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0500000020

第20章 陈布雷自杀之谜

蒋介石的“红人”陈布雷突然暴死家中,几天后,一则“自杀”的消息更是让人疑惑。陈布雷既然是“自杀”,为什么官方却首先宣称他是“抱病身亡”?

陈布雷何许人也?简而言之,他是蒋介石的笔杆子,一位居于国民党政权峰巅的“文化人”,任蒋介石机密幕僚22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陈布雷始终是蒋介石身边极为显赫的人物。从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再到国府委员、蒋介石的总统府国策顾问,从未失宠过。

一、报纸上的谎言

1948年11月13日上午,秋高气爽,在陈布雷的公寓外,秘书蒋君章照例打完太极拳,看完报纸,坐上他的办公桌前开始打理自己的工作。大约九点半时分,电话铃突然响起,蒋君章拿起一听,是中央党部催布雷先生开会。蒋君章询问了一下旁边的随从,知道陈布雷还没有起来,蒋君章想起两天以前陈布雷曾关照自己不要让他见客。昨天孙总理诞辰纪念日,陈布雷也没有去参加,他是需要休息。

采访:全国政协民国军事文史专家杨玉文

就是说累了,多休息一会,要是明天早上叫我,就是有这种话。没有就是那种话,那家人就该有警觉了。

上午十点零五分了,陈布雷休息的房门还关着,蒋君章奇怪了,布雷先生平时八时左右必起床,起床以后再休息也是常有的,但不会关门;就是平常熬夜,也不是常常关门的,为什么此刻还是关门不起?莫非有何不祥?

13日一早,陈布雷没有按照他的常规起床,有电话来通知开会,结果秘书感到气氛有点不对了,就找他的副官把上面的气窗打开,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结果开开气窗以后,觉得里面的情况不对,

——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史专家韩淑芳

事发当天,秘书蒋君章是进入陈布雷房间、发现陈布雷死亡的第一人。他在《悼念布雷先生》的文章中,详细叙述了目睹陈布雷自杀身亡之情景。蒋君章写道:

“天哪!蜡黄的脸,睁开了的眼,张大了的嘴,而枕旁边却是一封给我的信,这是我平生所遇最大的晴天霹雳,是麻木了吧,一点没有感觉,本能地立刻拉开他的被窝,抚摸他的手,是冰冷的了,又抚摸了他的脚,是僵硬的了,最后抚摸他的胸口,还有一点温暖。”

蒋君章摸了摸他只有胸口还有点温热,当时第一反应是送医院,又感到这么敏感的一个人物,这样处理不妥,所以又找了平常给他看病的医生来。

——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史专家韩淑芳

进去以后就看见了好像是安眠药,人就躺在床上了,就不行了,而且马上就进行了抢救,洗胃这些都有。

——全国政协民国军事文史专家杨玉文

厅里一阵忙乱之声,连同专为蒋介石看病的医生在内,一共来了三位大夫,打了几针强心针,最后宣告抢救无效。

陈布雷他是吃了一百多片烈性安眠药,这个安眠药的剂量是可以促使正常人二十多个人死的安眠药,他死的时候吃这么多安眠药,可见他的死心是多大。

——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第二天,1948年11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三栏长题刊载了一条新闻:《陈布雷氏昨心脏病逝世总统夫妇亲往吊唁明大殓》。不但如此,对于陈布雷的死,国民政府还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国民政府对他非常重视,举行了一个,很大规模的,隆重的葬礼。蒋介石先生还专门为他提词“当代完人”。

——全国政协民国军事文史专家杨玉文

自杀者陈布雷为什么被公布“心脏病逝世”,并且得到蒋介石如此高的评价?这还得从陈布雷如何来到蒋介石身边说起。陈布雷,原名陈训恩。1911年,他由杭州来到上海,进入他堂兄陈训正办的《天铎报》当记者,因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以“布雷”为笔名,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就在陈布雷在报界做的有声有色的时候,北伐革命开始了。

二、国民党的“政坛不倒翁”

北伐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供自己驱使。陈布雷自然是最理想的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人向陈布雷转达了自己求贤若渴之意,邀请陈布雷来南昌会面。

尤其是在他(蒋介石)执政的相当一段时间,他特别希望能够延揽到方方面面的人才吧,无论是像陈布雷这样的,受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人,还是有一个留学背景的。

——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文史专家韩淑芳

1927年2月初的阴历除夕夜,陈布雷到了南昌。

陈布雷早年是一个才华横溢,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积极进发的一个青年,他从浙江高师毕业以后,在《天铎报》作为撰述写了很多著名的诗篇,非常出名的。

——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后来,陈布雷应邀到蒋介石总司令部暂住,继续接受考察。此后,每隔几天,蒋介石必召陈布雷谈话。

