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5300000023

第23章 铁血皇帝朱元璋(3)

这一切哪里逃得过郑庄公的眼睛,对母亲和弟弟的阴谋他看得一清二楚,但他就是按而不发。大臣们接二连三告发共叔段,庄公就是置之不理。大家奇怪了,我们也很奇怪。

在整个过程中,庄公一直退让,共叔段接二连三地吞并城池。

一直等到共叔段谋反,他才出兵灭掉弟弟,那时却是毫不留情。后人常常颂扬郑庄公仁义,但是一些精于权术的学者就指出了,这实际上最高明的一种杀法,软刀杀人,或者说是捧杀。假如郑庄公过早动手,势必引起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连亲兄弟都不放过。

如果当初郑庄公没有纵容共叔段的话,也就没有合适的借口把他杀掉。等到共叔段的表现实在太过分的时候再出手,这时既可以维护国家大局,又能博得世人的颂扬和同情。由此可见,郑庄公是个高手啊!对这些,朱元璋一学即会,心有灵犀。

这时呢,朱元璋就是郑庄公,胡惟庸是共叔段。朱元璋整整忍耐了胡惟庸七年,这根本不像是朱元璋的作风,胡惟庸只是一条狗而已,随时可以杀掉。朱元璋真正的目的是丞相这个职位,他希望胡惟庸把这个职位搞臭搞黑。要搞掉这个职位并不容易啊,丞相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延续了这么多年。你说废就废,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所以需要忍。

胡惟庸做得太过分,如果说朱元璋对他小有惩戒,他还会放心一点。可是朱元璋连个重话也不说,这反而让他很不放心。他也是比较了解朱元璋的,这个人非常恐怖,像个巨大的阴影。

这种心理上的焦虑感越来越重,他感觉自己的死期正在临近,应该说,他的预感是准确的。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拖人下水,这个人必须是极有权势的人,最有权势的人就是朱元璋,但他肯定不会蠢到去找朱元璋。最好的人选就是李善长了。胡惟庸天真地认为,只要李善长支持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朱元璋总不至于连萧何也杀吧!

胡惟庸此时又在犯错误了,他拉拢越来越多的人,以为这样声势很大,朱元璋不敢随便动他。所谓法不责众嘛,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但这只是对于一般的领导者。

当然,胡惟庸拉拢李善长还有一个目的,李善长有两张免死铁券。免死铁券是朱元璋开出的支票,在朱元璋没有大开杀戒之前,谁都不知道这只是空头支票,都把这玩意当成宝贝一样供着,还准备当成祖传宝物留给后世子孙瞻仰。

李善长跟朱元璋的时间特别久,所以比胡惟庸更了解他。李善长自然是不肯下水的。胡惟庸也很有办法,他拉拢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胡惟庸和李存义是亲家。让李存义拉李善长下水效果要好得多,亲兄弟嘛。李善长是个悲观的人,下水后,对弟弟说了一句话:“我已经老了,等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吧!”

虽然悲观,李善长确实看中了问题的关键,只可惜事情比他想象得还悲观,连他自己也没能幸免。

现在满朝文武都是我胡惟庸的人了,朱元璋,你能拿我怎么样?你要敢动我,我就干掉你?

是的,满朝文武都是胡惟庸的人了,朱元璋总不可能个个都杀掉吧!杀几个人靠的是狠,杀几万人光狠是不够的,还要魄力。至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未必有这种魄力,想必胡惟庸也是看透了这点,不过,朱元璋在有些方面还真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厉害。

杀胡党,废丞相

朱元璋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好机会杀胡惟庸。(关于胡惟庸谋反,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明代史学家郑晓和王世贞等人对胡惟庸谋反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只是朱元璋借口取消丞相制度的手段,著名史学家吴晗也认为所谓胡惟庸谋反只是一个冤案)。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机会来临的时候只是一场交通事故,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的时候突然落马,被一辆马车碾死。听到这个消息,胡惟庸没有经过任何法律手续就杀害了马车夫,在没有法制的年代,他这种做法应该说是很正常,毕竟胡惟庸是权倾朝野的丞相。

这事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让人传话胡惟庸,让他过来,给一个合理的解释。

听到这个消息,胡惟庸很震惊,他万万没料到杀一个马车夫后果会这么严重,何况这马车夫还撞死了自己儿子呢!朱元璋应该不会为难我吧?我只是一时气愤,这种事情换在谁身上谁也受不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前往宫廷的路上,胡惟庸心里七上八下,他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胡惟庸会玩关系,也懂权术,但他和朱元璋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一路上,胡惟庸想好了各种各样的借口,但是见到朱元璋,他大脑里一片空白。

