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2900000002

第2章 仁政(2)

看来万章还是没明白,孟子继续开导他,说:“禹像舜推荐自己一样,也把自己的助手益推荐给了上天。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躲到了山里,然而朝见的人和打官司的人也跟着追到山里,而不到益那里去。为什么?因为启继承了禹的作风。”

孟子的意思是,民众并不因为启是禹的儿子而放弃他,他们选择的是贤明的人。天又一次通过民众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孟子·万章上》

民无怨而天不怒

西汉时,谏大夫鲍宣上书哀帝说:“君主应该把上天当做父亲来侍奉,把大地当做母亲来对待,把人民当做儿女来抚养。然而陛下即位以来,上天缺少光明,大地发生震动,百姓流传讹言,互相惊扰,实在令人畏惧。希望陛下反躬自问,举荐直言之士,征求批评,罢黜斥退外戚以及身边白吃饭不干事的人,启用贤能之士。天人同心,民心舒畅了,天心的愤怒自然也就化解了。(天人同心,人心说则天意解矣。)”(《资治通鉴》卷35)

国以民为本

东汉末年,曹操统帅大军进攻荆州,刘琮投降。当时刘备驻军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的事情告诉刘备。刘备过了很久才知道,于是率众撤离。跟随的人有十几万,还有辎重车几千辆,每天只能走十多里地。有人劝刘备说:“您应当火速行动,退守江陵。如今人数虽然众多,但披甲士兵却很少,如果曹军追到,怎么抵挡!”刘备说:“成就大业的人,一定把人作为根本。(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如今百姓追随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东晋学者习凿齿评论道:“刘备虽然颠沛流离于危难险境中,却越发重信义,尽管形势逼人,事态严重,说出的话却不失道义。他追念刘表当年的旧恩,以情义感动三军,吸引那些追求道义的士人心甘情愿地与他共赴患难。刘备终于能建成大业,不是应该的吗!”(《资治通鉴》卷65)

隋朝末年,天下反叛,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黄河以西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李轨用尽全部家当救济饥民,仍然不够,打算分发府库中的粮食,为此召集官员们商议。曹珍等人说:“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国以民为本),怎么可以舍不得仓库中的粮食而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饿死呢!”隋朝官员谢统师不以为然,斥责曹珍说:“百姓饿死,是因为他自己体质弱,健壮的人怎么也饿不死。国家仓库里的粮食是用来防备意外的,怎么可以用来喂养那些羸弱者!你们讨好民众,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不是朝廷忠臣。”李轨深以为然,结果引起士人与百姓的强烈不满,离心离德,最后遭到民众的抛弃,以失败而告终。(《资治通鉴》卷186)

唐朝宪宗时,天灾频发。宪宗问宰相们:“你们屡屡提到淮南和浙江发生水旱灾害,然而近来有一个御史从那里回来,报告说情况没那么严重,尚不至于形成灾害。真相到底如何呢?”李绛答:“我仔细研究了淮南、浙西、浙东的奏报,都说发生了水旱灾害,人民流离失所,恳请朝廷设法安抚。官员最怕的就是朝廷追究责任,难道肯在没有灾害的情形下胡乱编造灾情吗!至于尚未形成灾害的说法,不过是御史出于逢迎,以期讨得陛下的欢心罢了。我希望得知此人姓名,给予审查,依法制裁。”宪宗说:“你讲得对啊!国家以人为根本(国以人为本),一旦听说灾情发生,应该全力赈济灾民才是,怎么可以纠缠于是否够得上灾情这一问题而犹豫迟疑呢!我刚才说的话有欠深思,是我失言了。”(《资治通鉴》卷238)

天下是全体民众的天下

三国时,魏明帝曹睿大肆建造宫室,为此连年征调劳役,农桑之事几乎停顿。侍中领太史令高堂隆上书说:“如今人们传言‘宫中开销与国家的行政和军事费用几乎相等’,民众难以承受,生出怨恨愤懑情绪。《尚书》说:‘上天耳聪目明,其实是人民耳聪目明,上天显示威力,实际是人民显示威力。’(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这是说上天的奖赏和惩罚,随民意、顺民心啊。”