民国初年,那个时代人们的一些思想,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从封建时代来讲叫士阶层,这些人他们的理想是什么,是要治国安邦平天下,是这种思想,他们都是积极追求进步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是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

——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有一天,蒋介石在房间内踱来踱去,十分烦躁。当时,时任代理国民政府主席的张静江在一旁,见状上来问蒋介石有什么心事,蒋介石说想发表一篇文章,一篇告黄埔同学书。蒋介石说:“北伐进展甚速,我黄埔学生战功卓著,但派系分歧,潜伏隐患,这篇文告要动之以情,要有文采……”张静江建议说,可叫陈布雷试一试。蒋介石应允。

陈布雷就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内,研墨铺纸,挥笔而就。陈布雷一边写,蒋介石一边看,连声称赞:“好!好!”他把文章交给副官说:“立刻去排印。”

《告黄埔同学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大革命人心非常混乱的时候,他抓住了黄埔同学会。所以,黄埔同学会完全是靠陈布雷先生,那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使得后来黄埔同学会在中国成为很大一个民间组织,替蒋介石网罗了一大批的人才。

——全国政协民国军事文史专家杨玉文

蒋介石对这篇《告黄埔同学书》大为欣赏,他对陈布雷说:“布雷先生今后愿否在总部工作?”没想到陈布雷却摇了摇头,拒绝了。然而,蒋介石已经被陈布雷的文采所打动,怎么能放走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多次邀请陈布雷来国民党总部工作。几次相邀之后,陈布雷终于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于1927年2月加入了国民党,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陈布雷他的思想信仰与之现实生活还是矛盾的,他不愿意从政,但是蒋介石礼贤下士多次请他,这样陈布雷感到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后来死心塌地为蒋介石撰写文章,甘心为他驱使。

——全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从此,陈布雷位居国民党政权峰巅,任蒋介石机密幕僚22年,从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再到国府委员、蒋介石的总统府国策顾问,从未失宠于蒋,被称为政坛“不倒翁”。

那么,这样一位政坛“不倒翁”,为什么会自杀呢?陈布雷明明是死于大量服用安眠药,那么为什么报纸却说“不料竟因心脏衰弱,突告不起”,这里面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掩饰真相的做法,是出于党派斗争还是出于与和蒋介石的不和呢?

三、陈布雷的谎言

陈布雷死亡的11月13日下午,到陈布雷的公寓拜祭的宾客越来越多,而蒋君章精神上的痛苦却是越来越深,每个客人都急切地询问他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他,对每一个客人询问都得重复说一遍:“布雷先生原本有失眠症和心肌病,他经常非服安眠药不能入睡,可能一天再次的加服,因而中毒。”

陈布雷据说他很廉洁,但是他有严重的失眠症,他实际在1943年~1945年的时候,他就经常有这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感觉,别人给他送任何东西他绝不受理,但是别人给他送的,从外国进口的各种类型的安眠药,他是照收不拒的。他死的时候吃这么多安眠药,可见他的死心多大。

——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蒋君章的解释令当时的很多客人心存疑惑。一百多颗安眠药?难道真是误食而死?在陈布雷留给蒋君章的信里,第一句就是“我今将不起,与兄等长别矣。”就是说陈布雷已经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了,这一点蒋君章比谁都清楚,陈布雷是自杀。那么,蒋君章为什么对外宣称陈布雷是意外死亡呢?

虽然他的遗书还没有人看到,只有他的秘书是拿到给他自己的,所以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的秘书第一个反应过来说不能送医院,怕有影响,他怕别人的说辞,他必然不能按照他直观的理解去说。

——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史专家韩淑芳

其实,蒋君章现在是最痛苦的人,因为要他编造这个谎言的人,竟然是陈布雷本人。

在陈布雷给秘书的遗书上有说,他是服药过量,希望他是这么讲,所以这个秘书就是按照这个口径在对来的客人里头做这样的解释。

——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史专家韩淑芳

事实上,陈布雷不愿公众知道自己是自杀,其中的缘由非常复杂,不但蒋君章有所隐讳,即使陈布雷本人,也不惜以说谎来掩饰自己的真相。那么,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为什么还要编造一段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呢?