当人过于恐惧的时候,理智不管用。胡惟庸本能地打出了感情牌,说自己多么多么喜欢这个儿子,这个儿子多么多么孝顺。这个马车夫看到一个活人掉下来,还那么直接开过去,完全没有生命关怀意识,完全不懂交通规则,所以自己一时愤怒杀死他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夺走了我最爱的儿子的生命……

朱元璋沉默,眼睛很冷,冷得就像北极的冰川,他的眼睛也很暗,暗得就像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当胡惟庸看到朱元璋的眼神,终于停止了啰嗦。

一时之间,气氛非常尴尬。

一段尴尬的沉默后,朱元璋冷冷地说出了四个字:“杀人偿命。”

胡惟庸傻眼了,愣了一会儿,忽然全身发抖,他终于明白朱元璋刚才的意思:他要杀我,因为我杀了一个马车夫,所以他要杀我。

这个人的眼神太可怕了,这根本不是人的眼神,而是死神的眼睛。

此时胡惟庸毫无还手之力,满朝都是你的人,有个屁用。手握屠龙宝刀的是朱元璋,杀人不用偿命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个从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最终胜利者,他经历过什么,他承受过什么,他的手段有多狠,那是胡惟庸完全无法想象的。

胡惟庸要文才没文才,要武功没武功,光会玩弄一些关系,一些小聪明。他想和朱元璋斗,实在太不自量力了。当站在朱元璋面前时,在这沉重而压抑的气氛下,胡惟庸终于看到了差距。

胡惟庸苦心经营,拉拢了那么多人,结果还是这么不堪一击。他终于明白,朱元璋能当上皇帝绝对不光是因为会玩关系,像自己这样,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人狠,狠到让人恐怖。

好了,胡惟庸的脑袋先寄存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才好把这个集团一网打尽。钢刀之下,还怕没有告密的。这次,朱元璋打算狠狠地杀一批,他已经受够了这帮结党营私的大臣们。

第一个告密的人是涂节,这人是胡惟庸的亲信,跟他的名字一样,他把气节涂得一塌糊涂。他不仅供出了胡惟庸,还把胡惟庸的密谋添油加醋,牵连了一大批无辜的人。

朱元璋很快挥动屠刀,首先诛杀胡惟庸,灭其三族。当然事情不会就这么算了,继续查,将所有涉案同党一网打尽。只要证据确凿,一律处死。

所谓证据确凿当然是个好听的说法,要是凡事都讲证据,案子破起来耗时耗力,效果又不明显,不是朱元璋的风格。总之,杀得越多越好。案子很快就扩大化,几年下来,一万五千多人被杀。至于那个企图告密活命的涂节,朱元璋辜负了他,案子“破”了以后,他和胡惟庸一起被押往刑场。

告密者的下场就是这样,朱元璋崇拜刘邦一点没错,想必刘邦杀恩人丁公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两人都是背叛者。

朱元璋的第二个目的达到了,除掉胡惟庸一党。接下来他要实现自己的第三个目的,虽然这时候胡惟庸已经死了,但死人有时候也很管用。

是的,是时候取消丞相制度了。大家看到了,丞相这职位是个祸害,是滋生腐败和谋反欲望的温床。大家一看,确实是这样,确实应该取消这个祸害的温床。

取消丞相制度是朱元璋的一个大手笔,在当时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说清楚。朱元璋本人肯定认为这个措施是好的,因为在朱元璋看来,秦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丞相赵高擅权作乱。君权和相权之争是历代皇帝头疼的问题,所以朱元璋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酝酿了很久,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行省为三司,设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司。这三司的主要作用是架空丞相,让丞相变成一个闲置无用的职位。

第二步才是借助胡惟庸的案子,一举废掉丞相这个职位。

如果没有胡惟庸,朱元璋不会如此顺利地废除丞相这个职位,说实话,朱元璋心里还是挺感谢胡惟庸的。

朱元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当密探给他递来一份厚厚的名单时,并声明人数太多,处理起来特别麻烦,到底是不是真是胡惟庸一党也很难鉴别……

朱元璋用手势制止密探,淡淡地说了句:“都杀掉,一个也不留。”

一句话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是朱元璋,独一无二又冷酷无情。

检校

胡惟庸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来的政治利润却是持久的,以后看谁不顺眼,直接打入胡惟庸一党就行。

作为一个独裁者,朱元璋很讨厌和别人分权,这是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可是在朝中掌握实权的不光是丞相啊,还有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军权这东西有时比行政权更有威力,朱元璋不能不有所行动。

掌握都督军权的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李文忠北伐时的出色表现我们都已经欣赏过了,有能力又忠心的人非常难找,如果再加上是自己的外甥就更难找了。但李文忠就是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惜朱元璋对他还是不信任。他迅速地改组了大都督府,将这个军事机构分割为五个部分。五个部分互相制约,就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了。

