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5600000054

第54章 胸怀祖国志高远 勇于创新攀高峰

———记77级?[1]友,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戴亚隆

戴亚隆,男,1956 年 4 月生,重庆人,满族,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历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发展中心分厂副厂长、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装配厂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中航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现任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和行政领导工作,曾获ARJ首飞成功金奖、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聘为军工文化首席专家。

从青春韶华到五十知天命,从基层设计员到厂副总经理、总经理、党委书记,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甘之如饴,为祖国的飞机设计与制造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的热爱,使他的思想更加敏锐,文风更加犀利。他利用闲暇撰写了一首首铿锵有力的佳作,展现了我国航空人忠贞报国的豪情壮志。诗文于2011年4月结集出版,取名为《雅文集》。他,就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戴亚隆。

求学南航 基奠人生

“离开母校近30年,一谈到母校,我这个毕业于南航的学子心情就非常激动。往事如烟,却清晰可辨,在母校生活过的日日夜夜又浮现在脑海。”戴亚隆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当年到南航读书的情景,“南航开学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四川的我,踏上了南京的求学之路。那个时候的我还不会讲普通话,担心到了南京找不到学校,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南京,一下车就看到了南航的接待老师,他们都很热情,把我们送到学校并安排好了住处,给予我这个初次到南京的毛头小伙子很大的帮助,让我感觉到了一种亲人般的温暖。”戴亚隆书记言谈举止间透露出高兴和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时候。那时,他还是二十几岁的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踏上了这架承载着他们无限憧憬的“航班”起航了。进校后的戴亚隆深深地体会到,“在当时能读书、能进大学深造是一个青年人最大的幸福”。然而,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布满了荆棘,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戴亚隆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语言障碍,我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很是问题,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我就开始努力学习普通话,也是那个时候养成了 ‘发言必有准备’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好。”一件小事折射出戴亚隆一丝不苟和专心致志的品质。

对于南航,戴亚隆有讲不完的故事:南航有一起成长、一起拼搏的同窗;有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恩师;更有割舍不下、绵延不断的情谊! 生活在南航的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即将从这里展翅飞翔;学习在南航的他们是艰辛的,因为梦想的实现需要承载太多的重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老师,他教学非常严谨,容不得一点马虎。他不仅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经常鼓励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时时刻刻想着创新。这种理念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感谢南航,感谢老师们的教勉。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机会,一心扑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是家常便饭。当时我们一个班级里人数有限,但大家都很团结。我们坚持 ‘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位同学掉队,不允许一位同学辍学,我们是特殊的同学加朋友关系。”出于对往事的怀念,亦或是对久别同学的无限眷恋,在同学离别30年之际,戴亚隆写下了一首《同学,不要说再见》的诗:

扬子江岸,紫金山前,明宫故园,八方汇来一群风茂的青年。四十位兄弟姐妹,有缘南航……从此,我们都烙上了一个珍贵的称谓———同学,叫得好甘甜……

四年的寒窗,殚精竭虑;四年的脚步,坚毅匆闲;四年的身影,桌旁灯下;四年的心情,行留江南。有一种情义,一世不变。有一种友谊,绵延不断。有一种感悟,经久不去。有一种记忆,挥之不眠。这就是同学啊!

我们都经历了三十年沧桑,我们始终守望着中华的家园……三十年才相聚这样齐全,不要说痛苦,那是人生一种宝贵的历练。不要说艰难,那可能是人生的拐点。不要说差距,没人知道各自往后的洞天。不要说再见,只相约下次见面,不要再等三十年……不要说再见,为我极为特殊意义的同学聚会,把它珍惜到永远。不要说再见……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南航人,能走到今天,是南航的精神鼓舞着我。”戴亚隆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位南航毕业学子永远抹不去的南航情结。

创新突破 铸就辉煌

戴亚隆从南航毕业以后,先到国营峨嵋机械厂 (中航工业成飞曾用名)工作,后调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简称成都所)。从青春年少到睿智长者,从基层设计员到成都所党委书记,他这一路,燃烧了韶华,点亮了祖国飞机设计与制造的事业。

