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1300000012

第12章 术语解析(3)

什么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其观点认为世界上除了感觉和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其余的事物都是不能被发现和感觉的。不可知论是来源于希腊语“没有”“认识”,最早的理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他否认社会发展的本质客观规律,否定了社会实践的作用。

不可知论的思想因素在怀疑主义时期便产生萌芽,直至18世纪才正式确立理论体系。起初是对基督教神学的教条主义表示怀疑,但又不是完全的无神论者,只是单纯地猜测上帝是否真实存在。在不可知论支持者看来,人的认识能力范围是很狭小的,是不能超越感觉经验或是表面现象的操纵范围,不可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内涵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的。

不可知论在现代哲学中曾引领潮流,甚至有些西方流派从不可知论中提取知识理论,来否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完全地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理论。由于大量的学者鼓吹不可知论,使这一流派思想影响巨大,新康德主义者更是大力宣传康德的不可知论,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人作为智慧生物的内在潜能,对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一定的束缚。

什么是二元论

二元论是本体论的分支,指宇宙是由两种必不可少的元素组成的,且是独立的元素,但具体的元素则是众说纷纭。

二元论概念的萌芽是在古希腊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二元论主张世界存在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这一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存在,坚持意识离开物质也可以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是对立的。

近代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代表是英国的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独立,存在着明显差别,不能由一个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的思想在讨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时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是一种不科学的设定,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有在人类实践中才能发生,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物主义也是错误的。要想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物质和精神二者统一,不可分割,无法脱离人类实践。

什么是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关系的哲学问题。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既受到内部矛盾的促进,又接受外部条件的控制,内因与外因会直接导致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既由本身所固有的内部原因所引起,又同一定的外部条件密切联系,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范畴。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又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却不是唯一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虽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

内因和外因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使得事物可以稳步发展,从事物产生开始二者就已经存在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阶级与阶级斗争

阶级是社会学的专有名词,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出现有两点原因: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生产资料出现了大量剩余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还产生了雇佣关系,也带来了阶级;第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产生了阶级。

阶级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来区分的,这是区别阶级的唯一标准。阶级的实质是经济范畴,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占有绝对优势的时候,阶级层次才会分明。阶级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变化

变化是指事物出现了新的状况,是旧事物的发展形成的。“变”和“化”是两个部分,“变”指旧事物的末端,新事物的开端,两者兼具的时期;“化”是指新事物已经形成,只有一个时期。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都在不停运动,前进或后退,始终重复着从量变到质变又到量变的过程,这些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变化。变化最早从佛教传入到哲学中,起初的释义为改变事物的原有形状,偶尔会有痕迹,后延伸为变化更改的条件。变化可以更改空间的格局,也会引发时间的流逝,能够引发矛盾的整体,是“有”和“无”的前提,是自我整体有意无意的全过程。

变化的出现是发展运动的必经阶段,是新事物产生的自然力量,这个过程是不受人的意志转移的,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因此,变化决定了发展的方向,是产生结果的原因,是人类思想的终极要义。

抽象与具体

抽象与具体是哲学范围内的专用词,原本的含义是指分离和团聚,抽象与具体在发展过程中意义发生了改变,抽象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从原来固有联系中单独抽取出来,成为一部分;具体则是没有抽象部分存在的直接感受。

黑格尔是首次明确提出抽象具体这一理论的哲学家,他认同抽象为虚无的概念,但是不认为感性的对象就是具体。黑格尔认为,具体实际上是理性的,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概念,是一切事物多方面的规定、属性、关系的有机整体性,以及它们在认识中的反映。黑格尔明确地把孤立、割裂、片面这类思想方法称为抽象思维,把不同规定性的统一、对立面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作为具体的根本特征。

黑格尔主张世界上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概念、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同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体。具体是概念、真理最基本的特性,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把握具体真理和具体概念,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孤立的、非此即彼的东西。认识必须经历一个具体概念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所包含的各个规定性在内部矛盾推动下互相推移、转化、由不统一到逐步统一,这就是由抽象发展为具体的过程。黑格尔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抽象的概念、真理做了哲学的概括,阐述了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的本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由抽象上升为具体发展过程的一般特点。

什么是范畴

范畴是哲学中最一般的哲学概念,指一些概念反映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共性和规律性,也代表一个时代和时期的思想理论的特点。范畴一般来说是指最高概念,当我们称某种对象为一范畴时,多指某一个学科或领域,通常范畴性概念所涵盖的对象范围是最大的,在分类学中可以作为最高层次的类的称呼。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分析范畴并且广泛地运用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范畴是一种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同时已经被内化、吸收、沉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比如单一性、特殊性、偶然性和可能性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在哲学中,范畴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如时间、空间、关系等都是范畴。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范畴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它既不同于学术界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也有别于百科全书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知识分类。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能够在人们的大脑印象中所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物质的含义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础,是一种真实存在,是一种能量的聚集形式。简单的物质是空气和水的凝聚,更高一级的物质是能量波的聚集,譬如微波、光波、磁场等,以此类推到人类社会,言而总之,世界上的客观事物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广义上物质就是存在,这也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只要是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就是物质,时间和空间也属于物质范围,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物质是人们接触和感知的真实存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

