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1200000006

第6章 节庆庙会(1)

中国传统的节庆和庙会是民间风俗的集中体现,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礼仪、禁忌和各种讲究,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融合了无数的时空变化和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俗节庆风情和庙会活动。

为何说冬至大于年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左右。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古代历法24节气之一。

冬至本身是一种天象,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白昼渐渐变长。因此人们称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起始,是一个吉祥日,应当庆贺。《晋书》曾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足见古人对冬至日的重视程度。自汉代以来,人们开始在冬至日举办庆贺仪式,高峰期朝廷放假三天,君王不听政事;民间则休市三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我国有些地区依然会庆贺冬至日。比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亲朋好友你来我往,互相馈赠食物点心;而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俗。有句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人们看来,冬至日吃面,意味着寒冷的日子很快过去,春天早日到来。

基于这种观念,人们一向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冬至”这天,已有“年”的气氛,有些地方会在这天用糯米粉做成“冬至圆”,意作“添岁”,表示“年”虽未过,但事实上人们已长了一岁。

元旦是怎样来的

元旦,作为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被世界多半国家通称为“新年”。元,也就是“首”,意思是开始、第一;“旦”也就是早晨天明之时,通常还包含了一天之意。所以“元旦”是一年的起始、一年的首天。

“元旦”一词最先见于《晋书》,可是它的含义已沿用了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经用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作为元旦。汉代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人创建了“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自此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作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可是并未称为“元旦”。民国之前,元旦也就是如今的春节。

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是在公元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在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还决定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且把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作“春节”,所以,在中国元旦也被称作“阳历年”。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俗语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寓意好的兆头,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好运连连,顺顺利利。

明清时期,民间春节吃饺子的风俗已相当盛行。饺子通常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就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初始,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子”就是“子时”,交和“饺”是谐音,有“喜庆团圆”与“吉祥如意”之意。

春节吃饺子有许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地,结束了混沌之态。另外一种说法是取其和“浑囤”的谐音,意作“粮食满囤”。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吃饺子的风俗和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人之时,因为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非常容易被冻坏,为了让耳朵固定不掉,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用细线将耳朵拴住,线的另一头被放在黄土人的嘴中咬着,如此才算将耳朵做好。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此等功绩,便包起了饺子,用面捏成人耳之状,里面包上馅儿(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之所以成为佳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原因在于:第一,饺子形状似元宝,人们在节日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第二,饺子带馅儿,方便人们将种种吉祥之物包到馅里,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

腊八为何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是我国独有的一个节日,被人们称作“腊八”,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在腊八这天,古人有拜祭祖先神明、祈求吉祥丰收的传统。而在民间风俗中,一些地方有食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在中国吃腊八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最先始于宋代。相传,吃腊八粥最先源自释迦牟尼。传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曾苦修很多年,瘦骨嶙峋。就在他决定放弃苦修之时,一位牧女在这时送给他乳糜吃。他恢复体力之后便在菩提树下坐起禅来,在十二月八日得以成道。因为在夏历年中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被称为腊八。在中国汉族的一些地区,把这天当作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因此腊八便成为佛教节日。据《百丈清规》中记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寺庙会在这一天举办诵经仪式,而且仿效佛成道之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与果实等做粥供奉大佛,名叫腊八粥。

后来,腊八粥不但提供给僧侣食用,民间也非常流行。每逢腊八节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烹煮腊八粥,祭拜先祖,大家借此团聚在一起,喝粥或馈赠亲友。在王宫之中,皇帝、皇后、皇子等赏赐腊八粥给文武大臣、侍从宫女等人以表皇恩。

作为一种节日民俗,在腊八节这天喝腊八粥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用来庆贺节日与表达亲情,一直流传至今。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

腊月二十三,是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扫尘、祭灶、吃灶糖的日子,也叫“小年”。在我国民间,始终存在敬拜灶王爷的风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差不多每家每户都将灶王爷当作神明来敬奉,而且将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定作祭灶日。

可是为何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呢?传说,灶王爷作为每家的主神,记录着每家人在一年当中的善恶行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都是送灶王爷登天的日子。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的情况,因此在这天大家都要购买一些糖果类的食品供奉灶王爷,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勿讲自己的坏话,多多美言几句。在大年初一的凌晨时分,守岁的人们又请回灶王爷,希望灶王爷可以带给全家福气。有副对联写的正是这个典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因此,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送灶王爷登天的风俗,不仅有人们对灶王爷的寄望,还有人们对幸福生活、吉祥如意的祈盼。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风俗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上天眷顾的心理寄托。

你听过这些“守岁”的习俗么

在我国汉族民间,守岁作为在除夕夜的一种风俗习惯,指的是在除夕夜全家团聚,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有许多,大致总结成以下几点:

年夜饭:守岁的风俗是自年夜饭开始,有些人家能吃到直至深夜。

压岁钱:在除夕夜守岁时,小孩儿们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原因在于压岁钱据说能镇压住邪祟。获得压岁钱的小孩儿能平安度过一岁,与此同时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中富裕吉祥。

