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5200000023

第23章 孙 袁这对冤家(1)

袁世凯和孙中山达成口头协议,只要袁世凯逼退清室,孙中山立刻让出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当袁世凯逼宫后,孙中山并未甘心让袁世凯独揽大权,所以他给袁世凯套上了三个枷锁,以便牵制袁世凯,其中一条是让袁世凯在南京就任。最后,袁世凯略施小计,便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几个回合下来,胜利者是袁世凯。不过,袁世凯也有袁世凯的痛苦,他最痛苦的莫过于一个“穷”字。

众望所归的“窃国大盗”

1911年12月28日,袁世凯在皇宫里和清王室谈条件,谈什么条件呢?袁世凯想模仿日本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君主立宪还得善待王室啊!

袁世凯亲切地和太后、王公们举行了会谈,会谈时出现了许多“笑点”,一些王公们居然在袁世凯面前哭道:臣罪该万死啊,臣罪该万死!好像搞反了,可见这些王公思想里全是成王败寇的思想,现在袁世凯有权了,他们便把袁世凯当成了主子,先保命,再捞点好处。隆裕太后几次出现昏迷,难道袁世凯表情不够亲切?

想想,满清王室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件事,说是北洋军队里散发传单,扬言称袁世凯如果少了一根头发,士兵们会杀掉所有该负责人的人。清廷尚未退位,军队就打出只认袁世凯的口号,谁还敢动袁世凯一根毫毛。除了孙中山,所有的人都怕他。

组织责任内阁后,袁世凯第一步是把全国的军政大权抓到手中,然后才开始讨论平叛的事。北洋军是没有问题了,但京城内的禁卫军他还调不动。于是,袁世凯略施小计。他向清廷提出一个建议,说现在大敌当前,为了鼓舞军心,禁卫军应该起个表率作用,本来嘛,你禁卫军装备最好、训练最好、投资最多,正到了用你们的时候,不妨让军咨府大臣载涛带领一部分禁卫军去南方平乱。皇族这一出兵,天下还不云集响应。

袁世凯这个建议很有道理,看上去也非常光明正大。载涛是禁卫军统领,载沣的兄弟,跟载沣一样,他也是个胆小的人,听到袁世凯建议自己带兵打仗,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立即跑到庆王府向奕劻诉苦,求他向袁世凯求情,别让自己打仗。

袁世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你不打仗,军队总得交给敢打仗的人吧,载涛爽快地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将禁卫军的指挥权拱手交给袁世凯。徐世昌接替载涛军咨府大臣,冯国璋担任禁卫军统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世凯办事非常巧妙,他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偏见,完全从现实的利益出发处理问题。这种超强的办事能力正是袁世凯事业能够达到辉煌的重要手段,在成功的路上,手腕有时候比思想和知识更重要。

凭借着厉害的手腕,袁世凯掌握了全国的军权,这有点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事情发生。清廷中的人也没有太大的意见,毕竟没人死,没人进班房,还给你们一笔丰厚的生活费,王公们觉得知足了。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是卖掉大清江山,自己数钱嘛!这个钱可不是金钱,而是利益,所谓利益也未必指经济利益,其中有权力,也有强国的梦想。但圆滑的袁世凯可不希望被人指责为窃国大盗,所以他极力主张君主立宪。

当时许多人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他确实是众望所归。立宪派支持他,因为他走的是温和保守渐进改良的路线;人民支持他,因为天下乱了很久,大家都希望过太平日子;列强支持他,在列强眼里,袁世凯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人,受西方的影响很深,袁世凯执政能够保护他们在华的利益;革命党人也支持他,因为袁世凯跟清廷的矛盾很深,只要袁世凯点头,清廷就要灭亡。

中国人向来喜欢窝里斗,出现这么一个各党各派都能接受的人实属罕见。袁世凯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时势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但袁世凯身上的人格魅力也不能忽视。这主要是因为袁世凯是个可新可旧的人物,无论哪个阶层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认可的东西。

首先,袁世凯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文化教育,虽然考试考得不怎么样,但是从他写的一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传统文化的功底确实很扎实。这样一来,那些传统的士大夫就能从他身上找到共鸣的地方了。

其次,袁世凯一直关注西方科技文化,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维新改革。这便能得到改良派的支持。

第三,他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防,竭尽所能让国家强盛。当时列强环伺,所有爱国者无不希望中国振兴。这就让爱国者在他身上找到了共鸣的地方。

