情绪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与我们希望决策之后获得的情绪体验做比较,两者的差距如果很大,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决策是不正确的。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样的决定才会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第二,影响偏差的存在使得人们总是过高地预估了某些事件对他们的情绪的影响力。曾有实验表明,两个关系不好的人,在绝交几个月后,关系并不会如预期中的糟糕;一样的道理,某项决策在做出之后也不会有如我们预期中的幸福感或不愉快。

要想避免影响偏差,最好是先不要把我们对某件事情的评判焦点过分集中,而是要尽量放宽,不要总是认为我们的不愉快都是因为这件事或这项决策,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其他事件的存在。告诉自己,即便是别的选择也同样会带来不同的困扰,进而降低我们的评估值,避免某些比较极端的看法和影响。

第三,记忆力偏差也是影响决策的一大要素。大脑总是会记住人们经历过的事情,并将这些经验作为某项决定的试金石,比如,当一个人有过交通事故的经历后,他/她会在某次汽车爆胎时想到极端悲惨的境遇,而其他的人就不会这样极端。此时,越是担心会出现严重事故的人就越是忐忑不安,往往影响他/她做出正确的决策。

避免记忆力偏差的办法一般是,多回忆一些相关经历,而并不仅仅是那些极端悲惨的记忆,当你觉得事情也不会每次都那么糟糕时,情况就会好很多;同时,也要尽量清醒地面对你当前的记忆,如果都是消极的,不妨找些比较积极的回忆来进行综合。

第四,决策中的信念偏差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幸福感。生活阅历逐渐丰富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会在潜意识里凭借那些阅历给自己建立一种情景模式,即什么样的场景会令自己变得开心,什么样的场景会让自己烦闷等。但实际上,当一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紧随在一个十分愉快的经历之后时,那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就会被划入令自己烦闷的板块之中;或者一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紧随在一个十分不好的经历之后,那么,那个不怎么愉快的经历便会被划进令自己开心的板块之中了。这就会导致后续决策出现一系列失误。

此外,当一个人面对多种选择时,决策的幸福感也会降低。就好比有两个女孩,一个爱打扮,衣柜里总是有穿不完的漂亮衣服,但是她每天出门前都要思前想后,犹豫一个多钟头,因为衣服太多,她不知道该穿哪一件;而另外一个女孩也爱打扮,但是她的衣柜里只有七套衣服,因为选择不多,所以她也就不用每天出门前为穿什么衣服而烦恼。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阻断人工快乐的一大元凶。

要想避免信念偏差,增强决策的幸福感,不妨问问自己:“让我真正快乐的是什么?”分清楚哪些是真快乐,哪些是假快乐,不要随意给自己建立错误的“情景模式”。此外,减少可供对比的对象,当你明知如此会平添烦恼,还要故意为之,那就是自寻烦恼。

有研究指出,当人们对某种经历体验得太多,满足度就会达到饱和。也就是说,某件事情经历的次数过多,能够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不妨尝试一下新事物,让自己时刻处在对未来未知的状态,神秘感会增强满足感,也会提升幸福感。

你是否受孩子们的欢迎?

肖岚是一位年轻潮妈,她的儿子才九个月大,有时候她会带着儿子到公园里遛弯,大家见到肖岚可爱的儿子都会忍不住上前逗逗他。大家原本是好意,但更多的时候都事与愿违,宝宝不但不领情,还哇哇大哭起来,闹得很多人尴尬不已。如果不是肖岚自己亲眼所见,她肯定会觉得是哪个讨厌的家伙故意弄哭了宝宝。

后来,肖岚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她这才知道原来九个月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社交偏好的,他表达喜欢是用傻傻的可人的笑脸,而表达不喜欢则是用哇哇大哭;而他判断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的标准竟然与成年人一样,即对方是不是和自己很相像。