成都所是我国从事飞行器设计和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创新中心,是我国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戴亚隆的带领下,全所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激情奋战,经受住了考验与磨砺,克服和战胜了技术攀登途中的无数困难和挑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机,从这里飞上蓝天,走向世界,这标志着成都所的研发实力实现了又一次新的跨越。2009年,“枭龙”战机全状态04架4月首飞,06架9月首飞,为“枭龙”飞机的批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可喜的是,由成都所承担的“863”重大专项顺利通过验收,其成果填补了我国技术的空白。不仅如此,成都所在军民结合、面向市场方面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外界的称赞,戴亚隆谦虚地说:“我们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国家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更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戴亚隆说:“没有预先研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储备,就不可能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都所将进一步转变思路,拓展领域,重点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致力于争取更多的,特别是对研究所专业技术发展牵引大、对型号工程应用价值大的项目立项。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基础技术更加深入、广泛地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不断促进研究成果实现工程化,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多作贡献。”成绩的背后,凝聚了以戴亚隆为代表的航空人不懈的努力。他们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超越、敢于攀登的创新之路。戴亚隆对未来的展望预示着航空人再次踏上了奋斗的征程,他们也必然会再一次用颗颗饱满的“果实”向祖国展示举世瞩目的成就。

追踪前沿 见解独到

“‘特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立校战略,更是一种强校战略。’这种提法很有前瞻性,南航未来的发展道路势必走特色发展之路。”戴亚隆对母校的“特色发展”非常感兴趣。“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南航近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关于南航如何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戴亚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南航可以拓展专业领域,创设与临近空间 (临近空间是指高度从30千米到120千米的空间区域。如今的飞机基本上在30千米以下飞行,而卫星则运行于120千米高度以上,目前,从30千米到120千米的空间是未被开发利用的)有关的学科,进军空天结合部研究领域。目前,国内研究该项目的机构非常少,如果南航能抓住机遇,10年内一定能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在这方面占了便宜,其一款侦察机可以到达这个高度,在全世界肆意飞行。因为根据国际法,只有 ‘领土、领海、领空’的规定,没有 ‘领天’的说法。如果该学科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研究成果,那势必为提高我国防务力量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每一项研究创造特别是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们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临近空间既有航空的特色,又有航天的特性。它有空气,但空气稀薄;它有重力,但重力较小。所以,在临近空间里,动力不再是常规动力,而是空天结合的动力;控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控制,而是包含诸多高精尖技术的极其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个领域蕴含了很多的新兴学科。如果我们南航能够抓住空天结合的发展时机,把临近空间作为立校之本,形成一批临近空间方面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那么10年之后,南航势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衷心希望母校能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特色,在众多高校中异军突起,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身感体悟 文理双修

虽为工科科班出身,但戴亚隆人文功底深厚,他深知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没有创新思维,一味地重复试验,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大事作于细,难事成于易。”如果研究不下去了,我们要有所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再审视它,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所以,面对困难,除了坚持,我们还要学会变通,学会改变。但如何改变呢? 对于一般事情而言,循序渐进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而自主创新则需要“突破性”的思维。如何让我们的理工科人才拥有这种“突破性”思维呢? 答案就是给理工科人才注入人文素养。

戴亚隆非常关心母校的人才培养,“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非常重要,但如果要创新,仅有逻辑思维是不够的。逻辑思维太注重循序渐进,真正‘突破性’的创新需要人文素养的激发。”例如,艺术和哲学,它们“参与”的创新都关乎方向性的核心问题。“真正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两种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和 ‘突破性’思维的结合。”他指出,学校需要多设置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和哲学课程。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建设文科学院,发展学校的文科,更重要的是在理工科课程设计中融入人文课程。人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就越广。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人文素养和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不仅能提高他们对一般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学好科技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科学技术领域探索与创新,促进科技的进步。戴亚隆认为,许多科学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之所以“走投无路”,就是因为缺乏这种“突破性”思维。因此,工科学生的培养,需要融入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更有益于学生的德、智发展。这些建议蕴含着这位学长的亲身体会,也折射出他对母校发展的关注,对后辈们成长的关心。