第四,他是汉人,因为能力强,长期和满清朝廷明争暗斗。饱受清政府压迫的汉人们自然同情他的遭遇,退隐的那段经历,反而提升了他的威望。

两边做买卖

袁世凯当着内阁大臣的面信誓旦旦地说:“我身为大清的总理大臣,怎么可能赞同共和。这样一来,天下人会耻笑我,保护不了孤儿寡母,像这种遗臭万年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干的。”

他给黎元洪写了一封信:“只要你承认君主立宪,一切都好谈,两军可以立即熄火。”

不过,当时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推翻满清王朝的呼声非常高。袁世凯闻到这股强烈的气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冥顽不化坚持君主立宪的话,只怕要落后于潮流。于是,他又当着众人的面说:“我是一个做事稳健的人,绝对不会虐待革命党的。”

袁世凯久经官场,说话模棱两可,像冯国璋这种精明的部下有时对他的心思也猜不透,还在那边和革命党交火。袁世凯便招招手,让冯国璋回来,由段祺瑞接替他的职务。段祺瑞到了武昌后,八面玲珑,仿佛和革命党是一家人,双方像朋友一样交往、谈话。

接着,袁世凯又派唐绍仪去上海和革命党人谈判,唐绍仪提出君主立宪,黎元洪一口回绝,但明确表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制,我们理当推举他为第一任中华共和总统。

袁世凯得知革命党人的态度后,非常淡定。其实,以袁世凯的兵力,要打垮革命军并不是什么棘手的事,二次革命被扑灭就是极好的证明。但他不想大打出手,他想借由革命党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自己担任共和大总统。军权在手,就意味着拥有独裁的权力。

为了表达自己对革命党人的善意,袁世凯接见了刚从狱中释放出来的汪精卫,向他表示自己很同情革命,袁世凯还让汪精卫跟自己的长子袁克定结拜为异姓兄弟。

这时,革命党人却有一种群龙无首的感觉,要想巩固革命成果,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眼下最急迫的问题。不过,许多革命党人都是旧式军人出身,即便了解西方政治军事制度,也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1911年11月15日,上海总督陈其美电告全国的独立省份,到上海来开会,讨论建立国民政府。陈其美在电报中说“希望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1911年12月25日,同盟会大哥孙中山突然回国,一袭黑色西服的孙中山在上海外滩的码头登陆,真有大哥的风范,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这是袁世凯始料未及的,真正的对手出场了。一场好戏开始了。

孙中山跟袁世凯一样,也是一个对时势非常敏感的人。当时有记者问孙中山带了多少钱支持革命时,孙中山豪迈地回答:“我身无分文,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如果革命的目的没有达到,谈不上什么议和。”

这口气多牛啊!分明是说给袁世凯听的,如果你不推翻清王朝,绝不跟你议和。孙中山虽然没有兵、没有钱,但是他有威望啊!这点跟康有为有些像。如果说袁世凯这人新的话,孙中山比他新多了;如果说袁世凯这人精明的话,孙中山的精明也不比他少。袁世凯是众望所归,孙中山的粉丝也不少。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孙中山是革命之父,俨然就是中国的华盛顿。孙中山一回来,革命的中心就转移到南京,孙中山对南京这个城市特别有好感。

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了临时总统选举仪式,共有十七个省参加。候选人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位,孙中山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十七票中他占了十六票。

孙中山这一出现,打乱了袁世凯设计好的步骤。袁世凯上火了,命令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将领发出联合通告:誓死维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这显然是对南方革命军示威。

第二天,袁世凯跑到隆裕太后那里,装模作样地自责,说自己上台以来,好多问题处理得不好,应该引咎辞职。隆裕太后听他这么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里非常慌张,只得好言劝慰他。

袁世凯又说道:“南方的那群革命党居然敢公然组织政府,应该毫不留情地剿灭,我请求朝廷筹措军费,打好这一仗。”

隆裕太后没法,只好从国库里拿出八万两黄金给他。听说袁世凯准备镇压革命军,这时,袁世凯的死对头岑春煊大骂他为了个人权力反对共和。袁世凯装作没听到。

可是没过几天,清朝的驻外大使忽然发出联名通电,劝告清帝退位,以安定人心。不用说,这又是在袁世凯授意下进行的。袁世凯到底在玩什么把戏,一会儿主和,一会儿主战,一会儿表示拥护君主立宪,一会儿又劝诱清帝退位。当时,连北京城内的王公贵族也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孙中山虽然当上临时大总统,但并不主张用武力夺权,他可能也清楚武力不是对手,所以希望袁世凯支持共和。孙中山在就任之时就表态,只要袁世凯能够迷途知返,他就立刻让出总统的位置。

袁世凯是不相信共和的,那他最后为何又作出了让步?