在胡惟庸的案子上朱元璋杀了太多的人,李文忠曾经指摘他滥杀无辜。李文忠实在没有估摸清楚自己的分量,像朱元璋的这样皇帝,是不讲究什么逆耳忠言的,只有两个人给他进言不用担心性命之忧,一个是马皇后,一个是太子朱标。就算是这两个人的意见,很多时候他也未必听得进。

李文忠,你不是骂我滥杀无辜吗?好,连你也一起杀了。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马皇后又出来了。马皇后出面,朱元璋那满脸的杀气瞬间消退了不少。

“文忠也是为你好,看在他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皇上大人有大量,饶了他吧!”

朱元璋无奈地点点头,说:“我也知道他为大明立功不少,但他未免太不懂规矩了吧!秀英,看在你的份上,我就饶了他吧!”

行,死罪可饶活罪难逃。朱元璋对李文忠还算比较客气,没有给他一顿棍子,只是将他撤职。

朱元璋收拾李文忠一方面是因为愤怒,更重要的是告诉文武百官,凡是不服从我的人就是这个下场,哪怕是我的外甥。连外甥都准备杀,何况是其他人,这种震慑力是非常强的。

要控制群臣,要大规模地剪除异己,必须设置一个情报机构,或者说特务机关。朱元璋开办了两个这样的情报公司,一个是检校,一个是锦衣卫。

检校可以说是朱元璋的私人密探,没有固定的组织,没有固定的编制,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群间谍。他们像幽灵一样分布在京城,将所见的所听到的添油加醋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把这些人比作自己的恶犬,这样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因为恶犬的鼻子是非常灵敏的。

检校们的生物钟跟一般人是反着的,一般人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他们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就像猫一样在分布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在没有窃听器和监视器的年代,他们获取情报和消息的能力确实让人非常吃惊。

检校的头子是高见贤,这个人还是比较有能力的,他曾经建议朱元璋把那些贪官污吏发配到乡下去开垦荒地。虽然几个特务头子都没有好下场,但是他们确实闹得当时人心惶惶。

检校的来源非常复杂,各样各样的人都有,既有朝廷的官员,也有许多社会闲杂人员,甚至还有和尚、太监。这个群体有一个好处,他们彼此并不认识,所有人都对朱元璋负责。这些人的足迹无处不在,他们就像城市的鬼魂,把肮脏阴暗的一面全部汇聚到朱元璋那里,并制造了许多的冤假错案。

给事中陈汶辉是一个敢于直谏的言官,他曾经对朱元璋说:“自古帝王中,没有听说过缙绅士大夫等和社会闲杂人等共事的,现在功臣重臣们全都辞去职务和爵禄,许多小人流氓对他们进谗言。像刘基、徐达这样的人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这样的人被诽谤,这些人在陛下看来就像萧何、韩信,人人自危,这不是好现象啊!”

其实,这些话陈汶辉不说,朱元璋也清楚。特务还得要,没有特务,朱元璋晚上睡不着觉。

比如,国子监祭酒宋讷某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问他昨晚为什么不高兴,宋讷顿时懵了,皇上怎么连我昨晚的情绪都摸得一清二楚。看着宋讷吃惊的样子,朱元璋微笑地拿出一幅画给宋讷欣赏,正是宋讷昨晚生气时的样子。看着这幅画,宋讷额上凉汗直往下流。我的天哪,连这都能知道,皇上简直有千里眼。

宋濂是朱元璋手下最著名的学者,《元史》就是他主修的。虽然一直以来宋濂没有担任什么要职,但朱元璋还是比较信任他,将教育太子朱标的重任交给他。宋濂也确实不负所望,将朱标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礼的好太子。在朱元璋眼里,宋濂虽然不是一个能人,却是一个贤人。

宋濂有一次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了什么酒、请了哪些客、炒了什么菜。宋濂老老实实地回答了,朱元璋非常满意。后来,宋濂的孙子跟胡惟庸案子有牵连,宋濂虽然被迫下狱,但人品确实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宋濂最后死于流放的途中,连这样的好人都得不到好报,可见朱元璋的心理确实有些变态。

翰林学士钱宰有一次在家写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五更朝罢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同类推荐
  •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王泰栋、薛家柱、李政编著的《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以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离开故乡登上泰康号兵舰前的情景为引子,记叙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全书选取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回溪口进谱寻祖、陈仪下台、与李宗仁明争暗斗、逃到成都、最后一次舟山普陀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富有典型性的精彩片段。在忠实于真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细腻刻画,记录了蒋介石在大陆最后日子的政治活动和内心活动。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运筹帷幄的谋略家(2)》本书分为西蒙·玻利瓦尔、赫尔穆特·毛奇、朱塞佩·加里波第等部分。
  • 牧羊北海持节不变的苏武