踩岁:有些人家会把芝麻秸粘上元宝形的黄纸,组成一捆,美其名曰“聚宝盆”。全家人在一起将它踩碎,祈愿家道兴盛,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

娱乐活动:吃完年夜饭之后,家人会聚在一起搞些娱乐活动让自己不困继续守岁,比如推牌九、打麻将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还能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来熬夜守岁。

什么叫“万年历”

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要数万年历。为纪念编写这部历法者的万年功绩,就把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万年历是远古时期商朝一位名叫“万年”的樵夫所发明的,樵夫万年也因此被封作日月寿星。在过年的时候,人们所挂的寿星图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万年。

从“万年”可知,此部历法适用时间长,万年只作为一种象征,表示历法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万年。内容涵盖了公历、农历、干支历、回历、藏历等历法。

最早的万年历所表现的是时间方面的计时,时间与日期的更迭。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今所用的万年历是包含若干年或者是适用于若干年的历书。它的功能渐渐地表现出多样化,不但能标注日期,还囊括了皇历宜忌、节日、事件提醒等。载体也以多种样式呈现出来,如出版物、电子产品、软件应用等,便于人们使用与查询。

元宵节缘起于何时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导佛教,相传佛教中存在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说法,便下令皇宫与寺院都在这天晚上燃灯敬佛,士族和庶民都要挂灯。此种风俗慢慢流传开来,经历了从宫廷至民间,从地方至全国的发展过程,这种佛教礼仪节日渐渐变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

汉文帝时期,皇帝命令把正月十五定作元宵节。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神”(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的神明)的活动就定于正月十五这天。在司马迁等创立“太初历”之时,便已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中的元月,古人将夜称作“宵”,而正月十五正好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将正月十五称作元宵节,成为春节过后的首个重要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点灯的风俗源自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天、地、人三官主管上、中、下三元,天官喜乐,因此上元节要点灯。

二月二为何成为龙抬头日

俗语说得好:“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二月初二,也叫“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之日,它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名叫“龙头节”。

相传这个节日源自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耕一亩三分地。后来被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期,不但继续沿袭这一传统做法,还当成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施。在二月初二当天,举办重大仪式,使文武百官都自耕一亩三分地,这就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玉帝大怒,下令龙王三年不降雨。但是龙王不忍心生灵涂炭,便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就将龙王打下天宫,镇压在大山底下。黎民百姓深感龙王降雨之恩德,日日向上天祈祷,最终感动了玉帝,在二月初二那天释放了龙王,所以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事实上是以前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相当重视春雨,庆贺“龙头节”,以表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人们丰收,从愿望本身来讲是好的,因此“龙头节”一直流传至今。

人们为何要在二月二剃龙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中的“春龙节”,据传这天是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流传着剪发的风俗。这天剪发,被称作“剃龙头”或者“剃喜头”,在人们看来,就像龙自冬眠之中醒来一样,去迎接全新的生活。还存在“龙不抬头,天不下雨”的说法,原因在于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人们希望龙能兴云作雨,滋润大地万物。

借龙抬头这个吉日,祈佑孩子健健康康成长,长大之后出人头地;大人剪发,表示辞旧迎新,祈望好运到来。民间有谚语:“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普遍认为在这天剪发,会在新的一年中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此外,之所以在二月初二剪头,原因在于过去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之说。并且一个月不剪发,头发长了既碍事又显得不精神,因此人们都在正月过完以后去剪发。假如不剪发的话,头太重就抬不起来了,便无法“龙抬头”。不过,近年来这一民间禁忌已日渐淡薄。

有民俗专家表示,二月初二是蛰龙登天之日,而中国人向来以龙作图腾。在这天“剃龙头”,体现了人们对神龙赐福的美好祈望。

二月二照房梁是怎么回事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即民间所说的中和节。在中和节这一天,存在许多独特的习俗,除祭祀、撒灰与剪发等家喻户晓的习俗以外,还有熏虫、照房梁等带有地区特色的风俗。

中和节前后正好是惊蛰前后,世间万物即将苏醒,包括冬眠中的昆虫蛇兽,可在古人看来,这些昆虫蛇兽将给人们带来灾难。明代时期,曾经流行熏虫儿,人们要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将元旦祭祀所剩下的饼,用油煎炸,熏床与炕,叫熏虫儿。

而照房梁的传统源自一句谚语:“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民间的做法便是用蜡烛照房子的墙壁,人们认为藏在房子与墙壁中的虫子见到光亮以后就会害怕而离开屋子,减少对人的伤害。在农村地区,百姓用草木灰蜿蜒绕住宅一圈,再进院绕水缸一圈,将虫子引出来。

另有一些地方盛行击打炕沿,目的和敲打房梁一样。就是用木棍或竹竿击打房梁,以惊走蛇、蝎等各种毒虫,不让其害人。

同类推荐
  • 犹太式幽默:犹太笑话中的成功智慧(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07)

    犹太式幽默:犹太笑话中的成功智慧(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07)