情深意浓 寄语南航

在访谈过程中,戴亚隆向我们讲述了南航校友在四川工作的境况,“我们这里有很多南航校友,他们和我一样,以南航为荣,以自己是一名南航的学生而自豪。每次南航的老师来到四川,我们都非常高兴,感觉非常亲切,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期望母校的老师常来四川考察,同时也希望形成一种交流机制,以后有更多的南航老师来四川交流。”提到其他校友,戴亚隆很欣慰地说:“南航人在我们这个行业都很有志气,能吃苦,工作认真努力,很多南航校友脱颖而出。相比其他高校而言,在整个中航工业的领导层中,我们南航的校友是比较多的。”不仅如此,“在四川,南航校友之间的 ‘辈分’是由毕业的 ‘届次’决定的,毕业早的就是师兄、师姐,后来的就是师弟、师妹。大家很自然地把毕业时间作为标准,形成了独特的南航校友文化。相比其他高校的 ‘职务’决定身份的氛围,在四川南航校友文化的氛围中,南航人更能感觉到校友之间的可贵情谊。”这种独特的校友文化源于30年前的校园,萦绕在30年后的四川,体现的却是南航60年的文化传承。

“亲爱的母校即将迎来她60周年的生日,我们心中编织着对母校生日的祝福,充盈着无尽的感激,祝愿我们的母校未来更加辉煌!”最后,这位德高望重的学长做出了一个“加油”的手势,勉励我们新一代的南航学子不断努力、刻苦学习,以祖国国防事业发展为己任,发扬南航精神,为特色南航增添光辉!

(撰稿:高清军 审稿:季海群 编辑:黄 岚)

注 释

[1].友寄语: 行厚德载物之事,育经天纬地之才,铸中华复兴之基,应世界风云之变,祝南航母校60华诞大庆。

同类推荐
  • 犯罪妇女访谈实录

    犯罪妇女访谈实录

    这是一群服刑妇女。她们被判有罪,她们自己也已认罪。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她们又为何和如何走上犯罪之路?且听她们自己的讲述……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论著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个体、个体间、群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理、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符号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首创意义,预期将对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变革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是对胡适先生关于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散文、演讲及论文的收集和整理,展示了他以人的启蒙为中心的思想发展轨迹,体现了他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大半个世纪里,胡适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作为影响后世国人的先行者,胡适先生更多的是真诚劝告和谆谆教诲。他面向未来,深信如果每人都多做小事,多研究问题,这个世界会一点点变好。如果为个人多争一些自由。就会为国家争到自由。他曾对我们寄予厚望。
热门推荐
  • 活动铠甲克夫因

    活动铠甲克夫因

    欢迎来到蒸汽朋克时代的魔法世界!风云激荡的19世纪末期。魔法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并列基础科学之一。但是保守的魔法师们却闭门造车,不与其它学科相互交流,使得古老的魔法逐渐消失。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各个帝国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魔法工程、化工、钢铁、内燃机、东方魔法、古代魔法在这个世界相互碰撞,将欧洲与世界引导向一个无人可以知晓的未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超级无敌商业帝国

    超级无敌商业帝国

    三千世界,浩瀚无垠,隐含无尽神秘;天外苍穹,诸朝并立,掌控亿万繁华;万千雄主,谁是那唯一真皇?诸天万朝,谁又能统一宇内,横断万古?一个神秘的灵魂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 古龙文集:名剑风流(中)

    古龙文集:名剑风流(中)

    江湖名门“先天无极派”掌门人俞放鹤于家中遭人毒手,其子俞佩玉亲眼目睹父亲惨死却无力相助;后遇未婚妻林黛羽才得知父亲的好友也一一被人杀害。而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同一天晚上,这些人却又奇迹般的“起死回生”。是有人恶意的玩笑,还是这“复生”背后隐藏了不为人知的阴谋?
  • 持盾者