魏明帝下诏强征民女。高堂隆病危,口授奏书说:“上天不特别亲近谁,只辅佐护佑有德之人。民众颂扬德政,政权存续的时间自然长久;下面怨声载道,上天就会选择新的贤能取而代之。由此看来,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只是陛下您的天下。”(《资治通鉴》卷73)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唐太宗很是注意对继承人的教育,曾对身边大臣说:“自从我立李治为太子,一有机会便亲自加以教诲。看见他用餐,便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就能够长久有饭吃。’看见他骑马,便说:‘你知道张弛有度,从而体恤马力,就能够经常有马骑。’看见他坐船,便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翻船,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到他在树下休息便说:‘木材经过墨线规划才能够正直,君主只有采纳谏言才能够圣明。’”(《资治通鉴》卷197)

唐朝德宗时,政局动荡。德宗就当前为政要务咨询翰林学士陆贽。陆贽上奏说:“今之要务在于审察大众的情绪。群情最为希望的,陛下先去施行它,群情最为厌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君主的好恶与天下人相一致而天下人却不肯归向,这样的事情自古至今从未有过。治与乱的根本在于人心,何况如今正逢政局动荡之时,思想混乱之际,人心所向,政权就会稳固,人心所背,政权则会倾覆。”

奏章呈上十天,德宗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陆贽再次上书说:“船就是为君之道,水就是众人之情。船顺从水性才能浮起,违背了水性就会沉没;君主掌握了众人的情绪,地位才能巩固,反之,处境就会危险(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所以古代圣明君主虽然位居众人之上,但一定要让自己的欲念顺从天下人心, 而不敢使天下人依从自己的欲念。”(《资治通鉴》卷229)

陆贽一直坚持用这个理念影响德宗,在后来的上书中继续说:“我听说立国的根本在于得众,得众的关键在于掌握民众情绪(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所以孔子以为人情是圣王的田地,是说治理国家的办法以人情为基础。”(《资治通鉴》卷229)

历史教训

唐朝时,太宗与大臣议论周朝和秦朝的政治得失,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没有罪过,秦始皇分别灭掉它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向背却不一样。”

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却更加崇尚欺诈和暴力,这就是长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说夺取天下或许可以凭借武力,治天下则不可以不顺应民心。(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萧瑀钦服不已。(《资治通鉴》卷192)

愿相公无权

唐宣宗时,周墀被任命为宰相。他问老部属韦澳:“我的能力小而任务重,你将怎样帮助我?”

韦澳回答:“希望相公您没有权力。”

周墀愕然,不知道韦澳什么意思。

韦澳解释道:“对于官员的赏赐和刑罚,天下人赞成的,您也应该赞成,天下人反对的,您也应该反对,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爱憎喜怒为转移,这样天下自然就会得到治理,要权力干什么呢!”

周墀听后深表赞同。(《资治通鉴》卷248)

小结

故事中齐桓公的问题,管仲回答的原话是“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似的说法还有“王者以民为天”,是楚汉相争时期郦食其对汉王刘邦说的,告诉他成就王业的人奉民众为上天。古人观念中,上天最伟大,是最高权威,正如孔子所说“唯天为大”(《论语·泰伯》)。这里,管仲把民众看成上天,足见民众地位之高。

上天是可以置换成民众的,儒家经典《尚书》这样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上》)民众的要求,上天一定遵从。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上天所见来自民众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民众所听,民众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民众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民众与上天是一回事,尊天意就是顺民心,反之亦然。