心理学中有一个“相似原理”,即人们总是对和自己比较相似的人有更多的好感,而对与自己差别太大的人则有明显的排斥感。比如,相同星座的两个人会显得特别亲近,有相同行为习惯的两个人也会比其他人更为理解彼此。实验证明,这样的社交偏好在婴儿的世界里同样存在,但不同的是,成年人不会将这种不喜欢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婴儿就不管那么多,反正不喜欢就是要立即表现出来,而且还要表现得淋漓尽致。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基莉·哈姆林曾和她的同事们进行了两项实验研究。首先,她们找来分别为9个月和14个月大的婴儿,让他们自行选择喜欢的食物,其中可供选择的有全麦饼干和青豆。紧接着,他们让婴儿们观看一场设计好的木偶剧。在这个木偶剧里,有一个木偶很喜欢全麦饼干,另外的一个木偶则非常喜欢青豆;然后,婴儿们还看到,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的食物偏好的木偶的球掉在了地上,此时另外一群木偶出现了,其中有部分木偶很友善地将球捡起来并交还给失去球的木偶,而另外一部分木偶则是把球捡起来,自己偷走了。

最后,基莉·哈姆林和她的合作者们让婴儿们像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一样,去选择自己更喜欢木偶剧里的哪个角色,即扮演归还球的友善的木偶,还是偷走球的坏蛋木偶。实验的结果证明,几乎所有的婴儿都选择了归还球的木偶角色,也有极少的一部分婴儿选择的是偷走球的坏蛋木偶。

也就是说,婴儿们显然已经把木偶剧里和自己有相同食物偏好的木偶当成了自己,并更加喜欢那个帮助了和自己相似的木偶的角色。简单地说就是,婴儿们更喜欢那些对与自己相似的友善的人。

同时,实验的结果更深层次地证明了,不同年龄段的婴儿们都讨厌抢走和自己相似的木偶的球的角色,要更甚于那些抢走和自己不相似的木偶的球的角色;而他们喜欢那些偷走了和自己不相似的木偶的球的角色,要更甚于偷走了与自己相似的木偶的球的角色。即婴儿们都比较喜欢那些伤害了和自己不相似的木偶的角色。

为了验证这一实验结果,基莉·哈姆林和她的合作者们又进行了第二项实验。在第二项实验中,她们故意设计了一个中立的木偶角色,它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食物偏好,更没有在剧中表现出任何友善和恶劣的行为。

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和中立的木偶角色相比,14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那些伤害了和自己不相似木偶的角色,而更不喜欢帮助过不像自己的木偶的角色。也就是说,当那些与自己不相似的木偶需要帮助时,14个月大的婴儿会站在不帮助的角度上,对给予它们帮助的角色表现出厌恶,对伤害它们的角色表现出好感。

可见,成年人的社交习惯在婴儿身上就有了十分形象的体现,包括人类社交中的某些阴暗面,即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受苦受难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

研究者认为,婴儿们在他们的社交活动中已经充分体现了社交偏见的存在。因而,当某个婴儿一见你就哇哇大哭时,那就说明,你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你有怎样的故事?

佛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大概是,世人从一朵花里就能够看到整个世界,从一片叶子里就能读懂整棵菩提树。佛学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这些凡人从禅语中也能体味出很多哲理,并且帮助我们在思想和精神上有所参悟。对于这句被大家熟知的禅语,如果仅仅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去理解的话,我倒更愿意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既然我们能够在一朵花中看透整个世界,那在一个人的故事中便能体味出人情百态。

同类推荐
  • 每天都会用到的婚姻心理学

    每天都会用到的婚姻心理学

    男人是该圈养还是放养?本书告诉你:已婚男人犹如旋转在冰上的陀螺,女人“抽”得越狠,他越容易跑偏;不“抽”,他又会不成样子。女人追求质,男人追求量。男人可以只为性而性,而女人没有爱不会性。
  •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度去分析了二十四位文学大师们笔下所描写的人物,以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特征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心理学工作者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与多样,对心理咨询工作将起到不可估量非常重要的指导的作用。
  • 石头汤实验:文化隔阂为什么如此顽固

    石头汤实验:文化隔阂为什么如此顽固

    本书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又雄心勃勃的心理学课堂实验的经过。在讲授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中,作者将她的学生随机分为两个文化组。在随后的10周时间中,这两个组的人员内部逐渐形成结盟、忠诚等特质,而两个组之间则发展出偏见、敌意和冲突。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本情节曲折的小说,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同一种文化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机制很有启发意义。这本书对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传播学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都很有参考价值。
  • 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 测试心灵的晴雨表