什么叫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为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先提出来“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动物并不具备”。虽然动物在某种行为上和人类相似,但只是生存的本性发射,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它们缺少行为的谋划动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环境和时间的条件影响下,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和反映是不同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思想的过程;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表现为人们实践的过程;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一般是人们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意识。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加强,又逐步为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物质条件。

什么是主体和客体

主体与客体是哲学中一对固定的、相对的概念。二者都是以物质为依托,“主体”是行为活动的拥有者、发出者;“客体”是行为活动的对象。主体与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二者统一起来。

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停地转换,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同时,每个个体都同时兼具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突出地表现了一方面而已。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世界大范围下的两个分支概念,二者不能转换,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能相互依托共存。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实质上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指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世界,远在人类生活之前,客观的自然世界就已经按照客观规律独立地存在和发展,是一个比人类历史更久远的先在世界;第二,指还没有被人类社会活动涉猎的自然状态世界,自然世界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法估算和计量的,始终都有着人类无法到达的境界部分,也就是人们无法开发的区域,这一区域就是相对而言的自在世界。

对比自在世界而言,人类世界只有单一的概念形式,即为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包括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人化自然,以及人类独有的世界。人化自然是人们实施改造并达到人类目的的自然,是一种人类开拓行为的结果。

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不存在征服和占有的矛盾问题,二者在度的范围内各自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属认识下的递进过程,二者是相互辩证的,同时感性认识也是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思维加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意识的天阶,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形到有形,使人类的意识文明逐步得到进化和发展。

同类推荐
  • 《庄子》释义

    《庄子》释义

    本书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解读。除了一般同类著作中所具有的词语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对《庄子》的每一段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篇的主旨进行概括,对每篇的结构进行相对合理的划分,对前人在个别地方的误读(如对“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之非指”的理解)也重新进行阐释,以期读者能更顺畅地阅读《庄子》,更加准确地把握庄子的思想。
  • 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研究:从“关怀自身”到女性主义

    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研究:从“关怀自身”到女性主义

    本文通过阐释福柯对康德式“启蒙”概念的分析及其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分析福柯从“自身”出发建立的相关美学理论。在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基础上,讨论福柯的生存美学理论,以及该理论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潮起到的启示作用。
  • 了凡四训(详解版)

    了凡四训(详解版)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年)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年)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 原本大学微言(下)

    原本大学微言(下)

    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热门推荐
  • 麹头陀传

    麹头陀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广大民众人人奉行、时时奉行但其自身并不自知的日用常行,才能称得上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兴国之魂”的立国价值,此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要旨。本书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分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尝试性探究。
  • 大山不言

    大山不言

    他盯着兄弟黑瘦倔犟的脸孔看了十几秒钟,又看兄弟的山鞋,上面似乎有没跺干净的雪粉。然后他冲进兄弟睡觉的左厢房。那只双筒猎枪还挂在发黑的松木板壁上。他急不可耐地一把抓下它,迅速把枪口凑近自己的鼻子,只轻轻一嗅,他便失神跌坐在床上。枪散发着新鲜刺鼻的火硝味。牛国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伸出右拳,如果兄弟还是坐在对面的话,他估计自己又会向他的脸面前虚晃着打上两拳。说不清为啥要打,他想,大概是为了感激。屋外,他看到层叠的山峦默默地屹立在雪原中。
  • 霜舞天下

    霜舞天下

    因着父亲的阴谋而灭了母亲全家、并救下身陷危难的母亲娶了她;九儿知道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从小更是受尽大姐欺凌,并数次差点死在她手上;面对大姐的杀母之仇、毁己之恨,九儿死里逃生幸遇刑悠然,在他的帮助下学武功、进军营、扶新主,走上了人生的逆袭之路;就在母仇得报、幸福唾手可得之际,心爱之人却为人杀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奇妙故事

    奇妙故事

    世界奇妙故事的荟萃,有的让你捧腹大笑,有的让你泪流满面,更让你体味人生百态,快来到奇妙的故事世界吧。
  • 穿越成流浪儿

    穿越成流浪儿

    宋雯因一时的头脑发热参与了一项非法人体实验,穿越到了一个平行时空,并且身体变成了10岁的样子!这个时空的文明发展程度类似唐朝,在这个时代一点依靠都没有的10岁小宋雯该如何生存下去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旧希望的延续

    旧希望的延续

    天空一片漆黑,大海与陆地早已全部消失。世纪末的岛屿,最后的人类在这里寻找着新的希望。早已被决定的未来以及末世的新神。被选择的五人,将决定出新的现实。
  • 蜜宠小娇妻,老公你够了

    蜜宠小娇妻,老公你够了

    【甜宠+爆笑+虐渣】直到遇见她,顾连瑾此生只想做一件事:宠她!宠她!宠她!她杀人,他放火,她虐渣,他帮她,她请客,他买单。