把民众等同于上天,目的是贯彻治国理政必须以人(民)为本的理念,换成现代语言,就叫宗旨。共产党人也把人民视为上天,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曾把人民大众称作上帝。上帝在信众心中是什么?是源头,是灵魂,是依靠,是希望,是未来。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便把人民的解放事业确立为自己的目的,没有不同于民众的私自的东西,民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民众的愿望就是党的愿望,民众的困难就是党的困难,民众的幸福就是党的幸福。正因为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中国人民才把共产党抬上执政地位,也正因为始终坚持这一信念并付诸实践,共产党才能在人民的拥护下继续执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可以说也是党执政的最根本的合法性依据。

(二)民生

要义

民生,古代叫惠民。惠民是衡量统治者是否仁爱的一个指标。孔子说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够得上君子,其中一个理由是“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也就是实行惠民政策。

孔子提醒治政者,“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民众只有得到实惠,感情上亲近了,才会听从安排。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那么苦重的劳役,百姓没有不满言论,是因为他的作为事关民众福祉;秦始皇营造宫室招致百姓怨恨反叛,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西汉大儒刘向这样记载大禹的话:不给民众吃食,我就不能使用他们,不给民众造福,我就不能让他们出力。(《说苑·卷一·君道》)

惠民也叫恩德。治政者谋民生,带来恩惠,民众会念他的好,不仅这辈子念,后世几代人都拥护他,这就叫恩德。唐太宗时,一个叫马周的官员上书论政,谈到历史教训,说汉朝能够延续400年,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而汉朝之后的王朝,时间长的不过60年,短的只有20多年,原因是“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资治通鉴》卷195)。意思是汉朝能够做到以恩惠凝聚人心,百姓不能忘怀,而其他王朝对人民没有恩德,基础不牢靠。

民生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故事

为政的根本规则

周文王问姜子牙(吕望):“怎样治理天下?”

姜太公回答:“致力于王业的国家使民众富足,致力于霸业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仅寻求自保的国家使大夫富足,走向衰亡的国家使国君富足。情况越糟的国家富足的人越少,穷困的人越多。”

文王道:“说得好!”

太公提醒说:“听到好建议却不实行,不吉祥。”

当天文王便开仓放赈,接济失去家室的鳏夫、寡妇以及没有儿女的人和孤儿。

周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

武王问姜子牙:“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爱民而已。”

武王接着问:“怎样做才是爱民呢?”

太公说:“有利于民众而不是去侵害,成就民众而不是去败坏,保护民众而不是去杀戮,给予民众而不是去掠夺,提高民众的欢乐而不是去制造痛苦,助长民众的高兴而不是去触发怨恨,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也是使用百姓的根本原则,其实不过是首先爱护他们罢了。什么是侵害?民众失去生业就是侵害。什么是败坏?干扰农时就是败坏。什么是杀戮?严刑酷法就是杀戮。什么是掠夺?横征暴敛就是掠夺。什么是制造痛苦?没完没了的征发劳役就是制造痛苦。什么是触发怨恨?劳民扰民就是触发怨恨。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爱儿女,哥哥爱弟弟,听说他们挨饿受冻便难过,看见他们劳累受苦便悲伤。”(《说苑·卷七·政理》)

宁人负我,无我负人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请求秦国的帮助,承诺如果秦国支持他当上国君,便以五座城池答谢。夷吾如愿以偿,但绝口不再提那五座城池的事。不久,晋国发生天灾,向秦国求助买粮。有人劝秦国君主秦穆公不要答应,理由是夷吾不守信用,晋国出现饥荒正是上天的惩罚,应该借这个机会出兵征讨。

秦穆公说:“不错,夷吾是让我厌恶,可是他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天灾流行,会在各国交替出现。急人所难、救人所困乃是道义,是绝不可以违背的。”于是秦国调动船队,将一船船的粮食运过黄河,送到对面的晋国。(《国语·晋语三》)