清帝退位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和革命党人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革命党人不相信自己,自己也不相信革命党人。

1月2日,袁世凯发表公开声明:不承认南京政府。他还附带了一个解释: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这一时期,非常奇特的是,国际舆论也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制。比如,英国的《泰晤士报》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地域辽阔的大国家里,自古就是实行君主专制,皇帝像神一样统治了百姓,这时突然用一种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共和制,他们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小日本说话更直接一点,他们认为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个个都是小暴君,现在一窝蜂地要共和,而事实上并不知道共和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不会成功的……

孙中山上台以后,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政府穷得叮当响。不要说办什么工程,就是给公务员发工资都难。

这些问题孙中山事前不是没有考虑到,他打算通过没收、征购、公债、捐输以及发行军票等方式筹措经费,但是这些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许多独立的省份各自为政,各种税收都自己扣留着,根本不上缴给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也得不到认可。

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财政窘困的程度:有一次,安徽前线的革命军告急,粮饷匮乏,给中央发了急电请求拨款。孙中山大笔一挥,拨了二十万应急。秘书长胡汉民手持孙中山的御批去财政部要钱时,打开国库之门,发现里面只有十枚银元。

孙中山是穷得叮当响,但是袁世凯的内阁也不富裕,我们知道这时期袁世凯借了大量的外债。不过,相比孙中山,袁世凯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佬。

当时的时势是偏向共和的,古老的中国被列强们打得千疮百孔,稍微有头脑人都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共和制是西方的政治典型。随着革命的形势在全国蔓延,许多精明的立宪派也投机革命,袁世凯的老师张謇就是最好的典型。这些投机革命的立宪派既赞同共和,又拥护袁世凯。所以,他们也成了袁世凯和孙中山的中间人。

袁世凯是个有野心的人,但他又死要面子,他不想后人骂他篡夺孤儿寡母的江山,所以像偏执狂一样坚持君主立宪。从心里上来说,他对这大清的孤儿寡母是没什么感情的,但是做人做到他这个位子,就相当在乎后人的看法。

在各方面的推动下,袁世凯以一种无奈的姿态请求清帝退位,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是我要欺负你们孤儿寡母,是我没有能力保护你们孤儿寡母,天下人对腐朽的清政府恨之入骨,我已经尽力了。

溥仪虽然退位了,但袁世凯给予他很高的待遇,首先名号不废,中华民国对清帝要像对待外国元首一样;退位后,清帝每年能拿到四百万银元的年薪;除了太监之外,其他人员一概留用;王公贵族的待遇和爵位一概保留。

隆裕太后很伤心,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先皇太后啊!大清完了,我没有保住祖宗的基业,对不住列祖列宗,以后黄泉之下哪有脸见你们啊……”

袁世凯努力作出伤心的样子,安慰说:“太后,想开点。自古没有不亡的国家,古代那些亡国之君你是知道的,要多惨有多惨,满门被杀的太多了。现在,大清皇帝退位呢,不但没有受损伤,反而能保全尊号,一年能拿到丰厚的岁银,这在历朝历代可是绝无仅有的啊!这可是我跟革命党人千辛万苦谈判得来的,你要珍惜啊!”

袁世凯把情况跟隆裕说明之后,便志得意满地乘坐马车去外务部的新衙门。途中,发生了一点状况。

袁世凯一行人刚经过丁家街的一家茶馆时,一枚炸弹从楼上的茶馆飞了下来。这个扔炸弹的显然是个生手,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炸弹爆炸时连袁世凯的毛发都没有伤到。但袁世凯还是受惊了。马车夫赶紧往前敢,赶到一家酒楼附近时,又一枚炸弹从酒楼里飞了出来。这次扔炸弹的技术稍微要好点,许多亲兵倒在血泊中,不过袁世凯安然无恙。命大啊!

同类推荐
  •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胡适自传

    胡适自传

    本书包括胡适所撰《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三文。附录有胡适之父胡传的年谱、日记、传记和年表。《我的信仰》主要自述胡适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中有幼年时对宿命论的反叛,少年时阅读进化论著作,留学美国时接受杜威的哲学影响。后形成了他在信仰层面的新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四十自述》则是更为完整详细的前半生的自传。从出生到1932年,四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胡适在分析自身在思想上的发展和转变轨迹脉络上,深入到每一个小事件和具体书籍。这些是光靠外在的史料记载,是无法完成的。对了解胡适的思想观念形成缘由来说,是为准确详尽的手资料。
  •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为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1955年完成的作品,刻画了美国历史上八位勇敢的参议员的形象,讲述了他们在面对党内同事和选民压力时,依然勇敢坚守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的事迹。
  • 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李敖笑傲台湾五十年,他在大陆及全世界华人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学贯中西,横睨一世,是台湾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曾两度入狱,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李敖无疑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中值得给予极大重视的一位。他是一位大“狂人”、大才子。他是在鲁迅之后用文字进行斗争最具战斗力的一位学者、作家、战士,在台湾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推进民主和捍卫人权的斗争中,他举起了大刀,冲在前面,所向披靡。他让人们看到文字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他被誉为文化的基督山,社会的罗宾汉。
  • 参军