    测试心灵的晴雨表

    本书从形象、心理、性格、事业、爱情、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轻松有趣的心理测试方式,解读你内心深处的秘密,解析你内心里的“死穴”,使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使你真正地把握自己人生的命运,取得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人生之路,坎坷莫测,一步走错,后悔莫及。有些事情的成败和身处的环境无关,而只是自己内心的魔障在作怪。本书所提供的心理测试,将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融为一体,针对不同的心理特征,提供给你最全面、最完善、最新鲜、最适合自己的心理测试题。
热门推荐
  • 陛下又在求宠了

    陛下又在求宠了

    “哎哎哎……别!停!我自己来……”“别动。”“……”一国之君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本正经的给她穿鞋,她能不动吗?她快被那一道道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杀死了!一场草率的穿越把她送到架空朝代,没有历史攻略,想要在暗潮汹涌的后宫生存下去,只有,争宠!!!自此,以灭奸臣、虐碧莲、斩妖孽为己任,奈何妖孽界的boss斩不得,那就看在他对自己纵容宠溺的份上,收了他!!收服之后……“皇后,娘子,妃儿,为夫来帮你实现造娃计划……”“……”她能说她后悔了么?腿上的特大号挂件介意滚开一下吗?【双标双面帝VS能皮能武后,划重点:身心双处!】
  • 笙笙如我

    笙笙如我

    陆嘉泽看着慕笙笙恬静的睡颜,低头亲了亲她微微隆起的小腹。散落在一旁的漫画本上,曾有个少年草草描绘过一栋建筑,如今跨过多少晨昏,终与他们所住的这栋房子几欲重合。你曾隔着山山水水为我放下画笔,却也日日夜夜为我筑起千万朝暮。
  • 步步惊华之正经宫斗

    步步惊华之正经宫斗

    开元八年,冬至。大雪纷飞,周围一片白雪皑皑。
  • 电影科技时代

    电影科技时代

    因外星人入侵地球,王皓受伤而死,却重生到三十年前,脑中多了一个电影科技系统。你以为他要拍电影吗?不!他要把电影中的科技带到现实世界中来!还记得《超凡蜘蛛侠》中能让肢体重生的基因工程药剂吗?还记得《侏罗纪公园》里面残忍嗜血的霸王龙、迅猛龙吗?还记得《钢铁侠》中的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钢铁战甲吗?还记得《终结者》里面横扫全世界的机器人军队吗?……他一个人就让人类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中跨入了星际时代,让外星人尝到了人类的厉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技霸主!——联合国颁奖词。
  • 我们深陷泥潭

    我们深陷泥潭

    《岛上书店》作者关于原生家庭的治愈之作!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我们总要克服父母这个难题。《我们深陷泥潭》通过一个美国家庭,向读者展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一生的影响。帕齐的前半生始终生活在父母的阴影里。在学校遇到喜欢的人时,她被父亲逼着转学;高中毕业时,她又因为父亲而无法顺利升学;即使在结婚后,她仍然无法逃脱父亲带来的伤害。而母亲一直以来的冷眼旁观,更是让帕齐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终于让帕齐明白,必须克服父母这个难题,将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 合锦回文传

    合锦回文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缘起徒弟的傲娇师傅

    缘起徒弟的傲娇师傅

    “情不之所起,一往而深”“阿渡,我不能没有你(>﹏<)”某男抱住无渡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耍着无赖。阿渡:“……”“滚!”无渡大腿一甩,天际一颗流星划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三国之帝王聊天群

    三国之帝王聊天群

    “张飞要杀我,怎么办?在线等,十万火急!”高升一边躲避张飞,一边在聊天群中问。宋太祖:“莫慌,先抗住张飞的爆喝,朕传群主盘龙棍应敌。”宋徽宗欢呼:“太祖威武!朕要画一幅太祖横扫千军图。”朱元璋:“群主,朕教你一套霸王拳,据说是当年西楚霸王所创。”武则天:“群里有没有帅哥介绍啊?”康熙:“小姐姐,我我我~”光武帝:“小姐姐,我我我~”……高升气得晃了晃脑袋,群里这帮帝王不靠谱啊!“叮~”“秦武王拜见主公!吾这就去取张飞首级来!”
  • 悟真篇注释

    悟真篇注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