实际上陈布雷至死都是感到都不能对党国的利益有所损害,他的遗嘱里面没有对党国、对蒋的不利之词。

——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11月13日上午,陈布雷被发现自杀身亡后一个小时,“总统府”第二局局长把陈布雷的遗书,送到了蒋介石手里,遗书如是开头:“介公总统钧鉴:入夏秋后,应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

他无非就是在说自己的身体状况,没办法再为他们的事业尽力了,虽然他也觉得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但是已经走到这一步,很多事情也都没办法做。

采访: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史专家韩淑芳

在遗书里,陈布雷所说的“自身已无能为役”,绝不至于导致“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显然,陈布雷在刻意掩盖着什么。

陈布雷的突然死亡,马上引起众多猜测,这其中之一,是秘书蒋君章的说法,据他说,陈布雷被发现自杀身亡的当天早上,国民党中央党部曾电催陈布雷去开会。而陈布雷非常怕开会,怕自己提不出具体对策,怕见蒋介石。那么,陈布雷为什么怕见蒋介石呢?

四、各种各样的猜测

在陈布雷去世前两天写的杂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似乎也可以印证这种惧怕:“而今我是为脑力实在使用得太疲劳了,思虑一些些也不能用。不但怕见统帅,甚且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筋已油尽灯枯了。为了这一些苦恼,又想到国家已进入非常时期,像我这样,虚生人间何用?”

陈布雷他的追求,他的兴趣和他所从事职业的矛盾也是他一生的一个遗憾,他自己说,他从事记者这个新闻行业,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是他从政做了蒋介石的幕僚长,进入了官场,这是他极为反感的一个场所,但他又不得不为,正如他自己所说,嫁人之女,夫命难违。

——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

的确,陈布雷当时神经之疲惫是到了接近崩溃的地步,但这并不构成其走向绝路的真正理由。陈布雷对蒋介石可谓忠心耿耿,竭力奉献,丝毫不去违背蒋介石的意志。

陈布雷如影随形地为蒋介石效命,蒋介石的文告、演讲辞,十之八九出自陈布雷之手。

庐山讲话,就是陈布雷先生写的。蒋介石那天的讲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中国信念展示会讲话中应该是排行头几位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充分表达当时中华民族,当时弱小的中华民族,明智的要对强大帝国主义作战。不止要付出多么惨痛的牺牲,但是为了民族尊严,这个话说的非常的到位,非常的赢得中国人民的支持和世界舆论的支持,这就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了。

——全国政协民国军事文史专家杨玉文

陈布雷工作勤勉,不追求高官厚禄,始终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会怕见蒋介石呢?

1948年11月12日,即陈布雷自杀前的一天,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看样子我的身体是无法好起来的,我此心永远在痛苦忧念之中。四弟告我,百事要看得‘浑’些,我知其意而做不到。八弟告我,一切一切自有主管,又不是你一个人着急所能济事的。’这话有至理,然我不能控制我的脑筋。由此可以看出,自杀前的陈布雷不是没话说,而是已经不能说了。那么,陈布雷这种“无可奈何之苦衷”、“万不得已之心情”又是什么呢?

当第二天报纸报道陈布雷的意外死亡后,社会上各种猜测纷纷而起。面对这样的情景,治丧委员会在研究了陈布雷的全部遗书后,为平复谣言决定发布真相。

一开始国民党的报纸上也并没有完全公布事情的真相,一直到18号,才把遗书的内容公布出来,这里面可能会有他自己的一个权衡在里面。

——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文史专家韩淑芳

究竟他是为什么而死,是用什么方式死的,怎么向全国民众交代。在这种关键时刻,作为他这么大一个执政党,需要用一些想法要做到对自己有利的事。

——全国政协民国文史专家杨玉文

就这样的,四天以后的11月18日,《中央日报》上做了大转弯,承认陈布雷不是死于心脏病了,陈布雷是以死报国。

然而,真相的公布,并未将这件事平息,反而引起了更大的波澜。事实上,就在陈布雷自杀前不久,1948年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以中国共产党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队惨败而告终。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1948年11月18日,在国民党统治危如累卵之际,新闻媒体又突然改称陈布雷为自杀,这必然引起更多的飞短流长,谣传臆测。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而有人分析说他是身受双重压力,目睹国破而不能谏止蒋介石的一意孤行,所以“以死明志”;也有人说他是看透了国民党的黑暗,对蒋介石进行“死谏”。那么,陈布雷与蒋介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同类推荐
  • 中华药圣李时珍

    中华药圣李时珍

    本书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内容包括:杏林世家、苦读不为考、求真方敢疑《本草》、不取亦取医病患、楚王亲求贤、格物致知游神州等。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2013年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享年87岁,引发全球媒体的关注。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听到撒切尔夫人离世的消息,我十分悲伤。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首相,一位伟大的英国人”,“她不仅领导了英国,更拯救了英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称,美国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撒切尔是一名伟大的人物,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 银海扬帆:于洋传

    银海扬帆:于洋传

    本书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于洋的传记。于洋出身贫寒,少年时即因机缘巧合进入电影行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他进过敌人监狱,在枪林弹雨中进行过革命工作,并主演了多部影响深远的电影作品。
  •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