唐朝德宗时,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洪水泛滥,淹死了两万多人,兵部侍郎陆贽请求派遣使者赈济抚慰。德宗说:“听说损失很少,如果进行赈济,恐怕会助长奸诈欺骗。”陆贽上奏说:“赈济灾民,消耗的是钱财,得到的是人心,只要不失去百姓,还会为缺少用度而发愁吗!”德宗答应了,但把淮西地区排除在外,因为这里在藩镇的控制下不向朝廷缴纳赋税。陆贽再次上奏说:“从前秦国和晋国不和,互相敌视,但当晋国遭受饥荒后,秦穆公仍然出手援救。帝王怀柔万邦,眼里只有恩德与道义,宁可让人辜负我,不能让我辜负人(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德宗接受了陆贽的意见。(《资治通鉴》卷234)

同类推荐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4年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的讲话。
  •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社会体制的改革及社会治理现代化,比国家治理体系将更加广泛、复杂和艰难,因而需要更加渐进乃至反复的过程,加之经济体制改革在总体上已经成功及其揭开和积累的大量社会问题,使得这一过程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改革及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乃是继经济改革之后中国改革走向全面深化的第二个主战场。
  • 官德

    官德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聚焦中国新改革

    聚焦中国新改革

    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中国新一轮改革,既有部委访谈,又有媒体评论和专家解读,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理论参考。
热门推荐
  • 高血压病(贴心大夫丛书)

    高血压病(贴心大夫丛书)

    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2实用性:学以致用,用得上。一人读书,全家受益,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讲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结合。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临床医生,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等时间等,便于联系,又成了就医指南。
  • 贤愚经

    贤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者之三世情缠

    王者之三世情缠

    最美的年华,与你携手共度?身坐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凤熙凤熙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三尺长剑,斩不尽相思情缠邂逅你,是生生世世的宿命
  • 你的格局,决定结局

    你的格局,决定结局

    本书分别阐述了格局的内涵、意义和修炼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拥有大格局的人,对外能够服众,对内能够保持以大局为重的清醒,作出明智的人生选择。而做大格局的途径,则是对自己一种全方位的打造,知识结构、适宜的平台、丰厚的人脉关系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等,都将为一个人的大格局增砖添瓦,直至搭建起格局的城池。
  • 交换灵魂还爱你

    交换灵魂还爱你

    其貌不扬的草根阶级女职员刘馨语失恋了,还要死撑着参加前男友的婚礼弄得落荒而逃,不幸又惨遭奸人陷害失业了,刘馨语在人生低谷收到了一封神秘的电子邮件,原来是大明星安然的电邮,邀请她在荷塘月色茶楼密谈交换灵魂之事……本书已经完结,另有新书《重生之人鱼公主》稳定更新中,快点加入书架试阅吧!!QQ群116130815,没事进来找美呆呆聊天!!
  • 四婶

    四婶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妻令不可违

    妻令不可违

    叶峻远是S城出了名的冷面阎王,不近女色,六亲不认,喜怒无常,圈里无人不忌三分。原以为这样的男人至少得天仙才能降服,结果某日,他的贴身女仆当众抱住他的脖子,软声撒娇,“老公,今晚轮到你洗碗了,”叶峻远当即放下工作简报:“遵命。”众人才惊觉,原来叶少不知何时隐婚了,而且,竟还是个妻管严。
  • 汉唐天下

    汉唐天下

    没天理呀,一个马路的开口井,就把俺扔回了黑暗混战的五代十国。既没有高强的武功,也没有超人的学识,俺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已。在这黑暗的时代,没奈何,看我一个没落贵族,如何赤手空拳,不甘不屈,取汉中,定西蜀,平西南,夺甘陇,争霸中原,豪夺江南。对阵四海英雄,享尽天下风流,重创一个辉煌的汉唐天下!!
  • 快穿宿主黑化中

    快穿宿主黑化中

    苏韵的系统炸了。自从被女配系统绑定后,每一世她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各种伤害后不得好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她终于找到系统漏洞,和系统一起炸了。本以为可以逃脱这一切。谁知道不仅没死成,还回到了当初刚绑定系统的时候。‘呵呵。’
  • 明伦汇编家范典戚属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戚属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