    幽默是犹太人面对黑暗和苦难的心灵鸡汤。透过那些浸泡在苦涩中的“含泪的笑话”,犹太人调侃和嘲弄权力与神圣,讽刺和批判人类的劣根性,从而抵抗和超越世俗生活的悲苦与无聊。没有悲天悯人的犹太式幽默,没有悲剧式的自嘲,没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傻瓜哲学,犹太人就不可能获得上帝的拯救,也不可能抓住真理的尾巴,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
  • 日本人的“真面目”

    日本人的“真面目”

    著名散文家卞毓方,潜心数年“大文化”散文重磅巨作。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主线解读日本文化,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存在,既从该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入手,又从语言、文学、绘画切入,还从社会、经济、政体等分析,取精用宏,比优较劣,进而解读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日本为参照系,跳出中国看中国,不说中国,无非中国。这是一部艺术手法非常高妙的文化散文,作家以形象说话,以艺术感人,作家天赋的语言感就是俯仰中日的飞行器,带我们跨海旅行,感受历史,认识现实,回恋文化,体味差别。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古老的中国天文学从萌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从天象的观测到宇宙起源的探讨,还是从星象的占卜到历法的推算,都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辛勤的汗水。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今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有世界上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早的日月食记录、早的彗星记录等等。在历法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百余种古历,实属世界罕见。《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天文历法》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古人眼中的天地、奇异神秘的天象、星象和占星、古代历法、杰出的古代天文学家等。
热门推荐
  • 恰好时光与你皆比肩

    恰好时光与你皆比肩

    A市早报:A市第一名媛陆聪聪嫁给厉家二少一年,现疑似已离婚!A市八卦:据知情人透露,第一名媛嫁进厉家是各取所需,现已离婚!知情人透露……然而第一名媛此刻还在家中悠闲的喝着下午茶……he\sc甜中带一丢丢虐放心入坑!!!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老人与海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本书讲述了一个渔夫的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他再遭到一条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而在老圣地亚哥出海的日子里,他的忘年好友一直在海边忠诚地等待,满怀信心地迎接着他的归来……
  • 予我满心欢喜

    予我满心欢喜

    轻微“社交恐惧症”甜品店主VS声线魅惑的神秘小哥。甜品店里来了一位坏脾气的抢食小哥耍无赖做了小店店员,从此,惊喜惊吓又暖心的生活开始了……他颜值超高,吸引了不少客户,也帮她解决了不少危机。他虽然声音沙哑,却声线迷人,余米被他的声音苏得晕头转向、小鹿乱撞……直到朋友婚礼上,他被人认出,余米才发现他是她一直喜欢的电台主持人时光……时光对余米亲近,对归国的甜品店合伙人简星宇却有着莫名敌意。这间小小的甜品店,一夜之间遭遇了全国记者围追堵截……这一切,似乎与去世的影星白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他的到来,就是一个悄然的计划……“我喜欢的他,原来一早就悄悄潜伏在我身边!”读者齐呼:“这个恋爱有点甜!”
  • 亿万豪宠:二婚娇妻有点甜

    亿万豪宠:二婚娇妻有点甜

    “总裁,你太宠夫人了,她快要翻天了!”总助眉头紧皱。某男斜睨了他一眼,淡淡的说,“翻天就翻天,天塌了我给她顶着。”“可是,夫人把你策划部的人全部辞掉了!”“惹我夫人生气的,全部辞!”
  • 木叶刃舞

    木叶刃舞

    重生在木叶村的大家族的遗孤,印趁着家族先祖的预言,绝地而死,搅动风云。
  • 重生激情年代

    重生激情年代

    1999年,是个大风起兮猪飞天的年代。重生在这个年代,对于叶成来说,成就一番事业只是初级追求。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也不过是中级追求。享受激情人生,才是终极追求!什么是激情人生?很简单:喝最好的酒!泡最美的妞!交最铁的朋友!
  • 请叫我爱妻大魔王

    请叫我爱妻大魔王

    程欢言只是见过陆上行的照片,就喜欢了他四年。幻想着他有多温柔,多甜蜜。但,真实的陆上行,凶巴巴的,动不动就吼她:“程欢言,罚你加班。”“程欢言,扣你工资。”“程欢言,快到本总裁碗里来。”程欢言:“我想逃跑可以吗?”陆上行:“不可以。再罚你今生只能呆在我身边。……还有,今生只能被我一个人欺负。”
  • 哈佛所坚持的世界观(哈佛家训)

    哈佛所坚持的世界观(哈佛家训)

    欲说哈佛家训,不能不先介绍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青藤盟校成员,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有上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此工作、学习过,其在法学、医学、文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直至现在,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无不把上哈佛读书看为是一种至高的荣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这正如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言:“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培养出来的人的质量。”那么,哈佛大学为什么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质量的人呢?这在于它秉承的是学问的研究而不是世俗的习气。
  • 遇见你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事

    遇见你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事

    《遇见你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事》讲述了35岁的玛丽亚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后搬回小时候的家,碰巧遇见了给父亲修屋顶的约书亚。这个总穿着工装的木匠英俊、谦逊、博爱,对《圣经》里的篇章典故信手拈来,可是他却连西红柿、披萨都不认识。也许是玛丽亚太过渴望爱情,她对约书亚的种种怪诞行为浑然不觉,也没有料到自己将和这个独一无二的男人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