    牧羊北海持节不变的苏武

    本书介绍了西汉大臣苏武的生平,内容包括:苏武其人其事、苏武为什么被扣十九年、苏武牧羊之后、民勤与“苏武牧羊”的传说、苏武出使的意义等。
  • 天空多么希腊:徐志摩与邵洵美

    天空多么希腊:徐志摩与邵洵美

    徐志摩与邵洵美,两位浪漫风流的海上才子,同样来自浙江,同样留学海外,同样都是诗人,同样在上海呼风唤雨一掷千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长得也非常相像,近乎完美的俊美面孔,常常被人当成一个人。由他们领头的“新月派”是近代文坛主要文学流派,在后世影响深远、广泛。
热门推荐
  • 我的梦界游戏

    我的梦界游戏

    世界在吾手中,天地由吾造化,吾为梦君,梦界之君!少年偶得梦幻系统,没有穿越功能,无法看遍诸天万界风光,那就只好收集梦元创造属于我自己的游戏世界了。
  • 混在人类世界的狐狸

    混在人类世界的狐狸

    这就是一头狐狸下山附身于人的故事。以及,多写一点凑齐二十个字,好像超过了……
  • 青梅竹马小悍妻

    青梅竹马小悍妻

    陆遥觉得杜仲这小子不像将军府出来的人,长的文质彬彬,虽然自己有颜值有内涵有家世,但周围人一脸自己高攀的表情是什么鬼?就因为传言她又懒、又刁钻、蛮横不讲理、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天知道她除了懒一点,贪吃一点,完全跟这些沾不上边啊!!!得,说她是悍妇,那她就是,看她如何和小竹马亲亲我我,闪瞎一众人的狗眼。
  • 超强神尊闯都市

    超强神尊闯都市

    一个走投无路身负家仇的乡村小青年,偶遇鸿钧老祖,机缘巧合获神识融合,从此进入开挂的人生模式!
  • 那个女主人见人爱

    那个女主人见人爱

    爷本无意力压群雄,奈何世上巧合太多角儿:本人年龄:?(你猜)毕生所愿:吃好,喝好,睡好一通电话,让她穿了。呵,修仙,还气运之子,我看就是自带光环滤镜的女主。后来,貌似…我成了女主了?!
  • 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孙建博

    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孙建博

    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到来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2014年5月16日上午在北京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各位自强模范再接再厉,希望广大残疾人从自强模范身上汲取力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为实现人生梦想、为实现我们的共同梦想而努力,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 天涯明月

    天涯明月

    九月的天空雷声大作,偌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阳台的玻璃上,又依次像条水蛇般蜿蜒而下,勾勒出一幅朦胧的画。江晓川站在窗前,嘴里叼着棵烟,嬉皮笑脸地看着对面楼上贴出的一张大标语,红纸上几个黑体大字赫然醒目:蟊贼再来,阉了再埋!后面是一连串硕大、触目惊心的感叹号。江晓川心里想象着一个男人望着狼藉不堪的房间暴跳如雷的样子,嘿嘿笑出了声。又傻站了一会儿,他抬腕看了看表,转身进了房间打开电脑。
  • 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

    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只不过内容不同而已。青春年少的我们苦过、甜过、哭过、笑过、虽然有些事情回忆起来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但是我们毕竟走过,美丽的我们珍藏,伤心的我们遗忘……
  • 重庆爱情

    重庆爱情

    《重庆爱情》描写了抗战期间发生在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一段跌宕起伏 的爱情故事。在重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背景下,一对青年男女在 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磨难、精神蜕变之后,最终以悲壮的方式,奏响了一曲感 天动地的爱情之歌,同时也完成了令人向往的精神追求。巴蜀风情。至真爱情。红色绝唱。
  • 负春风

    负春风

    重生前,她是个大大的佞臣,如过街老鼠,人人叫骂。那时,她不惜以身犯险,混入太子身边为他去做卧底。太子败北后,她被太子手刃而死。而他,终于登基为王。重生后,她是个小小的病美人,惹了一堆桃花债,却依旧念念不忘已身为帝王的他。可是阴差阳错,他竟视她做假想之敌,并将其收入后宫,以作监视之用。最后,她终于赢回了他的信任,并揭开了往事的面纱。直到那时,他才知道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回对视、每一次微笑,她都会用心牢牢地记下。即便他不爱,即便生死难改,她却依旧为他死而无憾。终到两情相悦时,他才知,她中毒已久,命不久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