    如果你出身贫寒,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血路,如果你不满现状,希望以新形象更上一层楼,那这些自白绝对有助于你登上成功阶梯。 艾伦·纽哈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他把加内特公司发展为美国最大的报业公司,并创办了全美销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 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美国各地有话直说》《权力剪影》《真正的一个国家》《世界之窗》《近距离看世界首脑》《差不多一个世界》等作品。目前,他正在写一本新书,讲述人生中“难堪的年代”,该书将为他的第8本著作。
热门推荐
  •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白鹤娘子

    白鹤娘子

    一个秋天的早晨,微风徐来,颇含凉意。永春第一大镇玉锦镇此时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紧绷着脸,心事重重;有的在窃窃私语,似乎面临着什么大事变。紧张的气氛有如夏天暴风雨前特别闷热一样,使人透不过气来。“来了!”不知是谁突然叫了这么一声,人们循声望去,宽阔的街道尽头前呼后拥来了一大群人。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前面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上下,虎背熊腰,两道浓眉恰似扫帚;少的二十左右,却是高挑身材,白净面皮,一副书生模样。
  • 网王我在你身后

    网王我在你身后

    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转头,我就一定会在你身后。对于乐漓来说,遇到幸村精市是一件幸福的事,对于幸村精市来说,亦是如此。
  • 天启之万世轮回

    天启之万世轮回

    天地未开皆为混沌,天地初现为太初,世间演变万物及为天地,直至天地衰竭成为世末……天地万物无时无刻在生和灭,这就是轮回。轮回既是一切的结束又是一切的开始,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体验世间、渡劫重生、万事因果等必经之路,但他们不知道这也是天地对大千生命的考核……
  • 猎僵师

    猎僵师

    始有伏羲逐尸,后有秦皇弑僵......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猎僵师,在八百年前的一场僵祸之中,逐渐式微......在遗失了一分为二的“渡僵印”后,怎样才能抵挡出现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僵尸?无法重合的“渡僵印”,是否会再次重现八百年前的那般恐慌景象?如今僵患再起,沉睡许久的伏尸也逐渐苏醒过来,究竟是猎僵师维护好这城市难有的平静,还是让僵祸再次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 尊上独宠之田园冷妻不好追

    尊上独宠之田园冷妻不好追

    穿越而来,没爹没娘,家徒四壁,只有一个爷爷相依为命。街上捡了条狗,山上捡了个傻子,于是开局只有一狗一“二傻”,苏清便开始养爷爷、赶伯母、斗财主,带着小伙伴们闯天下的宏伟之路!初见,他是她捡的“傻子”,对她依赖成性,寸步不离。再见,他高高在上,冷漠不识。却不知,他已引她入局,一切刚刚开始。
  • 总裁的落跑娇妻

    总裁的落跑娇妻

    在秦萱萱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后,她和母亲与后爸生活在了一起。童年不幸的遭遇让她有着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经历,她非常喜欢小孩,但不是却不想结婚,不想重蹈当年母亲的覆辙。在某次聚会上,她邂逅了顾家少爷顾邵林。因为从小对男人的不感冒,在不小心冲撞了顾邵林之后,秦萱萱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对不起。身为一个顾家的少爷,对于秦萱萱这种蛮不讲理的女孩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于是,顾邵林决定想要追求秦萱萱。
  • 缺依不为林

    缺依不为林

    简介无能许依依多年以后还在思考,要是当年没有去外婆家也许就不能遇上那个最特别的他吧。十八岁的许依依因父母出国而由外婆照顾并也搬到外婆的那座城市。成为空降生的许依依空降到最好的行政班,被班里的学霸们排斥,和年段第一打赌考第一,如果没有就滚出行政班。林灿同学,年段第一,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同学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是分分钟暴走的一位暴躁学霸,可惜遇到精分佛系转学生,“傻白甜”,口嫌体正直的转学生许依依,日后生活更加暴躁了。“我林灿这辈子是不会对这种女生有好感的!”“依依你答应和我在一起吧?”真香暴躁学霸X精分学霸许依依:“来,喝口水消消气,要是气的冒痘了,那就更丑了。”林灿:“啊——(恶龙咆哮)”
  • 农村常用诊疗护理技术

    农村常用诊疗护理技术

    本书主要包括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影像学基本知识、心电图、诊断的方法与病历书写和常用诊疗护理技术操作。
  •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本书特别关注并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作者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和具体现象的细致解读,建构“大文学”的价值图景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中国格调”的魅力和价值,进而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寻求积极的“支援意识”。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信从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伦理,不说空话,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体现着作者一贯的坦率认真的批评态度和细读深究的批评风格,显示出一种在质疑中建构的积极的批评姿态。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引起较大的反响和读者的好评,多次被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并屡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