    持盾者

    莫名其妙穿越到异世大陆,神?恶魔?魔裔?我要打败他们?开什么玩笑,我是个盾铠战士!我只负责挨打!穿最厚的甲!挨最毒的打!“我想要一顿毒打,最好是两个人!” (世界观庞大,多视角讲述,前期剧情开展不快,容易劝退,需要一定耐心观看。七八章左右进入男主视角,不喜勿入)
  • 祭痴狂

    祭痴狂

    若你不爱我,那我用这天下人的血,祭我曾经为爱付出的那股痴狂……又有什么错?——顾昧祭一夕魂穿,他借尸还魂华国顾家嫡系血脉。不想一入顾家深似海,本打算积极向上做任务,怎料事与愿违。顾家这后台有点糟心,成天尔虞我诈,个个都是影后影帝,顾昧祭:我觉得奥斯卡欠他们小金人…既然不能爱与和平,那便只好见缝插针,步步为营,免遭人诟后病。几番周折下来,顾昧祭整体感受只有一个:飙戏飙得不能太爽……可似乎这要强的人也有属于他的柔软与傲骨:“既然天下与我你已选择了天下,那便断了这痴缠又如何?”“如你所愿。”不悔此生……但似乎痴缠缘分都还未尽,偎依彼此怀抱堕落深渊万丈,以求来生再遇。
  • 末世崛起计划

    末世崛起计划

    在这个被无数种族占据的异世界,末世游戏悄然降临在所有生物的头上。一切重头开始,任何生物都有可能成为猎物,下一秒也可能成为他人的盘中美食。穿越到这个世界的陈凯并没有什么抱负,但是奈何命运总是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我想活下去,所以我要比在座的各位都强,哎呀,貌似还有神明什么的在我头上,这让我有点担惊受怕呢……”“求求你当个人吧!”
  • 了不起的许多多(套装共4册)

    了不起的许多多(套装共4册)

    “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作品由《胜利小队》《竞选风波》《温暖引力》《皇冠小子》四本组成,是作家周晴老师专门为当下成长中的小学生创作的一套成长小说。作品的主人公许多多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里的男生,他有着和绝大部分同龄人一样的快乐和烦恼。他头脑聪明,却也有不少小毛病;他成绩优秀,却也面临升学的压力;他家庭幸福,却也烦恼妈妈的唠叨……阅读这套书,你将发现许多多了不起的一面。他能把枯燥的背单词变为接龙游戏,他可以发明“多点银行”的小游戏来帮助自己和同学改正小陋习,他靠着自己的爱心、勇气和创意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片赞许。现代社会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孩子会面临许多成长的烦恼,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成长有时往往苦于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在这套作品中,金牌导师周晴以自己的育儿经历,刻画了这个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可逃避的男生,选择积极面对、迎难而上,用聪明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用对待生活的热情和友善,用童年的天真却有力的方式,在生活的夹缝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往成才之路的崭新路径。每本书后,都附有一篇“金牌导师亲子课堂”,以家长和孩子对话的形式将亲子教育中的典型问题做了解答,相信能够给到家长们一点启发。
  • 西汉:一个王朝的虎头蛇尾

    西汉:一个王朝的虎头蛇尾

    “起承转合”是八股文的规定套路,但是对一个王朝来说,它的命运也逃不出这四个字。所不同的是,每个王朝在起承转合的形态和时间长短上有区别。秦朝的起承转合“起”得非常灿烂,力大那个势沉,但是“承”就出了问题。就像一根细长的脖子撑不起沉重的脑袋,秦二世很快就气喘吁吁,“秦”何以堪了。所以接下来的情势就是急转直下,一个王朝在另一个王朝“分田分地真忙”的欢天喜地中急匆匆收场——虽然它开张时留下的满地鞭炮纸屑还没来得及清扫,但是出局的命运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