    参军

    莫言军队服役21年,这是他从成长到成熟,文学创作从起步到走向高潮的最重要的时期。过去的莫言研究,实际上是他的创作研究,关于他小说世界之外的人生故事基本没有涉及。对一个经典作家来说,不把他的人生故事与其文学创作相互参照,加以对读,这种研究其实很难真正展开也无法深入下去。或者说过去的莫言研究就其思想和文学创作而言,除创作技巧和方法外,基本属于宏观史观范围,并没有重视到微观史观的问题,而我所说的微观史观,就经典作家研究而言,就是他的家世研究。直白地说,就是弄清楚他是怎么一个人的问题。
热门推荐
  • 我有一片龙鳞

    我有一片龙鳞

    他无意间获得一片龙鳞,拥有了超级体力,百毒不侵,内部自成空间,从此走上了户外探险的直播之路。深海,原始森林,流传着诡异传说的无人之地,都将划入他的探险名单中。他的探险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探险界的第一人。
  • 浊世问道

    浊世问道

    天道,为何?无数修士已为其舍弃一切,更有无数之人将为其舍弃一切。修真,为何?是为探究天地之至理,还是妄图以一己之力颠覆这苍穹?且看毛头小子浊世修真,问道天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男主你又挂了

    男主你又挂了

    林思思很悲催,一觉醒来她发现自己穿越了!不,穿书了……还是个支支支支不知道支去了哪里的支线女N号!林思思仰天长啸,欺负我没有看过穿越小说吗?更悲剧的还在后面,她发现只要自己对着闪闪发光的男主大人说“去死”时,他就嗝屁了!没错,嗝屁了,真的死了,两眼一翻,双腿一蹬,死的干净利落……然后,又复活了,然后,又挂了,又复活了,又挂了……众人:感觉我的智商被按在地上死命摩擦。片段:林思思企图快刀斩乱麻,让她和男主的关系直接扼杀在萌芽阶段。林思思:“我们分手吧。”顾景逸:“呵,女人,恭喜你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林思思:“你去死吧。”顾景逸:“呵,女人,你再一次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 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

    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秘术师

    末世秘术师

    误打误撞之下林易成为了一名新职业的开拓者,没导师,没技能,还能怎么办哪?自己悟呗。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编选了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成长,体会人生。
  • 我有仙府万万座

    我有仙府万万座

    他一醒来,便成了被宗门流放的倒霉蛋,还好有外挂傍身,从此,各种仙府秘境,纷至沓来,应有尽有。无聊的时候,组队去探个险;缺钱的时候,在各大仙府门口收收门票、卖卖丹药。“哎,那个玉华大帝,注意素质,别插队,一个一个来”“离菩大师,阿米托福,来一颗龙虎壮气丸吗?包你龙精虎猛,关键时刻重振雄风啊!”“紫云圣女,来来来,我这有个新开发的洞天,一起坐坐?嘿嘿,别害羞嘛!”没有天赋,没有背景,唯有仙府万万座!这是一段“小人物用仙府秘境砸出一条血路”的修仙之途。
  • 鸵鸟小姐与狐狸先生

    鸵鸟小姐与狐狸先生

    暖冬,二十五岁,一直没谈过恋爱,却有一群时而如手足时而如衣服的“狐朋狗友”。她被嗷嗷待哺的众人培养出了一身好厨艺,她的家也变成了身边朋友日常聚会、休息疗伤的革命根据地。就在她以为自己的感情生活会这样维持原状一潭死水下去时,曾经的暗恋对象邵宇哲以空降上司的身份再次闯进了她的世界里,再次面对邵宇哲,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躲!对于暖冬而言,不论过去多少年,邵宇哲都是那个,在芸芸众生里发着光,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他一再接近她的生活,无视她的逃避步步紧逼,曾经按捺在心底的情愫再次沸腾,而当初他的默拒和不辞而别似乎另有隐情……如果她是那只把头埋进沙地的鸵鸟,那么他就是那个努力拨开沙粒看见她真心的狐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